视点|中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在哪里?
袁振杰,郭隽万果,杨韵莹,朱竑. 中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综合效应[J]. 地理学报, 2020, 75(02): 318-331.
教育关乎国家人口素质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发展,也是塑造国家和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聚焦于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借鉴当前西方教育资源空间格局研究的主流路径“资源格局-影响机制-社会效应”,以多种空间分析和机制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和综合效应。
01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教育资源空间格局研究
西方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研究基本围绕结构及功能二维关系展开,把教育视作社会结构中的生产性元素,探讨教育资源布局与中宏观政治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以3S技术和空间模型,分析和评价不同尺度的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和均衡性,还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分析教育资源空间格局与城市化进程、区域规划、人口迁移和社会空间分异等不同尺度和情景的空间过程的关系。
中国研究主要借助多样化的空间分析视角和工具,绘制“教育资源地图”,基于空间格局、演化和优化的视角,利用多源时空数据和多元分析方法,基于省、市、县(区)、乡(镇)等地理单元,在城乡协同发展、撤点并校和学区划分等不同情境下,评价教育资源空间格局的均衡性和可达性。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以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地级市为尺度,首先以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绘制中国优质基础(中、小学)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地图,其次以影响机制分析方法,通过选取指标、建构模型探讨该格局的形成机制,最后以综合效应分析方法反思和探索该格局所产生的空间规律和社会影响。
03
中国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空间格局
中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不平衡性,其中,中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区际均衡性强于小学,城市群是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势区域。具体而言,优质小学教育资源空间格局体现出“点-斑状”结构和东西差异,优质小学教育资源大多集聚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大部分优质小学教育资源地处胡焕庸线以东,西部则相对匮乏;优质中学教育资源空间格局体现出带状结构和南北差异,“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沿线构成中国“优质中学教育资源优势带”,优质中学教育资源呈现出北方强于南方,沿海强于内陆的空间规律。
▲2018年中国优质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分布(a)及其空间拓扑示意图(b)
▲2018年中国优质中学教育资源空间分布(a)及其空间拓扑示意图(b)
04
中国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
优质小学资源规模与优质中学资源规模的形成有不同的相关机制。优质小学教育资源的形成和规模增长与城市居民经济自由度以及城市专任教师规模高度相关,优质中学教育资源的形成和规模增长与城市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此外,城市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与城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规模无显著相关性,中国基础教育在城市尺度上逐步迈向相对均衡的状态。
05
结论与讨论
基于分析,进一步反思和探索该格局所蕴含和产生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从政治性角度看,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育和竞争既是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竞合关系的主要因素,也是实现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未来可从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过程审视城市互动和区域政治地理,从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机制反思城市发展战略,充实教育视角下的区域协调与发展研究。从社会性角度看,受优质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人们向优质教育资源聚拢的过程会促发“人-教育-地”三维关系在流动中的不断生产和重构,而伴随着人口流动还会产生新的教育需求和新的教育场景。未来可将教育作为理解社会流动过程的重要视角,理解教育如何驱动并参与流动行为的发生和流动社会的建构,而流动又如何构成教育体验和教育过程的重要空间元素。
文稿|谢宇琳
编辑|陈浩然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若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图表源于网络及论文,见原图水印,非商用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