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祖国西北边陲,有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直不被人熟知。直到2004年4月,随着《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的发布,才逐渐向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她的名字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常简称“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是在自己所辖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双重领导。

兵团的前世今生

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向10万驻疆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到1953年,这支驻疆部队就相继成立了7个农业师和1个建筑工程师,承担起生产建设的任务。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接受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双重领导。至此兵团正式成立。

1975年3月,兵团建制被撤销,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主管全疆国营农牧团场的业务工作。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兵团建制,名称由原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60多年来,兵团以屯垦戍边为使命,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开荒造田,建成了一个个农牧团场,逐步建立起涵盖食品加工、轻工纺织、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的工业体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目前,兵团下辖14个师,176个团,2200个连队,3400多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13家控股上市公司,69家国家、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经济体系和健全的科教文卫体、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公检法司机构。总人口283万人,有汉、维、哈、回、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满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37.54万人,有37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兵团土地面积7.06万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4.24%,是全国农垦最大的垦区之一。

兵团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师部大都与自治区的地区行政中心分别对应。团场编以数字番号,一般统称为“农牧团场”,行政级别为县处级。

50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照片

图为新疆群众和兵团战士在一起。

现在扎根新疆的汉族老人,很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到这里的支边青年。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边疆,很多人一来就是一辈子。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当地人一起建设新疆。

图为1950年7、8月间,王震(左二)、陶峙岳(中)等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


1949年,王震率部队入疆,新疆和平解放。为避免大军长期驻守给新疆人民带来沉重负担,毛泽东要求王震:你们既要当战斗队,也要当生产队和工作队。

图为部队开荒种田。


“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10万大军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让给人民,自己开垦荒田。


1950年6月,官兵吃上了自种的蔬菜,7月吃上了自种的粮食和瓜果,第二年驻疆部队主副食全部实现自给,此后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余的农副产品。

图为1953年迪化电厂(今乌鲁木齐苇湖梁电厂)投产发电。部队修建,后无偿转给新疆政府。 


1952年2月,毛泽东向驻疆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图为兵团战士兴修水渠。


此后,兵团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河南、湖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青年,组成军事化的建制从事生产建设的兵团。

图为1950年从湖南来到新疆的张迪源,她后来成了解放军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从1950年到1952年,相继有近8000余名湘籍女兵来到新疆,这些女兵后来都成了兵团人的妻子和母亲。

上图为1960年上海人民欢送支边青年奔赴大西北。


从1956年起,河南、江苏、两湖、安徽等地的青年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3年至1966年,国家动员了京、津、浙、沪等12万支边青年进疆,其中有9.7万上海支边青年。 

图为1963年上海支边青年来到兵团农一师所在地阿克苏县。

阿克苏当地老人欢迎来到新疆支边的上海青年。

山东籍女兵在新疆新源肖尔布拉克镇住的地窝子。

图为1959年江苏省泰兴县发的“支边证书”。 

当年到大城市招收支边青年,都会放一部叫《军垦战歌》的电影,看了电影后很多青年都受到了鼓舞,报名去新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新疆的都是热血青年,他们接受祖国号召,满怀豪情,投入到新疆建设中。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筑翻越天山的独库公路的女青年,被誉为“冰峰五姑娘”,她们是田桂芬、刘君淑、姜同云、陈桂英、王明珠。

70年代翻越天山独库公路的车队。

农一师五团1956年河南支边青年合影

上图为1966年农一师四团支边女青年。

农一师二团七连60年代在沙包上的合影

图为入疆的支边青年们。


到了新疆之后,支边青年们发现,当时兵团的条件非常艰苦,生产工具主要是坎土曼,生产力就是马和人。

图为兵团支边女青年和新疆劳动女性一起采摘棉花。


新疆夏日的天气也是一天多变:早穿皮袄午披纱,守着火炉吃西瓜。

图为1956年,新疆石河子玛纳斯河棉垦区,农垦战士收工归来。

图为劳动的支边青年。


有些支边青年无法面对初入新疆时的艰苦,想逃走,又被干部追回来,接受批评教育后再次投入火热的劳动中。

参加生产竞赛的支边青年。

八一糖厂劳动的支边青年们。

图为1958年,克拉玛依矿务局张云清钻井队。


除了支援兵团的建设,内地也有很多工矿企业支援新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交通、通讯事业等。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1956年玉门油田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

兰新铁路铺轨在新疆境内不断向西延伸。兰新铁路,建于1952—1962年。沿天山南麓过哈密、鄯善、吐鲁番,在达坂城穿过天山到乌鲁木齐市向西经过军垦之城石河子、奎屯、博乐最终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

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名塔里木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屯垦戍边和开发塔里木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于1958年创建。

上图为1965年农一师支边青年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

甜瓜丰收。


1964年,农六师上海支边青年出席场群英大会的代表合影 

这些来疆支援的支边青年们,最早住的是“地窝子”,后来才慢慢住上土房子。图为兵团妇女和孩子在土房子外面开会学习。

兵团人在告别“地窝子”之后,就住在这样简陋的土房子里。

50年代中期,在石河子盖的苏式平房前栽上花草树木。

70年代的七十三团连队

团场里的卫生员。

上图为农一师十五团连队的土坯房和房前屋后自建的草把棚棚。

少数民族群众教支边女青年跳舞。

很多女青年的婚姻都是组织上牵线促成的。图为兵团里的结婚仪式。

扎根新疆团场人的孩子。

农场幼儿园

图为扎根新疆团场人的孩子们。

上图为农一师东方红三中。

上图为农一师四团第一中学1980年初中生毕业照。

支边青年到边疆去,他们给边疆带来了城市的文明之光。

上个世纪70-80年代新疆兵团的小学、中学的老师基本都是上海青年。希望人们永远记住他们。

来源:西北旅游、西域文化网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