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墓记:让他看见亲人、看见家乡

寻墓记:让他看见亲人、看见家乡作者:郝志宏
我给知青战友讲一个我亲历的感人故事。事情要追溯到1997年的秋天……

1997年9月2日,是黑龙江省北安农垦分局赵光农场建场50周年的日子,农场举办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不但请来了退休的老垦荒战士,也请来了全国各地的返城知青。


原1师7团30连(现赵光农场30生产队)的十几位哈尔滨知青在参加完农场庆典之后,议论起当年与他们同坐一个火车来农场,却因公牺牲在黑土地上的哈尔滨知青胡志远。大家表示,一定要到胡志远的墓地去看一看,表示一下知青战友的情谊。


当知青们带着鲜花、白酒和祭品,来到原种场附近胡志远的墓地时,只见到一望无际的大豆地,寻来寻去,怎么也找不到战友的墓地。寻问附近的老职工才得知,胡志远的墓地确实在这块地上,但因家属已经回哈,知青们都返城了,墓地常年没有专人照顾,开荒时按无主坟给平了。

知青们听了很扫兴,只好在大豆地的地边上摆上祭品,全体默立,悼念战友,追忆战友。

胡志远,哈尔滨市知青,生于1945年11月26日。1963年,高中毕业的胡志远,带着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满腔热忱,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下乡。4月23日,胡志远随同30位哈尔滨支边青年,风尘仆仆来到赵光农场第三十生产队。他表示,哪需要就到哪里去,分配干啥就一定干好啥。

胡志远说到做到,朴实、热情、勤奋、肯干。一年之后,被农工们选为拖拉机手,不久晋升为机务组组长。1968年秋,胡志远与一同来农场的哈尔滨女知青张淑琴结婚。两个女儿的降生,给这个温暖的小家增添了无尽的乐趣。生活虽然苦些,但夫妻恩恩爱爱,互帮互助,每天晚上小茅草屋里都会传出开心的笑声。


老职工们无不羡慕地说:“这是一个多么美满的家庭啊!”

不幸的事情发生在1973年1月17日。


这天傍晚,30连的猪舍因炉火外窜着了火。火苗窜出棚顶,围在猪圈中的100多头小猪乱窜乱叫。此时胡志远正收工路过这里,他毫不犹豫地跳下拖车,冲进火海,几进几出,抱出了十几头小猪。此时他的头发、衣服已经起火。但他不顾大家的呼喊,又一次冲进了猪舍。不幸,房顶忽然落架,将胡志远砸在了里面。

当战友们七手八脚扑灭大火,将好战友胡志远救出时,他早已停止了呼吸。烧焦的躯体,还死死抱着一个烧焦的小猪,分都分不开。此情此景,让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此时,胡志远的第三个女儿马上要出生了。


胡志远英勇抢救公共财产的事迹感动了全团上下,团里发出文件向他学习。连队就地隆重地安葬了胡志远,并为他立了一块水泥墓碑。碑上写着:胡志远同志之墓。


团里整理了胡志远的事迹,并报请沈阳军区,要求追认烈士。并做出决定,将胡志远的两个女儿扶养到18岁。


但后来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胡志远的烈士荣誉没有批准。在胡志远父亲的要求下,团里又把胡志远的坟墓迁到离团部仅3公里的高地上。胡志远的墓碑向着哈尔滨的方向,象征着他天天都能看见亲人,看见家乡。

1979年,在知青返城大潮中,胡志远的妻子张淑琴,带着3个女儿回到了家乡哈尔滨,在哈一百当起营业员,带着3个孩子艰难度日。


1997年秋天,当张淑琴听到参加场庆返回的知青战友说,“胡志远的墓地找不到了”,她难过地落下了眼泪。往事一幕幕闪过,思念丈夫心情更迫切了。了解母亲心事的3个女儿,立即凑钱给母亲购买了去农场的火车票,大女儿胡冬梅和二女儿胡冬洁,也请假随母亲一同去农场。

9月28日早上,母子3人一到赵光农场,就直奔原种场那片大豆地。张淑琴依稀记得丈夫25年前就埋在这里。此时正值丰收季节,黄澄澄的豆夹在大地里点头,娘仨儿无心浏览景色,在近百亩的豆地里来回趟地找了一天,也没有寻到胡志远坟墓的蛛丝马迹。三人又累又上火,气急败坏地坐在地边的杨树趟中休息。


真是上天有感应。二女儿胡冬洁觉得脚下有东西硌脚,她小心翼翼扒开浮土,下面竟露出半块石碑,上面清清楚楚写着父亲的名字。她惊喜地叫出来:“我爸爸就睡在这里”。


娘仨决定明天去找农场领导。


第二天,赵光农场信访办主任王山热情地接待了张淑琴,并将此事向农场党支部书记刘本山汇报。


刘书记肯定地答复:“知青把生命都奉献给北大荒,我们一定要把家属安慰好,满足她们的要求。宁可挖地三尺,也要把胡志远的坟墓找到。”

十月一日国庆节,正值农场职工休息。农场纪委书记唐道远、信访办主任王山连续三天没有休息,动员大豆地的承包人提前收割全部大豆。又从水利队调来一台推土机,在近百亩的大豆地里来来回回推起来。


一天过去,还没有结果。待到天黑快收车时,豆地西南角3尺深的土层里露出了一个棺材的四框。他们就地作了个记号,请来张淑琴和当年移坟的几位职工认真测量辨别。最后大家一致认定,这个棺木正是知青胡志远的。


张淑琴和两个女儿,看见了亲人的棺木,百感交集,抱头痛哭。


当晚,推土机将新土覆盖在胡志远的棺木上,重新堆起一座新坟,并与承包这片大豆地的负责人达成协议:坟墓周围100平方米的地方不再种庄稼。

而后,两个女儿又向农场提出要求,重新为父亲立碑。


因天气转冷,秋收任务重,农场领导向她们许诺:“这件事情一定要办好,立碑时间定在明年的夏天。”


张淑琴带着两个女儿祭奠完胡志远,还参观了农场,一周以后返回哈尔滨。但农场领导那么忙,明年能不能真的给胡志远立碑,她们心里没底。

转眼一年过去,张淑琴终于等来了赵光农场的邀请。为知青胡志远立碑的日子,定在1998年7月10日。


1998年7月8日,张淑琴携两个女儿一个女婿,胡志远的弟弟妹妹等,一行8人,来到了赵光农场,受到了极热情的接待。


同时,她们欣喜地看到,农场各部门对此事十分重视。石碑已经做好,是大理石的。碑文已经拟好,最后等待家属审定。农场安排了他们的全部吃住,并派专人专车陪同。


7月10日,天气晴朗。赵光农场党委副书记巩继辉,纪委书记唐道远,信访办主任王山等领导,陪同胡志远的8位亲属来到墓地。家属们看到水泥、砖石早已运来,碑文已经刻好。两个小时之后,敦厚的水泥石基上托起了一个白色大理石石碑。

这是赵光农场为胡志远烈士修好的新墓

石碑上写道:

“下乡知青胡志远之墓,因公卒于1973年1月17日”。


石碑依然面向哈尔滨方向,背靠农场的万亩粮田。
这里还能听见不远处火车驶过的隆隆轰鸣声。

知青胡志远家属的心愿,在赵光农场的帮助下,全部实现了。他们把带来的花束,摆放在胡志远的碑前。张淑琴噙着眼泪说:“后天我们就要回去了,有农场照顾你,陪伴你,我们放心了,你好好地在这里安心休息吧!”


7月11日,张淑琴的两个女儿,亲手把一面金光闪闪的大锦旗送到赵光农场信访办,上书八个大字:“无私帮助,告慰先灵。”

2010年3月31日

郝志宏 原5师55团哈尔滨知青《哈尔滨日报》记者


来源:黑龙江兵团网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