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闭了?真是你想自闭就能自闭的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残障之声 Author YoviaXU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综艺,甚至电视剧里都会出现“我自闭了”,或者Xxx之后,孩子就“自闭了”。
从语言上看,“我自闭了”似乎是一个动作,由“我”这个主语发出动作,加上“了”,表示时间已经发生。翻一翻网上的表情包,也都是表现的失落的,无奈的表情或肢体动作。那个莲花花苞表情,还有对应的“我想开了”…语义上这个描述似乎任何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选择“自闭”,选择“想开”。
这让我这个八零后老阿姨在叹服中文博大精深的同时,想为这句话背后的那些自闭症家庭,和那些因为这个误以为自己或者孩子“自闭”的青年和家长们说几句话。
自闭症是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所谓发育障碍,意思就是从孩子出生起就有,虽然目前的自闭症诊断最早可以在一岁半到两岁左右实现诊断,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婴儿时期的自闭症症状,争取能把诊断推到更早。所以这样解释一番,自闭症真的不是想“自闭“就可以,想“开了”又没事了的。很多自闭症儿童家庭担负很大的社会负面评论,外加高额的康复费用,和常常被学校拒绝无学可上,这些都是在这些家庭上真实的痛。
很常见的和自闭症容易混淆的病症包括社交焦虑症,抑郁症,选择性缄默症。前面两个可能比较广为人知,这里我就不做区分了,需要记住抑郁症和社交焦虑者都是可以理解语言,社交的来来回回的。
选择性缄默症可能更容易和自闭症混淆,选择性缄默患儿也是有能力说话且理解社交沟通中的来来回回的,患儿在特定场合或特定人的面前保持持久的沉默不语。
自闭症儿童在没有早期介入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社交沟通中的来来回回的。这种困难在小婴儿时期就开始了。正常发育的宝宝会很感兴趣人的脸,并且在两个月左右就开始会对着爸爸妈妈咿咿呀呀学语,八个月左右就会用眼神和爸爸妈妈沟通。比如遇到新的事物或人不太确定的时候会找到妈妈确认是安全的。但自闭症宝宝往往会回避看爸爸妈妈的脸。再大一点因为错过了因为“看脸”可以学到的很多社交学习机会,语言和社交上也会有明显的迟滞,很难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区分了自闭症和其他这些症状你会发现,“我自闭了”这个用语的存在更容易加重人们对自闭症的误解。
即使在前段时间的《三十而已》中,完美妈妈顾佳也搞错了。许子言从一开始看就是明显不是自闭症的孩子,但剧中某个情节,顾佳很严肃的说“要是他自闭了…”
这个说法明显是错误的。自闭症是发育障碍,不会因为某些后天的创伤而引发。211学校毕业的顾佳,把自闭症和“创伤后应激反应”或者“社交焦虑”混淆了。剧组亲自手撕“高级”,“知性”人设
本来就不太为众人所知的自闭症,这表情包一闹,就更难了。不仅仅那些担心孩子会“自闭了”的家长难。更难的,是那些以为自闭症是后天影响的,而忽略了孩子的早期社交发育迟滞,而耽误了孩子的早诊断早治疗的家长们。
想象一下你以为自闭症是抑郁症,孩子语言上社交上有迟缓,你又以为他是“贵人语迟”。这一晃到了三四岁,还是不太会说话。搞不明白怎么回事,你才反应过来要去看医生,医生再把你一轮一轮转介到自闭症机构,这时候孩子估计快五岁了,完美错过了0-3岁早期介入的黄金时段,难不难?
除此之外,大的社会上的影响,是人们还会一直对自闭症是什么云里雾里,不重视这个群体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虽然这几年家长组织和自闭症机构搞得如火如荼,但要真的实现所有自闭症小孩都能接收到最好的早期干预,我们国家路还很长。
美国CDC研究发现每54个孩子就有一个有自闭症,按照全国儿童人口2.3亿,粗略算一下,我国一共4百多万自闭症儿童,其中有三成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可能一生都在自己挣扎,不会被诊断。继续混淆自闭症和其他精神障碍,只能让这些本该有诊断获得针对性治疗的孩子变得更隐形。
那么怎样的说法没有这样的影响?八零后老阿姨来给几个带时代感的说法啊:
“我无语了”
“无奈了”
“让我静静”
这些用法都可以表达本来用“我自闭了”所表达的意思。在评论区写写你平时用的其他表达这个情绪的说法
来源:残障之声
精彩回顾
点亮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