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魂牵黑土地 长眠北大荒

纪实片:魂牵梦萦黑土地

宋再端徒步2000公里圆吴少敏遗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44elycr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北大荒知青宋再端为了实现与爱人吴少敏生前重返黑河的约定,在吴少敏去世后,毅然决然徒步从北京走到黑河将爱妻骨灰送回北大荒。两个月间宋再端背着爱妻的遗像和部分遗物,克服艰难困苦和恶劣环境,强忍腿部的伤痛步行2000余公里,终于到达了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团二十二连的所在地,到了他们曾经魂牵梦绕的这块黑土地,圆了吴少敏的遗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魂牵黑土地 长眠北大荒

来源:锦河E家亲

知识青年这一群体,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十五、六岁的纯真年纪,在北大荒挥洒热血与汗水,磨练了意志,造就了品格,也让他们对北大荒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并把根留在了这里,此生再也放不下。

曾经有8700多名知青在锦河农场下乡,这片土地培育了众多社会中坚力量,他们返城后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心中也时刻牵挂着养育他们的锦河农场,把这里视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发生在北京知青吴少敏及他的爱人宋再端身上的故事。


1969年,年仅15岁的吴少敏来到锦河农场,在知青点工作生活,举目无亲的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两年的窑洞生活给她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退休后的吴少敏始终对北大荒怀着深深的思念,经常梦回锦河,就这样,从2009年开始,吴少敏夫妇俩,从没有间断过对第二故乡的回访,看着吴少敏对北大荒的眷恋,同为知青的爱人宋再端承诺,为了更好的纪念在北大荒的这段经历,决定徒步回一次北大荒,可是诺言还没有来得及实现,2017年3月,吴少敏就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这让宋再端悲痛欲绝,为了兑现对爱人的承诺,这个65岁的老人毅然决然地背起爱人的骨灰,一个人长途跋涉2000多公里,风餐露宿,忍受双膝积液带来的剧痛,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徒步到达锦河农场。宋再端剪下了两个月来不曾整理的头发和这一路奔波穿着的衣物,与爱人的骨灰一同安葬在了当年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完成了爱人的遗愿,让她的魂真正的扎根在了北大荒这片她牵挂了一辈子的土地上。

8月31日,在吴少敏故去5个月后,宋再端第四次回来祭奠爱人,笔者有幸近距离的与老人进行了接触,了解了更多发生在他们夫妻身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与老人一起来到吴少敏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窑洞,看着窑洞中爱人留下的笔迹,宋再端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一边擦拭眼角的泪水,一边向笔者讲述了他们回北大荒寻梦的点点滴滴,特别是第一次回来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那次经历,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孟祥军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孟祥军师傅告诉我们:那年他在国际饭店外面等活,实际上有很多出租车,可宋老夫妇俩却一眼就选了他的出租车,说来也是缘分。当他拉两位老人好不容易找到目的地后,吴阿姨的举动让他惊呆了,她走一步哭一步,找到了山洞,在山洞里面也哭,从下午到这里,一直呆到天黑了才返回去,在返回的公路上,他们俩也不坐车,就是走着走,道边的每一棵树她都趴在上面哭,刚开始很不理解他们的行为,直到慢慢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因为我也下过乡,很能体会他们的感受。就这样我们成了朋友,他们每次回来,都是我拉着他们,虽然我早就不开出租了,但依然是他们的专职司机。


几十年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少敏念念不忘的连队已整体搬迁,变成一片荒芜,这给吴少敏夫妇的寻找增添了很大的难度,最终在当地老乡李淑芬大娘的指引下,找到了当时生活工作的窑洞。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她告诉笔者:到了洞里,吴少敏就在里面哭、大声哭。我觉得挺难受的,都这么多年了还是惦记着这里,不忘下乡的地方。


对于老人来说,那只是给引个路,可对于吴少敏来说这是她的梦,是老人帮她圆了梦,吴少敏夫妇俩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以后每次回来都会到老人家里坐一会,与老人聊聊天,逢年过节,也从不忘给老人邮寄一些北京的特产,老人也会时常把北大荒的土特产邮给他们,她们之间因这份大荒情缘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虽然只是几间破窑洞,却承载着吴少敏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对北大荒生活的感激,吴少敏心中积聚已久的情感,从第一次回到洞中开始,一下子发泄了出来,在洞中墙壁上留下“真的好想你”“洞中数月 心中千年”、“艰辛两年 一生财富”等感人肺腑的字迹,将她对这片黑土地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对他们夫妇而言,都是亲情。

北大荒的生活经历,塑造了吴少敏善良、质朴、真诚的高贵品质,对战友、对亲人、对朋友、对需要帮助的人,吴少敏、宋再端夫妇俩总是能不谋而合,慷慨解囊。可是,对他们自己却是特别节俭,宋再端的衬衫领子磨烂了,吴少敏就拆下来,翻过来重新缝上,将坏的一面藏在里面。这次和宋再端一起同行的天津知青杨学工,是当时与吴少敏一起工作的战友,返城后的他们也成为了挚友。他很了解两位老人的为人,据他讲,两位老人在北京经营一家单位内部食堂,安置了很多陕西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她们那打工,她们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严格要求管理这些孩子,为了让家长放心,每年年末都雇佣大客车专门接送这些孩子,从不允许这些孩子乱花钱,她们会把工资直接交给孩子的父母。有一个孩子因健康检查不合格,无法在餐厅工作,夫妇俩就自己掏钱送孩子上了一所职业学校,孩子很努力,毕业后留校任教,改变了一生。尽自己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俭朴的吴少敏只有做一件事是奢侈的,那就是每次回北大荒前,她一定要买身新衣服,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还像个孩子一样,高兴的几天睡不好觉。宋再端告诉笔者: 吴少敏平时从来不买新衣服,常穿的几套衣服都有好多年了,衣柜里有好几套新衣服她从来不舍得穿,都是这几年回黑龙江前买的。只要一说来黑龙江,准备下个月来,她就会念叨,我穿什么衣服啊?我穿什么鞋啊,我穿什么袜子,这是她最舍得花钱的时候,她想漂漂亮亮的回来。

如今,吴少敏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长眠在让她魂牵梦绕的土地上。我们在为一个生命逝去感到难过的同时,更多的是被宋再端背着爱妻的骨灰,徒步跋涉回北大荒的举动而感动。对黑土地的热爱、夫妻间真挚的感情,世间太多美好的东西,在这对夫妇身上演绎,发人深思,耐人回味。


一个人的苦行  回到北京

作者:山丁树


1


自黑河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宋再端的消息。两星期前,突然收到他的微信,说:“昨天晚上到京,有时间见面聊。”我问他腿好了吗?他说,还有点肿痛。


又过了几天,他问我有时间见面吗?我想,他的腿应该已经好了。


但是,见面的时候,远远看到他走路的样子,还是出乎我的预料,一眼就能看出来,明显的跛。他说还是有点疼,觉得他并不在意。聊天中,我知道了导致他的腿伤的原因。


离黑河还有最后15公里的时候,他的腿已经明显出问题了。这段路,他用了6个小时。什么概念?就是蹭着走,每小时才两公里。有人劝他,休息一下,第二天再到黑河。因为,来参加仪式的朋友和战友,已经有人到黑河了,他还是坚持走了下来。他说,他不愿意让人等他。


前面的积累也是基础原因,因为负重一直在身上,休息也是站着、背着。他说,路边很脏,没有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腿的肿胀和积液,应该是一个长期积累、又没有修复时间的结果。对此,他说,他应该带一个碳纤维的马扎(一种分量轻、可折叠的板凳)。这样他可以在休息时坐下,让腿也休息休息。


见面之前,我觉得他不爱说话。但见了面,聊起天来,才知道他其实很健谈。尤其是说起他的行程和他的妻子。


柳泉居,大堂的一个角落,安静些。


话是这样开头的,我问:此次的行程,家里人也肯定知道风险和艰苦,怎么会同意呢?


他说,走之前,都没让他们知道,包括同学和战友。


这倒是符合他这一路始终如一的行事风格。不仅在出发前,在途中,也听他说过类似的情况。在哈尔滨,在进入赵光后,以及在到达黑河以后,他很怕遇到熟人而被挽留。


他不愿意惊动别人,怕耽误行程,也是因为他这一路的心情——他无力应付更多的活动。我揣度,只有走着、和妻子陪伴,才能让他的心安静下来。他说,要是没有爱人,他是坚持不下来的。他也有过累得不想走的时候,但是,为了她,他必须走!

前面说过快到黑河的15公里走了6小时,他还有三天200多公里的时候。早上2点就走,一直走到天黑。


他说,路上的司机们都很好。水喝没了,只要他对着驶来的汽车摇摇水杯,人家就会停下来拿出暖壶给他倒水。还会给他一些路况和住宿信息。


行程都应该是往前的,但也有例外,无奈的例外——往回走。


有一天,天快黑了,他向司机问路,司机说,再往前走,几十公里之内没有旅店了,你必须往回走。此刻他的心情,是不难想象的。换成谁,也都会是极度的沮丧。不过,这种情况,有店住,在他来说也已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了。他说,还有旅店客满,不得不在室外过夜的时候。


有一天住店,客满,一间余房都没有了。他只能在外露营了,但怎么说也是在有人烟的地方,比在路上宿营要安全多了。


当人家都睡了以后,他爬到外面的大货车上准备过夜。无意中发现车门没锁,于是,就在驾驶室里睡了一宿。那光景,颇有些“落魄”。


那夜下雨了,听着外面的雨声,我不知他当时的感受?也不知他现在怎么看,反正外人看着,总还是有些“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楚?


当然,一路上也不总是风雨,也有彩虹。听他说,有一天走了很多路,在一个饭店,他说想喝粥。人家说没有,他还是下意识地念叨着,他很想喝粥。店主是个很有同情心的人,看到他近乎乞求的样子,于是说,饭店里没有,但是我家里晚上喝粥。


人家真的给他端来一大盆粥。说这话的时候,宋再端用手比划着,我估计,那盆应该有三、四十公分的直径——好大一盆!更让他感动的是,第二天一早,人家又给他端来一盆粥……


店主真是个好人!好人还有路上的司机,还有其他帮助过他的人。


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去过很多地方,新疆西藏他都去过多次,甚至西沙南沙他也都去过。但是,最多的还是回黑龙江。


我们许多人都是从黑龙江回来的,我们对当年生活过的地方也都有着深深的眷恋。但是,和宋再端比起来、和宋再端的妻子比起来,真就是差了许多。试问:有多少人会将自己的身后融入这片黑土地?又有几个能为完成这样的心愿而背着妻子,徒步跋涉、历经几个月来走完这2000公里的行程呢?


在宋再端夫妇的心里,黑龙江究竟意味着什么?         

2


聊天中,我们说的最多的还是黑龙江。


宋再端说,他们有一次开车回黑河,竟将大五家子(原三团——红色边疆农场场部)当成锦河了。他说,红色边疆建设的很美。是啊,连别墅区都有了,能不美吗?听着他说这话,我觉得很亲切、受用。因为,我们沿江三营就隶属于红色边疆。


他说,他们还去了逊克,找了金训华墓。说,很不好找,草很茂盛。

如果回锦河,那么,从孙吴到逊克,就是绕路,是额外的路程。为了看望一下金训华,他们要多走100多公里的路,来回200多公里,这需要专门耗费一天的日程。

我联想起他这次徒步回黑河,也是中途绕道,专门去看了他的一些战友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并拍照发给那些战友。后来走到孙吴,他也问我是不是需要去一下我生活过的地方,拍些照片。我真的很感动!


我觉得,他们夫妻的心里有着一种浓浓的兵团情结、知青情结。只要是这个情结上的任何事情,他们都会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做,习以为常。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世俗的眼光是无法理解的。


长期以来,对于上山下乡的争论,知青自己基本是没有话语权的。以致知青们自己也产生了混乱,甚至自我否定。我一直这样想,即便上山下乡运动错误,但是,知青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却是不能被抹杀的。就像西征的失败,却不能抹杀了西路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一样。


宋再端他很质朴,质朴到可以把自己后半生的打算,说的像去一趟超市一样轻松。


聊天中,他说,他会经常回黑河,他说北京要是没有老母亲,他就去黑河住了,甚至说想把那个洞子租下来陪着妻子。


他还说他过些天就会再回黑河。因为饭店人开始多了,很嘈杂,我怀疑听错了,大声追问,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还问我愿不愿意同去?我的耳朵没听错,但着着实实地惊讶了一会儿!


刚刚带伤回来,腿还没有养好,就又想着回黑河了。他说得依然是那样的轻松平常,但我却听出了一些不同寻常。


——他已经把黑河像家一样的思念了,在北京呆久了,他会想家,会有牵挂妻子的感觉。他像空中的风筝,可以飘的很远,但把风筝线永远地交到了妻子的手里。任凭飞得再远,心里永远会被妻子牵动。


他还说了农场办的养老院的事,我觉得,他好像已经有了去那里常住、或者经常回那里的打算。


对于他的妻子吴少敏,我了解的还是不多。我在他们连队的网站上,看到一些回忆妻子吴少敏的文章,讲了一些她真诚待人、乐善好施的事情。这次聊天中,宋再端也提到一些这样的事,对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宋再端妻子吴少敏生前照片

他们办过企业,据说,每年春节放假,妻子吴少敏都会用客车把他们的外地员工送回老家。


每次黑龙江来了老乡,她也总是热情招待吃住,给他们买东西带回去。听一个当年的姐妹说,从未带过金项链,她二话不说,立马给这位姐妹买了一条带上......


我想,以他们条件,有这个能力做这样的善事。但是,在有能力的人中,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们这样去做呢?命运的不公,让这样一个具有金子般的心的女人,过早地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和热爱着她的人。


宋再端夫妇的情感不仅仅有浓浓的知青情结,还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说,非典那年。因为怕被传染,附近医院的大夫们没人给送饭了。妻子吴少敏听说后,立即和宋再端决定:我们送。在国家和民族遭受灾难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被传染的危险谁都知道,后果也都清楚。但是,他们却没有任何的犹豫、义无反顾地去做。


宋再端的话都是平淡的,写出来都没地方用感叹号。但是,在讲完了这个故事后,他却发出了一声感慨:国家有事的时候,我们这些人是不会有半点含糊的!


我看到了他们那金子般发光的赤诚的心!


兵团虽不是正规的战斗序列,但当年的边境紧张局势和准军事化的生活,却给了我们这些人,种下了一个战士应该具有的“为国而战”的基因。而这,也是兵团人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归属感的原因。

人的青春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我们的青春是在黑土地度过的。对宋再端夫妇来说,那里有着青春的记忆,和恋人的甜蜜,甚至还有着家乡和家的味道。这可能就是他们心里对黑土地的永远不变的感情。


我知道,这种情怀在我的兵团圈子里大有人在,并且,还会愈老愈深!

来源:微信号山丁树、锦河E家亲

阅读相关报导,请点击下方链接:

完成爱妻遗愿,骨灰安葬北大荒

本文由“红色边疆荒友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