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萧芸:尘埃里开出的一支红莲
平民教育家叶小平、萧芸夫妇传奇姻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65dnhasx&width=500&height=375&auto=0
平民教育家叶小平、萧芸夫妇
《拿什么拯救脆弱的灵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65khi5j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湘女萧芸
——尘埃里开出来的一支红莲
她,刚出生十二天,便被亲奶奶视为“灾星”弃于荒野,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她,14岁时无家可归,上山下乡成为一名知识青年,在农村摸爬滚打14年;
她,30而立,上书中央,请求把知青的农龄置换成工龄,此信得到时任中共中央zong书记胡耀邦的重视并作批示,从此, 3000万知识青年的命运得到改变;
她,人到中年,毅然卸去“董事长”“总经理”之类的铠甲,流浪合肥,绝地求生,实现恩师的梦想,成为一名知名纪实文学作家;
她,56岁放弃安逸的生活,成为全球第一个网络夏令营“火把2004写作夏令营”创意人和组织者,发起和主持“成长110公益援助”,8年如一日为青少年的成长护航 ,解决了万余个家庭孩子的成长障碍,引领1500余名少年走出了成长沼泽;
她,63岁再次成为高龄创业的带头人,创办宁馨工作室为大众服务, 被公众誉为最接地气的成长护航导师。
她,传承了湘女的多情和柔情,传承了湖湘后代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永不言败的湘军精神。一生从事过从农民、教师、炊事员、幼儿园长、公司总经理、记者、编辑等24个岗位的工作;一生流浪,搬过56次家;一生追求文学,在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百余篇,获奖无数,其中,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的作品5部。
引语:
提起“湘女”,我首先想到的是湘水流域那些像水一样晶莹的女子,想起那个叫湖南的地方。
提起“湘女”, 我自然要想到屈原《九歌》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湘夫人,两千多年前,她们便是“湘女多情”的典范。
提起“湘女”,我还会联想到“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豪迈与悲壮,触摸那段不会被共和国遗忘的历史。
提起“湘女”,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她,那个如红莲般高洁的莲湘女子,读她的故事,婉如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历久弥香……
她叫萧芸,她的人生是一部传奇!
慈悲莲托:“烂肉”转世
高中语文教辅资料中,有一篇考题必选的散文:《卖蕨菜的小女孩》。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卖蕨菜的小女孩》的作者,就是我们的传奇湘女——萧芸女士,这个守护青草的三岁小女孩,就是作者的幼年镜像!
1951年初秋,正是湘中莲塘收摘莲蓬的好时节。伴随着采莲人的山歌声,湖南省湘潭县列家桥乡萧家大院,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因为土地革命农民翻身,读书的孩子大大增多,身为乡村小学校长的萧仑,感叹“芸窗共睹”的新气象,于是为自己最小的女儿取名为芸,芸女排行第七。难得父亲还有此般雅致,给了女儿一个如此优雅的大名。
母亲意外摔跤早产,因为没有足月,萧芸的皮肤都还没有发育完全,整就一个玻璃人,皮下的肌肉血管依稀可见,就像一只剥了皮的狸猫,连抱都有些无从下手。萧芸出生的第二天,公公(爷爷)萧六渠横死县城牢狱之中。家破人亡的惨剧骤然降临,娭姬(奶奶)迷信,把新生的小芸视为这个大家族的“灾星”。
早产的婴儿自然爱哭,一夜嚎到天亮,弄得一大家子人都不得安稳。大小姐出身的母亲是长沙周南女中的才女,也是林黛玉转世的怨女,饱读诗书却性格孤僻,会生不会养,七个孩子都没有奶水。
时逢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地主土地财产,萧芸的爷爷是当地的土地大户,全部的田地和房屋都被没收,主仆百十口人的大家庭作鸟兽散。原先的正屋分给了长工们,而户主家几十口人则住进了长工们的偏屋里。一家子皆为惊弓之鸟,婴儿的玩命啼号更加渲染了家破人亡的悲剧气氛,人人侧目,家中没有任何对这个生命表达丝毫的怜惜,生不逢时的孩子注定苦命。
萧家的银钱已尽数缴出,再也没有请奶妈的钱了。新生的婴儿只能靠喝淘米水煮出的米汤维系生命。一连数日的煎熬,萧母已是焦头烂额,最后索性不管了,把婴儿放置到一间空屋的空床上,由着她自生自灭。这时,陪伴小芸的,只有长其三岁的姐姐小芙,小姐姐会时不时地给妹妹喂几口开水和几口米汤,却没有能力给妹妹清理大小便,换洗等。苍蝇蜂拥而至,不几天,一身粪便的小芸开始全身化脓,臭烘烘的,母亲便不再允许姐姐小芙来照顾妹妹了。又隔了几日,这个生命便是奄奄一息,几乎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也就不哭了,只有眼珠子还是清亮的,证明她还活着。
第十二天的黄昏,气若游丝的小芸,被娭姬作为“灾星”决定发送出萧家。娭姬找来一个过去曾住家的长工,给他一个破竹篮子,让他把这“一坨烂肉”丢到山里去喂野物(野兽)。也许是苍天有眼,奄奄一息的小芸在被放进竹篮的那一瞬间,竟然睁开了眼,一双眼睛依然亮晶晶的,长工心慈,不忍把还睁着双眼的“活肉”送去喂野兽。他犹豫着,踌躇着,等到他把这“一坨烂肉”送上山去的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因了晨露的濡湿,晨风的吹拂,晨曦的光辉激活了顽强的生命,奄奄一息的“烂肉”,忽然尽情的啼号起来。哭声惊动了一个早起的农妇,刘二嫂。二嫂家住在大山的那边。冥冥中早有注定,不知何因,那天刘二嫂清早就过山,经过那座山岭下,正好听到了毛毛(湘方言婴儿)的哭声,她循声望去,寻到一棵老松树下,看到一只狐狸,狐狸正在用前爪在一个竹篮子里拨弄着什么。刘二嫂惊走狐狸,提起竹篮,一看,发现篮子里面是身上爬满了大黑蚂蚁的毛毛。她二话没说,把可怜的毛毛连同蚂蚁拎了回家。回到家,刘二嫂拈走了毛毛身上的蚂蚁,才发现这是一个烂肉兮兮的毛毛,她不由自主地捂着胸口,说出一句:“好造孽哟!”刻不容缓,她赶紧去屋后的山边采来草药——烧来草药水把毛毛清洗干净。这是毛毛出生后尊享的第一次洗沐,和温暖的呵护。小毛毛的身心一定是格外地舒爽,毛毛居然第一次开口“啊、啊、啊”的发出了声音来。刘二嫂面带微笑,端详着那只竹篮,她觉着这只竹篮十分的眼熟;她寻思着,仿佛还看得见竹篮子上有着自己依稀的手印。
黑蚂蚁吞噬了婴孩的浑身脓血,等于给烂肉毛毛做了一个全身的刮疮手术;刘二嫂的煎熬草药水,每天三次的清洗,又给肌肤消炎排毒;在慈悲的刘二嫂的精心照料下,两个月的时间,毛毛的皮肤就长好了,还会笑了。两个月里,刘二嫂每天端详着竹篮,她终于确认这个篮子是老东家萧六公公家的。
刘二嫂的丈夫刘二林抗战胜利的那一年得肺结核去世了。二嫂遭遇族人的排挤,只好带着两男两女四个孩子乞讨。那个大雪天昏倒在萧家大院门口。萧六渠将母子五人接进家里,烧了热汤热饭让他们吃饱,又给了御寒的衣服,最后,还是决定把这母子五人留下来了。于是,二嫂和两个可以劳动的大女儿成了萧家的厨房雇工,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则当了放牛娃。
土地改革那年,二嫂在萧家房屋充公之后重新分配时,刘二嫂分得了萧家大屋的正房三间,她本可以堂堂正正的住在萧家大屋的正房里,但是她不忍心看着曾经的主人,扶老携幼地住进偏屋。她说,那样她良心难安,于是刘二嫂要求土改工作队另外分房。土改工作队就把她分配到的萧家大屋的房子和工作队队部的房子作了调换。
这个工作队队部的房子不是正宗民房,它是一座道教的庙宇,清朝年间为纪念一个叫做周二杓的江湖郎中修建的。解放后,破除迷信,把神像都搬到了楼上,空出一进五间的黑瓦屋做了用场。二嫂带着四个孩子住进了这个庙宇里。
从二嫂庙里的家,到萧家大院,有四五里路。那一天,二嫂特意把捡来的毛毛装进篮子里,拎着踏进了萧家大门。娭姬是个明白人,看着熟悉的竹篮子,她知道刘二嫂的男人去世了,竹篮子中的这个毛毛必然是萧家送上山去的那“一坨烂肉”。虽然毛毛已经会啊啊婴语了,全身皮肤也已光洁,虽然她也知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是她还是不想认下这个“灾星”,于是,刘二嫂又把毛毛拎了回家。
两个月之后,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上天的再次眷顾这个传奇的生命,娭姬把刘二嫂捡到毛毛的事,告诉了小芸的父亲,并说这个毛毛可能就是萧家丢掉的那坨“烂肉”,父亲慈悲,找到刘家相认,告诉二嫂,这个孩子叫做小芸,是他的女儿,并委托刘二嫂代为抚养。
刘二嫂姓谷名春珍,是个地地道道的湘女。小芸会喊人了,自动自觉地喊她姆妈(妈妈)。姆妈虽然身为雇农,穷到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却是难得的心地善良、贤德慈悲的女人。虽然自己穷,还总是克己奉人想着-尽法子周济别人。姆妈的贤德给予了小芸人格的丰润滋养。
从小芸记事起,每到冬至日,姆妈都会带她去采冬桑叶,年复一年从无间断。冬至这一天采集的桑叶叫做冬桑叶,民间说是做凉茶的好材料。冬桑叶采集回来,用麻绳串成一串串,挂在墙上。来年夏秋季节,姆妈挑来井水,取下冬桑叶烧成凉茶,灌进两把陶制的大肚茶壶里放到小桌子上;搬出家中能坐的麻拐凳、条凳、方凳、靠背凳、竹板凉床;拿出家里所有的蒲扇、草扇、竹扇……一一摆在门口瓜棚搭起的十米长的凉棚底下,为的是让路过的人们能坐下来歇歇脚喝口水。
刘二嫂家门口的这条路,是一条连接石潭和古塘桥两镇的官道,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灶间的大锅里总是烧着水。有的路人脚步匆匆不舍歇气,姆妈一边忙着家务,一边还会招呼:“天太热,慢慢走,喝口水歇口气再走吧。”这就是姆妈用她勤劳的双手为小芸诠释出的最最简朴又深刻直观的慈悲为怀行动!小芸则是姆妈的小帮手,耳濡目染,在小芸幼小的心灵里便种下了热心助人的种子。
伞把上的家:历练少年才艺
小芸6岁那年,身为常德农校校长的父亲被补划为漏网右派,第二年被遣送到洞庭湖上的一个洲渚劳教,几个月后就断了音信,也断了供养小芸的经济来源,母亲实在不好意思再把女儿寄养在二嫂家,就把小芸从姆妈那接到了自己所在的乡村小学来读书。
1959年的秋天,小芸跟随母亲开始了流徙不定的日子。右派家属本来就是瘟神,加上母亲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导致一个学期换一所学校,母女俩的家就成了“伞把上的屋”。伞把就是撑哪是哪的意思。吊在妈妈的伞把上,小芸读完了小学。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小芸师从盐埠乡白龙潭小学校长胡荫宇老师学习戏剧表演。胡荫宇老师原来是湖南省湘剧团的老生名角,几年前练功受伤回乡转行做了小学教师。他看到小芸成天想念刘家的姆妈,每到黄昏就嚎啕大哭,于是就教小芸唱戏,冲淡她内心深处的恐慌和悲伤。胡老师完全按照戏剧小演员的程序教授小芸,教习身眼手法步、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也教会了一些地方戏的小演唱,每逢节假日和寒假,胡老师便带上小芸几个学生到学校周边的村子里演出,《小放牛》《卖杂货》乡亲们都十分喜爱……
小学毕业,萧芸以双百分的成绩考上了湘潭县第四中学,入读初27班。湘潭县第四中学坐落在涓江河畔的延化寺河湾,是个依山伴水的读书好去处。在这里,萧芸先后遇到了两位语文老师:周映光先生和曾九思先生。非比寻常的人生经历,总是强化大脑皮层的灵感效应,小芸从小就把作文写得非常好,到了初中,已经把作文当小说写了,一个作文本两次作文就写完了,而且初一年级写的作文,会被拿到本校高三当范文读。一前一后两位语文老师,都认定萧芸是未来的丁玲,未来的谢冰心。他们分别偷偷的把那些年被白纸封条封存起来的封资修的小说, “借”出来给小芸开了小灶。同时,萧芸的各科成绩也都非常优秀。
初中三年,萧芸学会了游泳,可以随意横渡校门前的涓江,同时也成为了“学生剧团”的知名小演员,喜剧里出演小妹妹,群舞的领舞,三句半里出彩的半句……每到秋收假期,“学生剧团”就会到花石镇(区)的各个乡(公社)演出。舞台下人山人海掌声雷动,高峰体验如痴如醉,小芸青春的感悟也如诗如画。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小精灵样的小演员,曾经是一坨差点被野兽果腹的“烂肉”。
正当萧芸豪迈地踏进青春门槛的时候,一条铁链却悄悄地锁住了她多才多艺的前程。极左思潮统领全国,学校贯彻阶级路线。因为文艺特长,小芸被选拔到县里的文艺宣传队训练,却又因为家庭历史背景太过黑暗政审过不了关,小芸又失去了留在宣传队的机会。
萧芸
中考结果出来了,萧芸的成绩名列前茅,她内心暗喜,党的政策是“出身不由己、重在表现”,自己表现一直很好,肯定还能升学。但在录取时,萧芸却是名落孙山。萧芸的政审档案让校长和教导主任扼腕痛惜。她的父亲是右派分子,大姨父是张国焘的堂弟、姑父的孪生兄弟是陈布雷的秘书、小舅舅先是国民党74师张灵甫的部属后为杜聿明炮兵部队少将……不得不把她打入了高中录取的另册。工宣队长则指着她的鼻子说:“你五毒俱全,连勾魂的判官都不会要你。”
失学与丧家同时发生。城里的家在文革中被一锅端,父亲被关押,刚刚病退的母亲伤心地随大姐去住了,一家六口各奔东西。小芸最亲近的姆妈也在她10岁那年离世了,萧芸成了一个没人管没人要的孩子。生命又一次断了生路!她不明白,自己错在哪?!她不知道,接下来该往何处?!她紧揣着户口本,无校可住却又无家可归,人生似乎走到了尽头。
昏天黑地的悲伤过后,绝望的她选定了一处临绝壁下有深潭的荒崖,她想给自己14岁的生命一个永恒的归宿。就在小芸准备纵身一跳的一刹那,一个声音喝住了她。在这个苦难的渡口,是期待她成为作家的周映光老师再次从死亡的边缘救回了这个生命。周老师引领着萧芸掉头东去,走进了上山下乡的人生大学。“苦痛可以净化心灵,困厄可以启发智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子放逐乃赋《离骚》。大苦大难,铸成大器。”这是烙在萧芸心底的,周映光老师最后的教诲,它永久的定格在她的心灵深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这个给过萧芸温暖和知识,给过萧芸第二次生命,引渡萧芸绝处求生的老师,最终却没能引渡自己,荒崖绝壁却成了恩师灵魂的归处。周老师被判定为现行反革命的惟一证据就是他打开了学校藏书室的锈锁,撕去了禁书柜发黄的封条,给小芸“借”出了尘封多年的“丁玲”、“刘绍棠”的作品,《静静的顿河》……
恩师含恨离世,留给了萧芸一个未竟的文学梦……也把使命两个字深深地镌刻在她灵魂的扉页上。
安魂茶:超度第三道鬼门关
1965年9月,当同班同学都兴高采烈地升读高中的日子,萧芸却接到了湘潭县安置办的通知。通知上写明,她的户口已经迁入了姜畲镇,她已经是湘潭县姜畲茶场的茶工。
萧芸
那一天,湘潭县姜畲镇周边山岭的漫天黄尘里亮起了一杆旗帜:“绿化毛主席故乡”!鲜艳的旗帜下集结了一群斗志昂扬的少年,扬声器高昂地扩大着拓荒者们的决心。土台下,齐刷刷地举起了宣誓的手臂:荒山不绿,誓不探家!荒山不绿,死不瞑目!庄严和神圣在那一瞬间,让萧芸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她踮起脚尖站在了队伍最前面,那时她才十四岁,这还是过儿童节的年龄呢!
一辆拖拉机从公社拉来83把锄头 ,人们排着队去拿,慢慢变成蜂拥而上。萧芸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萝卜”,手脚瘦得像麻秆,别人用手肘碰一下就会仰天八叉。她就只能靠边站了,轮到她的是地上剩下的最后一把锄头,这是一把他人嫌弃不要的“斗反了”的锄头,根本不能使用。木工班的炳哥看着瘦小无助的 萧芸 ,动了恻隐之心,帮她把锄板敲下来,像耍棍一样将锄把斢了个头重新固定好递给她:“这可能是最好的一把锄头了。”萧芸接过锄头的一刹那,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疑问:政策是不是也装反了呢?调一个头,我不就可以重新回学校读书么。
就是这把曾经装反了被别人遗弃的真正的锄头陪伴萧芸开山49座,修河堤渠坝14个冬天,走过6个生产队;这把装反了的锄头,真正陪伴她迎来了拨乱反正的年代,陪伴萧芸风风雨雨走过了半个世纪。
知青岁月中,插队落户的那一段时光是萧芸今生最难忘却的日子。多才多艺的她依然是知青茶场里的文艺宣传队队员,她自编自导自演,还自己设计道具。人生在绿草营地里依旧活色生香,这让她逐渐忘却了失学之痛,姜畲茶场就是她的家。
但是,厄运总会在你冷不防的时候突然来袭,随着时间的冲刷,萧芸开始热爱采茶种茶和茶场,热爱茶场的兄弟姐妹,似乎已经安于茶场的劳作生活了,在心里也已经慢慢把茶场当作自己的新家了。这时,上级领导责令全省的知青农林茶场悉数解散,知青场工全部插队落户到生产队。姜畲茶场83名知青重新被分散到全县各个生产大队插队落户。命运又一次粉碎了她的安于宁静生活的愿景!
老虎岩插队的年代
山高路远,老虎岩张开了它深邃的胸怀迎接萧芸。萧芸以诚惶诚恐的自卑表达着改造的诚意,然而老虎岩的叔伯婶母们却不审查她的档案,他们上上下下仔细的打量这个来改造世界观的女孩的身胚。他们说,确实需要改造。这孩子腰太细,脸太黄,头发太枯,将来嫁不出去啊!他们给出改造萧芸的最好方式是跟着他们每天用大碗喝热腾腾的酽茶。这种茶是本乡土的土产,家家户户的屋边都有,随手撸一把青叶子,灶头上烤烤,就是每天驱除疲劳的上好饮料。这种土产茶还有一个非常安神养心的好名字:安魂茶。
老虎岩的父老乡亲交给萧芸的改造标准是:要喝得脸红红的头发黑黑的,腰壮腿紧能在岩坡的盘山道上打飞脚了,才能算来老虎岩改造的人。谨承乡亲们的厚爱,出工的时间,萧芸是打杂的配角;休息的时候,她却成了家家邀请的主角;老虎岩父老乡亲们的安魂茶,滋养着萧芸青春的生命,喝出了她的青春活力。
第二年,一场秋雨冲垮了生产队的谷仓,全队人马都去抢修那个命根子。节骨眼儿上,稻田告急,三化螟与人争食。为虫口夺粮,萧芸自告奋勇去打歼灭战,背起喷雾器拎上装有“1065”有机磷剧毒农药的玻璃瓶,担当起一个全男劳力的灭虫任务。
没承想小腿上的一块溃疡,在高温的田水浸蚀下,吸收了“1605”的药液,开始发肿。第四天傍晚收工时,有机磷毒性发作,萧芸一个跟头栽倒在山道上,瞳孔缩小,生命几乎到了尽头……老虎岩的乡亲和房东崔妈的“安魂茶”硬是把萧芸从鬼门关给夺了回来。这个坚韧的生命趟过了第三道鬼门关!
五年后,萧芸终于有了重回城市的机会。叔伯婶母按照送亲人出远门的规矩为 萧芸送行,给 萧芸 送来一包包用龙柏香烘的安魂茶。出山口的时候,萧芸情不自禁地回过身去,伏下身,对着再生地上的父老乡亲和有灵性的茶树,行了古朴的叩拜礼。
老虎岩的父老乡亲们质朴醇厚的情感是萧芸青春生命燃烧的源泉,叔伯婶母们的安魂茶是萧芸青春生命里最珍贵的滋养液。这是 萧芸知青生涯最为动人的一幢风景。送行萧芸的队伍渐行渐远,仿佛那列救生的列车还在蜿蜒前行,一直滋养着萧芸一生!
人生遗憾:父亲西行未送别
父亲驾鹤西行, 萧芸未能亲自为父亲送别,这是萧芸此生最大的遗憾!
父亲萧仑是湖南大学1939年的双学士高材生。他自幼聪慧,四岁即能读文喊礼,为他外公出殡主持丧仪。解放前夕,曾因参加倒蒋风潮,执笔写了轰动一时的《挽蒋介石书》被通缉而逃亡,此事记入了湖南省湘潭县的县志。父亲知书达理,正派耿直,在文革中受尽磨难。父亲一生坎坷、孤独,迟暮之年又被病痛折磨。萧芸无数次地提醒自己,不管多忙,一定要挤出时间多陪陪老人,不让老人家寂寞。
1992年夏初,萧仑老先生突患脑溢血,得到消息的萧芸刚刚从医院做完尾脊肉芽肿手术出院。她即刻请假回老家照顾老父亲,当时父亲中风,半边瘫痪已无法言语,乡村的机耕路满是坑坑洼洼,脆弱的生命无法承受这20余公里的颠簸,这生生地断了送父亲去县城医院治疗的路。萧芸在家悉心照顾了父亲一个星期,仍没换来父亲病情的好转。萧芸当时担任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制造集团幼儿园园长,紧接着就是“六一”儿童,她左思右想,作为园长,为了“六一汇演”的成功和孩子们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她必须暂时先回到工作岗位上去。她将照料父亲的责任托付给赶回来接班的哥哥姐姐,万般无奈地诀别了父亲。
父亲虽不能言语但是意识清楚,临行前,萧芸告诉父亲,因为“六一”节要汇演,600孩子的安危重于天,她十天之内不能回来,请爸爸一定要等她回来。 萧芸轻轻按摩着父亲抽筋的右手说:“爸爸,尽管我们受尽了人间磨难,但是无怨无悔,如果有来生,我还会做您的女儿。再过几天我就会回来照顾您,听您讲您的故事,我要为您写一本书。”父亲听后,双颊泪奔, 萧芸大哭着跑出了家门。
一周之后,父亲驾鹤西行,这一天正是南方航空动力机械集团三所小学三所幼儿园在体育场举行“六一”儿童节汇演的时间。或许心有感应, 萧芸从先天晚上开始就无法入睡,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擞的组织汇演。汇演圆满完成, 600多名幼儿没有任何安全事故,毫发无损。而就在这一天,父亲却驾鹤西行并送去火化!从此,父女俩阴阳相隔,留下的,只有萧芸无尽的思恋和遗憾!
中《知青福音书》:女侠上书建奇功
都说女儿像父亲,萧芸骨子里面传承的就是父亲那种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敢为人先的精神。
“知青福音书”的面世让世人开始对萧芸这个默默无闻的莲乡女子刮目相看,知青们毫不吝啬地把“女侠”的称呼封赏给她。
作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萧芸和她的战友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接受着教育和锻炼,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间长达14年半。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国家正处在艰难的转型期,数千万知识青年陆续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相当一部分1968年之前下乡的老知青,还拖儿带女一起回城。这支庞大的回城队伍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当时国家最棘手的一个难题。而且,就业矛盾及住房等方面的困难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激化。作为返城的知识青年,萧芸也同样深刻的体会到,由于工龄短,给自己带来的一系列的困难。如,由于企业工龄短如学徒工,他们每个月领到的薪水总是最低;由于工龄短,工资晋级、分房子的好事总是轮不到他们;由于工龄短,一家三口就只能蜗居在十平米的房子生活……一切都似乎与工龄有关!萧芸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老知青,她14岁就下乡,28岁才返城;30岁的萧芸,工龄却只有两年,14年的知青生涯在她的工作档案上是一片空白。最无法忍耐的是,因为没有工龄就分不到住房,带着幼小的女儿,住在牛棚改造的竹夹板支撑起来的临时房子里,经常被小偷光顾,刮风透风下雨漏雨,山洪暴发的时候,积水淹到了床边。最要命还是四季蚊蝇成群跳蚤遍地,幼小的女儿经常被咬得满脸满身的红疙瘩,然后便是红肿发炎……成天生活在恐慌中,被歧视的感觉就特别的强烈。
她追根究源,脑子里清晰的浮现出一个想法,只有把知青的农龄置换成工龄,知青们面临的问题才能迎韧而解。她坚信,只有把农龄置换成工龄,这是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
1982年的国庆假期,正在幼儿园值班的萧芸的办公室里迎来了30多个不速之客,他们都是和萧芸有着同样命运的老知青,他们中有的还是来自长沙和湘潭的厂矿企业。那时,萧芸是企业小有名气的才女,又因她乐于帮人写计划、总结及各式各样的报告,而且写出的报告大多成功地获得效果,被同事们戏谑为“小(萧)报告”。这30多个老知青来找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即鼓动她代表大家写一个报告,报告的内容都想好了,就是希望把知青群体作为特殊群体照顾,在晋级和分房待遇上采取加分优待。萧芸认为,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具体操作起来不好实施。她对大家说:“我们没有工龄有农龄呀,要是能把我们的农龄变成工龄不就彻底解决问题了吗?”萧芸的话一出口,大家都面面相觑,瞪大了眼睛看着她,然后再就是纷纷摇头。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有些异想天开,这可是需要中央下文件的大事啊,太不切实际了。意见虽然不统一,但大家还是相约,等着萧芸把报告写好后都来签字。然后再送上去,至于送到哪里去,大家都很迷茫,萧芸也没想那么多,但她写报告的决心却是坚定的。
10月7日晚,安顿好孩子睡觉后,萧芸便在厨房用肥皂箱垒起来的小饭桌上实施撰写报告计划。
在这份报告中萧芸如是描述:
接下来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青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不会理解,也不能忍受。”最后,她请求:
由于这个想法在她脑海中酝酿已久,所以,她一气呵成就把报告给写好了。誊正之后,她把底稿收好,准备了四张空白纸请大家签字。
第二天,萧芸便满怀信心去找同事中和与她议论过报告事情的老知青们签字。但萧芸万万没有想到,一圈十多个人问下来,她们都好象预先约定好了似的统一了口径:“他们先签吧,我最后签。”而那些国庆节期间从长沙、湘潭来的知青,更像聊斋访客似的,消失得声息全无。即使这样,萧芸依然是不死心,不甘心,她总想找个突破口,她真的不想让这个分量如此重大的报告成为政治上不成熟的马大哈笑柄。于是,她特地请了半天轮休假,趁中午孩子们午睡的时候,拿着报告和签字纸去了老知青集中的另外一所幼儿园,去找她认为最可能签字的一位知青,因为当时她是签字表态最坚决的一个,可是,她居然也和其他人一样斟酌推诿。
萧芸傻眼了:“难道是我的报告写得过火了?让大家感觉到存在反社会主义的隐患?”在当时,“文字狱”的文革遗风依然肆虐,与现实唱反调扰乱民心就是对党的领导的不满,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罪,那是要坐死牢的,尤其萧芸所在的单位是个军管严格的航空机械制造企业,电影《秘密图纸》讲述的就是他们单位的失密事故,断然风吹不得草动不得的。
就在萧芸进退两难的时候,幸福幼儿园的何秋爱老师热情地邀请她到他们班去坐坐,何秋爱是永州的下乡知青,虽然她并没有和萧芸说过报告的事情,但萧芸还是习惯性地把报告递给她看了。这个时候的萧芸已经不再指望有人签字了,她只是希望能有人指点迷津,有人认可这报告还没有错误严重到反动的地步。让萧芸没想到的是,何秋爱看过报告之后居然说:“能留一份让我研究一下吗?”萧芸真是欣喜若狂,虽不指望她签字,但至少这个世界上终于有人理解她了。
三天后的星期天,是她们约好在幼儿园门口见面的时间。一见面,何秋爱就说:“我签字吧!”萧芸被何秋爱的仗义所感动,但她考虑到何秋爱的爱人是残疾人,还有两个孩子,万一出了问题不想连累她,而自己只有一个孩子,不怕坐牢。所以,萧芸坚决地说:“我写的我负责,你万万不能签字。我要是坐牢了,请你照顾我的女儿,我放心。”
何秋爱对萧芸说:“先不说那么严重吧,我帮你把报告递出去,我堂姐和姐夫都是在新闻出版单位,他们都是党组成员,可能有办法传递上去。” 那一刻,萧芸从背脊到脚跟都被股股热流疏通了,好象从南极冰川降落到了赤道线上。萧芸拿起笔来,在信的末尾庄重地署上:湖南省部份老知青,株州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执笔。
何秋爱很仔细,自己抄正一份留底,然后找幼儿园会计借了十块钱,星期天买了车票和礼物,去了一趟长沙(他们厂在株洲),把报告交给了她的堂姐和姐夫潘运告。与此同时,萧芸还特地把信抄写了两份,一份挂号给了中国青年报的总编,一份挂号给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写给中国青年报的意思是,下乡是中青报为宣传阵地,最后的问题也需要他们传递呼声。国家计委是因为以她春种秋收的经济学常识运筹帷幄,也知道工资不是印钞机印刷出来的,至少要有附增的国家计划。
报告送出去后,萧芸可以说是天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她为自己做了最坏的打算,甚至想到了万一去坐牢,孩子要怎么办?她把自己好点的两件毛衣都拆了,给孩子打了两件可以穿到上中学的毛衣,还回家给年迈的父母打了两千斤的藕煤。
惶惑忐忑中熬到1983年夏天,有一天,路遇何秋爱,她告诉萧芸,不要担心了,那封信随湖南省的其他信送到中央去了,批不批不要紧,关键是不会坐牢了,湖南省委通过认可了。
原来,这份报告,通过何秋爱的堂姐递交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会,在党委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两位女委员还抹了眼泪。这份报告加盖了出版社党委会的大红印章之后,就成为了一个民情附件,被递送到了湖南省信访办。后来是当时的湖南省省委常委刘正副书记把这份报告带到了北京,送呈中共中央办公厅。
其实,知青待遇问题一直是国家的一块鸡筋,每年国家耗费8个亿,换来的却是知青、家长、地方和国家的四个不满意。萧芸的报告层层上报,最后摆到了时任中共中央zong书记胡耀邦的案头,引起了胡耀邦的关注,而当时的胡耀邦也正在寻找一个从根子上解决知青问题的办法。
“农龄置换工龄”的提议无疑是最便捷的解决办法。当即胡耀邦就批转了这个材料,成为胡耀邦“六年2000件”中的一个重要批件,解决了几千万知青的公平待遇问题。
经过了两年多的调研统筹之后,1985年6月,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了 《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劳人培[1985]23号)文件。此后,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企事业单位工资晋级,分配住房,全体知青获得了公平竞争的起点,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也因此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当然,这也是许许多多人争取和努力的结果,但值得肯定的是,萧芸的报告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砝码。如今,萧芸报告的两份底稿原件已于2007年被浏阳胡耀邦故居陈列馆收藏并展出。 被广大知识青年称之为《知青福音书》的报告也收录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写作教程。
农龄置换工龄,萧芸有14年半,所以她的人生,更是如鱼得水。因为高等教育的学历取得和14年半工龄的获得,在随后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考评中,她顺利获得中级职称,成为文革后首批中级职称获得者。十余年的工龄加上去,萧芸很快就分到了一间住房,离开了那个恐怖的牛棚。
萧芸这样说:“成就就是你能给这个世界增添风景,留下你自己带不走的纪念。”“知青福音书”在历史的长空里留下的是一道绚丽的风景。但我觉得,萧芸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这道风景集聚了姆妈的诚实善良、父亲的坚毅品格、老师的飞扬文采,还有老虎岩乡亲们的淳朴厚道。这道风景在时光的荏苒中愈发靓丽、愈发震撼人心。
商海弄潮走麦城:竟圆记者梦
几次与作家梦擦肩而过之后,萧芸成为了市报省报日报晚报晚报副刊的头条作者,她的报告文学《韩爱晶的“鸟窝”》被全国报刊媒体疯狂转载,也被海外华人媒介转载。因此,株洲日报决定调萧芸当副刊采编,但是,株洲日报社来调人的时候,这个机遇被当时的一位领导悄悄掐掉了。因为当时萧芸是单位的一支笔,少了她,单位的计划书总结报告领导的专业论文都没人写了。
萧芸
年岁不饶人,转眼就到了45岁了。女儿考上了大学,萧芸感觉自己的思想一下解放了。可她的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那团火就是青春期被埋下的作家梦。她的心不安分了。她想,自己再用10年的时间在企业奋斗,只是为了保住那份养老金的既得利益,如果自己再用10年的时间去体验生活,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有影响的作家呢?
1996年1月,即将45岁的萧芸,向机关领导递交了辞呈。尽管领导轮番做工作,包括即将要提拔她为分厂副厂长的晋升承诺,都没有能阻挡她下海搏一搏的决心。这件事在当年,被知情人戏称为“更年期幻想症”,因为萧芸不是美人,也并非拥有强大靠山之辈,还不会巧言很不善变。她交出了企业铁饭碗,将自己争取到的30年工龄一把抛掉,实在是有些自绝于盲目的感觉。
商场历练三年。萧芸先是在朋友的房地产集团所属的鹏程文化发展公司做总经理,后来自己又整合筹备资金创办了属于她自己的儒帅文化传播公司。几年下来,居然也把业务做得风生水起。萧芸说,创造力与年龄关系不大,只要走得动;创造力与外貌关系不大,天下乌鸦非一般黑;创造力与靠山关系也不大,自己勤奋做出来的东西实在……
作为长沙市的一条泥鳅,萧芸把公司做得有模有样,获得业内的认可,承办了好几个湖南省有名的活动,都做得非常的出彩。还被选为了湖南省省直私营企业协会的常务理事。闯荡商海站稳了脚跟,但是萧芸的精神却越来越抑郁,因为看不惯商海中的尔虞我诈和鱼龙混杂,色情服务充斥着业务流转链条,这些商海的潜规则让萧芸如饮鸩止渴,苦心拉扯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人到中年,家没了、事业也扔了,怎么办?萧芸再次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绝境求生——流浪合肥(合肥竟然是她抓阄而定的流浪目的地)。当时她的全部资产就2500元,而女儿上大学的当期学费就要3000元。这一次的背井离乡被知情者称为“萧芸败走麦城了”。
在合肥打工一年之后,她凭着手中的一支笔,被《合肥晚报》的综合副刊部聘为编辑,主持编辑“法律广场”“情感空间”“人在旅途”等多个版面,她向报社领导大胆提出革新,将原来的专刊版面整合成《家周刊》和“心灵航线”的热线。真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成一行。萧芸很快成为一名知名的热线记者。
此后,她在文学的道路上一直笔耕不辍,并颇具影响。她先后在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百余篇,《安魂茶》、《飘旋的蒲公英》、《龙柏青青》等多篇散文获得国家和省市媒体一等奖奖项,作品《卖蕨菜的小女孩》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的作品5部,其中,由她主笔撰写的长篇红色历史著作《黄高峰上旌旗烈》(上下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填补了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个空白,一段被历史的偏见湮灭了60余年的军事史实在她的笔下重见天日。
萧芸虽然一直是在超负荷的挣扎中求取进步,人生历练却品尝到了醇厚通达的况味。她先后从事过农民、演员、教师、汽水制造工人、炊事员、工区队长、仓管、幼儿园园长、公司总经理、董事长、记者、电大面授辅导老师、编辑等24个岗位的工作。对萧芸而言,每一个角色的更换,都是一次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哪怕是去当一个小小的讲解员,她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尽量做到完美。在淤泥中摸爬滚打的她,愈挫愈勇,愈苦愈洁。原本“一坨烂肉”的苦命女孩,却因了很多善良慈悲的人们的保护和指引,逐渐蜕变成一支出水的芙蓉,亭亭绽放。她为社会做过无数的有益的事情,却也伴随着不尽的个人辛酸和遗憾。
苍天眷顾:奇缘中再创人生传奇
2001年冬天,萧芸应湖北卫视台《往事》栏目的邀请,参加鲁豫的一台访谈节目。鲁豫在节目热身的时候,提问萧芸:“萧大姐,听说您是一位单身贵族,如果您再找姐夫的时候,会要选择怎样的一位先生?”萧芸不假思索:“鲁豫啊,既然离婚,何必再婚呢?我觉得现在自己活得好滋润呢。”可是,话音还在绕梁,电波的另一边,萧芸已经被一位倾情于她的男士收进了心里。
萧芸
当时,萧芸正以自己45岁辞职下海、50岁圆了记者梦的非常经历,写下一部解码“更年期”的书稿,在她的身心里,所谓更年期不过是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交叉结构的一把剪刀,要剪开的是中年女人的钱包,为的是为女性保健品拓展市场。这个50岁的女人,以她身体力行的亲证,提出并演绎了女人“更新期”的新概念。
“更年期”鼓吹者散播谣言:“女人四十豆腐渣,女人五十半口牙。”意思是女人到了四十岁就像豆腐渣一样,牙齿都掉了一半了。萧芸严厉驳斥:“我四十岁的时候,正是芳华初放的时候,而今年五十岁了,满口牙齿无比坚定。”“女人五十岁才真正成熟,放下了很多负累,才能散发出女性的魅力来。”
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女人欢欣保健品商家跳脚。从此,“更新期”的新概念植入了中国中年女性的人生词典。萧芸本人更是进入了身体力行的“更新期”的人生实践。
2002年新年伊始,萧芸收到了一个名叫叶小平的警察发来的邮件。其时,她主持创立“家周刊”和“心灵航线”(兼顾热线)两份专刊。在主持“心灵航线”100期的时段中,她接听热线并拯救了17位自杀者。在主持热线期间,萧芸的古道热肠,让她拥有了众多的粉丝,很多被她唤醒的迷途少年都视她为心灵导师。
叶小平
这位叶小平先生是在《江淮晨报》上读到了一篇《合肥童话:一个流浪女子的“青春之歌”》的专题报道,他被那个叫“弱小智”(萧芸笔名)的中年女子“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人生故事打动,更感动于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进那些深陷困境的少年的心灵,引领他们走出沼泽的泥潭。叶小平的女儿e娃,是一个青春暴动非常剧烈的孩子,一个不与现实合作的孩子,她因父母婚姻破裂、父亲再婚导致的情感失墒精神抑郁。女儿的病情使得叶小平的精神濒临崩溃,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看到有关萧芸的报道,叶小平心里一亮,似乎看到了救星,他迫不及待地给萧芸写来求援信。通过多次沟通,萧芸了解到,e娃在连续4年里,每天情绪都不稳定,后来发展到失去记忆近2个月,连自己的父亲也不认识,被医院诊断为重度失忆性抑郁症,不得不休学治疗。这个“病娃”令所有关爱e娃的人都捏把汗!
这是一个行走在生死线上的孩子,稍有不慎可能就铸成千古遗恨。萧芸以她博大温暖的胸怀接纳了e娃,她要尽全力帮助e娃,给e娃新的生活。她确信导致e娃自闭缺乏自信的原因是情感滋养的缺失,青春期的女生必须有父爱的支撑,必须有家庭的稳定。本来发誓不再婚的萧芸,不得不考虑给e娃一个温馨的家。在萧芸和叶小平结识的第100天,他们在e娃的陪同下,回到萧芸的户口所在地——湖南株洲市民政局办理了婚姻登记手续。完成高考后的e娃来到合肥,陪伴继母住在出租屋里,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每天无所事事再生郁结。后妈本来就难当,而当一个抑郁少女的后妈,则是难上加难。
但是,萧芸似乎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特异功能。
萧芸便对e娃说:“娃娃,来尝试一下在罐头盒子里练习飞翔吧。”她带e娃到附近沟渠里钓龙虾,让e娃在这种从来没有玩过的把戏中体验简单的快乐;她带e娃到附近郊区的庄稼地里玩耍,向农家伯伯讨新鲜的玉米棒子,在地头烧烤,吃得嘴巴黑糊糊的,然后互相打趣;夏天,每当黄昏的时候,她陪着e娃在长长的葡萄架下散步,讲童话故事,营造出童话般的氛围;中秋佳节的晚上,她带着e娃一起点火把,和郊区孩子们一起舞火把长龙,在田野里疯跑;她到大学去演讲,也带上e娃,她给学生们介绍,这是我的小女儿;她引导e娃读博尔赫斯和杜拉斯的作品,让第一次接触大师作品的e娃如痴如醉……接触中,萧芸觉得e娃文学的悟性好,谋篇布局的才智非比寻常,就积极鼓励e娃说:“娃娃,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吧,会写字的孩子都是精灵,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你的兵将。”在萧芸的引导下,e娃终于勇敢地把盘踞在心灵的苦痛书写出来,倾倒抑郁的酸辣苦水,吐出了那个深埋在心里的抑郁的核。
叶小平、萧芸三口之家
e娃用50天的时间,写出了她的11万字的青春文学的小说。这个过程虽然是在炼狱的状态下完成的,但萧芸的阳光气息穿透坚硬的外壳,渗进了e娃的心扉,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把“病娃”e娃培养成一名80后青春文学少年作家。
2002年,年仅18 岁的e娃出版处女作《沼泽天使》而成名,2003年又推出了第二本小说《坏孩子·好孩子》,同年被列入了中国少年作家行列,而且是年龄最小的一名。之后的几年里,e娃以井喷的态势,一年一部小说公开出版,并且成为安徽文学院的签约作家,国内多家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短篇小说《当铺》入选了《大学语文教材》,她的名字载入了大学教材《当代文学概论》(当代作家·少年作家的排名是:易术、韩寒、张悦然、e娃、郭敬明……)而今,e娃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美国从事教育工作。
毋容置疑,e娃是一个天才少年,但是若没有遇见萧芸,这个天才的命运是不是会被改写呢?
高龄再创业:宁馨梦想成真
陪伴e娃走出沼泽的成功,让萧芸切身体会到救人于困境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尤其是拯救那些沦陷于青春沼泽地苦苦挣扎的生命!正是这样的体验,点燃了萧芸埋藏在内心深处几十年的人生的最高梦想,拯救生命!
拯救e娃,这次成功亲证经历,也更加激发了萧芸女士为青春暴动的少年做成长护航的信心和决心!
2004年暑假,萧芸在网络上创建了名为“火把部落”的www.eeeing.com的网站,以此为根据地,她开办了全球第一个“网络夏令营”,“火把2004写作夏令营”,带领9名遭遇成长紊乱、学习障碍的少年在因特网冲浪,悉心指导他们书写青春期成长的苦涩与恐慌,用50天的时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湖南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为《火把2004/因为背叛所以爱》和《火把2004/逃离》,两本书一度成为2005年的畅销书之一。
2005年3月,全国公安系统将叶小平夫妇作为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典范展开宣传,标题为《穿越心灵沼泽——成长110的故事》。此后,“成长110”成为萧芸夫妻前行路上的一面旗帜。
人到中年,在别人忙里忙外为自己的晚年构筑安乐窝的时候,我们的萧芸大姐却在全身心地关注着未成年人的成长,而且有些“走火入魔”的味道。她发现,报刊专栏和她的热线平台实在不能满足社会对她的需求,而且,与日俱增的来信来访也影响到报社正常工作的开展。她觉得,与其在家被动接待求助,不如到各地去做讲座主动排忧解难,增强援助效果,让呕心沥血的亲证经验能更为广泛的传播到全国各地的父母和孩子那里。让拯救效益最大化。
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虔诚,萧芸和叶小平冲破重重顾虑,夫妻俩毅然决然举起了“成长110/百城义行”的义旗!萧芸女士从报社辞职,叶小平先生提前退休,他们从合肥出发,踏上了为青春期成长护航的漫漫征程!
在各地媒体的协助下,驾车奔赴全国做讲座,与问题家庭的父母面对面解决亲子矛盾冲突,引领遭遇成长紊乱的少年回归正常成长的轨道。这杆红旗一扛就是8年。8年中, “成长110”大型公益援助,行走30余万公里,走过了150余座(次)城市,完成讲座239场,解决了万余个家庭孩子的成长障碍,引领1500余名少年走出了成长沼泽;8年来,萧芸喊出 “ 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庭!”“只有初恋,没有早恋!”“留守孩子就是父母的变相遗弃!”等振聋发聩的口号,这些响亮的口号触及国人的灵魂。
在这段苦行僧探索征途上,萧芸女士从无数的亲证中总结,穷尽思维,笔耕不止,终究被安徽省作协吸收为会员,她成为了有名有份的持证女作家。这让萧芸为恩师周映光先生和曾九思先生圆了伯乐梦。
2002年的《疯狂铁汉流浪妻》,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2003年的《再入围城》,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青少年成长导航专著:
2005年的《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由国家行政出版社出版;
2007年的《嘘,我们正在蜕变——为中国少年成长导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8年的《初恋不是早恋——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2013年的《黄高峰上旌旗烈》(军史巨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些著作,全部由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三本专业著作,都是萧芸女士从热线工作和护航过程中的工作笔记整理出来的书稿,笔记,和思考总结后得到认可的经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这些亲证的体验和总结,这些书和萧芸女士的观点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极高的评价和认可。
2005年《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一出版,随即产生了轰动效应,该书被媒体评选为“2006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媒体好评如潮:“浓烈的思辨视角,真诚执著的思维交锋”、“用真实感人的故事为说理载体,以严谨透彻的剖析证其要害,虔诚地为中国的少年成长辩护”、“一道犀利的闪电石破天惊,刺破了盲目追逐成才的教育雾霾,发出了温馨的人文光芒。”所提出的观点之所以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只因为萧芸女士心里满满的装的是对青春生命的热爱和虔诚!同样,是因为怀揣对生命敬畏的崇高精神和拯救生命的信念支撑着64岁的萧芸女士护航和笔耕不止!目前,由她和她的宁馨团队正在整理一部《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课》的读本正在修订中。
萧芸的“不是孩子的错”的论断,“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的呐喊,开启了中国成长文化的新时代,促动父母告别成才追逐的愚痴,引导父母们反躬自省,理解青春期的挫折和挣扎是规律而不是错误,解救中国近期的几代的未成年人。所以也曾经被媒体称为“成长之母”。
8年来,萧芸夫妇除了殚精竭力,还付出了全部经济收益70余万元,而自己一直蜗居在出租屋里,直到安徽省广德县政府为他们解决了一套安置房,年近60岁才安下家来。这一条“成长110”的路,铺的不是柏油沥青,铺的是萧芸夫妇住房的砖和瓦块。其实,从小就没有家的萧芸,是多么渴望能有一个安稳的家啊!但她这辈子为挚爱的事业一直流浪,她总共搬了56次家,真可谓处处流浪处处家,她一切的努力却都是为了安稳他人的小家。凭借真诚和温暖,她在成长紊乱的沼泽地里陪伴迷途少年翻腾摔打完成青春的蜕变,苦战8年,自身亦获得蜕变,成为了一名以实战著称的最接地气的成长护航导师。
湘潭的梅子妈妈对萧芸的敬佩,可以说是五体投地。当年,她的儿子名贵16岁,是一条飞天蜈蚣,上得了无皮的树下得了无底的洞。某一次,他舅舅从银行提取28万元民工工资,拎着包包在他家喝一杯茶的功夫,就被名贵顺出了两万元。等舅舅发现丢失了两万元,名贵已经无影无踪关了手机。一周后才露面。因为名贵父亲三兄弟才这一个儿子,无法无天也不敢责罚他,因此,更加肆无忌惮,以父亲、母亲和舅舅的名义,到县城各处的酒店、浴场和娱乐城签单消费,带着七八个休学少年吃喝玩乐,妈妈常常要给拿着儿子签字的条子付款。到后来,竟然被地下钱庄的高利贷套牢,欠债超过了20万元。
在萧芸的引领下,梅子妈妈改变过去的排斥儿子结交的朋友的方式,接纳儿子的这帮“狐朋狗友”,让他们到自己家来餐宿,关系这些孩子,她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都是一些被父母变相遗弃的孩子,是自己的儿子在保护他们。从此,梅子将这些孩子也当儿子看待,照顾衣食住行,鼓励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在一次名贵被地下钱庄绑架的时候,正是这帮同伴团结起来,救出了名贵。
名贵也从此觉悟,告别了冒险的经历,并且当年报名入伍当兵,也带动其他八个孩子复学、入伍、打工,都走向了正常的人生道路。退伍回来的名贵判若两人,担当起给爸爸开车当助理的工作,并且顺利结婚成家。
萧芸的学生梁翠萍介绍:“因为萧老师一直保持低调,没有宣传,所做的成长护航,全部都是父母走投无路后‘兜底拯救’的疑难杂症,所以个个个案都堪称经典。”
2013年6月,为了将自己身体力行亲证出来的成长护航的知识体系传达给更多的有志青年,萧芸在新浪博客里开办了“萧芸讲堂——丹心馆”,公开自己的成长护航的秘诀,传授技艺。一周一讲的频率,三十余名青年追随学习。其中不乏佼佼者。一个专业团队悄然形成。
2014年6月,63岁的萧芸再次创业,在浙江省省会杭州市开办了宁馨工作室,展开成长护航的团队工作。为更广大的需求家庭服务的同时传承护航经验和宁馨文化。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就是她在丹心馆亲授的学生。工作室在成立和运转期间,获得了社会的大力支持,服务护航的家庭越来越多,真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小小的宁馨工作室非常繁忙以致所有宁馨团队的工作人员和参与者都没有休息日。
2015年5月,萧芸和她的团队在东莞创设了第二家工作室,东莞宁馨工作室,服务于“珠三角”广大家庭和青少年的需求。而萧芸的理想是要把宁馨工作室的力量渗透到社区。
讲座、沙龙、面谈、咨询、邮件阅评回复,每天,萧芸从早晨7:30开始工作,要到凌晨才就寝。有时候,凌晨还会有热线电话接进,放下电话,她依然可以酣然入睡,继续被电话打断的梦境。早晨6点40分左右,会自然醒来,这个60多岁的老人,像上紧了发条的闹钟,不停的用她的生命为青少年们谱写福章。天下的孩子都是相同的,天下的母亲都是相通的,天下的母亲要爱天下的孩子,萧芸女士是我们天下的母亲。在萧芸女士眼里,天下的孩子都是她的孩子!
萧芸女士是个大胆设想小心求是的实干派,没承想自己成为当下“刀枪入库颐养天年”的高龄族的再创业带头人,并向全社会发出成长护航的最强口号:给勃发的青春蜕变,奉献一份温暖的陪伴!
视频电波传递过来的实镜萧芸,让我再一次震撼。虽然已经是64岁的老人了,却全无老态,皮肤光洁,一头青丝,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活脱脱一副老顽童模样!声音清脆亮丽,声线柔和而具有渗透力,行云流水的话语很有脱口秀的魅力!她说自己正是人生的“二度青春期”,和正青春期的孩子们一起跳“探戈”。我忽然有些胆怯,我的这一堆文字,还是挂一漏万的皮毛,似乎难以妥帖地说清楚萧芸女士身心的真实状态。如此萧芸说,她的偶像是美国的摩西奶奶,100岁还要创作。
我问萧芸,对故乡的记忆,最深的是什么?她沉吟了一下,说,是花鼓戏《刘海砍樵》,她每天做家务的时候,就会哼起胡秀英的唱段,然后想念故乡的山水。并且萧芸还用了胡秀英灵修成仙的故事作为丹心馆教材中的素材。我忽然明白,小芸当初被送上山去,在老松树下等待救援的时候,那只狐狸就是来超度她的天使,用狐性来注释萧芸,才是贴切的。
从湘中山野里赤脚走出来的萧芸,在尘凡世界里,经历诸多九死一生的磨难,一个甲子过去,同龄人垂垂老矣,她却依然鲜活如此。
所以,我只能说,萧芸就是一个传奇。所幸,这个传奇女子的籍贯属于三湘大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会常含泪水呢?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萧芸出生和成长的这片土地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这是一片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热土。这里家家户户的池塘里都生长着一种水生植物——莲花,亦称荷花。莲花,花中君子,“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她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植物。她全身都是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她像小芸的姆妈一样地陪伴萧芸成长,给她绿荫的庇护。她的清香熏陶了萧芸,她的果实哺育了萧芸,她的品格塑造了萧芸,她随遇而安成就了萧芸。痛楚的时候,萧芸会坐在荷塘边,看着莲花,看到泪流满面,看到心中发暖,看到新的希望。她怀抱着苦心,努力成长,在绽放自我芳香和甘甜的同时,滋养了更多的青春生命!
湘女萧芸,三湘大地上,一朵被狐性点化的红莲!
文章来源:宁馨成长护航工作室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