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知青张革——陕北农民的好儿子

张革,一个北京知青,他的先进事迹和永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曾传遍陕北沟壑、峡谷、平川、丘陵,用青春年华书写了一名优秀知识青年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用自己无私的生命浇灌了这片荒芜、贫瘠、干涸的土地。
陕北农民的好儿子——北京知青张革

张革1952年5月16日出生在北京市的海淀区,1969年元月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连同缚振东、薛耀华等十一位稚气未脱的同学,从北京出发,经过几个日夜的跋涉,翻越老虎梁,攀过寿峰山,靠着五条毛驴驮着行李,行走80里崎岖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宜川县后峪沟村插队的地方。 


后峪沟是个地理条件很差的小山村,有10几户人家,100多口人,全村主要是山地、坡地、只有少量的川地,粮食产量很低,老乡们一年中有半年处于无粮或缺粮的状态,千百年来,村民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依靠少量的河滩地和俭洼地勉强度日。这里没有公路,没有电,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状态。看到眼前的这种情况,让我们这些从北京初来乍到的学生们都惊呆了。我们万万也没有想到,号称革命老区的乡亲们的生活是这样的贫瘠,这里的劳动是这样的繁重,生活条件是如此的艰苦,别的不说,光是吃不饱饭,饿肚子的感觉就叫我们刻骨的难忘。


北京知青张革(中)

面对着艰苦的环境,要生存就必须付出,劳动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张革放弃幻想,面对现实,扎扎实实从现实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做起。别看他年龄只有17岁,个头又不高,但他同样和乡亲们下田劳动,下河挑水,他不会使用农具,锄头常常磨破了双手,鲜血染红了锄把,他就虚心向农民请教学做农活,张革为人忠厚,尤其在劳动中特别能吃苦,干活肯出力,干活的时候经常光着膀子,皮肤晒的黝黑黝黑的,乡亲们看到他能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都亲切地称他“黑娃”。 


北京知青上山下乡,一下子给村里增加了十几名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劳力,每当夜幕降临,性格活泼开朗的张革,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向大家讲述着北京城里的故事。他说话有些结巴,每每讲到关键时刻就会卡壳,逗的大家轰然大笑。有时他还拉起手风琴,和大家唱起革命歌曲,逢年过节,表演节目,吹拉弹唱,在各项工作中,都有知青的身影,生产队的副队长,林场场长、赤脚医生、果树修剪员,民兵连长等都有知青担任,知青的到来给还没见过大世面的后峪沟村的百姓们带来欢乐,带来了文明。村里的年轻人听着外面的故事,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憧憬,也思索着改变自己命运的良方。 


三年的插队生活使张革同学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使他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72年张革凭着在农村出色的表现被推荐到武功县5702国防工厂当了一名工人,使张革有机会告别了艰苦的后峪沟村,乡亲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送了一程又一程,目光中饱含着几分眷恋,但谁也不忍心说一声“你留下”。 


三年插队的阅历使张革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进入工厂后,他勤于钻研技术,勇于攻克难关,助人为乐,深受工友们的喜爱,没过多久,就入了团,并选为车间的团支部副书记,成为重点的培养对象。虽然工厂的各方面待遇都很优越,但是在张革心里,他永远放不下那个连温饱问题还没得到解决的贫穷落后的后峪沟村,他思念着村里的父老乡亲,怀念着那块洒下自己心血汗水的土地。1973年,周总理视察延安,看到解放20多年,老区的人民生活依然很艰苦时,伤心地说:“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对不起老区人民”,他对当时延安地委的领导人提出“要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翻”的指示,总理的殷切期望进一步激发了张革放弃工厂优越环境第二次返乡插队的决心,他三翻五次地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重返后峪沟,要同当地老百姓一起战斗,改变贫困历史,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面对工友们的再三劝说和不理解的讥笑,张革都为之一笑。5702工厂的领导们也被这位很有志向的青年真诚深深打动,特地组织两千多名团员青年为张革举行欢送大会,并派专车、干部陪同,送他二次返乡。宜川县县委、公社组织欢迎大会,尤其是后峪沟的乡亲们更是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兴高采烈地迎接远行归来的游子。欢迎的队伍一直排出十几里地。 


面对着如此的场景,张革的心里沉甸甸的,二次返乡的决心好下,但面对的困难却更加艰难。村里的学生们都走了,知青点也撤了,张革孤身一人又一次住进了原先知青居住的窑洞,寂寞、孤独、冷清、情感上的无助,生活上的困难,对张革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既然选择了回来,就必须勇敢面对,为后峪沟寻找一条致富的路子,这是张革的思索,也是张革对组织的承诺。后峪沟的乡亲们对张革无限的爱戴与信任,先后选举他担任生产队长,卓里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又一次见过世面,充足了电的张革信心百倍,干劲儿十足,在以后的九年时间里,他带领着群众把自己绘制的蓝图一个一个变成了现实。


张革插队宜川后峪沟当年在窑院中右起第二孔窑住过 黑明摄于1995年春节

一、发展科学种田,解决温饱问题

后峪沟生产大队多年来一直种植的产量低,易倒伏的老王麦,四月黄等小麦品种。张革决定引进优良的714,延安15号,专门划出一块地进行小麦优良品种试验。试验成功后,在五个队普遍进行种植,使原来亩产100多斤变成亩产四、百五斤。后来他又带领乡亲们试种矮杆玉米,合理进行玉米密植,改变原先间种,套种的老式耕种方法,使玉米单产的150斤增到亩产七、八百斤,由于开展了科学种田,使得粮食产量倍增,村民们终于吃饱了肚子,后峪村从此也彻底摆脱了缺粮的状况。 

二、修建小水电站

修建小型电站,让乡村亮起来,这在当年,长年靠煤油灯过日子的后峪村村民来讲,简直连想都不敢想。面对着后峪沟的地理环境,远隔大电网,路途遥远,再加上大山的阻碍,架线拉电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张革认为:充分利用寿峰的水资源建设小型水电站是一条捷径.他从外地请来专家勘察选址,设计方案但电站工程概算需50万元资金,叫张革犯了愁。这么大的一个天文数字,在那个年代,拿出个一万、二万都很难,再别说50万,怎么办?张革没有退缩,他利用知青的特殊身份和坚韧不拨的毅力,四处寻求社会的援助,他带着乡亲们的期望,拖着带病的身体,冒着刺骨的寒风,徒步100余里来到县城,为了节约1块5毛钱的住宿费和2毛钱一碗的饸饹面,困了就彻夜蹲在宜川汽车站候车室打个盹,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干粮充饥。饥饿,寒冷没有把这条汉子难倒。两年多的时间里,张革先后往返西安、北京、四川,两个春节都是在火车上度过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革的执着、真诚地打动了无数善良的人们,延安行署省知青办、陕北建委、四川万县、北京知青办,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向桌里大队送来了电机、电线、照明材料。一辆解放牌汽车和部分资金,解决了电站施工的燃眉之急。


电站进入施工后,预想不到的难题接连不断,引水要凿一条300米以上的遂道,没有机械,张革就组织青年基建队,靠人工点炮开石。过度的操劳和营养不良使得张革过早的患上了肺结核、胸膜炎和腰肌劳损等病。一次他在施工中从山崖上掉下,差一点送了命。在一次施工中,一名青年被砸破了眼睛,鲜血直流,还有几个青年干的实在撑不住了,就想下山不干了。闻讯后的张革强忍着病痛的折磨,拄着拐棍爬到山上,一边跪在地上用铲子铲土,一边语重心长的对青年们说“不能停呀,后峪沟的电站就靠咱们大伙了”。周围的青年万分感动,含泪扶起张革,一块又干了起来。张革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要把水电站建成。”


在经历了四年难熬的日日夜夜后,1980年8月1日,一座15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终于建成了。明亮的灯泡给后峪沟,给卓里村带来了光明。张革还不满足,又购回了地面接收机和电视机,使卓里村漆黑的夜晚出现了欢乐,出现了笑声,乡亲们第一次看到了电视,看到了五彩缤纷的外面世界。这时刻在黄河沿岸的山村里整整提前到来了15年。无限的真情深深地感动着丹州大地,乡亲们也深深地感谢着这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北京知青——张革。 

三、为后峪沟村民引来清泉自来水

1980年,张革考虑到后峪沟村的村民祖祖辈辈吃水都要行二、三百米远的河里去挑,来回就要一个小时,妇女洗衣服,牛羊饮水同用的一池水,极不卫生。遇到山洪瀑发,河水浑浊,人畜无法饮用。张革请来了县水电局工程技术人员,在距村子三公里的豹子渠找到了一处泉水,泉水由地下喷出,清凉爽口,水量很大,能供全村180口人吃没问题。张革扛着锄头,钻山下洼,组织村民架起了1514米的钢管,把水引进村子,在村中央窑背上边用水泥修了一个大蓄水池,又买来塑料水管把水引到村前村后各处,常年流淌,解决了后浴构村村民的吃水问题。至今,群众还用信天游式的民歌惦记着张革:“喝一口那清凉凉的山泉水呀,我不由得忆呀忆呀忆张革。” 

四、带领山区农民栽种摇钱树

有了粮、有了电、有了水、没有钱也不行。张革决定带领大队的五个村,每村种植一架核桃山,一座苹果园,解决农民的花钱问题。1980年9月,张革不顾路途遥远,专门去山西省纷阳南偏城行政村学习栽培早熟、薄皮核桃的经验,又去汾阳买回一车桃核树苗。随后又去杨陵学习栽种苹果的经验,从户县买回一卡车苹果树苗,还从延安买回五台三联水泵抽水机,把河水抽上山顶,带领村民选址,挖坑、种植、浇灌。到了1985年核桃树、苹果树陆续挂果,成活率达到90%。看到农民一车一车往家里运核桃、运苹果,张革的心里也乐开了花,仅此一项,使后峪沟人均收入增加了三百至五百元。 

五、大力发展畜牧业

卓里大队是山区,也有川道,草地宽广。张革和大队领导班子商量后,认为,放牧牛羊、繁殖骡马、饲养良种猪,是致富好门路。张革用畜牧贷款从志丹县买回山羊2500只。从渭南的韩城购回秦川母牛200头。从日本引进的一头公牛,供各村的母牛引种。 


张革为卓里村描绘的蓝图,伴随着辛勤的劳动,一步步得以实现。到1979年底,卓里5个自然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帅先在寿峰达到410元,达到了群众有粮吃、有钱花的目标。与此同时,他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并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如今的桌里村苹果、核桃已成为主导产业,每到秋季,苹果园、核桃园郁郁葱葱,果繁叶茂,多数农户年纯收入都超过了万元,家里大都有了摩托车、电视机、电话,多数村民都建了新居,贫困的历史得到了根本的改写。 


1981年经有关部门再次推荐,张革在29岁的时候,步入北京农业大学经济系学习。临行时,几百名乡亲泪流满面,难舍难分,送了一程又一程,而他再次向乡亲们说:“我还会回来的”。是的,他一定会回来的。四年大学毕业后,他和相恋多年的诸文雁结婚,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卓里村。 


张革后来就职国内贸易部北京物产集团中拓玉金种子公司,担任总经理。距离,没有隔断他的老区情结,他为延安送回5000公斤优质玉米种子,经常打电话询问家乡情况。村民李素娥患乳腺癌无法医治,他听说后便接到北京管吃、管住,带着妻子不知跑了多少医院,自己掏钱为其治好了病。他还多次邀请卓里村的干部到北京参观学习现代农业,在欢送村干部的座谈会上,他向大家讲到还要为村上建一所希望小学,铺架输电线路,把寿峰的核桃销售到国外等等,等等。 


不幸的是1998年2月17日,张革突患脑溢血去世。噩耗传到卓里村,乡亲们震惊了,顿时全村撕心裂肺的哭声连成了一片,再多的言语都难以诉说对张革的思念与痛惜。正当群众在他的辛勤耕耘下过上了好日子的时刻,一个年仅46岁的生命却与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永别了。遵照张革生前的愿望,他要魂归故里。亲人们用5天5夜的时间为他赶制了一块纪念碑,一面刻上“张革故里”,一面刻上“看灯看电看录像,吃水吃果吃核桃,不忘知青张革”,并早早地为他打好了墓穴。


1998年8月30日是,对于宜川县的群众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无数的乡亲和干部,来为张革,这位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黄土地的好人作最后的诀别。在骨灰下葬的时刻,唢呐凄凉的乐声分外悲怆,堆积如山的花圈格外刺眼,马头山低头,白水河呜咽,支支香烛,缕缕青烟,杯杯清酒,祭奠亲人,乡亲们齐刷刷跪下一片,用最古老的方式为他送行。许多人开口说张革,未语便失声。一位老大娘忍不住伤心的跪在坟前泣不成声的说:张革,你从前每次回来是有说有笑,尔这次你回来,不能说了,也不能笑了。你从前每次走时都说你还要回来,可这次你再也走不了了.说完放声痛哭。周围的人都再也抑制不住悲伤的心情,哭声一片。当张革的爱人诸文雁透露,张革临去世前从意大利回来还为后峪沟和陕北老区回来了核桃和玉米种子时,闻者无不唏嘘不已。当诸文雁还透露,张革死而有憾,没有实现为桌里建一所希望小学,铺架70公里输电线路等,周围一片静寂,许多人被深深震撼了。 


临终身边的亲人根据他生前的意愿:“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他钟爱的第二故乡宜川县寿峰公社后峪沟村”。当这个噩耗传到宜川后峪沟村,乡亲们无法相信,全村人撕心裂肺地哭成一片,延安北京知青为失去一位能吃苦、奉献、担当的挚友叹息、哭泣、茫然而深深的追念。从他病态渴望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眷恋,对第二故乡的留恋,对未完成的理想而感到遗憾。


1998年8月30日,是一个特殊、难忘的日子,唢呐凄婉的哀乐声,在群山、峡谷上空悲怆的回荡,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数千人的乡亲和干部,那堆积如山的花圈和缕缕漂浮的青烟,都述说着对张革的无限哀思。村里大伯大娘一遍遍喊着张革的名字:“咱娃,是为全村人累死的,用你年轻轻的生命换回我们的幸福生活。娃,你不孤独,我们会陪着你……”悼念的人全部“三鞠躬”后下跪,用最古老的方式为他送行。

知青战友和当地百姓在张革墓前祭奠

张革,黄土地的儿子,你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感到了中国,你是知青的榜样和骄傲,你承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生和勤奋、执着,无私奉献的“知青精神”,为后人留下的是人生深刻的哲理,留下的是一部耐读的有着无限韵味的篇章。你不会因岁月的推移而改变,更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摘自《北京知青张革》 作者:崔树新 《陕北农民的好儿子——张革》作者、延梅

山川落泪,大地动情!

——怀念北京知青张革

1998年2月17日张革因为脑溢血在北京突然离开人世,年仅48岁。张革在弥留之际,告诉他的妻子,他前前后后在后义沟村生活了13年,如果生产队同意,希望把他安葬在后义沟村。后义沟村没有理由不同意这个请求。那是一个让无数人心碎的场景,当张革的妻子抱着骨灰盒来到后义沟村的时候,全村老少跑到十几公里之外的沟口迎接,有村民卖了家里的口粮给张革送去了花圈,送葬的队伍从山顶一直排到了山沟。村民们把张革安葬到了后义沟最高的一块苹果地,在那里,他可以看见整个后义沟村。这一次回来,他再也不走了,将永远坚守在这里。

15年前,正准备继续投资百万,后续加强陕北第二故乡建设的北京金种子公司总经理张革一头倒下,遽然仙去。按他生前的意愿,张革的骨灰被妻、友精心护送到第二故乡。陕北宜川寿峰桌里村和附近山村的父老乡亲跪倒一河滩,放声恸哭,举幡抬花,一步一泣,悲痛迎接张革回陕北家乡。


“言可经纶行可师,古同松柏清同竹。”这是第二故乡对北京知青张革的最高评介!“看电视用电灯用电来水不忘北京知青,吃苹果吃核桃吃美食不忘北京知青!”带领乡亲们一锤锤修出隧道建成发电站的北京知青张革再也不走啦!带领乡亲们栽下一棵棵优质苹果、优质核桃的北京知青张革再也见不到啦!帮助乡亲们建成希望小学、建成优良猪场的张革咋就睡在这小小的木盒盒里啦?!

山川落泪,大地动情!

你回来了,你回来了,你这下永远不走、永远不走啦!

你永远安睡在陕北的黄土地、陕北的黄土高岗上,天天天天、日日夜夜和世世代代的陕北亲人在一垯垯了!

手捧张革的骨灰、手捧张革的遗像,乡亲们的心都快碎了。1973年,曾经招工离开山村的张革在国防工厂任职一年以后又毅然决然辞去工作,返回穷困的陕北乡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向贫穷开战!这个瘦弱的北京知青有着怎样的大情怀大志向!他吃了千辛万苦,跑断腿,磨破嘴,筹款立项,铺展蓝图,睡在工地,一步步实现了斩钉截铁的承诺,带领父老乡亲们逐步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平整土地,治滩造田,推广农机,引种2400亩优质苹果核桃,引进荷兰奶牛等200头母牛、引进2500头优良山羊,,打通200米隧道、修建水库继而建成水电站,村民用上电灯电磨看上电视,很快平均亩产翻两番,使极其贫穷的桌里村大踏步迈上现代化生产的步伐,农民收入大大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村人兴奋不已。张革后来上大学也选择了农业大学,后来担任总经理,也和种籽有关。他不管人在哪儿,干什么事业,一天也没忘记桌里小山村!过度操劳,他掉光了头发,超负荷艰苦创业,损害了他的身体。他计划的支持桌里后续发展的宏大计划正拉开序幕时,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那时他才46岁!张革的英年早逝让我们这些知青插友们痛惜不已,更让父老乡亲们心痛万分、难以接受。

吹奏着割心裂肺的哀乐,送行的队伍密密排列了快二里地。
“张革北京好娃!乡亲们咋舍得你走哇!”乡亲们纷纷泪如雨下。
肃穆的骨灰交接仪式上,乡亲们神色凝重,无比悲伤。

这位桌里村的婆姨把张革的遗像捧在胸口:张革救了我的命,我永远忘不了张革!


憨厚朴实的张革永远微笑着看着他的陕北亲人们。


1976年12月26日,华国锋主席接见了北京知青的优秀代表张革。那时候的黑娃张革多么年轻呀!虚步凌云设法找到这张有点模糊的老照片,精心作了修复处理。看张革的目光是多么坚定,看张革的笑容是多么灿烂!但是,张革的手臂是那么消瘦,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老百姓谋福利,张革燃烧了自己,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他睡在那个小小的黄土高坡上,一天天注视着陕北的变化。他终于看到陕北第二故乡的乡亲们实现了他的遗愿,终于在、看到在他离去十几年以后,陕北人靠政策、靠共同努力,一步步脱贫致富了。

黑娃张革,我们的好兄弟,你永远是我们北京延安知青的骄傲!你永远是中国知青的骄傲!

来源:虚步凌云的博客

本文由“红色边疆荒友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