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身有残疾的艺术家,最有名的或许是梵高了。他是画家,同时也是精神病患者,这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作品中挣扎着变幻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不断收割疼痛的他,最终收割了自己的耳朵。
除了梵高,还有更多艺术家即便无法像健全人一样生活,却依旧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作品,并且享有世界级声誉。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nciscovde Goya)1746年出生于西班牙萨拉戈萨,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通常美术史家认为,近代欧洲绘画始于戈雅,因为他从思想上到技法上全方位地打破了18世纪的传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戈雅不顾任何传统形式的束缚,大胆地突破古典绘画题材和构图的限制,自由而率真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他打破了传统的美与丑的界限,把原来视作平凡、卑微的东西提到史诗样的高度加以歌颂和赞美,甚至不惜描绘生活中的丑。46岁那年,戈雅因患重病而丧失了听力,这种无声的世界,促使他转而审视内心世界。这时他的感觉变得更加敏锐,思想变得更加深邃,因而他的艺术也变得更加深刻。纳西斯·迪亚兹·德拉潘(Narcisse Diaz de la Pena)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创立者之一。然而,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画家却有着十分悲惨的童年。迪亚兹10岁就成了孤儿,后来又因为意外失去了一条腿,不得不靠着木质假肢生活。最初,迪亚兹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神话和文学作品。1831年前后,迪亚兹认识了西奥多·卢梭(Theodore Rousseau),也正是卢梭点燃了迪亚兹对风景画的创作激情。迪亚兹画面中的枫丹白露森林往往无比静谧,画家对光线与气氛的调动是那样纯熟,仿佛在大自然面前,身体的残疾似乎都显得无关紧要了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 Lautrec)是法国近代绘画大师,活跃于19世纪末的巴黎。他的作品极具特色,尤以描绘巴黎夜生活闻名。劳特累克1864年出生于法国,最早他是家族中唯一健康成长的孩子,被寄以延续血脉的厚望。劳特累克自小展现出过人的文学与艺术才华,但真正让他踏上艺术之路的,是少年时期突如其来的两次意外骨折。由于这两次意外,加上家族性遗传疾病的缘故,劳特累克的骨骼永远停止了生长,这使他成了侏儒。他的父亲由此不再重视他,他也很快与家庭彻底决裂。他带着自己的肉身和残疾游荡在夜空下,酗酒、与妓女寻欢作乐和创作耗尽了他生命最后的光焰。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一种嘲弄和挖苦的意味——颓废、傲慢和疲惫。直到现在,他的作品仍不断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喜爱着,在塞纳河边的报刊亭或旧书摊上是一道最抢眼的风景,可谓巴黎的艺术名片,而他本人更是红磨坊的代名词。汉斯·哈通《huile sur toile》,1947年汉斯·哈通(Hans Hartung)是战后西方抽象主义大师,以标志性的涂写艺术闻名。他出生于德国莱比锡一个艺术家庭,受立体主义影响颇深,对和谐的比例原则有着浓厚的兴趣。汉斯·哈通的艺术探索在1935年遇到了阻碍,纳粹认为他的艺术与德国理想不相容,为躲避追捕而逃到巴黎的他并没有逃过一劫,纳粹势力蔓延至法国,他最终在巴黎被逮捕。战争总是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昔日执笔的画家成了战场上持枪的士兵,代表法国作战的汉斯·哈通在北非战场上失去了一条腿。身体残疾造成了汉斯·哈通绘画方式的转变。面对残破的身体,他开始使用工具来冲破作画的范围限制:滴水、喷枪喷溅、投掷油漆......艺术家在作画中将情感释放,而这浓烈的情感正是来自于不可为外人道的悲惨经历。草间弥生创作的南瓜雕塑价值8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0.52亿元)。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十岁时患上神经性视听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被幻觉、幻听所困扰,再加上母亲对她的画家梦想百般阻挠,甚至撕烂其画作,她常常有自杀冲动。多次自杀失败后,草间弥生决定直面恐惧,试着以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用绘画来让这个世界接受自己。她恐惧自己被幻象中的波点和红色花纹湮灭、消融,所以她的画里充满波点和无限的红色网格;她在自己身上贴满和周围环境中相同的波点,以此象征自我消解。“苦难”可谓是围绕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一生的关键词:6岁时,小儿麻痹使她右腿萎缩;18岁的一场车祸又造成其全身骨折,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伤痛如影随形,且终身不能生育。卧床养病期间,她一直对着天花板上的镜子绘制自画像,还在包裹全身的石膏上画满了彩色图案。在弗里达创作的超过140幅绘画中,大部分都以象征性元素呈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创伤。 弗里达·卡罗《戴着荆棘项链和蜂鸟的自画像》,布面油画,1940年弗里达的一生与她的作品互为注解,与其说作品是她开出的花,不如说它们以弗里达的方式盛开并记述着其独特的命途。她不是简单的墨西哥女性化身,而是代表着一个时代中自我突破的伟大灵魂。瑞士画家阿道夫·韦尔夫利(Adolf Wölfli)年轻时压根和艺术不沾边,少年时期的悲惨遭遇令其性格抑郁暴躁,常年不务正业,几番入狱,并在31岁那年被送入精神病院。最初的治疗并未令其好转,但后来他偷窃医院纸张进行绘画的行为,受到医生的关注,由此他的绘画天赋被发现了。之后他的作品被结集出版并名声大噪,他本人也成为“原生艺术”的代言人。尽管韦尔夫利步入中年才开始接触绘画,但产量惊人:45本笔记,厚达25000页;超过1600张图画和1500张拼贴。不仅如此,他在患病期间还创作了大量的音乐和歌词。格兰维尔·理查德西摩·雷德蒙德(Granville Seymour Redmond)是美国风景画家,也是加勒比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格兰维尔于1871年3月9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两岁半时感染猩红热致聋。格兰维尔于1879年至1890年在伯克利加州聋人学校就读,在那里,他学习了绘画和哑剧,艺术才华得到认可。后来他又进入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设计学院学习,赢得了著名的w·e·布朗卓越奖章。1895年,他的油画作品《玛廷·达西弗》在巴黎沙龙展出。格兰维尔是卓别林的挚友,卓别林很是钦佩他手语的自然表现力,他请格兰维尔帮助他开发无声电影,为他成立一个工作室,收集他的画作,并用角色赞助他,其中就有《城市之光》的雕塑家。在卓别林的帮助下,他成为一位杰出的风景画家和色彩大师,获得诸多认可。美国肖像画大师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是最受推崇和最具创新性的当代画家和摄影师之一。残疾是查克·克洛斯的标签,同时也成就他成为照片写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小时候,因为神经肌肉的问题,他抬腿都很艰难。又因为肾炎,无法完成小学六年级的课程。克洛斯早期作品都是用高度写实的手法来描绘周围的朋友、亲人和艺术家。作品中,他们都面无表情,没有任何身份特征,给人一种冷漠感。 查克·克洛斯《大幅自画像》,布面丙烯,273.1×212.1cm,1967-1968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克洛斯的作品虽然多以肖像为主,但是他长时间都忍受着面容失认症(即无法辨认别人的面孔)的困扰。这也是他的创作初衷,因为画肖像使他更容易记住平面化的脸庞。查克·克洛斯《John》,布面丙烯,254×228.6cm,1971-1972年。在1970年之前,克洛斯一直使用黑白颜色创作。在创作一幅画之前,他首先进行肖像拍摄,借助工匠式的打格来放大照片,再用投影仪放大到画布上(画布同样按比例打格)进行逐格描绘,以求精准地描绘肖像。因此,即便靠近观察他的作品,你也能感受到毫无瑕疵的每一笔。
之后,克洛斯尝试了用颜色绘制出大幅作品。他以45度角打格子,在格子中用不同色彩和明度来画出不同形状的圈。这些作品在远处看能感到人像的逼真,但是近距离看局部的时候却很抽象,因为能观察到堆积的不同色块。1988年,克洛斯脊髓动脉破损并最终导致瘫痪。因此在创作每幅作品时候,克洛斯都需要把画笔绑在手上,并且使用特殊设备让画布旋转,才能让坐在轮椅上的他完成画作。
和杂志《名利场》的合作中,查克·克洛斯更以真实度来要求参加拍摄的明星。“自己打理妆发造型”、“最多一人陪同”等要求还原了明星们本来的真实状态。他使用大型宝丽来拍立得相机,从正面角度拍摄大头照,并且没有后期修图。患病之初,画面充满色彩与生命。渐渐地,比例与透视逐渐崩坏,难以捉摸的怪异感,辨认不出人脸的模样。威廉·奥特莫兰(William Utermohlen)是一位居住在英国的美国画家,1995年,61岁的他被诊断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于是,他每隔一段时间,就画一张自画像。经年累月,这些画像一部编年史,见证了他逐渐被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蚕食的全过程。起初,奥特莫兰笔下的自己还有正常的细节和透视,自画像充满训练有素的娴熟掌控感。但随着病情加重,他的记忆力和生活能力逐渐下降,导致他的画风变得更加抽象,一切都失去了控制。坚持绘画对奥特莫兰来说是一种煎熬,但他对艺术做出了贡献,也为大脑退化性疾病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1995年到2000年,奥特莫兰用常人难有的强度来创作这些自画像,里面融入了他的恐惧、愤怒和听天由命的无奈。直至2000年,他最后只能用一些简单线条和明暗对比,来勾勒那个快要消失的“自己”。在生命最后的七年中,奥特莫兰再也无法拿起画笔了。在他遗忘了整个世界之后,很多人才认识他。2000年他搬入疗养院,并于2007年与世长辞来源:中国残疾人 编辑:彭州残联
精彩回顾
点亮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