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标伦敦东京!大湾区最牛街道排名出街!前20名都被深圳广州香港澳门垄断

地产号 2023-01-03

630个大湾区街镇综合实力大比拼

广州、深圳、香港亮眼,粤海街道第一

6月23日,中规院深圳分院详细发布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

相比于京津冀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与经济等要素高度集聚在约为1万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人口密度接近东京湾区,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且空间高度连绵,跨界地区功能高度融合,已超过东京湾成为亚洲最大城市连绵体。

《报告》借鉴大伦敦、东京都等城市群或都市圈精细化空间治理经验,通过多个尺度的比较,确定以630个街镇(包括街道、镇、乡、香港行政分区和澳门堂区)作为指标评估的基本单元,每个街镇平均面积为88平方公里。

根据街镇各项指标综合排名,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垄断了前20名,并在不同的专项维度发挥头部引领作用。


大湾区街镇各项指标综合排名分级情况

△来源:中规院深圳分院

粤海街道第一
top1-20大湾区街镇各项指标综合排名,深圳粤海街道第一,同时,桃源街道、西丽街道、新安街道、南山街道、福田街道、南湖街道、华强北街道进入前20名。

研究认为,香港因突出的金融与国际化服务水平,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服务,占据领先地位。深圳以创新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南山、福田的部分街道表现突出。广州在各维度专项排名中均位居前列,核心功能在街镇尺度呈现“多中心”分散布局的特征。澳门以多元交融的文化、优质的风景与服务,展现了美丽家园的城市品质。





创新活力:广深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广州、深圳、香港在创新活力街镇排名前20中占有17位,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创新引领型街镇仍以单兵突进为主,创新走廊与创新集群仍待发育。

深圳市南山区的粤海街道位列第一!该街道号称“中国硅谷”,走出了华为、腾讯、中兴、大疆、恒大、华润、迈瑞等一大批著名企业。

《报告》指出,大湾区香港、广州、深圳三大中心城市不存在明显的单中心主导或多中心内部的等级结构,而是经济体量相当,经济腹地叠加,呈现明显的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混沌状态。

△大湾区创新活力街镇排名前20(来源:中规院深圳分院)

产业发展:制造业大量被挤出城市核心区

除少部分中心区街镇以外,大部分制造业在中心区外围街道布局,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正在打破传统的集群式布局与两岸分工模式,通过向周边外溢正在形成广域供应链这一全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与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向西岸、东岸的拓展最为明显。

《报告》还专门提及了深圳都市圈,除东莞与惠州外,深圳对珠江口西岸中山、珠海等城市的影响在加强,为破解用地与功能的破碎化困境,未来将重点通过空间、交通、产业、民生和机制等一体化,共建世界一流环湾都市圈。

△大湾区制造业街镇排名前20,黄色部分为中心区街镇(来源:中规院深圳分院)

开放包容:港澳垄断前20名

港澳依托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优势垄断了开放包容街道排名的前20。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一带一路”正在接力欧美等地区,为港澳继续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提供重要支撑。

《报告》指出,根据中规院深圳分院的系列项目实践可以看出,港珠澳大桥促进了香港、澳门这一高度的国际化区域的形成,港澳通过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港河套等重大平台的合作,其国际化功能正在向湾区拓展,通过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大湾区双循环链接的枢纽功能。

△大湾区开放包容街镇排名前20(来源:中规院深圳分院)

人文服务:香港独占前10名街镇中的6席

香港以世界一流的教育、医疗、文化成为湾区人文高地,有6个街镇进入前10名;澳门虽然面积很小,却因人文服务的多样性有4个街道进入前20名。

相比之下,广州虽有公共服务资源优势,但缺少国际化设施与服务,只有西村街道、石牌街道进入前10名;而深圳因人文服务存在明显短板,成为大湾区的人文洼地,没有街道进入前10名,前20名中只有深圳园岭街道。

△大湾区人文服务街镇排名前20(来源:中规院深圳分院)


大湾区正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广州、深圳、香港成为三大引擎

近日,《重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白皮书发布。

白皮书以产业为切入点,采用圈层及轴带发展等规划理论,从城市空间形态入手,通过产业组团、产业带及产业节点等维度对大湾区未来产业布局进行全面剖析。

该报告通过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正构建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形态布局。

极点带动即香港、广州、深圳强强联合,发挥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通过深化合作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轴带支撑则是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上各城市间的联动性,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具体而言,这条轴带有效串连极点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并促成东西两环的形成,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和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其科技与制造特点也顺应各城市的产业优势,有利于打造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能形成轴带式发展的空间形态,一方面是受地理因素影响,即珠江三角洲将11座城市分隔在东西两岸。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该区域已发展出多个核心城市,具备建成轴带的基础条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香港、广州、深圳集聚了较多的创新要素,因此能很好地扮演轴带关键节点的重要角色。此外,因生产要素差异而形成的产业分工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有效连接各城市,这进一步促进了轴带的形成。

从城市层面来看:

香港、澳门的服务业优势突出,三产占比均在90%以上;

广州、深圳呈现典型的“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占比最大,其中广州通过新兴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在金融、批发零售、商务服务等行业保持稳定增长;

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始终扮演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其中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更是成为众产业中含金量最高的两张名片。

东莞与佛山作为传统制造业中心,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指引下逐渐发力,产业逐步转向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东莞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目前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转型升级的需求较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王帆)、凤凰卫视、中规院深圳分院、仲量联行)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 推荐阅读 -


互联网时代,房产社群连接者

关注好房子,新地产,新生态、新战略

欢迎关注"地产号"(ID:wangfanghous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