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北大荒,难忘青春足迹!
难忘北大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192qsrjl7&width=500&height=375&auto=0
难忘北大荒,难忘青春足迹!
时间那神奇的手似乎可以抚平一切,即便在当时是那么轰轰烈烈、气势恢宏、名闻中外的大事,也会带着它所有的苦难与曲折、幸福与快乐,走向时间的深处,渐渐地归于沉寂,成为历史。“知青”,这一“知识青年”的简称就代表着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一件大事。今年,距离以“知青”这一中国特有名词的出现为代表的这件大事的发生已经40多年了,这个名词在中国大地上响亮了整整10年,如今,它已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名词,如同曾经是“知青”的我们一样——大多数已经走过中年,步入老年——正渐渐地被淡忘。
然而,这个名词涵盖着整整一代人的生活与命运,每个知青或多或少都在知青生活中留下了青春年华,这一段历程中有理想、追求、奋斗、奉献、成功、幸福与快乐,更有挫折、苦难、牺牲、痛苦与失败,这一段历程直接影响着每个知青的一生,因而对于知青来说,那一段生活是刻骨铭心、永远难忘的。
40年前的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那年的6月18日,毛泽东主席做出了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到边疆去,到北大荒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呼声一时响彻大江南北。北京、上海、天津、浙江、黑龙江等地的数十万知识青年,告别亲友,离开故乡,登上专列,奔赴北大荒……
告别城市故乡,离开父母亲友,即使是满怀豪情的红卫兵小将,内心也会有种种惜别的依恋。更何况,有那么大一部分人的走是迫于形势、出于无奈以及种种不能说出的原因。然而,“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当年的知青大多是带着纯真与激情、理想与希望走的。更何况,小学课本上对北大荒的描写令人神往。这是一个神奇、富庶、美丽的地方,名闻遐迩的被挠力河与万年沼泽围成的“雁窝岛”就属于这块土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记载,“这里的土地肥到了家,插上根筷子也发芽”的形容,充满着浪漫的诗意。
而当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安营扎寨,成为一名军垦战士时,浪漫与诗意却化为了严酷的现实。北大荒无边无际的原野上,尽管已留下了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迹,却仍然显得荒凉而神秘。泥地上支起的帐篷、“马架子”、爬犁改装成的“风雨楼”,“披麻戴孝拄拐棍”的泥草房,是知青们新的“家”。劈木头、点炉子、烧炕、挑水、脱坯、打草,一切都得从头学起。新一代的北大荒人,要征服北大荒,先要征服自己。沼泽、泥泞、冰雪、烟泡、蚊子、小咬、跳蚤、瞎蠓、菜叶汤、窝头、黑面馒头……艰苦的环境是知青生活的第一课。从城市到北国荒原,从学校到兵团农场,其落差之大可以想象。夏天,一身汗一身泥回到宿舍,首先要拖着两条沉重得像灌了铅的腿去井台挑水;冬天,满头霜浑身冰碴地下工,还要抱草劈柴和煤生火让屋子里赶快有点热气。这些小的十五六岁大的二十二三的知青,有谁经历过这种生活?想家是正常的,觉得苦觉得累也是正常的,但是,谁也不会说,谁也不敢说。不会说,是因为一大部分知青被当时的政治理想激动着,被改造自己的革命豪情鼓舞着。不敢说,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限制着,人与人之间的革命关系制约着。不是吗?曾有知青的家信中夹进了一只大得不像蚊子的蚊子,也许是好奇,也许是好玩,但却遭到了无情的批判--怕苦、怕累、没有改造好的小资产阶级、污蔑北大荒……就是节假日想家了要哭,也不敢一个人哭,那压抑不住的哭声,常常一个屋一个屋地“集体”爆发……
我们更要以年青稚弱的生命与千古荒原那巨大的自然力量抗衡,“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这曾是新一代北大荒人的誓言。为了这誓言,知青们用火热的青春、辛勤的劳动向荒原挑战。迎着寒风播种,顶着烈日夏锄,扛着近200斤的麻袋上跳板入囤,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冰天雪地中的秋收、脱谷、送粮、积肥、伐木、修路、兴修水利,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难忘龙口夺粮,水中捞麦,小镰刀一举就是十天半月,齐腰深、齐腿深的水中,到处可以见到浑身泥巴跪着割、爬着割的兵团战士……还有那零下40多度严寒中的冬夜抢运、脱谷,多少青年冻坏了手脚,冻白过脸……更难忘“革命化打败机械化”的命令下出现的令人恐怖的人工点播玉米、小镰刀收割麦子大豆,茫茫大地上自早至黑蠕动着直不起腰、割肿了手的身影……艰难困苦磨练着这一代知青,也赋予他们吃苦、开拓、刚强、坚韧的北大荒精神。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注定了这一代人接受特殊的教育,北大荒就是知青特殊的课堂。老军垦战士和老支边青年是老北大荒人的主要成分,他们早已在这块土地上默默地劳作了几十年。他们身上集中了北大荒人的一种精神,那是坚韧、开拓、奋进、奉献的精神。还有那高度的责任感,无私的心地,深挚的情感,质朴的为人等等,体现着北大荒人博大的胸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在这里实际上落实为虚心接受老北大荒人的再教育。各地知青身上负载的文化素养,也在北大荒汇聚、交融成知青共有的财富。还有那地头田边的时事学习,煤油灯下苦读马列、毛选乃至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这一代人真有这一代人的认真与单纯。历史的曲折引出的不只是一种结果,经历了曲折的人减少了盲目与狂热,增加了自觉与坚定。知青在不断的学习、思考、求索中慢慢成熟,在这特殊的课堂中获得了一种北大荒人特有的能力与素质。
身为兵团战士,知青还以屯垦戍边为己任。白天挥锄种地,夜晚挎枪巡逻,毫无怨言。战备团、值班营、武装连、武装排,更是真正的武装战士,不戴领章帽徽的兵!当北国边陲烽烟骤起,保卫珍宝岛的战斗打响时,以知青为主体的兵团担架营奔赴前线,林弹雨中闪动着兵团战士无畏的身影。他们在密集的炮火下把炮弹送上了无名高地,又穿过荆棘丛生的树林把正规军伤员抬下阵地。他们在机枪的追扫下组成人墙掩护战友,有80%以上的人还把自己的鲜血输入了伤员的身体,让青春年华经受着战火硝烟的洗礼!
北大荒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了这一代知青,也为知青们施展才学提供了各种舞台。尽管想当医生的不一定当成医生,不想当老师的却派去了学校,但是当他们走上各自的岗位,责任和上进心就驱使他们向前。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聪敏才智使理想成为现实。他们很快成为称职的干部、农机驾驶员、修理工、电工、农业科研人员、兽医、卫生员、医生、教员、保育员、放映员、广播员、话务员、记者、作者、美术工作人员、演员、会计、出纳、等等,他们成为建设北大荒的中坚和骨干。
当一代知青的血汗与老北大荒人军垦战士的血汗流在一起之后,越来越多的荒原变成了良田,逶迤延长的公路,迅速增加的楼房,新建的工厂、鹿场、貂场、军马场,新盖的礼堂、医院、科研站、学校,它们昭示着知青的业绩。知青还曾是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传播者,他们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北大荒残留的蒙昧与落后,来自全国和世界的知识、信息拓宽了北大荒人的视野。这是荒原的又一重大变化,这是知青对北大荒乃至整个民族的又一贡献。
青春总是多彩的,何况这是一大批乐观向上的青年。繁重的劳动压不过年轻人的活力,艰苦的环境挡不住青春的欢笑,知青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哪个连队不拥有一批文艺骨干?吹、弹、拉、唱样样都行。一天紧张的劳动之后,房后空地上仍是龙腾虎跃。假日饭罢,屋内屋外常常摆开棋类大战。沼泽间的小河、水泡子,夏天是游泳池,冬天是滑冰场,全都“免费”;冬日的晒场,铲干净积雪,再用冰雪堆出跑道、场界,就是球场、运动场,“正规”的比赛在那儿举行。还有那新年“盛筵”与联欢,还有那各种各样的笑话与幽默,还有那悄悄流传的小说与诗集……
更难忘的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战友情。那是一铺炕上滚出来的感情,那是一个碗里喝汤的感情,那是生死关头相互救助的感情呵,那是风雨共舟、肝胆相照的感情!男女知青间,当然更会产生心心相映的纯洁的爱情,尽管“恋爱”也曾被视为不健康、不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感情。荒原真是不少知青的“媒人”。
北大荒令知青魂萦梦绕,不只是因为留下了血汗,不只是因为经受了磨练,难道不是因为留下了青春的成功与欢乐?难道不是因为体验过人生最美好的情感?
还有那些永远留下了的同学与战友,他们或许是以悲壮的死----为抢救国家财产,与滚滚江水的搏斗,与熊熊荒火的抗争----展示着青春的虔诚,展示着生命的神圣!他们或许是平常的死----疾病、事故,因而无言,无闻。但去查一查吧,他们的生命都可歌可泣……三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他们的坟墓早已是青草萋萋,他们的身躯也该与北国黑土融为了一体。惟有那青春的音容笑貌,时时在荒友们的心中浮起……
知青中的绝大多数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陆续返城,这同样是历史的无奈。离开北大荒,离开自己奋斗多年的岗位与朝夕相处的老北大荒人,回到已经陌生又前途未卜的城市,每个知青又要遭遇一次内心的失落,又要开始一轮新的奋斗……知青们不会否认,许多知青今天的成功与辉煌是建立在北大荒打下的基础上,有不少人今天从事的专业是以北大荒的实践为起点;知青们深深地理解,许多知青今天的失落与不幸与那块黑土地无关……
不用说,形成一代人的“知青”命运的历史原因是复杂的,当时身处其中的人根本无法意识到这种复杂性,他们只是按自己的方式,选择了本质上别无选择的人生。但是,知青在那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环境里所获得与失去的一切,决不是一句简单的断语就可以概括的,需要重新感受与反思,时间的间隔也能使今天的感受与反思冷静而充满理性。
但今天的感受与反思仍然不想也不能回答:上山下乡是否是历史的必然要求?知青运动是否是一场浩大的社会悲剧?它只是让人回到那段逝去的岁月,重新感受那段生活的真实,再现那青春的足迹。而追忆那逝去的岁月,不是为了控诉,不是为了歌颂,不是为了评价,更不是为了写作,只是想要重新寻思那段生活,重新探索人生的追求与生命的意义。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人生的路还长,我们仍需前行。这也是我们的后代所需要的,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一种精神。
难忘北大荒,难忘我们青春的足迹……
本文由“红色边疆荒友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