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声的群落—老知青的故事(1-5集)

无声的群落——老知青的故事之榜样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h0144gbgnki&width=500&height=375&auto=0

简介:邢燕子,女,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此后,她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


无声的群落——老知青的故事之选择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i0144q9eni3&width=500&height=375&auto=0

简介:“文革”前的一九六四、六五年,在教育战线曾流传过一句口号:“让地主、资产阶级断子绝孙!”一部分当年学校里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因为所谓的“家庭出身”问题,被拒之于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校门之外。他们一时难以招架突如其来的打击,高考或中考“落榜”,“升学无门”,是这些孩子一生中所蒙受的最大耻辱与硬伤,是他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梦魇。


无声的群落——老知青的故事之下乡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q0145qg8024&width=500&height=375&auto=0

简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出身不好”的青年由于年轻幼稚,更由于有形和无形的政治压力,听信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样的宣传,通过各种途径来跟他们的父母和家庭划清界限,换取学校和所在地方的权力机构的信任,甚至在遭受明显歧视的时候,仍将自己的不幸归咎自己的父母。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对父母做了不该做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留下了永远的痛。


无声的群落——老知青的故事之风暴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f0145munoog&width=500&height=375&auto=0
简介:“文革”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老知青的大量回流。部分老知青受到红卫兵的影响,回到城市造反,更多的老知青则把动乱局面看成了他们讨回公道的极好机会。然而老知青的艰难处境和诉求,在文化大革命中从来没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几陷全面瘫痪的政府对他们的问题和意愿置若罔闻。于是,在喧嚣的中国社会,老知青成了一个游离在政治运动之外、几乎无人理会的多余的群体。


无声的群落——老知青的故事之出路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k0145n0op2r&width=500&height=375&auto=0
简介:在七十年代的大招工浪潮中,老知青逐渐离开农村。但是在招工过程中,这个群体里的大多数成员仍然面临政治歧视,许多人因为“政审”而一再痛失参工的机会,最后不得不用办“病残”或“顶替”的方式离开农村。七十年代末,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的时候,一些老知青才最后带着心灵的伤痕和疲惫的身体回到久违的故乡。更有少数老知青在下乡地区成家或就业,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关注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微信公众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HSBJHYJY

文章页面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添加关注

文章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查看往期微信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


欢迎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网址 jianzi10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