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年怀感
五十年,人生去了一大半。常言说三十不肥,四十不富,五十将近寻死路。今天的老知青,大都正在奔七的路上走着,回忆着当年知青岁月,有许多感慨。今天是五十周年知青上山下乡纪念日。也不知用什么纪念,想起来有些空白与遥远,但仿佛又在昨天……
曾记否,少年的我们,情群激昂,风风火火,随大流到了乡坝头,成了一个个散户知青娃儿,几多辛酸几多泪,几多愁苦烦与忧……
今天还有没有未返城的知青?有,大有人在。
兴文县古宋原回龙公社老知青罗传富,扎根农村一辈子,现还住在回龙农村田坝山头上。上前年我们知青聚会曾去看望过他一次。见面时不经人介绍,已认不出当年风华正茂的他。记得他是71年12月26号下的乡。你看他现在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在看他满脸深深的纵纹,一片劳动人民的古铜色。看去很是老实巴交,没啥言语,很是厚道。面像已是70多岁老人,其实际仅60岁。他是典型的真实的和贫下中农交融在一在的知识青年,比那些口号喊得振天响的人实在得多。他后悔吗?他遗憾吗?不得而知?椐说下乡多年,没啥社会关系,招工招生招兵都没份。年龄渐大,无望中失去棱角,不得已与本生产队女青年结婚生子,真正地安家落户了下来。
看他现况,生活过得不怎的好,房屋有些旧败;圈里喂了几只竹鼠;一个漏风的橱房从破烂的窗口往外望去,下面小水凼里有几只鸭子正在喜戏;没有其它副业;也不知他粮食够不够吃。看他这景况,生活也许说不上质量。或许他早也把生活质量二字遗忘?但就在这贫寒中,他爱美之心犹存,房屋旁边仍栽着几株山茶树,山茶花也开得正艳,平时他总呆呆地疑望盛开的茶花……
我问他现在想回城吗?他叭嗒着叶子烟杆说,已经习惯了,比起下乡早死了的知哥徐绍琦幸运得多……以后将把这老骨头葬在自留地里,坟头向着古宋城里……
我们有些泪眼迷漓,挥挥手一行人走了,他却孤零零地站在山头上,不停挥着没熄火的老叶子烟杆,目送着一群老知青开着小车渐行渐远……
今天是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日,也不知我们知哥罗传富还在世吗?社会还想得起他的存在吗?我们虽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但他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付出的却是永远……
为爱相守
——留守小山村的广州知青
在广东省潮州市庵埠镇郭陇村郭四大队板桥头的桥头边上,村民们每天清晨都会看到一位农村大嫂在销卖自家生产的新鲜蔬菜。可谁曾记得,这位大嫂竟是来自大城市的广州知青陈穗萍。她是1971年下乡到海南农垦新中农场,尔后1987年又随夫回到这小山村里来的,在这里生活己整整三十年了。
近半个世纪以来,陈穗萍从一个城市姑娘到一名农村大嫂,一生劳作,一辈子生活在农场与农村,其人生轨迹几多辛酸,几多感叹,令人唏嘘不已。
1971年12月,来自广州二中的广州知青陈穗萍,搭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末班车,来到了五指山麓的新中农场。她和另一名同校女知青一起分到了地处深山老林、偏僻边远的44队,开始了她那不堪回首的知青岁月。
44队在大山之中,交通不便,生活环境非常艰苦。这两名女知青的到来,给原来先到44队的其他知青带来了欢声笑语。理所当然,这两名女生自然而然就成了男生们的“保护对象”,大家在生活、劳动各方面对她们都特别的关心和照顾,当然,这里也不乏有人想借机表现一下,来博得她们的好感。
陈穗萍高高的个子,苗条的身材,容貌俊俏。性格温和有点腼腆,说话和笑都是柔声柔气的,是男生们争相追逐的“女神”。后来她被队里从林管班安排在托儿所当保育员。
下乡时的陈穗萍,年轻俊俏。
队里有一位来自潮州庵埠的知青叫郭梅钿,在后勤班养猪种菜,虽然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心地善良,特别能吃苦耐劳。他对陈穗萍是一见倾心,从而对她进行了猛烈的爱情攻势。每当陈穗萍最困难的时刻,他总是关心她,呵护她,给她力量,给她勇气。在工作中为她排忧解难,在生活中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郭梅钿的勤劳质朴,终于获得了姑娘的芳心,在艰苦劳动中产生了爱情,让这对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在那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地方,爱情的力量将他俩的心紧紧相连,感情也不断加深。但大批知青返城的时刻,他俩的爱情也面临回城顶职和留守农场的两难选择。
陈穗萍的家人极力反对他俩的相处。1976年夏,陈穗萍的老父亲为了能让女儿回城,特意提前退休,把回城顶职的机会给了她,并把工作调函寄到了农场。此时此刻,陈穗萍心里十分矛盾,一边是亲人望眼欲穿的呼唤,一边是恋人恋恋不舍的挽留。最终,爱情的力量让她在艰难痛苦中选择了坚守。这样,陈穗萍便写了不回城的保证书,连同调函一起退回了广州家中。她老父亲见状,一气之下与她断绝了父女关系。过后不久,陈穗萍和郭梅钿怀着对爱情的渴望和真诚,在没有亲人的祝福声中在农场领证结婚。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留守了下来,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一生一世牵手前行。
陈穗萍(右)郭梅钿(左)夫妇俩
婚后,他俩相懦以沬,相敬相爱,他们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在农场出生。生活虽然清贫,但日子也过得舒心。到了1987年,在新中农场坚守了十多年后,郭梅钿带着娇妻幼子举家回到了潮州庵埠农村老家。
从农场回到农村,生活环境又大有不同。初来乍到,陈穗萍人生地不熟,加上语言不通,沟通都有障碍。此外,还要相夫教子,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对此,陈穗萍这个城市弱女子,没有半点退路,只有勇敢面对现实,忍辱负重,把痛苦埋在心里,默默地承担生活的艰辛。
陈穗萍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以坚强的毅力,顽强地与命运进行抗争。在丈夫的帮助下,她学会了各种农活,学懂了地方方言,渐渐地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
郭梅钿家有二分的菜地,两口子每天都在菜地里忙农活儿。
养猪养禽,陈穗萍也是里手行家,非常勤快。
看着这长势良好的青菜,陈穗萍心里乐开了花。
在回乡下的这些年,她起早贪黑,耕田耙地,养猪种菜,不辞辛苦地辛勤劳作,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同时也把自己溶入了当地的社会中。在她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在她身上,完全是一幅农村妇女的打扮,让人难以想象她曾是一名来自大城市的知青。
从城市到农场,又从农场到农村,风风雨雨近半世纪,陈穗萍从一个花季少女锐变成了一名饱经风霜的农村村妇,在农场农村中度过此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也是一名扎根乡村的留守知青啊。
如今的陈穗萍,脸上写满沧桑,与年轻时判若二人。
陈穗萍、郭梅钿夫妇经历了很多常人不曾想到的磨难。为了养育孩子,为了人情世故,尽量不让别人看轻,他们都很努力地在这个社会上顽强地生存着,顶住了方方面面的压力,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艰辛。但是,不管生活的境遇如何,他们总是坦然地一起直面人生。
几十年过去了,陈穗萍夫妇俩甘于清贫,风雨同行,依然保持着当年知青时期的那份炽热爱情。这份知青爱情,绵绵长长,格外珍惜到今天。
陈穗萍、郭梅钿为爱相守,一时的承诺,一辈子的守候!但愿他们的青春常在,爱情永驻!
来源:红月亮知青情、一壁残阳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