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人高考也曲折 从失败中重生



每个人不是生来就是赢家,越加精彩的人生总是风雨多过彩虹,而真正能够看到彩虹的往往是那些有态度,有毅力,能坚持,不放弃的人。高考是很多人人生中的一道坎,但是,高考也只是我们通向理想生活的路径之一,即使失败,不放弃,不颓废,重新思考定位人生,我们一样能走得精彩。这个栏目中,我们精选了名人高考故事,他们从失败中走来,却走出了精彩人生,这其中的精神和态度值得每个人学习、分享。

俞敏洪:三次高考的别样人生

高考并不是奋斗的终点。——俞敏洪
      
他是从江苏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插过秧,开过拖拉机,求学北大任教北大又决然离开北大,从手拎糨糊桶到处贴小广告的个体户干起,最终将公司送到美国纽约证交所上了市。他就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三次高考的经历让他拥有了别样的人生。
      
小时候,家的对面是50多米的高山,站在山上能望到绵延无际的长江,但长江也成为了他走到外面世界无法跨越的屏障,直到1978年,俞敏洪才找到跨越屏障的方法,就是参加高考。

第一次高考

1977年,中国恢复了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二年俞敏洪就参加了高考,这一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共有610万,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从高中才开始学英语的俞敏洪,由于基础薄弱,英语只考了33分,最终导致他第一次高考落选,连大专都没有考上,第一次高考之后,俞敏洪继续在家干起了农活,在村里做手扶拖拉机手,一天下来要在田地里跑几十公里。

第二次高考

从小立志于当老师的俞敏洪,在1979年选择再次参加高考,这一年他的英语成绩考了55分,大大超过了1978年40分的录取线,正当俞敏洪满心欢喜,憧憬未来的时候,命运似乎又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第二年全国统考统招的外语录取分数线在江苏省已经达到了60分,俞敏洪的英语成绩差了5分。

第三次高考

连续两次高考失利,让俞敏洪倍受打击,他开始犹豫是就此放弃回家务农还是继续备战第三次高考,在当时的教学水平下,俞敏洪的成绩已经遇到了瓶颈,很难再有 所突破,俞敏洪的母亲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俞敏洪进入了江阴县英语教学水平最高的一所中学的英语补习班,由于有基础,再加上老师的指导,俞敏洪的英语成绩上升的非常快。1980年俞敏洪第三次参加了高考,这一年俞敏洪的英语成绩是95分。经过了一个月漫长的等待,俞敏洪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三次高考的经历,俞敏洪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让他总结出一个人生信条。那就是,如果一件事,你努力了,但没有成功,人生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糕;如果有成功的可能,就一定要努力争取。

马云:屡败屡战的三次高考路

马云,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马云的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试想,如果马 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去学习一门手艺,安安稳稳过他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

第一次高考:惨遭滑铁卢

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显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面败北。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那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 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眼前, 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面。
      
从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于是,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不放弃

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那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国,可谓家喻户晓。在那青涩但纯洁的时代,小鹿纯子的笑容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不仅仅是因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是她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影响十分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了马云的一种精神象征,影响了每一个阿里人。小鹿纯子的拼搏精神给了马云巨大的激励,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第三次高考:历经千辛终成功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对马云的数学成绩失望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试,马云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
      
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郑渊洁:我和我儿子都拒绝高考

郑渊洁:著名童话作家,拥有亿万读者,无高考经历

郑渊洁是个怪人。

20多年来,郑渊洁的童话书刊总印数已经超过7000万册。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童话作家。无论世俗的金钱标准,还是事业标准,他都站在“成功人士”之列。然而,当年他拒绝了高考。他的儿子也是一样。

害怕考试 拒绝高考

郑渊洁22岁那年,国家恢复了高考。那些想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争先恐后去参加高考。郑渊洁当时有个女朋友,女朋友的父母要求他也去高考,郑渊洁死活不肯,女朋友因此跟他分手了。
      
“考试是我的弱项,所以我特别怕考试。恢复高考那年,我已经从部队复员,当了工人。我从小考试就不行,我记不住要考的内容。我还有一个缺点,就是爱走神。比如我小时候,老师说水的事,我就会想到鲸了,接着我就想到一头鲸把一条船吃到肚子里去了,接着我就想到一个小女孩被鲸吞到肚子变成什么……就这样越想越远。等到该交卷了,我还没答完呢。我的女友要求我去参加高考的时候,我跟她说,我不去。她问为什么,我说那是自取其辱——我肯定是全国的负状元。”
      
 娶妻生子,一直就是郑渊洁的梦想。没有什么事情比与女朋友的“分手事件”更能打击他了。郑渊洁从此发誓绝不参加高考,并且还要混出个人样来,让前女友的家人看看。
       

另辟蹊径 寻找到写作新天地

怎么才能不用通过高考也能获得人生成功呢?郑渊洁就坐那儿想,想的结果是——写作。因为小时候的一次命题作文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是全天下孩子中,作文写得最好的一个。“那次老师出的作文题是《我长大了干什么?》,别的同学写的都是远大理想,我当时想选一个很极端的职业,写我长大了当掏粪工人。老师一看,觉得这孩子有思想,就把我这篇推荐到《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刊》上了”。
      
从此以后,郑渊洁就感觉谁的作文都写不过他,开始喜欢上了写作。
      
郑渊洁拒绝高考,他的儿子也没有经历过高考。郑渊洁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校受教育,他亲自编写了50万字的教材,自己给孩子上课。前些年北京某报招聘的时候,他的儿子郑亚旗开着宝马跑车去应聘。郑亚旗对当时负责招考的总编辑说:“工资好说,只要能给我个车位就行。”这事在北京的传媒圈传为趣谈。
      
有趣的是,也许是由于逆反心理,郑渊洁的小女儿却因为喜欢学校而上了学。对此郑渊洁说,要是将来女儿参加高考,他也会和别的考生父母一样:“等闺女高考的时候,我就在在考场外等着,手里拎着一桶王八汤。”

张越:阴错阳差的第10志愿录取记

 张越:   中央电视台资深主持人。首师大1984级
      
“我上师大,完全是因为志愿填错了。”21年后,当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越回忆当年的高考结果时,仍能感觉到命运之手奇异的魔力。

开明父母 不干涉爱好

张越说,如果不是上了师范大学,她现在也许会猫在某个编辑部里,蔫不答答地作一个文学编辑。
      
张越的父母都是职员,现在看来,他们是很早就深得西方教育之精髓了。重点中学,竞争激烈,但张越的父母并不干涉她的爱好。张越喜欢看文学书,他们就给她买回来,尽管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对于成绩,他们也不像别的父母那样焦虑,高考的那几天,母亲只是交代张越的姐姐“中午给她弄点吃的”,班里同学有家远的回不去,她便带回家来吃饭。高考那三天,张越家中午总是很热闹。      

偏科严重 理想是作家和律师

在北京55中上学的时候,张越是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当时她有两个永远:一是永远获得作文比赛冠军,二是理科永远要补考。那些文科老师看见她就眉开眼笑,而理科老师老远就皱眉头。
      
她清晰地记得,高考分数公布以后,有一天她在街上遇到数学老师。“我们老师差点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他老远就大夸我进步很大”。其实张越当年的高考数学成绩是59分,这样的分数,在55中那样的重点高中,简直是奇耻大辱。
      
由于偏科,张越的高考选择显得有些狭窄,她的理想职业是作家和律师,而绝非教师。    

阴错阳差的第10志愿录取

1984年的夏天,当张越接到首都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几乎晕厥。
      
“我第一志愿是北大中文系,接着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我心想要是做不了作家,做个律师也不错,所以第三志愿是中国政法大学”。谁料到,由于上世纪 80年代教师待遇比较低,师范大学生源不足,所以规定师范类院校提前调档。而首都师范大学是张越的第10志愿。阴差阳错,就是这个第10志愿 ,导致张越的档案连北大、政法的面儿也没有见到,也使得张越的作家梦和律师梦彻底破产。
      
开学的第一天,张越就找到学校,要求退学。教务主任很耐心:“这是你自己填写的志愿,而且你写了‘服从分配’的。退学可以,但4年内你不得参加高考。”她只好灰头土脸地回去上课。大学毕业后,很不情愿地做了多年教师。后来去电视台做主持人,则是另外一个偶然。
      
最近几年,张越采访了大量农村妇女,尤其关心她们的受教育问题。采访中,她感觉到,对于大量的农村青年来说,高考几乎是他们惟一获得未来的路径:“虽然现行的高考制度很不完美,但它有存在的合理性。”

贾樟柯:屡次落榜的文艺青年导演

贾樟柯: 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北京电影学院1993级
      
高考屡次落榜的经历对于贾樟柯而言,也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
      
这个曾经留着中分长发、大热天穿军警靴、白色套头圆领背心上画着手绘雷锋像的小混混,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翘楚。当年由于高考落榜而自费去山西大学学美术的他,无意中爱上了电影,立志将来要自己拍电影。连考三年,终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第一次高考:迷恋诗歌荒废学业

1970年,贾樟柯出生于山西汾阳,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母亲是售货员。贾樟柯的数学成绩很差,直到高考前他连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都分不清。他的整个中学时代,就是写诗写过来的,和同学组成“沙派诗会”,印了三本诗集,那是他反抗压抑生活的“处女秀”般的狂欢。但也因为过度迷恋诗歌而荒废了学业,第一年高考贾樟柯惨烈地落榜了,伤透了父亲的心,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八十年代,越来越升温的高考热呀!”        

梦想当导演取径文学系

1990年,贾樟柯面临着当兵或者继续考大学的选择,由于父亲的坚持,他背上行囊自费去山西大学念美术,因为那里不用考数学。拿着父亲给的学费和生活费一共300元,贾樟柯开始了独自讨生活。
      
在山西大学学油画的两年,贾樟柯住在太原郊区的村民家里,隔壁有一家公路电影院,有一天贾樟柯实在无聊,买票进了影院,看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一边看一边流眼泪。看完之后,发誓以后一定要当上导演。
      
怎样才能当上导演?贾樟柯到处问人,有人告诉他想当导演就要考电影学院,而且还跟他讲千万别考导演系,最难考,“什么系好考你考什么”。最后贾樟柯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因为报的人少。结果一考就是三年。

屡战屡败不放弃梦想实现终不悔

那时在山西太原的补习班里的同学大多一年没考上就回家了,像贾樟柯这样的考了一年又一年的很少见。家人和朋友都以为他中了邪。连渐渐失去耐心的父亲也骂他不务正业……1993年,贾樟柯终于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录取通知书。

李安:两度高考落榜不敢反抗也不愿顺从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大器晚成的一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励志故事。台湾《天下》杂志刊文称,在李安三十六岁事业起飞之前,人生有两个严重低潮期。
      
 其中一个低潮期是,李安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毕业后,窝居在家六年没有电影可导;另一个就是台南一中毕业,却连两届大学联考(相当于高考)落榜。

不如意的中学岁月两次落榜很受挫

李安的中学时期有多么苍白失意,从犹如他前半生自传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可略窥一二。整本书厚达近五百页,但谈到自己的中学岁月,李安只用了短短五页篇幅,里面甚至还有一页半,是他的好友回忆两人的年少情谊。
      
在典型的“外省”家庭中长大,李安从小跟着妈妈看电影,小学三年级时就自编自导话剧找同学一起表演,还会反串女生,但这些天赋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显得不值一提。
      
李安身为台南一中校长李升的大儿子,书读不好,就是自尊上最大的挫折,“青春期我在行为上倒没什么叛逆,就是喜欢胡思乱想,读书不专心,”彼时驼背又害羞的李安,对高中的印象,除了上课,就是补习。帮他补习的老师,全是台湾中南部名师,但成绩不见起色,倒是高一时李安就勇敢对父亲说了自己的志向,“其它科目都不喜欢,我想当导演。”
      
大人们对此不以为意,当然也无法帮助李安在联考的困境中杀出重围。第一年考大学,李安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数学甚至考了零点六七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二度落榜在我们家有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李安当时最大的情绪发泄,不过是把桌上的台灯、书本一把扫到地上,然后跑出家门透透气。

在舞台上找人生灵魂第一次获解放

李安后来考上艺专影剧科,据他形容,是“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那时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他在舞台上找到真正的自己,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甚至是画素描,各方尝试后在电影领域里渐放光芒。
      
不过,李安虽然在艺专如鱼得水,但父亲的期待也一直悬在年轻的心上。他回忆在专二升专三的暑期环岛巡回公演,因为累成黑瘦模样而被老爸训了一句“什么鬼样子”。他愤而走回房间把房门锁上,“这是我第一次胆敢有此犯上举动,已经是很革命了!”即使后来父亲答应李安去国外念电影,初衷也是希望他拿个博士成为学者。
      
二十三岁前,李安在台湾度过,青春时期在学业上的不顺遂、无法满足父亲的期望,让李安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毫无保留地拼命去尽最大努力,不断地给自己压力,仿佛一直想要证明什么。即使后来拍了《卧虎藏龙》,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加持,李安还是会说,“我可以处理电影,但我无法掌握现实。面对现实人生,我经常束手无策,只有用梦境去解脱我的挫败感。”
      
反倒是当年对这个长子有着传统士大夫期望的李爸爸,曾写卡片劝解儿子,“用力不要太深,着色不要太重。”
      
 从青涩紧张到大气从容,全世界的影评人总是想要为李安的成功找理由。但找到最后,那个镜头可能就是落在一个瘦小的十六岁台湾男孩,对着自己不敢反抗但又不愿顺从的父亲说,“我想当导演!”
      
生长在书香之家,可是,台南一中校长李升的长子李安却不是优秀学生。父亲希望他读博士、当学者,请台南的名师帮他补习功课,但他的成绩仍不见起色。两次考大学,他都名落孙山,在家里就像世界末日,于是把桌上的台灯、书本一把扫到地上,然后跑出家门透透气。后来他考上艺专影剧科,感到“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那时他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他在舞台上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画素描,才华在艺术世界里渐放光芒。他就是后来执导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奖、成为著名导演的李安。
      
李安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耐人寻味。“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未必人人都懂,特别是那些刚刚经历高考、面临人生选择的学子,那些望子成龙心切、正在为孩子选择人生道路的家长,未必理解此中的“真意”。
      
读书、升学、成才,几乎是每一位学生家长都难以回避的话题,几乎是每一位家长为孩子规划的人生主线。因为寄托着太多的期望和梦想,几乎从孕育生命开始,家长们就行动起来,一项浩大的教育“系统工程”全面展开:胎教、早教、幼教,智力开发、外语培训、艺术启蒙,学习计划、培养目标、职业前景,早就替孩子做了周密细致的规划、安排,几乎要把孩子的人生填满。
      
孩子的人生本来应当是多姿多彩的,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期盼在快乐的天空下成长。家庭、学校、社会,如果无视孩子们的天性,只关注读书、升学这一件事,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误、人生的遗憾。
      
 特别是关乎孩子前途命运的高考,几乎成为孩子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不仅因为马拉松式的备考让学生们紧张、焦虑、压抑,更让考生和家长难以释怀的,或是面对失误的懊悔,或是面临选择的纠结,或是对落榜的担忧,或是对前途的迷惘。此时,家长的怨尤只会让孩子深感挫败,空洞的说教只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大人们最应该做的,是宽容和理解,疏导和安慰。
      
“孩子,累了就回家吧。”这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对儿子说的一句平常的话。两次高考落榜的周仕谋在民办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里仍然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他给家里打电话,话筒那边,传来了母亲这句话。他回到家乡,母亲没有责怪他,而是默默地用自己的爱温暖着他,就像小时候一样,每天早晨一起来,母亲就会为他泡一个鸡蛋;见儿子瘦了,母亲就把家里那只下了四年蛋的老母鸡杀了给他补身子。当得知他想要点钱买笔墨稿纸写小说时,母亲没有因为家里穷而反对,反而默默地支持他。终于,他的长篇校园小说《民办大学生》出版了,几部有影响的作品也相继问世,他成了青年作家。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想启发孩子们怎样“落榜不落志”,而是想告诉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要学会“减压”,学会“放下”,在孩子高考失败时、人生失意时、落寞无助时,别只为孩子的前途担忧和纠结,也应当悉心关注呵护孩子的心灵世界,发自肺腑地说一句:“孩子,累了就歇歇吧!”

来源:橘子网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