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实电影《生命的动力》三访老知青吴志清(续)

纪实电影《生命的动力》——记老知青吴志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608k323zy&width=500&height=375&auto=0

向生命鞠躬
三访老知青吴志清(续)

作者:贺岩

三访吴志清

临近春节,接到陶有碧的电话:吴母已经出院。我赶快放下手中的事,第三次拜访吴志清家。可惜圆圆有事出去了,又没见着,只见到吴母。

长期的劳累,清苦的生活,精神上的重压,加之近九十岁的高龄,吴母的腿有些瘸,背也有点驼,人显得又小又矮。估计身高就一米三左右,体重不会超过七十斤。又是大病刚愈——准确地说,是病情暂时得到控制——身体很虚弱。但说起话来,依然吐词清楚、声音响亮。而且与吴志清一样,写满沧桑的脸上显得十分平静,还不时泛起会心的笑容。对我她是有问必答。


“你说好好的一个人送到农村去,弄成这个样子送回来,啷个会不难过嘛?难过又有啥子办法?他还是站不起来。他是我的儿子,我不管哪个管?算了,还是我个人摊到!”

《生命的动力》视频截图

瘦小的吴母用力抱起沉重的儿子,脱去衣服,用毛巾蘸着热水给儿子擦洗身子,然后换上干净衣服。 


吴母给儿子端屎端尿。

“我是一个废人,家里的事帮不上半点忙,吃饭穿衣屙屎屙尿还要人服侍。我一个大男人,有些事总不能让妹妹们来做,所有的事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别的不说,你在床上瘫了四十多年,没有长一个褥疮,全靠你妈每天给你翻几次身,还给你按摩。要不然你拖得到今天?没有你妈,你娃娃早就完蛋了!”陶有碧数落道。


“那倒是,没有我妈,我肯定活不到今天。”


“你问二十几块钱一个月,五个人怎么个用法?简单得很,每个月发了工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全家人一个月的米买回来,保证不饿肚皮。其余的东西有钱就买,无钱就不买。有的时候连菜都的没得,就吃‘鼓眼饭’。”

一家五口人端着饭碗,中间一张独凳,独凳上面放着一小碗用油炒过的盐。五人用筷子拈起一点盐粒,就着饭往肚里吞。

“你们家够困难的了,你为什么还要同意收养圆圆呢?”我问。 


“我也是个孤儿,看到她没爹没妈,可怜!吴志清又喜欢,收就收嘛,大不了我再累点。除了上班,下了班就到处找活路做,洗衣服、带娃娃、下野力,只要能挣钱,啥子都做。”

《生命的动力》视频截图

骄阳似火,吴母顶着太阳在马路边捶碎石。其他临工抗不住炎热,陆续离去,吴母把衣服顶在头上,继续碎石。 


几百步长的石阶,空手走上去都要喘气。吴母挑着一担满满的砂石,一步一步地艰难上行。瘦小的身躯微微发颤,她看了看似乎没有尽头的石阶,换了换肩,咬紧牙关又抬起了腿。


吴母在割草,草丛里的蚊蝇不时叮咬她裸露的皮肤,手臂被草划出一道道血痕。一大背篼青草送到饲养场,换回几斤牛皮菜。


吴母在清扫垃圾,一个卖菜的妇女把一小筐烂菜叶倒进垃圾推车。吴母见四下无人,拣起一些菜叶装进布包里。

“好多年前就有人劝我:‘你一个人拖四个娃儿,太艰难了,不如抱两个出去,你好过些,娃儿也少造些孽。’我说,手背手心都是肉,我送哪个走?我生得下他们就养得大他们,一个都不送。我这不是把他们都养大了?我没上过学读过书,还是让他们都读到了中学。”吴母平淡的话语里增添了几分自豪。那瘦小得有些畸形的身体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豁达与坚韧,实在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时间一长,家里困难得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把两个大妹妹送到南江当知青,让她们自己去找条活路。按‘走二留一’的政策,最小的妹妹安排了工作,全家人才算度过了危机。”吴志清半开玩笑地说,“所以,我们一家是上山下乡的铁杆拥护者,别人是拼命躲,我们是自己争着去。”


“现在三个女儿和圆圆都安了家,都有了自己的房子,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就只有这个儿子还放心不下。我现在一个月有一千多块钱退休金,他也有几百块养老金,几个女儿有时还给点,我们两娘母够吃够用了。”


“是呀,老人家,这日子是越过越有过头了。好好保养身体,活到一百岁,我们都来给你祝寿。”


“我要不在了,吴志清怎么办?当然要活一百岁哟!”

吴母和圆圆与吴志清

“哦,我好像有点开窍了!吴志清,你看似一家人的拖累,实际上是一家人的精神纽带和粘合剂。因为你,你母亲必须健康长寿;因为你,一家人必须团结互助、相亲相爱;因为你,圆圆才会来到你们家。为了让你生活得快乐,亲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他们的爱心,是这些爱心搀扶着你走过了四十几个春秋。”


吴志清接过我的话头,说:“还有陶有碧大姐。我们没有任何亲戚关系,就是在一个林场呆过一年多。四十多年来,有空就来看我,开始是他们夫妻俩,她老公死后就是她一个,每次来都不打空手,多少都要带点什么。我这边有点什么事,一个电话,她来得飞快。她就像是我们家里人,圆圆喊她干妈。她为了啥子?未必我吴志清身上还有什么可图的吗?”

老知青陶有碧

“说这些,都是知青嘛,帮点忙算啥子。”这次,陶有碧没有用大喉咙。


原来是这样,难怪她对吴志清家的情况了如指掌,进进出出像在自己家。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陶有碧四十几年如一日,来照看一个仅相识一年多的战友,而且从不宣扬。我不禁对这位大大咧咧的老大姐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我这辈子可以说是不幸的: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摊上一个没有责任心的父亲。到农村去后三天,我的招工通知书就送到了家里,三天的时间,就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一场车祸,我失去了身体的自由,失去了工作的权利,也失去了爱情的权利,毫无希望地打发着余生。在我的人生词典里满是穷困、痛苦、绝望。我又是有幸的:大难不死,衰而不竭。享受了六十多年的母爱,拥有妹妹们不变的亲情,老天给了我一个天使般的圆圆,还给了我可以信赖的朋友。我可以说对国家毫无贡献,现在依然住进了高楼大厦,每个月有几百元生活费,过年过节还有慰问品。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我管不着,就我自己而言,能有这样的晚年,我知足了!

吴媛媛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养父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是井底之蛙、是老古董、是废物,没关系。国内国外的大小事情我都没亲眼看见,但是我都关心。都说旁观者清,我冷眼旁观了快半个世纪了,当然有我自己的看法了。我认为,愚蠢的人喜欢把本来简单的生活变复杂,聪明的人是把复杂的生活变简单。人们每天拼命地争来争去,无非就是为了两个字:名和利。名就是赞美、歌颂、掌声、鲜花,也就是精神上的享受;利就是金钱、房子、车子等物质上的享受。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感官上的享受,比如情爱。名不可能永恒,江山代有才人出,人们今天为你鼓掌,明天也会去为他人鼓掌。物质享受说到底就是吃穿住玩。山珍海味不一定比回锅肉大米饭更实在,穿皮草戴金银不一定就比棉绸麻布更舒适,睡雕花软床不一定比木板床更有利于健康,玩赛车游艇不一定比看蚂蚁搬家有趣,更不用说安全了。找二房三房不如拥有一个珍爱你的女人。有住房、有饭吃、有亲情,有一个温暖的家,你就是幸福的人了。我看生活就这么简单!”


“你的这些观点是你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肯定有它的价值与合理性。但是许多人并不会认同,毕竟名和利的诱惑力太大了,人生苦短,谁不想自己活得更光鲜一些?即使明知前面是坑,还是不断有人往里面跳。”我提醒说。


“别人怎么想的我管不着,在我们这个家里,我就是这个观点。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又比她们多读了点书,家里的大事我说了算。我们这个家不能去和别人攀比,要学会知足、学会感恩,要和谐、要团结,要相互理解,要自强自立。比如说,在对待我父亲的问题上,开始一家人都反对,只有我一个人同意让他回来。”


“慢!怎么我越听越糊涂?你父亲不是早就去世了吗?”


“我说的是早就走了。家丑不可外扬,我父亲没有死,是真的离家出走,跟着一个女人私奔了。”


“哦!为什么?”


“老一辈的事我也说不清,只晓得父亲走了,再不回来了。那时最小的妹妹刚出生,我还没满十岁。没想到十多二十年后,父亲又突然回来了,又穷又老,病歪歪的。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他不是找到爱他的女人了吗?又回来干啥子?叫他各人滚得远远的,我认不到这个人!”一向待人和气的吴母像变了个人似的,指着门外怒骂。 


“我没得爸爸,我的爸爸早就死了,骨头都化成灰了!”大妹恨恨地说。


“十多年了,连个音信都没得,现在回来有啥子用!”二妹也埋怨。


小妹妹闭着嘴,一语不发。


吴志清耐心地说服家人:“他当年抛弃我们一家走了,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他终归是我们的父亲,这个血脉关系是断不了的。现在他走投无路了,想到了回来,说明他心里还是藏着我们这个家。如果我们不收留他,他只得去继续流浪、讨口要饭,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我们又于心何忍呢?一辈子谁都可能犯错误踩虚脚,我们就给他一个机会吧。”

“其实母亲和妹妹们都不是狠心人,只不过是一时想不通说说气话。听我这么一说,也就同意了收留父亲。因为父亲和母亲事实上已经离婚,加上家里也住不下,我们就在离家不远处替他租了间房子,让他单独住,有什么事可以相互有个照应。时间一长,妹妹们常去看望,带些吃的用的。父亲也不时把自己打临工挣来的钱悄悄交给妹妹带回家。我们虽然还算不上是一个完整的家,也算是有了一个理论上的家了。” 


“你父亲现在还在吗?”


“十年前生病去世了。他走的时候应该是含笑而去的,有这么多亲人为他送行。”


“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减少了一幕悲剧,多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善莫大焉!”


“我只有这点能力,也只能做点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想,如果每个家庭都和谐了,我们的国家就和谐了。我还把这些观点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圆圆、外侄外女以及他们的下一代,希望他们要自强,要知足,要团结。我也知道,这些话他们不一定听得进去,但说总比不说好,万一有句话他们听进去了呢?我就没有白说了。现在我学会了使用电脑,也在网上交了些朋友,我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告诉更多的人。以我现在的情况,我只能做到这些。你送给我的《凡尘天歌》还没有看完,但是扉页上的题记已经记在脑子里了:‘平凡绝不是平庸,淡定更不是淡漠。’说得太对了!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过着平淡的一生,但是我不平庸、不淡漠,我知足了!”


从吴志清家里出来,已经是华灯初放。随着越来越多灯光的亮起,山城越发靓丽多彩,美不胜收。高楼林立,上下天光,车灯如织,两江流彩。广场上传来孩子欢笑,灯光下舞影翩翩。这一切都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之类的词来。


我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道亮光:孔子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有志者必走之路,也成了几千年来“君子”们的人生奋斗目标。其实真正能走完这条路的能有几人?人人都去“治国”,只能国将不国;人人都去“平天下”,天下必定大乱!过高的追求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落,失落必定引发诸多矛盾。作为人数众多的普通人,能够做到“修身齐家”就已经很不错了。“修身”,就是让自己的言行符合人性、符合社会的准则;“齐家”,就是处理好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风。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是治国的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细胞都健康了,社会也就安定了、和谐了。

吴志清的一生是平淡的,也是不幸的。但是,他不但修好了自己的身,还维持好了一家人的和谐,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这种价值的意义甚至超过那些英雄和精英,因为英雄和精英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多数人在他们面前只能高山仰止;而吴志清的所作所为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甚至可以比他做得更好。


还有吴母,吴家的姐妹、圆圆,包括大喉咙的陶大姐,他们都是极其平凡的人,但又都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小环境。要是所有的人在遇到不幸时都能学学吴志清,所有的家庭在遇到矛盾时都能学学吴志清一家,所有的人都能学学陶大姐的古道热肠,我们这个社会能不和谐吗?我们的国家能不安定吗?展现在我眼前的绚丽夜景不就是靠一盏又一盏的灯亮构成的吗?

半个多月来,一直纠缠我在心里的疑虑一扫而光。我应该把吴志清的故事写出来,告诉读者,特别要告诉那些在“痛苦”和“不幸”中挣扎的人。我要告诉他们,在他们中间还生活着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当你们真正读懂他之后,你们的“痛苦”和“不幸”将不翼而飞,会觉得自己够幸福、够幸运的了。你们一定还会向这顽强的生命深深地鞠躬——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唱出了天籁般的歌声,跳出了霓裳般优美的舞姿。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写的人。

(全文完) 

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

 拍摄微电影《生命的动力》

没有专业的设备,没有专业的演员,也没有充足的资金,“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就这样白手起家,知难而上,自己动手拍摄知青题材微电影《向生命鞠躬》!


《向生命鞠躬》,是根据知青作家贺岩创作的同名报告文学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大巴山插队的重庆知青吴志清,在农村时因车祸导致半身不遂,常年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但是他没有消沉,没有自卑,而是乐观向上,用超越常人的毅力,以顽强的意志自学成才,还抚养孤女,支撑家庭,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


以吴志清的故事为原型的微电影《生命的动力》(原名《向生命鞠躬》),在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和众多知青朋友的努力下,终于拍摄完成,并正式与广大知青观众见面。

在床上躺了整整五十年的吴志清,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故事中的原型,身残志坚的吴志清(中)与作家贺岩(右)在知青聚会上亲切交谈。

《生命的动力》拍摄现场

《生命的动力》拍摄现场

2017年12月6日,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知青朋友带上已经完成的微电影《生命的动力》前往吴志清家,看见大家到来,老吴露出高兴的笑容。

大家与老吴亲切握手。

老吴与老知青们在一起

大家在一起嘘寒问暖,讨论起共同关心的重庆知青文学发展和前景问题。

身在病床,仍然关注社会热点、国内外大事、知青文化发展,并发表自己的精辟见解,这就是身残志不残的吴志清,让所有人深深佩服。

为吴志清播放刚刚完成剪辑的微电影《生命的动力》,并征求本人意见。

大家陪同老吴一起观看,并纷纷发表感想说,我们虽然已经看过多次,仍然百看不厌,看一次感动一次,这次能与剧中原型一起看,是一种幸运和荣耀。

临行前,大家一起合影,留下一次美好的瞬间。

吴志清与老知青们在一起

吴志清和摄制组、老知青们在一起

吴志清和知青们在一起

贺岩为了让吴志清活得更充实给他送去平板电脑。如今吴志清不仅继续阅读书籍,还学会了使用电脑,上QQ和微信聊天。他给自己取了“生命动力”的网名,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人生感悟。激励更多的人珍爱生命、珍惜生活!

附:《生命动力》主题歌《好好活》

人世走一遭

就要好好活

黄角树根穿岩石

蚂蚁抱团能过河

酸甜苦辣都是味

悲欢离合都是歌

活活活

好好活

星星出来太阳落

活活活

好好活

奈何桥当成茶馆坐

阎王殿就当它是农家乐

阎王拿我莫奈何

来源:憨憨故事、红月亮知青情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