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情结 我们生命永不熄灭的火炬

《生命的火炬》

作者:叔本华 
朗诵:逗号 四季阳光 乐舟 咀嚼 小鱼 小英子

生命的火炬


在梦里,我常常见到你

那年轻鲜活的面容,

我想念的知青姐妹兄弟!

记忆里,你常闯入我的思绪,

又回到那遥远的村庄,

又看见那炊烟升起的屋脊!

心底里,青春珍贵的片片记忆,

在心田簇拥汇聚,

情感的小溪汇成激流奔腾不息!

情结啊,

有一个情结叫知青,

它是我情感中永恒的主题,

是我生命熊熊燃烧的火炬!

四十年前知青大迁移,

顷刻间失学离家来到黑土地。

新奇 迷茫 困惑 失意

我年轻的心渐渐跌入谷底。

我不知道远方的路在哪里?

我不知道我的归宿是否遥遥无期?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应当是谁?

不知道我的理想我的现实如何统一?

每一次回家都有伤感的别离,

每一次爱情都被无情的压抑,

每一次同伴返城都陷入失落,

每一次斗私批修都要斗争自己。

我问大地——大地冰雪覆盖茫茫无际,

我问寒风——寒风呼啸令我窒息,

我问自己——我的心像一株枯草在莽原上颤抖,

我问四周——四周只有灌耳的口号和满眼的标语……

命是人在宇宙间的一切经历:

苦在身上,痛在心里。

但努力是必尽之责,

谁也阻挡不住我们的努力。

每一场风雪都强健着肌肤,

每一轮磨练都再一次体悟挫折的意义,

每一场坚持都发掘出心身的潜能,

每一滴汗水都凝结自我实现的毅力。

阵痛啊含着希冀, 

苦涩啊伴着进取。

风霜铺就我们年轻的心路——

迷茫 顺应 升华 奋起

热血浇铸我们时代的性格——

朴实 正直 勤奋 刚毅

十年后—— 

我们又向久违的城市汇聚,

渐渐消隐在树立的楼群和茫茫的人海里。

学业失去, 就业困难,生活贫瘠,

再次蒙受历史伤痛的委屈,

再次承受世俗的偏见和歧视,

知青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黄昏去参军夜校文化补习,

深夜在小屋里经受严寒的侵袭;

黎明伴着婴儿啼哭去冲锋,

清晨为了生存我们去挤……

啊,知青!

你经历一个崭新时代的洗礼!

你身披北大荒的风雪,

你脚踏黑土地坚强的步履,

你勤奋努力,

用心血铸就坚韧的羽翼,

在新的航道上起飞远航。

你走在哪里,就把责任良知正义带向哪里。

知青是共和国最优秀的群体。

迷雾自以为消灭了山峰,

却将山峰点缀得更加美丽。

终于又看到了你——我青春的知己!

终于又见了你——我难忘的伴侣!

泰山顶,天街旁,把手紧紧地握着你!

三峡夜雨——我们促膝长谈,

迎来晨曦,奔驰在京九列车上。

我们开怀欢笑——邂逅在中央大街

倾听着无尽的话语:

我们曾经拥有!

我们曾经见证、经历!

历史不会忘记!

会记下我们浓重的一笔。

知青情结,

我青春骄傲的故里!

知青情结,

我自强不息的动力!

知青情结,

我们生命永不熄灭的火炬!

来源:新鲜早世界

浅谈知青情结作者:韩楠楠

摘 要:本文分别对知青情结形成的原因、社会特征以及社会影响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知青情结”。

关键词:知青;情结

一个特别的时代,给这一代人一段特别的经历,一段特别的人生让他们有了一个历史进程中的个性标记。一代人的青春磨厉,一代人的悲哀与喜悦,一代人的冲动与激情,一代人的失落与思索,一代人的坚定与沉着,经过50年的沉淀与过滤,酿成了一代人的知青情结。作为近年来人们谈论较多、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知青情结指的是曾经作为知识青年,如今已经年近古稀,对以往那段知青生活的追恋与回忆。虽然,知青岁月已成过眼烟云,但作为这一运动历史积淀的知青情结,却是这一代人独有的历史符号。因此,本文就知青情结进行具体的介绍。

1

 知青情结形成的原因

1.1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

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中,这批青年学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亲人,来到偏僻和条件异常艰苦的边疆农村,在经历了由于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反差而带给他们的失落之后,毅然拿起陌生的农具,开始了他们并不熟悉的生活。当这一切结束时,他们反而觉得这里的一切是那么值得怀念和留恋。时间的推移是一种沉淀,它可以使人不断的反思过往,留下这段特殊意义的记忆。”

1.2.返城前后现实的差距

首先,情感的差距。知青生活共同的命运使得他们在患难中结成的真挚友情,让他们终生难忘。另外,知青在寂寞孤独、孤苦无助时,曾得到过乡民真挚善良的抚慰与关心,那蕴涵着人世间最可贵真情的细节亦让他们终生难忘。然而,知青返城后,却发现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越来越冷淡。这种现实场景让他们感到压抑和不自在。于是,便越发怀念以往的那段知青岁月。其次,环境与精神压力的差距。知青当年插队在农村或战斗在生产建设兵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学会了在农村得以安身立命的全套本领。他们在城市中难以找到适宜生存的位置,残酷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烦恼和压力,同样这也使他们的精神备受煎熬。正是知青返城后现实中生活、工作以及情感上的诸多差距,使他们不自觉地怀念起乡村那段宁静生活,他们希望从过去的生活和回忆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家园,以慰籍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那颗沉重、失落的心。

2

知青情结的社会特征

2.1 对土地的眷恋

绝大多数知青曾在农村插队、在兵团屯垦数年以几十年。他们整日战天斗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辛勤的汗水洒落在祖国千裂的土地上,大地回报他们以谷物的收获,抚育着他们函待养分的身躯。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知青大都回城落户,尽管他们大部分人目前的工作与农村并无直接的联系,但他们始终忘不了自己曾经劳作过、生活过、亲吻过的那片土地。在情感上土地的印痕对于知青们是那样的铭心刻骨,无法忘怀。他们在无意识中已把自己生命中最可珍贵的一部分留给了土地。

2.2 对人民的热恋

知识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他们下乡期间,虽然曾以农民、牧民的方式生活,但在本质上他们并不是农民、牧民。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期间与中国广大农民、牧民之间建立起来的那种情感上不同方式的沟通、心理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知识青年的影响深刻而巨大,绝大多数知识青年正是通过这种沟通和联系才真正认识到,他们只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普通的人。他们离不开人民,而人民也需要他们。这种双向引力互动使得知识青年对人民有一种亲切的感受,有一种深厚的热爱。

2.3 对青春的追恋

知识青年发起的众多的回顾展、出版的不少回忆录中,总是离不了“青春无悔”。“青春无悔”这四个字寄托着如今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一代人对已逝的青春岁月的一种苦苦的挽留和追恋。如果没有插队的经历,很难理解这种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動。

2.4 对精神的苦恋

当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们毫不犹豫地放弃户口,走出城市。他们也许因今天的职业不同而表现不一,但在精神上他们仍然摆脱不了昨日的“土气”。在他们的内心,仍然特别易被崇高的细小迹象所感动,他们对一切非功利的行为依然保持着特殊的敏感和尊敬。

3

社会影响

知青情结的积极社会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经受过大起大落的反复考验、经历过社会底层的实践体验以及面对过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之后,知青们那种对人生的透彻理解和领悟,在各种环境下顽强的适应和生存能力,以及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中那种执著和奋进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道德财富的宝库之中,化作了民族脊梁的重要支撑之一。

首先,透过知青情结豪迈而悲壮的外部色彩,折射出“左”倾错误对知青一代身心的摧残和伤害,有助于人们反思这一段历史,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从知青文学所塑造的一系列英雄人物身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左”倾错误的消极影响。例如《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的李晓燕,她是一个聪明、能干而又美丽、善良的姑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赋予了理想色彩的英雄人物,却因生长在“左”倾错误泛滥的年代里,灵魂和情感发生了扭曲变形。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悲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第二,知青情结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为现代社会注入了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知青一代来自理想年代,时代的原因使他们成为极富理想的一代人。他们向往正义、高尚,崇尚理想。他们鄙视世俗的随波逐流,庸庸碌碌,鄙视现代社会以安逸为人生价值,以追求物质、功利为人生目的的庸俗人生。于是他们的代言人知青作家们便在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执著于理想不愿随波逐流、不断进取的高大形象,这些形象有助于鼓舞人们不断进取,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积极向上。


第三,知青情结所体现出来的怀旧情怀,实质表现出了知青们对传统美德的向往和追求,它对于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知青们举办各种形式的回顾展,出版各种纪念文集,不远千里跑到乡村寻根,知青作家们把曾插过队的乡村描绘得无比美好,都表现出知青们强烈的怀旧、恋旧情怀。它对于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知青看来,知青岁月的确是艰苦的,但是在这段艰苦的岁月中有许多值得珍视的东西:火一样的激情、崇高的理想以及人世间最可贵的真情。所以当他们回首往事时,便不由自主地怀念过去的那段悠远的乡情,怀念心中那份圣洁的理想,怀念已逝的青春,于是在他们的身上总有一种抹不去的知青情结。

4

如何看待这种情结的存在

知青情结作为整整一代青年人共有的特殊心态,它沟通着有着共同经历的1700万人的心,不停地唤起他们的回忆,激励他们奋进,其积极影响显而易见首先,知青情结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为现代社会注入了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其次,知青情结所体现出来的怀旧情怀,实质表现出了知青们对传统美德的向往和追求,它对于提倡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知青情结外化成各种各样有形的文化表象,时刻提醒着人们的注意,启发着人们对这一段历史的思考。然而,事物总是有其辨证的两面。知青们对理想和传统美德的执著追求让人钦佩,但过于恋旧、怀旧的话却又体现一种消极色彩,这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消极反映:无力改变现实,只好退而回归到当初那个堪为理想的岁月。这如同隐士归隐山林,是在逃避。当然,这也只是其中的一种现象。今天的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宽容的心态来看待那段特殊历史留给那一代人的感情经历和积淀。


作者单位:黑河知青博物馆研究部 文章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9期

 1972年知青纪录片
《大有作为》

上海电影制片厂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