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年去京城阜外大街34号写个“豆腐块”,大师硬让我学学大作家的李有才板话

长安客 春秋睿见 2022-12-26

在码字的江湖上,眼含热泪,洗砚,封笔,卸剑,拥抱文字,和新闻拱手揖别多年了。


不经意地看到一本书,陡然将自己拽入曾经的江湖,酌一壶老酒,品少年往事。

 

先从一个文坛名人说起。

 

这四个人都有外号

马多寿叫  糊涂涂

前边故事讲过了

他老婆叫  常有理

他的大儿子马有余叫  铁算盘

大儿媳叫  惹不起

有些人把这四个外号连起来念

好像三字经

糊涂涂  常有理  铁算盘  惹不起

 

另外,常有理有个妹妹叫  能不够。

 

这是大作家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话,读来劲道,够味,好像自家村子里的事儿,这些人就是东邻西舍,前后院的老少爷们。


我的家乡也是如此,村里的人都有个外号,有个童年伙伴叫局长,老宅前院的邻居叫县长,相互招呼,一声外号反倒亲切。


正儿八经地研学赵树理的小说,不是为后来的文学创作,而是为着干新闻宣传的事儿。


 |文|

 长安客



01

PERSO

NAGE

头条任务

2008年12月下旬,我风尘仆仆赶往距军部140多公里外的装甲旅出差。


这个旅坦克九连指导员张强宣讲创新理论有一套,用理论推动工作出了不小的成绩,军、旅要树他作典型。



领导要求在军报上头版头条,具体咋写没说,体裁不限,领导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那时,我是个意气风发的“两杠一”,豪情盖天、气势如虹的正营职宣传干事,军报聘任的特约记者,干新闻宣传的活有些年头。


一接到任务,就会同旅里的兄弟一一宣传干事郑孝刚一块搞。

 

郑孝刚当战士时就是个名人,写了篇《旅长蹲点睡在我上铺》,上了解放军报的头版头条,一下子轰动全军新闻界。他因此立了二等功,后来被提干,可谓一“稿”成名。

 

上军报头版头条难,业内有“一篇小文章,满纸辛酸泪”的戏言。军区宣传部主抓新闻工作的领导感慨:上个军报头条比当个团长都难。

 

也难怪,一年365天,军报每天就一个头版头条,刨掉领导活动、重要会议,也没多少空档上基层部队工作的头条。头版上哪怕上块“火柴盒”,信息量也很大。

 

倘若洋洋洒洒写上三四千字,弄个大通讯,常常从头版甩到尾版屁股上不说,合适发稿日期也难找,运气不佳,碰上突发活动就死翘翘。


你代表的那个单位的工作,能比得上国家大事? 



我本着快写快发的思路,写了篇人物消息。因为,军区报社有位老哥曾说过,消息也是深度报道,我一直认同。


1998年,全军科技练兵初兴,一些单位存在简单地把学电脑当作学高科技的现象,军报及时刊发一篇《学电脑 ≠ 学高科技》的短消息,指导性就很强。

 

船小好掉头,消息稿如被毙掉,修改或重写都比较快,不像大通讯像个工程一样,万一要换角度推倒重来,劳民伤神。

 

上头条比李白笔下的蜀道都难,但任务无论如何要完成。圈内人不说发头条是“上头条”,而是说“攻头条”,独一个“攻”字足见其难度,就像攻山头一样要攻下来。

 

这个稿件归属政治工作宣传部管,但凡头条必须经部主任衡量,签字后才能进入总编室排队,等着择机上版面。

 

部主任把关定向,对接上面宣传精神,此阶段若不需要这类稿,那就可能做了无用功。稿件上午传给张主任后,下午就被“枪毙”掉了,要求推倒重写。

 

张主任是新闻大家,江湖上声望卓著。他从兰州军区走出来,以前在新疆当兵扛枪,对西北很有感情,宣传上十分热心。


他在电话里说这个典型可以,符合上头抓基层的精神,部里刚好想抓个指导员典型。

 

但是,他话锋一转,不留情面地说,这稿写得太一般,达不到头条标准。


根据他的意思,改了几遍仍未获通过,心里急得像人吊在了悬崖边上


02

PERSO

NAGE

好事多磨


尽管好话说了一箩筐,主任仍然铁板一块,始终不松口。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报纸是精神产品,也得严格把关。


没办法,顶着冬日的寒风,我赶紧跑到了北京,在招待所住下来,决计“不见头条不收兵”。


进了报社,当面聆听张主任教诲,他对稿件质量要求出了名的苛刻,先看有无指导性,没指导意义,天王老子来了都不行,改都不给你机会。


山西人的拧巴,倔强,在张主任这儿显露无遗,一些部队政工领导想宣传个经验,都感到头疼。

 

从报社大门出来经常看到的场景


张主任讲完新闻课后,极认真地建议,去书店买本赵树理的小说读一读,看人家写得多朴实,多生动,文字张力很强。

 

赵树理虽然是大作家,但我除了中学时读过《老杨同志》外,其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听说过,未认真读过。

 

我跑到阜外大街北边的百万庄书店,买了本《赵树理精选集》,一字一句研究,《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篇什看了好几遍,仍不忍放手。


大作家赵树理文风朴实,就像乡下老农说的话,读来兴趣盎然。然后仿照他的文风重写一稿,读来确实比以前多了味道。

 

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很土气的小说流派叫——"山药蛋派",代表人物就是赵树理。

 


他的作品有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出30—60年代太行地区农村生活,就像一轴生动的风俗画卷。

 

看过后掩卷长思,赵树理开创了山药蛋派,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扎根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


他熟悉农村,热爱人民,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后来,他创作的《三里湾》,拿了一万多元稿费,生活富裕后,他仍然不改创作习惯,三分之二以上时间在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小说里的语言就像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这些普通而又独特的语言,来自长期的观察、思索、捉摸。

 

反观自己码字,纯粹在堆砌词藻,怎么华丽怎么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用力过猛,典型没了本真,都是不食烟火的高大上。

 

我尝试着用朴实的语言,还原我军基层政治工作者的形象,开头导语部分,既朴实无华,又信息量大,寥寥几语包含3个故事: 


稿


本报讯  XXX报道:兰州军区出了一个深受官兵喜爱的指导员,他在军区、集团军和旅组织的政治教员比武中,连续3次夺冠军。去年11月下旬,连队32名退伍老兵离队前联名写信为他请功。牵头写请功信的战士陈永先说:“我从刚当兵时想私自离队,到今天荣立二等功退伍,是指导员教会我怎样立身做人。”去年12月,这位深受战士喜爱的坦克九连指导员张强荣立三等功。


 这里就借鉴了赵树理"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语言运用上,尽量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语言表达呈现"本色美"。

 

3次夺冠、退伍老兵联名写信请功、牵头人由思想落后到立二等功。3个小细节带出一个戏剧性结果,张强荣立了三等功。

 


这篇消息稿写好后,张主任大刀阔斧的删减,修改润色,直到满意为止。元旦过后,很快在头版套“部队要闻”栏头刊发。


03

PERSO

NAGE

仰望高山

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一理也。 


其实,文风朴实是这篇消息稿的主要特点,内在丰富,外在简洁,有“真”的内涵和本色美的意境。

 

作人如作文,朴素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美,朴实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性格,一个人最好的模样,便是朴实。

 

这种朴实真的很力量,它无关重量和层次,就像一束光,会照亮很多人的现实和远方。


也像一片独特的景致,什么时候看它一眼,什么时候就有所收获。

 

美术作品《小二黑结婚》



小说《李有才板话》封面


今天回想起来,很感谢张主任“逼”着写好稿,没有他的“逼”,我们就会一直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缺乏拼搏进取的意识。

 

生活中,好多工作也是“逼”出来的,逼一逼,大有益,逼走了身上惰性,逼硬了手上功夫。无论文章和人生,都有了另一种力量。

 

前不久,看到张主任发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才晓得他是赵树理的“老邻居”,纯纯的乡党,怪不得对赵树理这么推崇。

 

他在文中回忆道:“包括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故居,就在南华门15号。我小时候,军区大院和整个教场巷没有一个菜市场,买菜要跑到南华门。而今才知道,原来赵树理故居就在菜市场的对面。也许我当年见过的某个老头,就是这位现代文学史上“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一位执意送爱女回乡务农、第一个不领国家工资的农民作家。”


 

赵树理在农村体验生活


张主任对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赵树理情有独钟,不是因为老乡关系,而是对其作品的崇拜。


我在深入研究赵树理写作风格后,运用到新闻宣传中去,带来文风变化,少了“文章硬如铁,读得满嘴血”的生涩。

 

后来,由于业余写了一阵子小说,到北京八里庄的鲁迅文学院上学,听名家在课堂上授课。


对大作家赵树理在文学上的朴实,多了一分敬意;对张主任在新闻上的坚持,多了一层理解。

 

张主任是政工宣传的大师级人物,对稿件要求特别苛刻,道中人无不感到头疼,不讲关系讲质量,不看僧面看稿件。


他用行为摆明一句话——这关系,那关系,稿件质量高才是最好最硬的关系。 

张驰主任


后来,张主任担任了报社的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还兼任《军事记者》杂志总编辑。


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上诲人不倦,“种桃种李种春风”,堪称德高望重,令后辈像高山一样仰望。


气韵恬淡、素有德望的人,身上会散发出或隐或现的慑人光芒。

 


往期推荐



武都两次荣立二等功的侦察兵,想藏了功名隐入尘烟,只愿当个守卫西部边关的射雕英雄!

武都新市街的这个“田教头”超级帅,他训出来的弟子上万人

在大西北陇南的这个中心里,当家的冯掌门人“拳打脚踢”,干得太精彩

大佬的前女友,重返大厂了

武都小伙从“士兵”到“將軍”,这个初心没有一丝丝改变的少年恁招人待见



  

有人的地方就有睿见


人物    故事    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