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对美国英才教育体系选择性失明
欢迎专注本公众号: digview,名称的含义是挖掘dig和视角view的组合。主要是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关注教育,关注各种社会问题,主张孩子应当奋斗,探索未知是快乐的!快乐教育不是好吃懒做的不学!请大家关注。
凭啥对美国英才教育体系选择性失明
我们所谓的教育改革,都是拿着美国的各种研究和蓝本说事情,但我们要发现的是,这些研究人员对美国的英才教育体系是选择性的失明的!对英才教育,是非常小众的,如果是统计平均,以及普世的教育理论,这些天才就是被统计埋没!我们不能说各种教育鸡汤完全错误,甚至这类鸡汤对绝大多数人是正确的,就是不适于英才教育体系,但在统计平均的报告下,真相是被选择性失明的。
美国的英才教育体系是完全与普及教育不同的。美国的这教育把英才学生称作了Gifted,中文把这个翻译为资优生。对资优生的特殊培养,美国可以说是有近150年的发展了。
1868年美国在公立学校开展教育资优学生的系统性措施;
1901年美国第一所针对资优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出现;
1926年美国第一本关于Gifted Euducation的教材《Gifetd Children:Their Nature and Nurture》问世;
1954年美国NAG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全国天才儿童协会)美国高天资学生相关的国家协会成立;
1972年美国马里兰报告,正式提出Gifted Children的定义;
1990年美国高天资学生国家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the Gifted Children)在康涅狄格大学成立。
美国针对这些资优学生特别立法,采取特殊的教育政策,他们的教师,需要额外的资质,有些州甚至立法要求的资质多达六项。
而对这些资优的学生,美国给他们提供综合性的课程和特殊的培养,这特殊的才能,被分为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其实从这个分类我们就发现,中国人非常擅长的数学和工程能力,被我们的素质教育选择性的失明,而科学能力里面,中国人的创造力欠缺但科学能力其他方面也不弱,还有技术能力,中国的工匠水平很高的,但不被重视,不过特殊的艺术类体育类的技术能力,比如钢琴、马术等,却因为上层社会的喜欢和领先变成特殊的素质了,这些扭曲和选择性的失明才是问题的关键。
美国人讲推动一个社会的人群就是TOP5%,而美国的资优生计划其实的范围可以到10%,这等于是比我们的重点中学的范围还要大,对这些学生是提供特殊的培养的,而中国却完全没有,而且是选择性的失明。
美国对天才儿童的培养比我们想的要广泛的多,美国人对天才的价值比我们深刻,对天才的培养极为重视,并且美国对天才儿童的定义也是比较宽。美国国家天才委员会的官网显示,按照1972 年马兰德(S.P.Marland,Jr)博士对天才青少年的定义进行推算,从幼儿园到12 年级的美国学生中,约有三百万学术天才,约占全美学生总数的6%,这个比例是大约我们的985学校招生的比例。1972年,马兰德向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提出著名的天才少年报告,其中关于天才儿童和少年的定义被美国国会采纳并修订。
“天才和有才能者是指,那些无论在学龄前、小学、中学等哪一个阶段被识别的,具有已表现出来或潜在能力的儿童或青年,他们在诸如智力、创造、具体学术和领导能力等方面,或者在表演和视觉艺术领域被证实具有高度的能力,进而需要超常规的教育和实践培养。”
美国对这样的孩子的研究和测评,也与我们通常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天才孩子,经常就是特别的淘气,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面,成为了优先被淘汰的对象。在美国的Gifted Children标准里面,最后一项竟然是:Non-stop talking/chattering,也就是不停的说话和唠叨等,这样行为的孩子,在中国绝对是贴上坏孩子标签。另外标准当中还有:spontaneity(自发地)、boundless enthusiasm(无限狂热)、constantly questions(不断提问)等等,这些也是在中国讨老师厌烦的类型,这些孩子被忽视和淘汰,其实是你制度性的淘汰了大师的苗子。
天才教育中心为有天分的孩子主要提供三类教育计划:暑期夏令营(summer programs),在线教育(online education),家庭学术计划(family academie Programs)。CTY(天才少年夏令营)的学生们,通过全球“天才少年搜索”计划筛选而来,年龄跨度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十二年级不等。自1979年以来,美国已经有100多万中小学生参与了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才少年搜索”计划,其中10万人通过考试进入到CTY学习。“这是一个很酷的地方,想想全美最聪明的小脑袋都挤在一起”。截至2004 年,全美共有137 个大学对天才学生进行专门培养,而中小学实施天才教育计划的不计其数,CTY是其中最权威的学术性机构之一。2010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名誉教授弗朗西斯·施拉格在《教育周刊》中写道:“为什么美国人获取诺贝尔科学奖的比例,明显要高出许多?”答案是“诺奖最终都青睐于创新”。他最后说:“那些天才少年需要课堂以外的经验,就像CTY 所赋予的。聪明的孩子太需要时间、机会和鼓励了,全球皆然。”看了这些美国对天才的培养和对英才教育体系的态度,我们在喊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接轨的时候,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呢?现在做的恰恰是扼杀中国所需的英才教育体系。
中国不光是选择性的失明,而且现实的做法是恰恰相反,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是消灭薄弱校,怎样消灭薄弱校呢?我们教改的答案就是把好生源给薄弱校,改善薄弱校的生源,让薄弱校变强。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就是那优质的学生,去填烂校的窟窿,对好孩子极度不公平,这已经不是埋没人才了,是人为的对优质幼苗的制度性摧毁。
中央文史馆馆员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说:个体在个性、智力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超常儿童、天才儿童是客观存在的。超常教育是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公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是对天赋英才的教育公平。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是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世界范围内具备创新能力、领军能力的杰出人拔尖创新人才,而这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其实对美国英才教育体制的选择性失明和对中国天才儿童的制度性摧毁,就是遏制中国崛起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核心问题。这个比较优势下的差距,将来是要产生深远的影响的。
虽然我国在2013年开始就推出了国家英才计划,直2016年这个计划招收的人数只有500名高一学生,他们的发展是院士来指导的。但是,这个基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呢?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人才的金字塔。这个计划的数量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这是每年数万分之一的机会,带有巨大的偶然性和机遇性,很容易出现腐败。按照我国的人口数量,接受英才教育应当把基础变成万人的规模,即使是万人规模,对中国每适龄的2000万人而言,选拔的比例也就不到千分之一的孩子能够进入。相比于印度的精英教育之规模,我们的英才教育远远没有形成规模达到成为体系的阶段。
2016年新任教育部长陈宝生说:“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排斥卓越”。英才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建立早期发现、跟踪培养特殊通道,完善跳级、转学等具体管理制度,通过因材施教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因此,我们要充分的认识美国在统计规律之外,还有一个对Gifted Children的英才教育体系,对这个体系不能选择性的失明,不能被统计的各种数据的被平均。我们的教改思维在建立培养英才的层面是欠缺巨大的,中国应当有自己的英才培养体系,这个体系不同于历史上的精英教育,是让天才儿童得到更好发挥的场所,这也是2000多年前孔圣人就提到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