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从政府工作报告看陕西振兴实体经济之路
本文现仅授权西部网、陕西头条转载
其他平台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欢迎朋友圈转发推荐
从政府工作报告
看陕西振兴实体经济之路
文/赵锐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强调“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既为实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正名,又表明了振兴实体经济的思路和决心。
【一、振兴实体经济重在“造血”】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任何不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发展模式都只是昙花一现。近年我国经济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倾向,其根本原因并非资本流向所致,而是实体经济本身出现了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使实体经济面临较为严峻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产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实体经济原有的发展模式进入瓶颈。
实体经济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发展空间和盈利能力出现萎缩,才导致逐利性资本流向其他领域。资本的“釜底抽薪”只是进一步恶化了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而非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动能衰减的主因。
因此,破解实体经济发展瓶颈,不是简单地通过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来“输血”,而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植入新的“造血动能”,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活跃的市场、较强的盈利能力吸引资本等生产要素回流。
【二、以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
创新发展能力是实体经济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源泉,而科技创新能力正是实体经济“造血动能”的核心。这也是报告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纳入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工作的意图所在。
陕西作为科技资源大省,具备培育“造血动能”的良好基础条件,也理应担当起为实体经济提供科技引擎的责任。“一院一所”模式的经验表明,科技资源优势的充分释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产业带动力和外溢效应。加快科技资源统筹改革,释放科技资源活力,是使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进入实体经济发展一线的重要途径。
报告重点提出收入分配、知识产权、人才激励等务实举措,就是要激发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让专业的人专心地做专业的事,力促科技力量深度融入实体经济。进而推动实体经济通过技术升级换代加快转型,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突破发展瓶颈。
【三、以产业创新支撑实体经济】
近年来新的技术名词和产业名词不断涌现,但新的理念如果仅流于概念层面,只会为虚拟经济的膨胀推波助澜。任何脱离开实体经济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都是无益于健康发展的泡沫。
实体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既要满足市场不断提高的品质化需求,又要利用新技术为市场供给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加快转型升级。所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都必须有利于实体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扩大市场。
因此,报告突出强调了创新技术在实体经济的应用,对陕西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可作为空间。一方面加快尖端技术、前沿技术的实际转化,着力催生新的产业门类,壮大新兴产业实力,为实体经济拓展增量空间。比如网络提速降费举措,不仅是一项惠民措施,更大的作用是推动数字产业加快成长。另一方面加快智能化、数字化等新兴技术的植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盘活实体经济存量,在传统产业创新变革中培育新的“造血动能”。
【四、以体制创新激活实体经济】
当前激活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还必须构建机会公平的体制环境。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充分竞争为出发点,加快体制创新,打破固有的产业格局和市场格局,让真正有能力的实体经济脱颖而出,加快“洗牌”,加快优胜劣汰,倒逼转型升级。
报告重点提出为“双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就是要通过推动中小微实体经济发展,催生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小企业,以“小企业铺天盖地”促进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同时对大企业施加竞争压力,倒逼大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从粗放发展向质量时代转型。
这对陕西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继续推进国企内部改革的同时,重点还需从外部入手,加快构建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增加市场主体的替代性。积极培育中小企业,促进同业竞争,打破重点产业领域国企“一头独大”的格局,以小企业“遍地开花”形成市场倒逼机制,使大中型企业面临“不作为即淘汰”的形势,通过内外同步发力,激活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