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大荒人 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
我的同学陈越玖
骨灰安葬在雁窝岛革命烈士陵园
光阴如箭,一晃眼,陈越玖离开我们已三十八年了。我们也退休了,变成了老头、老太。
同学加战友 离校时的合影 前排左一:陈越玖
记得 1969年5月17日下午,随着一声火车汽笛和欢送的锣鼓声,陈越玖和我们九个同班同学,踏上北去的列车,来到了北大荒雁窝岛上。我们被分配到四营一连,另加三个宁波老乡共十二人,正式成为一连的兵团战士。
当兽医的陈越玖
由于宁波青年实在肯干,不到半年,我们原先干农活的工种发生了变化。在连队分别当上老师、通信员、卫生员、拖拉机手,我也当上了统计员。陈越玖也由饲养员变成了畜牧排的卫生员。
陈越玖在工作
与我们相比,陈越玖的工作是最难最辛苦的。辛劳不说,一个十八岁的姑娘还要承担阉猪、给马配种等令人难堪并遭人非议的活,确实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开始人们质疑一个姑娘能否做得了这个工作,几百头猪、好几十匹马,还有一大群牛,交给她行吗?可是没多久,人们就开始不得不佩服这个比小伙子还能干的姑娘了。给马打针被马踢到爬起来继续扎,四分钟就可以阉一只小猪,给马匹检查直肠,袖子一挽整个手臂就伸进了马的肛门……人们都说她是一个不信邪的姑娘。她凭着这股劲头儿,自学了二三十本业务书籍,做了十几万字的笔记,读完了畜牧中专课程,掌握了牛、马、羊、猪四大牲畜和家禽的三十多种疾病的防治方法,并学会使用针灸和中草药,成为全团优秀的畜牧员。
陈越玖在给马匹看病
在宁波知青中,我和陈越玖是第一批加入共青团的,她的思想境界要比我高。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是对北大荒、对自己工作岗位深深的爱。她为人坦诚,对战友满腔热情。与陈越玖同宿舍的上海青年汪曼君、蓸丽萍,当时都只是十六岁的小姑娘,两人个子特别矮小。陈越玖就像大姐姐一样关心她们,承担起宿舍里担水、劈柴、烧坑等重活累活,三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她们至今仍深深地怀念着陈越玖。
当时有个上海青年叫张永良,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沉,经常老酒吃醉,上班也不按时,一般人都是避他而走。但陈越玖并不这样,一直关心帮助着他。有一次张永良值夜班,应该在产仔房管小猪的,但他睡着了未去上班。陈越玖见这情景,便一声不响地留下来替他照看小猪。天亮后,当他醒来看到陈越玖一身弄脏的衣服和和小猪们,他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心里只有感激和内疚。
老饲养员温大爷,独自住在马棚的一间小屋里,陈越玖经常去帮他收拾屋子,洗衣拆被,缝缝补补。饲养员刘桂英的爱人冬天上山伐木,陈越玖顶风冒雪,坚持为她家挑水,一直挑了4个月。
陈越玖在向老职工请教
营部小车班的老驾驶员不少是国民党起义兵,党委感觉不太好调派,决定从各连队优秀青年中选拔出一批人来“掺沙子”。我也于1971年被选送到营部开汽车。虽然离开原来的连队,但我们十二个宁波青年还是相互关心着。
1974年春,雁窝岛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在填塘整地的劳动中她和一个棒小伙搭伴,抬着大筐的土一路小跑,满头是汗,其实这时病魔已悄悄向她袭来。到了夏天,她频频腹痛,病情越来越重。领导催她到团部医院检查,40多公里的路程,她上午去,下午就赶回来继续干活。
1974年上半年,我听说陈越玖出现了病况,但始终查不出究竟是什么病。在那个年代,政治思想高于一切,陈越玖也是按照这个境界,朝着这个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日的雁窝岛,渗透着烈士们的鮮血。英雄没有走完的道路我们走,英雄未完的业绩我们创,在建设边疆的征途上,踏着他们血迹前进!”1974年7月24日,她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为了表示她的决心,病中的她从未停止过工作。有时,她腹痛一夜,早晨依旧和大家一样下地割大豆。这种精神确实感动了一批人,但我的同学陈越玖也因此加快了与死神相遇的步伐。
1974年10月中旬,陈越玖的腹痛越来越严重,脸色苍白,汗珠不断地从脸上流下来。虽然几趟去团医院看病,但一直不能确诊究竟是什么病。当时有一位在一连蹲点的团领导对此很关心,指示连队让陈越玖返城看病。当年10月31日,陈越玖踏上回宁波看病的路程。到了宁波后,她马上进医院检查,结论是结肠癌。从中亦可看出当初团医院医疗水平与城市的差距,陈越玖也因此耽误了最佳的医疗时机。根据病况,宁波医院建议陈越玖到上海开刀。1975年1月初,陈越玖从宁波转院到上海医院。经过全面检查,得出的结论与宁波医院相似:“乙状结肠癌”,但是属晚期,并已扩散。陈越玖在上海住院期间,连营团领导都很关心,体现出了北大荒人的情谊。当时,一连党支部专门派北京青年卫生员吴风英到上海医院了解病况,同时还让同宿舍的上海青年蓸丽萍到医院进行护理。二十一团党委也派领导前往上海看望了陈越玖和她的家人。
陈越玖的病情一直让我们这些同班同学深为牵挂。1975年1月21日,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我和同学翁雅芬,还有离开一连到伊春卫校读书的周爱明一起会合上海,前往医院看望陈越玖。见到我们这几个同学,她颇为动情地说:“看到了你们真高兴,我得了这种病真是想不到,忘不了北大荒的六年生活,我特别记挂畜牧排的猪马牛羊,还有一起工作的同事们。”说着说着她眼框红了,我们的心也如刀割一样,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于是寻找其他话题,活跃病房中的气氛。在没进病房前,陈越玖的哥哥已把开刀的情况和我们说了,“整个癌细胞已全身扩散,现在只能暂时延续她的生命。”为了能陪陈越玖,我们在上海多停留了几天。
宁波过了春节后,我的探亲假也将到期了。不知陈越玖的病况如何,我决定到上海再去看看她。当我和同学翁雅芬推开病房门时,只见陈越玖坐在椅子上,而头和双手趴在桌子上,病魔已折腾得她无法入睡了。我们走近她身后轻轻地叫“越玖我们来看你了”。她很吃力地抬起了头,用十分微弱的声音说:“你们来了,是要回‘北大荒’了吧?”当看到她已骨瘦如柴的手臂和由于腹水而鼓得很大的肚子,我们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也想不出用什么语言再来安慰她,只有一阵阵地心痛。陈越玖叮嘱翁雅芬到连队后,要替她谢谢连领导和相关的同事们。出了医院,翁雅芬哭了,我的泪水也顺颊而下。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青年张永良,在陈越玖上海住院期间,他也专门请了探亲假去看望她。当时陈越玖已几天滴水不进,身体十分虚弱。当听到张永良的声音,她心里一阵激动,但已很难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对他的关怀和希望,只能断断续续地说:“你一定要按时回连队……,一定要……好好地干”。张永良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热泪夺眶而出。男儿有泪不轻弹,张永良是一个很硬朗的男子汉,这也看出他与陈越玖之间的真正战友情。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陈越玖提出要把自己的骨灰送到北大荒去。这完全是她真实的想法,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作为老同学和战友,我们深知她为人坦诚真诚,从不虚情假意。北大荒对她的一生有最深刻的影响,“北大荒”是她的想往和归宿,这种执着来源于“北大荒”雁窝岛一批老垦荒烈士的誓言和精神,他们始终在鼓舞和激励着这个年青人。
返回“雁窝岛”没有多久,也就是4月3号,从上海传来陈越玖逝世的噩耗,我们都陷入悲痛之中。
陈月玖骨灰运回北大荒下葬,一连指导员和陈越玖的哥哥一起捧骨灰盒
1976年5月4日,青年节,《人民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我是北大荒人》,报道了陈越玖的事迹,全国二十九个省、市报刊也分别进行转载报道。宁波市委、共青团和总工会,专们组织人员到雁窝岛进行采访,还在宁波专门举办了报告会和展览会。6月1日,陈越玖的骨灰在她的哥哥和团党委委派人员的护送下返回了雁窝岛。团党委在雁窝岛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她的骨灰安葬在雁窝岛革命烈士陵园。
燕窝岛烈士陵园里的陈越玖墓
忘不了北大荒,忘不了雁窝岛,忘不了黑土地老同学的亡魂……
刊登于《八五三记忆·宁波篇》
《我是北大荒人》
38年前为纪念陈越玖作的宣传组画
作者:赵春华
陈越玖是1969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1团(原八五三农场)的宁波知识青年,1975年4月3日因患癌症病逝,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75年7月20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共青团三师委员会决定授予21团(八五三农场)四营一连畜牧卫生员陈越玖“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76年5月4日,《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以《我是北大荒人》为题,报导了陈越玖的先进事迹。
1976年5月11日,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向陈越玖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同年6月,黑龙江共青团省委、省知青办在21团召开了学习陈越玖的现场会。
为了配合学习陈越玖的先进事迹,我找来一些介绍打坦克的图纸,在图纸的背面,用一支铅笔,照着当时的兵团战士报上刊登的陈越玖事迹连环画,画了介绍陈越玖事迹的组画——《我是北大荒人》。
组画在连里展出,我还担任了讲解员。之后,又送到团部展出。
这组图保留至今已有38年,现特发于此,与大家共同回忆我们曾经的北大荒岁月。
本文作者赵春华照片及自画像
69b北大荒之情
来源: 一笔一拍走天涯的博客、北大荒之情网
本文由“红色边疆荒友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