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难不过三、 为了生命之源——忆长眠在黑土地的知青

大难不过三摘自《生命记忆》   

 王长林,男, 哈尔滨知青。1951年出生,哈尔滨市65中学1967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5月到黑河马场,后转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6团工程连,再调15连。1971年转为执勤连,常年驻扎二龙山火车站,担负装卸作业任务。1972年1月在一次卸煤作业中意外死亡,年仅21岁。


王长林长得太瘦了,来到北大荒后,战友们给了他一个十分形象的外号——小杆子,连里的人都这么称呼他,以至于没人再叫他的大名了。小杆子脾气随和,是个名符其实的老好人,对于人们直呼其外号也毫不介意。


3年多的兵团生活中,小杆子曾有过两次大难不死的经历,他常自诩“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是,艰苦的营地生活和简陋的作业条件,却让“大难不过三”的谶语在他身上不幸成真。

遇 狼

15连是山里的一个新建点,地处偏僻不通邮。连里须隔三差五派人到团部给大家取信。一次轮到小杆子,邮件中有营部一位战友的家信。小杆子竟然徒步走了50多里山路,将信件及时送到这位战友手中。在,送信途中,小杆子遭遇了第一次险些丧命的大难。


那天,小杆子用电话通知战友他将马上把信送到后,便火流星似地大步向营部赶去。走到一个山脚的拐弯处,发现两只大狗跟着他。小杆子以为是哪个老职工家的狗,也没太在意。可那两只畜生一直跟着,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你站它也站,你蹲它也蹲,弄得小杆子好生奇怪。“我猛一回头,竟发现它们眼中露出一股凶光,那是狗眼里所没有的。那一刻,我的冷汗刷地一下子冒出来了,直觉告诉我这绝对不是狗而是狼!”小杆子事后对战友如此描述。

尽管头冒冷汗,小杆子仍十分冷静。他观察了周围的情况,发现几米开外有一根木头电线杆,脚下有一段枯树枝,而狼离自己只有3米远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起地上的枯枝向狼狠狠砸去,狼躲闪着跳向一边。趁着空儿,他一个箭步窜到电线杆下,一口气爬了上去,紧紧抱着丝毫不敢松手。两只狼也扑向电线杆,但扑了几下没能够着人,心有不甘地选择了蹲守。小杆子明白,获胜的关键就看谁的耐力更好了。于是,他死死地抱着电线杆,不断地给自己鼓劲。双方僵持了一个多小时。小杆子已经精疲力竭,但他决不甘心就这样喂了狼!坚持就是胜利,他心里只有这句话。果然,两头狼看看蹲守无果,姗姗地离去了。小杆子一直坚持到看不见狼的身影后,才跌坐下来。


听着小杆子的惊险经历,看着他满脸的汗水和刮破的衣衫,营部的战友只感到手里家信沉甸甸的。小杆子则故作轻松地笑道:“也许它们看我没有多少肉,也许是良心发现,就走了。”战友的眼泪却止不住流了下来。小杆子笑吟吟地说:“没事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挥挥手,大步流星地赶向连队。

跳 车

北安到黑河边境的铁路线上有一个小站,叫二龙山,6团的大部分物资都在那儿转运。1971年初,15连驻地迁到二龙山后,团里组建执勤连,小杆子与30多个弟兄走上了新的岗位。小杆子分在专职装卸物资的装卸排,铁路货场成了他们新的战场。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有火车进站,就少不了他们大干一场,那活儿一点也不比大田里的农活省力。


小杆子挺喜欢这份工作,整天开开心心的,干活还是那样卖力。因为常跟火车打交道,连里的男生个个练就了跳车的好身手,凡有客车到站,他们常会挤上车去买一盒香烟,如果火车开动了,他们会飞身下车回来干活,简直就像飞虎队。有一天晚上,小杆子上火车买烟,平时灵巧得很的他,那天喝了点酒,买完烟后火车已经启动了,小杆子如同铁道游击队员一样纵身一跳,就消失在夜幕中。铁路巡道员发现了昏迷在道岔上的小杆子,立刻通知连里把他抬了回去。那次小杆子摔了个脑震荡,休息几天也就好了。虽说没啥大碍,却是又一次死里逃生。如果摔得不巧,如果在巡道员发现他之前有列车经过,后果都不堪设想。

坠 死

1972年元旦过后的一个星期天,装卸排的众兄弟休息。那天小杆子穿得干干净净,连平时不舍得穿的一条半新粗蓝呢子裤子也穿上了。他到一老职工家玩耍,摆下扑克算卦。那年月,连里时兴用扑克算卦,准不准无所谓,关键是消磨时间,打发寂寞。一战友说:“看你这么高兴一定是好卦了。”“那倒不是,正好相反,是个大难!”小杆子答道。“你这个人狼口余生,跳车也没死,还有什么大难过不去的?”战友调侃着。小杆子一脸正经地说:“你不知道大难不过三……”


10点多钟来了一趟火车,15节车皮的煤炭要紧急卸下,装卸排立刻投入了战斗。数小时后,卸车完毕。小杆子并不急着回宿舍洗漱,和往常一样检查作业面并关闭车厢门。就在他关闭大铁门时,意外地摔下了路基。同志们迅速跑拢来,看他摔得不轻,立即背起他往医院跑。团部医院检查后,确诊是脊椎骨折胸腔肋骨重叠。立刻转往哈尔滨兵团医院。

在火车上,小杆子还有意识,到兵团医院已深度昏迷。抢救持续了4个多小时,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小杆子停止了呼吸。大难不过三。很不幸,小杆子赶上了。 


  (刘宏海根据上海知青孙友娣等战友提供的资料整理撰写)

为了生命之源摘自《生命记忆》

张成春,男,汉族,佳木斯市知青,祖籍吉林榆树, 1951年12月5日出生在佳木斯市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里。佳木斯市铁路中学1968届初中毕业生, 1968年10月31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2团(饶河农场)2营5连务农,后调武装值班连(3营10连)。1971年3月15日在挖井作业时,因公殉职,年仅19岁。

1968年10月,张成春打起背包,随着“上山下乡”的浪潮,来到地处黑龙江省饶河县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2团2营5连,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


饶河县在珍宝岛以北40余公里的乌苏里江畔,与俄罗斯一江之隔。


二十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紧张,边境冲突一触即发。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迅速组建武装连队,投入紧张的战备执勤中。5连奉命为新建连队——3营10连建点,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干部战士承担此项任务,张成春是其中的一员。


这个新连队,将担负起武装战备值班的重任。按照军区部署,10连选址在早年抗联常出没的“新兴洞”西侧3公路处,离乌苏里江仅7公里,背枕西山,面朝边境,门前一条砂石老路一头连着乌苏里江,一头直通饶河县城。据老人说,此路为伪满时期修建,是国境线上的一条重要通道。如果苏军入侵,可以凭借此路深入我腹地。10连建点后,沈阳军区3号首长曾亲临视察,可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


可是,就是这个把守国门的重要位置,却是一个没有饮用水源的地方!


1969年初的一天,5连被选中的战士们,怀着镇守国门的壮志,坐着马车来到西山。听到连队领导说“到了,就这儿”,战士们看着那片原生态的丛林,全都惊诧不已。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兵团战士的天职,大家顾不得卸下行李,就拿起镰刀、斧子,割草、砍树、搭帐篷,开始了极其艰苦的建点劳动。


水,是万物之源,是生命之源,对人而言,其重要性胜过于粮食。开春前,战士们的饮用水靠融化冰雪;开春后,靠唯一的一辆马车到附近连队取水,或在前线许可的情况下,到乌苏里江取水。很多时候,没水可用,大伙只好寻找草甸子里的水洼,甚至挖好了坑,等待天上下雨!最令人难忘的是,有段时间老天竟然好久没下雨,繁重的建点劳动和紧张的战备训练使战士们的体力消耗很大,有的战士渴极了,连漂着绿萍,长满了蛆虫的脏水也捧起来就喝!


解决饮用水成了10连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从建点时起,他们就开始人工挖井。第一口井打在林子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挖到40多米,竟然不出水,只得废弃。


连队只好在尚未建成的食堂边再打一口井。这井难挖,地表下是石头,挖了小一年,挖到40多米,近50米了,出的水少得可怜,炊事班一日三餐过后,井就见底了,要等上一宿才能再渗出一汪水来。

于是,1970年秋后,连里决定在靠近林子的地方打第三口井。张成春和战友们再一次为寻求生命之源向地下宣战。


秋去冬来,冬去春来。第二年的3月,那井挖到30多米了。一根根、一排排的井膛木,把井壁维护成标准的六边形。


3月14日午夜,张成春和夜班的战友们,来到打井工地接班。那天,井深已达39米,井底已经见水,只需再挖个二三米,便可大功告成。按照班里的下井顺序,那天应该是北京知青陈世晋和哈尔滨知青张新友下井。可是陈世晋探亲后刚刚归队,旅途劳顿。张成春就主动要求先下井,好让陈世晋多休息休息。排长王福银见战士们互相关心,欣然同意。张成春和张新友下井后,见到湿漉漉的井壁,吸着湿漉漉的空气,令人欣喜。想到即将涌出的甘泉,哥俩干劲十足地开始工作。


东北农村挖井,是在井口架上一台辘轳,用粗棕绳拴上一只大铁桶,放倒井下。井下的人,将挖出的沙土装在桶里。再由井上的人摇动辘轳,把桶提上来,倒掉沙土,再把空桶放到井下,如此反复作业。


井底直径仅有1.4米,两个小伙子又是刨又是挖,眨眼工夫就把大铁桶装满了沙土。辘轳摇动了,在“吱扭,吱扭”的摩擦声中,第一桶沙土慢慢向上攀升。当大铁桶提升到井口时,铁桶在惯性作用下撞了一下井沿。没想到这一撞击,使拴铁桶的棕绳发生断裂,装满沙土的大铁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速向井底坠落下去!井下,张成春在铁桶被提起后,一口气都没歇,就哈腰清理起沙土来。一直注视着铁桶提升的张新友,发现铁桶掉落,连喊声都没来得及发出,那沉重的大铁桶就砸断了作业面上方横放的安全板,重重地砸在井底,发出闷雷般的声响。幸好他的身体贴着井壁,才躲过了一劫,但吓得他好几天没缓过神来。而张成春则被飞起的木板砸中头部,倒在了血泊中。此时,时间是3月15日的凌晨1时许。


事故发生后,连里举行了追悼会。张成春的父亲在小儿子的陪同下赶来为长子送行。张父曾提出将张成春的遗体运回佳木斯,由于尸体运输不便等原因,团里希望因公殉职者还是葬在团的青年墓地为好。最后张父同意了团里的意见。 

连里安葬了张成春后,派人清理了那口井,不再深挖了。不久,冰雪融化,大地复苏,那口井里竟灌满了清澈的地下水。人们说那是张成春用年轻的生命换来的甘泉。


(刘宏海根据张成春的战友李凤兰、崔文甲、夏海秋及张成春的妹妹张雅琴的回忆整理撰写)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