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文读懂汽车智能化

光子盒 2023-03-0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梧桐投研 Author 梧桐研究所

来源:梧桐投研
 
核心观点:

1、智能化将是汽车行业最大的变革。汽车智能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服务。智能汽车化时代,硬件的差异性缩小,产品属性将由软件主导。商业模式从“制造”升级到“制造+服务+软件”,价值创造从“生产-销售”延伸到“生产-销售-使用”全生命周期。
 
2、智能汽车的终局,是实现自动驾驶的智能终端。自动驾驶技术涉及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方面,决策层能力的差异使主机厂智能驾驶技术呈现差异化。决策层中的计算平台硬件和软件开发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行业仍然站在高级别自动驾驶(L3+,即真正意义实现eyes off)的量产前夜。
 
3、智能座舱,智能座舱已顺利步入商业化阶段,目前已成为主机厂向智能终端转变过程中最先、最优的选择。
 
4、车载操作系统将处于“核心”和“灵魂”的位置,包括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和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当前主流的车载操作系统包括 QNX、Linux、Android、WinCE 四类。
 
5、“算力代替马力”,算力成为智能汽车竞争的重点。硬件层面:AI SoC,或称智能驾驶芯片,是整个智能驾驶硬件的核心部分。高级别自动驾驶硬件预埋成为趋势。高算力+高能效比有望成为车用AI SoC单芯片的迭代趋势
 
智能汽车时代,基于电动智能产业链的领先,国内自主品牌将持续向上,最终永久性崛起。
 

1、传统燃油车最核心的技术壁垒在于动力总成,到了电动汽车时代,汽车动力总成切换成了最重要的电池、电动机、电控系统三部分。
 
2、在传统燃油车的时代,汽车卖出去功能就固定了。但是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是可以进行功能升级和快速迭代
 
3、汽车下阶段发展将重心将紧密围绕绿色+智能两大核心主题,自动驾驶系统带动汽车产业链(电子硬件与软件市场)稳步增长。
 
4、智能化产生新的产品体验。如ADAS、人机互动等功能,基于这些品类的用户使用需求,未来还将延伸新的产品功能。
 
5、随着技术进步,汽车硬件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例如电动化技术突破了豪华车的百公里加速性能,消费者不再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就能够获得非常好的动力体验。
 
6、产品定义从燃油车时代的性能、设计、效率向互动性、体验性、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方向转变。每辆汽车将从过去的封闭转向开放,融入到联网平台中进行实时的信息交互。
 
7、如同手机行业一样,汽车也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软件平台,支持各类应用生态系统的植入,全新的商业模式也随之而来,即预埋硬件+付费解锁软件
 
8、智能服务通过全球化APP、小程序等数字产品渠道打造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千人千面的场景化智能产品和服务,打造极致的智能用车体验。
 
9、传统汽车产业链中,芯片厂为Tier2,智能汽车的芯片厂有望通过直接向主机厂提供以SoC芯片为核心的车载计算硬件平台及软件开发生态环境来绕过传统Tier1,从而获得更高的行业话语权。
 
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出行即服务”成为行业共识,即出行服务市场呈现用户高频使用、出行工具个性化且技术密集、出行服务价格选择多样化等特点。
 
 
1、目前面临的困难:1)自动驾驶的软硬件技术开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昂;2)由于软硬件设备的不足带来的行车安全问题;3)监管与法规仍然有待完善。
 
2、智能驾驶技术涉及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方面,决策层能力的差异使主机厂智能驾驶技术呈现差异化。决策层中的计算平台硬件和软件开发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3、自动驾驶发展路径主要分为渐进式、跨越式和特定场景式等三种。渐进式以传统车企为主,跨越式以互联网和造车新势力为主,特定场景式则以商用车率先落地。
 
传统车企的渐进式:
 
(1)量产和安全:传统车企在成本和产量的压力下,主要停留在L2.5、L3驾驶。品牌形象对传统车企的重要性,为了安全对技术上的妥协,自动驾驶不会设计太复杂的功能和太高的最大车速。
 
(2)并购新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和新兴技术企业合作(与华为合作的车企达几十家);收购初创企业(通用收购Cuise)。
 
(3)L2+早已实现,L3 启动落地(大众、宝马、广汽等车企都宣称已经推出L3落地车型和计划,但各家车企L3主要功能有所差异)。
 
(4)L4 乘用车研究正在路上(通用、福特都宣布跳过 L3,直接研发 L4 级自动驾驶系统)。
 
造车新势力的跨越式:

不以短期落地量产为目的,集中成本在实验室少量车上,拥有更高的目标并且在软件、算法和算力等方面均具有优势。特定场景的商用车领域已率先落地,乘用车领域正加速追赶。
 
(1)技术底蕴强:自动驾驶领域的第一第二梯队造车新势力占据大半。
 
(2)公共交通成布局重点:Waymo、百度、Uber、滴滴等巨头以及 ZOOX 等创业平台都有不同的 Robotaxi 服务。
 
(3)限定场景、商用车自动驾驶率先落地:在货运、封闭园区等封闭领域,技术需求相对较低,无人驾驶车辆可以逐步代替传统车辆,率先实现商业化。新石器、智行者、主线科技、慧拓、踏歌智行、驭势科技等初创企业均已在园区、矿区、港口、机场等限定场景下实现试点运营。
 
自动驾驶卡车商用已成规模(我国卡车领域领先的图森未来已经开始开发L4 级自动驾驶卡车)。
 

1、智能座舱主要实现的功能:图形交互、语音交互,再配以手势和面部识别及生物体征检测,需要感知来自环境数据、用户需求两方面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
 
2、环境数据:智能驾舱提供结构化数据输出,准确地把车内外环境信息推送到屏幕中心。
 
3、用户需求:智能驾舱需要具有语音、人脸以及指纹相结合的多种交互模式,准确理解驾驶员指令。
 
4、智能座舱已顺利步入商业化阶段,目前已成为主机厂向智能终端转变过程中最先、最优的选择。
 
5、智能座舱发展的两大趋势:产品差异化和软硬件升级。国内企业纷纷布局定制化开发。
 
(1)产品差异化:主机厂通过提供差异化功能,改善用户体验感,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

(2)硬件方面:屏幕将成为最主流的显示界面,并具有大尺寸、集成化与专用化的特点,此外,个性化、智能化的灯光和声效设计也将服务于辅助驾驶功能。

(3)软件方面:支持人机交互技术多元化、人格化,实现更多、更先进的交互体验。
 

从架构来看,智能驾驶系统分为底层操作系统、中间层以及上层系统。
 
1、底层操作系统:统筹汽车整个硬件、软件资源,所有应用和服务都必须在底层 OS 上运行,给用户和其他软件提供接口和环境。目前,较为主流的底层汽车操作系统有 QNX、Linux、Android,以及鸿蒙、AliOS 等中国互联网企业研发的操作系统。
 
2、中间层:将标准化产品接口对接到中间层平台上。向上对接应用层开发商及服务商,再将定制化开发工作集中在业务层面。
 
3、上层系统:由各类车厂、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底层 OS 基础上为客户定制的各类个性化操作系统都属于上层应用系统。近年来,互联网巨BATH、造车新势力、整车厂均已进行布局。互联网企业依托其软件方面的经验以及多年积累的应用生态体系,在上层操作系统领域具有较大优势。
 
(1)阿里:国内最早入局车联网的互联网厂商,核心产品AliOS操作系统。2017年,AliOS 携手斑马网络与神龙汽车达成战略合作,推出首款合资品牌的智能汽车。2020 年 4 月,斑马网络推出的斑马智行 VENUS 系统。
 
(2)腾讯:构筑“四横两纵一中台”生态车辆网。2020 年 1 月,腾讯发布 TAI 3.0 生态车联网解决方案,形成了一套跨 OS、云端轻量化的车载应用开发框架,可承载 300 万量级的应用服务开发。
 
(3)华为:打造 5G 汽车生态圈。2020 年 3 月,华为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获得 Safety 领域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ISO 26262 ASIL D),是国内首个获得 ASIL D 认证的操作系统内核,同样也是业界首个获得 Security & Safety 双高认证的商用 OS 内核。目前 HiCar 的生态合作伙伴已经超过 30 家,合作车型超过 120 款。
 
(4)中科创达:汽车操作系统领域龙头。致力于提供先进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技术及解决方案。核心技术涵盖通信协议栈、深度学习、图形图像算法、操作系统优化和安全技术等多个方面。
 

1、汽车芯片的定义:汽车里的计算芯片,按集成规模分为MCU芯片和SoC芯片
 
自动驾驶芯片演进路线为CPU→GPU→FPGA→ASIC。目前主流芯片类型中,GPU 擅长云端训练,现阶段占据自动驾驶芯片主导地位,但其功率较高且推理效率一般;FPGA 芯片算力强,但功耗高,量产成本较高,主要适用于应用场景较多的企业、军事等用户;ASIC 芯片是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特定目的设置的专用芯片,只搭载一种算法,形成一种用途,首次“开模”成本高,但量产成本低。
 
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和全球消费升级,对汽车智能架构和算法算力带来了数量级的提升需求,导致汽车MCU芯片短中期出现短缺,推动汽车芯片快速转向搭载算力更强的SoC芯片。
 
2、自动驾驶SoC芯片三种主流技术路线:
 
CPU+GPU+ASIC,代表公司英伟达(以GPU为计算核心,占据面积也最大)、特斯拉(最重要的是自研的NPU,其自身也是一种ASIC,主要运行深度神经网络)
 
CPU+ASIC,代表公司Mobileye(其CVP针对很多传统计算机视觉算法设计的ASIC,具有功耗低等显著优势),地平线(可提供设备端上软硬结合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CPU+FPGA(+GPU),代表公司Waymo(专注于算法软件开发,其中Arria系列FPGA在未来自动驾驶算法固化后有可能被专用ASIC替代)
 
在自动驾驶算法尚未成熟之前,CPU+GPU+ASIC路线仍会是主流,算法完全成熟之后,AI芯片(ASIC)将逐渐取代高功耗的GPU,CPU+ASIC将成为未来商业化主流。
 
3、SoC芯片的竞争格局
 
汽车MCU芯片市场一直被国外汽车芯片巨头(恩智浦、德州仪器、瑞萨半导体)垄断,外来者几乎没有机会入局。随着汽车行业智能化趋势,一场以高级别自动驾驶SoC芯片为核心的商业大战已揭开序幕,我国地平线、黑芝麻等初创公司迎来机会。
 
2023/24年左右,市场将迎来主流自动驾驶芯片量产交付及其搭载车型的销量爬坡,且各芯片均可以支持L4/L5的算力要求。
 
我国自动驾驶SoC芯片公司有望通过开放性平台(提供开放性的软硬件平台,可以让客户自己做自动驾驶数据采集和算法训练)和本土化服务(为国内车企量身定制全方位的软硬件支付服务),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优势。
 
—End—

相关阅读:
新突破!量子密钥分发首个无人驾驶汽车用例
世界第一汽车强国引领量子计算机在汽车电池研发中的应用
又一汽车巨头进军量子计算领域
量子传感器首次被用作提高汽车电池性能
宝马量子计算挑战赛正式启动

#光子盒社群招募中#

进入光子盒社群,与我们近距离互动,了解量子领域更多产业、商业、科技动态,领取量子技术产业报告。
 
现添加社群助手微信Hordcore即可进群 ,与我们一起展望未来!

你可能会错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