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特辑《知青岁月 激情燃烧》
《我爱我家》五四青年节特辑
知青岁月 激情燃烧
——姜昆、张纪中讲述知青岁月
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
姜昆调侃张纪中:“小鲜肉”变老大爷!
作为北大荒人,姜昆与张纪中还是北京二十五中的校友,这所最早的育英中学是著名企业家柳传志、演艺名人赵炎、王洁实以及著名围棋国手聂卫平的母校。
年轻时的张纪中
作为姜昆的学弟,年轻时的张纪中居然是“小鲜肉”?对此姜昆调侃:“我们那时候见他,他这人长得面嫩,年轻的时候特别漂亮。漂亮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经不起时光的挫折,忽一下过去了,一下子变老大爷了!”可那时文艺演出姜昆为什么“不带张纪中玩儿”?原因竟然很简单,5月4日《我爱我家》现场揭秘。
十七八岁没油吃只靠“精神会餐”?
十七八岁离家到北大荒当知青,姜昆与张纪中两人的共同记忆是“吃”!食堂没有白面吃,炒菜都是铜钱大的油花,姜昆回忆:“我们是交红心粮,把麦子交给国家,我们吃大碴子,我们北京孩子管贴饼子起名叫‘啪擦’,就是那个牛粪下来,'啪'掉地上就那样!”
干农活和学习之余,晚上8点多钟熄灯号一吹,这时候才开始属于知青自己的生活。当时姜昆他们一个大屋子里住30多人,都抽自己卷的东北“蛤蟆头”烟。对当时的情景,姜昆记忆犹新:“我们是在东北,那就是什么‘蛤蟆头’,抽那烟得靠着墙根抽,要不然顶一个跟头!劲儿大着呢!完了以后我们一排一排搞精神会餐,花生豆什么味?油饼应该怎么弄怎么吃?炸糕怎么回事儿?天津人讲天津,北京人讲北京,上海人讲上海。”
姜昆为何回城先领结婚证?
姜昆当时和他如今的妻子同在宣传队,队里那时候不到25岁不让谈恋爱,“她算支部委员,要求更严格。想跟她说一句话,马上就被她斥责回去!”然而,有一件事情让姜昆特别感动:“她一辈子就想当兵,但是没有当上,后来她被沈阳军区歌舞团看中了,要让她去当演员。她问人‘姜昆能不能去?’人家说‘姜昆出身不好我们不要!’她说‘那我也不去了! ’结果她就把这事儿给放弃了,当时我都不知道。后来兵团干事跟我讲了,‘李静民要调走,问了这么一句话,你不去她也不去,她愿意还在兵团干。’我这一听感动坏了,就更加坚定了追求她的决心。”那么,这两位的黑土地情缘如何一步三折?回城前姜昆为何坚持一定要领结婚证?
5月4日BTV文艺聚焦姜昆、张纪中的知青不了情,《我爱我家》青年节特别奉献黑土地上青春共燃情。(请观看上面视频)
视频来源:BTV文艺 文章来源:搜狐网
姜昆曾说过,他的成就得益于在北大荒的磨练。是啊,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人的性格磨练往往取决于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
姜昆曾在宝泉岭分局新华农场下乡,在那里,开始了他的艺术道路;在那里,磨练了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品德;那里,是他成长、成才的“大学”。农场的老人们至今对姜昆当年的故事如数家珍,姜昆也常常怀念起在北大荒的知青岁月。北大荒是姜昆的财富,姜昆也是北大荒的骄傲。籍着姜昆此次获得殊荣的机会,
本报选取了一篇曾和姜昆同在兵团下乡战友写的关于姜昆和北大荒的文章,与读者朋友一起分享。
在北大荒返城的知识青年中,要说在全国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姜昆算是最高者之一了。因为,姜昆说的相声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昆在北大荒呆了八个春秋,酸甜苦辣他都尝过,可以说“有北大荒这碗酒垫底”,他才不仅在艺术上,而且在理念和为人上,有了今日的辉煌。
姜昆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教师。1950年的一个普通日子,姜昆在北京这户普通的人家里诞生了。父亲姜祖禹满怀喜悦的心情,为他取名为“昆”。“昆”在汉语中既有“子孙后嗣”的意思,也有“哥哥”的意思。姜昆三岁那年,父亲就教他念唐诗,四岁时就背诵《诗经》,五岁时就练书法,每到描红摹帖,每天写小楷一百,大字八十,这是姜昆必须完成了功课。
余钊在《路,在我的头顶》一文中写道:“七岁那一年,姜昆背起了小书包,跨进了小学的校门。记得刚开学的第一天,父亲花了四毛钱,买了两张首都剧场的票,带姜昆去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姜昆头一次走进金碧辉煌的剧场,望着那色彩绚烂的灯光,听着那美妙悦耳的音乐,看着那神秘莫测的舞台,艺术的种子在姜昆心中萌发了……”
姜昆(右二)和同学们
然而,艺术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一次,姜昆和同学到景山公园去玩,只见一群同龄的孩子背着手风琴,拎着簧管和小提琴,唱着歌走向北京市少年宫。姜昆随着小乐手们来到大门前,只听见里面传出悠扬的乐曲。姜昆扒着门缝往里看,却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会儿,一个大人从里面走出来:“去去去,走开,别在这儿淘气。”小姜昆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里。
“我也要买乐器,我也要去少年宫。”经不起儿子一次又一次软磨硬泡,父亲终于在一次发工资后,狠了狠心掏出一元钱,给儿子买了一支最便宜的竹笛。姜昆拿着笛子,爱不释手。从此以后,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吹呀吹,吹得弟弟妹妹们手舞足蹈,吹得父亲母亲头昏脑涨,吹得自己的腮帮子又酸又疼。父亲只得向儿子下“逐客令”。于是,姜昆走出家门,到公园里去吹,到河边去吹,两个月之后,他带着这支笛子去报考少年宫乐器演奏组,居然一举选中。
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中学里开始停课闹革命,姜昆的爷爷被赶回山东黄县老家,接受劳动改造,姜昆的父亲进了学习班改造思想。姜昆约上几个同学去大江南北串联,回到北京,他又召集了几个热爱文艺的同学,搞起了一个红卫兵话剧团。他们自己创作的话剧终于在1968年元旦上演,一连演了五十多场。也就是在这一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令,“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成为几百万热血青年的人生奋斗目标。姜昆也随着这股洪流,来到了北大荒,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
姜昆(左)在北大荒
在兵团里,姜昆理所当然地成为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歌词、快板、小话剧……什么都写。上了台,还要连唱带跳,但是没过多久,就有人批评他的创作、表演带有“小资”味儿,沾上了“贪污犯”的嫌疑,被关进“监督改造队”。往日的战友都疏远他,他陷入了孤独和痛苦之中,只有寒风、冷月与他做伴。不,还有一个姑娘,每隔几天就来到他的小屋,帮他做家务活,安慰他,鼓励他。她也是北京知青,也是宣传队队员,她的名字叫李静民。后来,真相终于大白了,姜昆的冤案平反昭雪了,他又回到了宣传队,当上了班长,还被评为“五好战士”。
姜昆(右)在北大荒
北大荒的老作家窦强在《我和姜昆相处时》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故事:1969年春节前夕,团部举办一次会演,多数连队的演唱组都参加了,演员大多数是下乡知青。通过这次会演,从演员中挑出三十多名佼佼者,其中就有木材厂的姜昆,正式成立了十六团宣传队。后来姜昆由于唱了句过去的流行歌“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被认为有严重的政治问题,发配到小兴安岭支脉的一个新建点七连。七连是个新建单位,生活比较艰苦。姜昆在食堂当炊事员,后来当炊事班长,每天起五更爬半夜,蒸馒头炖大锅菜,一身灰两脚水满大襟油,一时造得没个小青年模样儿。可他从不愁眉苦脸,整天还是乐呵呵的。正如《新华农场志》在“人物记略”中叙述姜昆时说的:“他性格豪放,乐观,在他脸上很难见到愁眉苦脸的表情,天天乐呵呵地和战友们在起劳动,工作,有说有笑,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姜昆(前排左二)在为知青们辅导讲故事
姜昆在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他已不满足在兵团里演出了,向往着专业文艺团体。1971年秋天,他悄然离开了兵团,去济南报考文工团。在主考官面前,他先交上自己创作的剧本,然后表演了朗诵、独唱、吹笛子、拉手风琴、小品……他又一举得中!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九·一三”事件突然爆发,全军进入一级战备,中央军委下令,本年度征兵工作全部停止。进济南军区文工团的希望彻底告吹了,姜昆不得不回到兵团。
郝爱民(左)和李文华(右)
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使他与相声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央广播文工团的相声演员到咱们兵团慰问演出来了!”姜昆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和几位宣传队员坐上火车,赶往坐落在佳木斯的兵团俱乐部。舞台上,郝爱民和李文华正在说相声,两人诙谐幽默的对话使观众笑疼了肚子,笑出了眼泪。姜昆也在笑,使他感到惊奇的是:相声竟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
姜昆(右)与师胜杰
回到宣传队,姜昆就和出身相声世家的战友师胜杰一起创作表演相声。《赫哲新花》、《林海红鹰》就是他俩最初的创作成果。1975年,姜昆作为兵团代表队的副队长,带着新创作的相声《大钢连长》,参加了黑龙江省曲艺调演并获奖。1976年,这个节目又被推荐参加全国曲艺调演。
梅花香自苦寒来,命运之神开始垂青于他。1976年岁末一个寒冷的夜晚,11点多钟左右,突然有个警察敲响了姜昆的房门。姜昆被带上一辆挎斗摩托,来到一座小楼前。上了楼,推开门——嚯!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唐杰忠坐在里面。
原来,马季他们是去大庆演出路过这里,想问问姜昆愿不愿意到北京去说相声。姜昆激动得一气说了好几个愿意,把大伙逗乐了。兵团领导不同意放走姜昆,马季一行就为兵团演了一场又一场。每演一场,他们就向兵团领导提一次调姜昆的事。经过一番“磨”的功夫,领导终于同意放人。事情办妥之后,马季握着姜昆的手说:“小姜啊,为了你,我和老唐的嗓子在兵团都说‘横’了!”这话虽然是开玩笑的,但马季的嗓子确实是沙哑了。姜昆感动得热泪盈眶,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好好干!
年轻时期的姜昆夫妇
1976年底,姜昆回到了北京。第二年元旦,他和兵团战友李静民结婚了。
1995年,已成为著名笑星的姜昆,卸去了中央广播说唱团团长的行政职务。他从百忙中稍得解脱,第一件事就是和妻子李静民带着女儿姜珊回新华农场探亲来了。姜昆说:“我19年没回来过,可我从来没忘过北大荒。在我的身上、我妻子的身上仍留着北大荒战友的情谊,是北大荒把我从孩子培养成人。
姜昆重回北大荒
北大荒是神奇的土地,神奇得让人忘不掉它,这是独有的北大荒现象。这块培养人的土地本身就是一种凝聚力,凝聚力集中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不畏大自然条件的艰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来源:北京电视台、新疆兵团卫视、中国农垦北大荒网
推荐阅读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