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养生三宝
开国元帅朱德戎马一生,90岁高龄时,仍腰身不萎,肩背不驼,依然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是人们公认的高寿之人。朱德如此高寿,与他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养生三宝更值得借鉴。
豁达大度 善制怒
养生先养心,养心就是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熟知朱德的人都知道他的性格谦和、朴素、豁达大度,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朱德生长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在这种环境里,朱德受母亲的影响最深,母亲的宽厚、善良、忍耐的美德潜移默化地融入他的骨血中。朱德在谈到他的母亲时说,他感谢母亲教给他的“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正是这种潜移默化使朱德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以乐观的精神面对。
1935年6月,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会师,共同北上。途中,张国焘出于个人的政治野心,企图夺取党的领导权,并要求朱德发表声明,反对毛泽东的所谓“右倾逃跑主义路线”。朱德面对张国焘的威逼利诱,毫不退让,他明确表示:“朱毛,朱毛,人家都把朱毛当成一个人,朱怎么能反对毛呢?你们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割不断我与毛泽东的关系。”毛泽东得知此事,深受感动,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刚”。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人鼓动造反派对朱德等人进行批斗,他们把大字报、大标语贴到朱德家里,墙上、地下到处都是。朱德回家后拄着拐杖看了一遍,最后用手中的拐杖敲打着地面,说那大字报上只有两个字是对的,那就是“朱德”二字,其他内容不知是从什么地方造出来的。并不屑地说道“让他们造去,将来一定会搞清楚的” 。
林彪、江青一伙并没有就此罢休。在他们看来,尽管朱德年事已高,但由于他的威望和影响,仍然是他们篡党夺权的一个重要障碍。于是,朱德一家被撵到广东去了。在广东,朱德的处境形同软禁,活动受到限制。造反派还公开散布朱德的所谓“罪行”。面对这一切,朱德泰然处之,根本不屑于理会。他不但自己不生气,还以乐观的态度安慰夫人康克清说:“平日我们难得有机会休息,在这里休息是准备将来回去更好地工作。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不会长久的。”
正是因为朱德的这种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的品格,面对突然袭来的恶浪,才能坦然自若。《黄帝内经》上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心胸宽广、善于制怒,是朱德长寿的原因之一。
书法诗词 调气血
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书法从运笔用墨,间架结构,到章法布局,都需要投入作者的构思、情志,有疏有密,有淡有浓。在创作过程中,大脑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杂念,即如大书法家王羲之所说:“宜凝思静虑,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由于心情是放松的,体呈正姿,双脚有根,双臂有动,双目凝神,使身体各部得到锻炼,促进全身血液流通,有利于舒经活络、柔韧肌肉。
生活实践证明,书法艺术对于人的健康和长寿有一定的作用。古今书法家多长寿,如久负盛名的颜、柳、欧、赵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现代书法家孙墨佛寿至100岁,舒同93岁,苏局仙110岁,董寿平94岁。
据朱德女儿朱敏回忆:父亲十分喜欢书法。进入晚年,这一喜好更加明显,他每天午饭后,站立悬肘写大字半个多小时,坚持多年而不辍。
朱德一生酷爱书法,他的书法造诣相当高。他在上私塾期间书法就得到了严格的训练,后来接受碑学,临摹北碑。他的临帖习惯坚持了一生。晚年又学黄庭坚,遒劲依然,并注入了圆润元素,达到苍劲而浑厚的效果。我们品评朱德书法艺术的时候,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他那质朴、雄浑、稳健、风骨凛然的书法风格,这一方面是他人格精神的自画像,另一方面,也证明他的书法在本质上是其自幼奠定的文化认同心理的必然产物。
朱德爱好书法,他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生命在于运动,长期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写字就是一种辅助性的体力劳动,长期坚持下去,对延年益寿有好处。
欣赏朱德的书法,是一种美好的精神陶冶,会不自觉地受其精神气息的感染,就像我们学习朱德的文章《母亲的回忆》一样,被这篇文章的魅力深深感染,几十年之后仍然难以忘怀。欣赏他的书法,我们相信,只有质朴、聪明而醇厚的人,主张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的人,才能够写出他那样的书法作品。
从养生角度讲,会写诗,就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朱熹语)。碰到烦心之事,通过读诗吟诗写诗,把郁气发散于诗句之间,把不平和气愤逐渐消融掉。就像烧开水,水沸腾起来一定会外溢。把盖打开让气泄出,沸腾的水就平静了。诗是讲究风雅的,亲近风雅,就会远离诱惑。学诗以后,能把所有的快乐都抒发到诗中,人的品位就能达到高尚的境界。
很多诗词不只是写诗人的所见所闻,还写出了诗人深层次的思考,给人以启迪。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毛泽东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无限风光在险峰”,都从眼前的景物中引申出哲理,让人眼界开阔,心胸豁达,奋发向上。人有这样的才华、胆识、气度,当然活得从容、潇洒、健康、快乐。
朱德9岁时便学会了对对联,后来又学会了写诗,对对联、吟诗成了他终身乐此不疲的雅兴。他以诗词娱情,与谢觉哉、吴玉章、林伯渠等友人诗赋唱和,乐在其中,在党内外成为佳话。
朱德的诗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他人品高尚,在诗中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出之至诚,发自内心。对人民的爱,是朱德诗歌的主题,他的诗,表现了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如鱼似水的亲密关系:“车过村落地,老少夹路迎。语言虽不通,笑貌传感情。”(《过五指山》1957)对祖国的爱,表现在对美好河山的热爱上:“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出太行》1910)“梅花开后桃花开,绿竹青松夹岸排。”(《从化温泉》1959)对战友、同志的爱,也在诗中表现出来:“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悼左权同志》)
对祖国的爱,对同志、战友的爱,对人民的爱。这种种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是朱德诗词的感情基调,贯穿于他的诗作中,成为他诗歌的一大特色,展现出朱德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他的诗,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命运密切相关,紧扣时代脉搏,真实地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诗中有史,寓史于诗,达到了“诗史交融”的境地。
朱德晚年时写诗,经常是触景生情,即兴赋诗。他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写,说:“写诗就是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用诗的形式说出来、记下来。只有多写才能会写,才能写好。”
朱德虽然并没有研究过书法诗词对人的养生有什么具体功用,但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中,这些有益于健康的活动使他精神愉快,延年益寿。
体育锻炼 健体魄
据朱德的女儿朱敏回忆,父亲的爱好相当广泛,他另一大爱好就是体育锻炼。他把体育锻炼视为革命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他常说:“要革命,就要锻炼身体,身体不好,是不能为革命做更多贡献的。”
朱德对体育的热爱从小就开始了,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朱德传》载:“他从小喜欢锻炼身体,爱爬山、游泳,还翻杠架,所以身体一直很健壮。”四川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朱德故居旁的双株柏树,就曾被他用来绑横木练单杠。
1906年秋,朱德考入顺庆府官立中学堂。他在顺庆府中学堂读书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在这里学到了“强身卫国”的道理,同时也接受了“读书不忘救国”的进步思想。1907年初春,朱德到成都报考了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毕业后,朱德回到家乡,在仪陇县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兼庶务。
1909年11月,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步兵科学习。他的同班同学杨如轩后来曾回忆说:“朱总在讲武堂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刻苦好学,哪怕休息时间,他都用来看书或锻炼身体。”
伟大的民族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毛泽东曾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要求广泛发展“体育运动”。延安时期,朱德在百忙中,仍以相当大的精力策划、组织、参加各项体育运动。1942年1月,朱德会同洛甫、吴玉章等筹建“延安新体育学会”。学会主张注重体育教育,鼓励体育活动,编译体育教材,纠正某些忽视体育的错误观点。当年的9月1日到6日,由朱德发起在延安举办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运动会“九一”运动会。朱德在开幕式上说到运动会的目的时,指出:“要支持反法西斯残酷的战争与繁重的革命工作,不但要武装我们的头脑,还需要武装我们的身手。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句话同样地告诉我们每一个国民应该有强壮的体魄,方能担负起繁重的抗战建国工作,建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经过长期实践,朱德还把重视体育提高到理论高度:“只有变文弱为雄武,军强文壮,才好打仗办事。”他还说:“体育运动,这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大事,我希望我们各级军政首长,加以重视和提倡……适时适地地提倡各种体育运动的形式,如军事体操、柔软体操、器械操、民间舞蹈、拳术、打球、赛跑、赛马、游泳,务求使之普及到军民中间,造成风气,养成习惯,经常进行。我们运动的目的,在强健身体,以及提高技术两项。所谓提高技术,并非狭义的仅作球艺而论,而是说,在使身体强健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办法,而为将来训练大批军事技术人才作准备。”
朱德的健身理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练好身体建设国家,但也无形中道出了运动的真谛,那就是俗话说的:“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养生的重要手段,运动有助于疏通人体筋络,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运动可以提高人体运行效率,当身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新陈代谢水平远高于平时,身体各个器官也处于兴奋状态,功能就会增强,从而达到强身的目的。
朱德体格健壮,很少生病,能适应种种恶劣的环境,直至90高龄仍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国家大事。追其原因,这与他注重体育运动,经常锻炼身体有很大关系。
随着年龄增长,朱德参加剧烈运动已不可能,但他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丝毫没有减少。做操、游泳、爬山、散步,凡是力所能及的活动,他都喜欢。朱德还根据自身状况自编了一套体操,每天清晨起床做一遍,夜晚睡觉前做一遍,每遍十几分钟,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天气好就到室外去做,刮风下雨就在室内窗前做。他曾说:“做完早操,我就感到浑身舒畅,工作起来精力更充沛;晚上做完操,我睡觉就更香甜,第二天工作起来精神也更足了。”
朱德酷爱游泳,这一点同毛泽东、邓小平很相似。“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朱德每年到北戴河,不管天多冷,浪多大,他都要下海。游泳的习惯一直坚持到逝世前。
朱敏回忆:父亲每年到北戴河海滨,都坚持每天下海两次。他不只在晴空万里、风平浪静时坚持,白浪翻滚、凉风夹雨时也坚持游泳。有时,因下雨气温下降,水温低到18℃以下,大家劝他这样的天气就不要下海了。他却戴上草帽,撑起雨伞,然后,以热烈的口气对大家说:“谁愿意去,走呵!”随即大步向海滨奔去。
游泳是一项有氧运动,也是唯一一项从头至脚都能得到锻炼的运动。长期坚持游泳锻炼有助于提高呼吸深度,增加肺活量,有助于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游泳可提高体温调节的功能,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游泳可改善血液循环,提高代谢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心脏病学专家指出,游泳能减少心脏病发病几率,因为游泳有加强心肺功能的效果。游泳还是一项极好的自然按摩。它是通过水的阻力、自然流动和波浪的按摩、拍打对人体产生均衡压力。这种按摩柔和、无痛、无刺激,可有效避免并减少肌肤的松弛和老化,使肌肤更光洁润滑,富有弹性及活力,同时还能消除忧郁和疲劳感,减轻精神和肢体的负担。
除了游泳之外,朱德还十分重视散步。他几十年如一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到外地,每天散步是雷打不动的。他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古人说过“安步当车”,散步走得太慢就和坐车差不多了,活动量不够。散步太快了也不好——不快不慢,可以一边走一边思考问题。朱敏回忆:父亲的晚年生活很有规律,他每天早晚一定散步,有时工作休息也要散步。他散步一般走得较快,70多岁时,还是大步流星,两臂大幅度摆动。我有时见他那雄赳赳的模样,禁不住联想到他当时在战场上驰骋的身影,一定是很威风也很威严的!
我们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经常散步可以舒筋活血,缓解疲劳,还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运动生理学证明,步行首先使全身的器官活动起来,继之使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内分泌、血液、神经系统也都处于非常状态,并使内脏各器官的功能保持协调与平衡,新陈代谢功能旺盛,因而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
朱德还十分爱好登山,他爬过很多大山、名山,73岁时登上了庐山著名的五老峰,77岁时登上了峨眉山。甚至到89岁的时候仍乐此不疲。
朱敏回忆说:爬山是父亲的爱好之一。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外地,他总要在星期天、节假日或利用工作之余去爬山。在桂林市叠采山明月峰下的石崖上,镌记着父亲和徐特立二老在1963年1月29日爬叠采山后,彼此唱和的两首诗。……那一年父亲77岁,徐老87岁。两首诗不仅记载了两位老人登山的情景和壮志豪情,也留下了一段传颂千古的佳话。…… 其实父亲这辈子没有离开过爬山,无论是军阀混战时期,还是红军长征,或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父亲在一个多山的国家指挥千军万马,爬山几乎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或许父亲对爬山的喜爱,在早期作战的需要中便落了根,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欣赏和陶冶情趣的意义在一次次急行军中得到了升华。
朱德爱好广泛,兴趣高雅。然而兴趣与爱好不是他的生活目的,而是用其锻炼身体,陶冶性情,以便更好地为革命工作;同时,他那种蔑视一切困难的决心、钢铁般的意志、高龄而葆青春的气势,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后人。
来源:世纪历史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