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老照片背后的故事(62篇)

陈章庆 老知青家园 2020-10-03

知青歌曲:难忘北大荒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62篇)陈章庆摄影报道
为了比较系统和完整地展示我当年拍摄的老照片,从现在开始我将以讲解老照片背后故事的形式来向大伙展示。通过照片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难以忘怀的黑土情缘!

照片故事

01

 《我的“珍妃”照相机》

当年带下乡的木制照相机(人们戏称它为珍妃照相机)

每当人们看到我在黑龙江时拍摄的老照片,大家都会对我当时使用的照相机非常感兴趣,很想一睹它的芳容。今天我将在博客里为大家解密。


我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摄影感兴趣,每当父亲在印照片时,我都会在边上观看并帮上一忙。家中经济并不宽裕,没有一台相样的照相机,大部分是父亲从旧货摊上淘来的破旧相机,经常看到他在拆拆修修,拼拼装装,用现在时髦话就是DIY,自己动手来制作相机。当时家里这种相机总有三四十台之多,现在来看里面不泛有收藏价值的老照相机。当时我带到黑龙江去的有两台相机:一台是经过我拼凑而成的木质照相机;另一台是破旧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不管怎么说在当时它们还是真管用的;另外还有一台我自己动手制作的6X9底片用的放大机(很遗憾放大机在上海搬家时给扔了)。也就是靠着这些家什,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


有的战友问我,在当时这样的条件下,怎么完成照片的制作?当然,这要感谢我当年的工作,我69年到黑龙江后不久,就被安排当上了连队统计员,一干就是七年,平时我在连部后面的小屋里睡觉,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这样为我的摄影爱好提供了条件。当时只有120胶卷,每次回上海戴回来,药水是自己配的,放大纸是回沪时称分量买的,也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实属不易,但我们走过来了。记得,当年团部放映队来连队放电影,每次在放映前要放宣传方面的自制幻灯片,后来我们也学着制作。为了宣传连队的好人好事,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我利用摄影技术,把照片通过放大机制作成幻灯片,这在当时也算是首创了。每当连队的真人真事上了银幕时,着实让人火了一把,大伙惊叹不已,现在想来也老有成就感的。


我的木制照相机,由于每次拍照取景都要用一块黑布蒙头,大伙就戏称它为“珍妃”照相机,不管怎么说由于它可以拍6x9大底片,一些大的场面以及集体照都有它来完成,那个用6X6底片的双镜头反光相机好拍快照,也可以抢抢镜头,确实发挥了作用。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每次看到我的这些老“坦克”,都有一种莫名的情结,是它们见证和记录了我们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里成长的轨迹,珍贵的老照片也成为了我们这代人情感交流的档案。

曾经使用过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又满一斗》木质照相机拍摄

《新的高度》用双镜头反光相机拍摄

本人收藏的小照相机

目前我在使用的传统和数码照相机

照片故事

02

我们连队的鸟瞰照

我们27连是1968年组建的新建连队(原名为20队),到1975年初连队规划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当时我已在连队当了6年的统计员,从当初的开荒,到地号和住宅区域的设计规划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因此也产生了用照相机把连队的全貌拍下来的想法。于是75年初春的一个中午,我邀上连队工作组的袁国良同志(他会使用登爬电线杆的脚扣),选择了当时连队主干道口的一根电线杆作为制高点进行拍摄。因为他不会使用照相机,加上这次拍摄要连续拍摄三张底片,我就现场教他如何上胶卷,如何取景,让他注意两张底片之间的重叠,为接片留出余地等等,非常庆幸,胶卷冲出来三张底片都成功了,因此也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全景照片。


袁国良同志后来去部队当兵,如今他在石家庄的金融系统工作,每次看到这幅照片,我就会想起这次珍贵的合作,黑土地的情谊永存。2009年我第一次回访连队,本想再拍一张全景照作为对照,但由于时间紧,加之没有合适的制高点只能作罢。距今已有30多年的老照片将永远留住知青时代的美好记忆。


2010年我再次回访,爬到卡车和抓斗车上拍摄了如今连队的照片,尽管变化不大也应该算今非昔比了吧!

照片故事

03

我们为晒场浇水

晒场是凉晒粮食的,为什么要浇水呢?原来啊,当年我们的晒场大多数是土晒场,如果很久不用,加之太阳曝晒,晒场的土面都会开裂,如果不处理好,这些裂缝里不知要吃掉多少粮食。因此,连队发动大伙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开展义务劳动,为晒场浇水,让开裂土晒场的表面得以恢复平整无缝。这张照片是用珍妃照相机拍摄的,这是当时活动的真实记录,尽管照片有些逆光,但大伙肩挑手拎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还是历历在目。起早贪黑不计时间不报酬的义务劳动,在当时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大家毫无怨言,这就是一种精神!

照片故事

04

难忘的1969年6月15日

1969年6月15日,那一天我告别了父母和同学,坐上了时代的列车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人声鼎沸的北火车站上,又一批知识青年将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奔赴祖国的北疆,我挥动着手中的红宝书,向前来送行的家人和同学告别,随着汽笛长鸣列车徐徐开动,这一天也成为我走上社会,走向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迈出的第一步。这一步,我们跨越了整整十个年头,连队在我们的建设中发展前进;个人也在党和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成熟成长。照相机为我们留下了这永远难忘的瞬间。


记得送我们市南中学去北火车站的大公交车是公交三场派的,还是我三哥开的车。为了怕母亲伤心没让她去送,父亲和姑父送到了市南中学,大哥、二哥、三哥和二嫂都去了,部分已分配在上海工矿的要好同学也去了。我是66届初中毕业生,当时班级里除了分配到工矿(包括外地工矿)、市郊农场外,到外地农村的贵州1人、大丰农场4人、黑龙江1人 ,我是走的最远的一个。家中兄弟6人,我是老小。




照片故事

05

 《邓家四小子》

我们连队的老职工邓学林家生有四个儿子,当年一家主要靠老邓的三十余元工资来维持生计,家境比较困难。当时我曾为他们拍过一张合影。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事业有成。老大邓春秋在哈尔滨工作拥有自己的事业,老二老三老四都在连队承包水稻田,效益可观。2009年8月回访连队,老大春秋专程回来陪伴我们,我又为他们拍了一张合影,还是当年的排列,你还能认出他们来吗?我衷心祝愿老邓全家幸福安康。

当年的邓家四小子

如今的邓家的四小子

当年的邓学林夫妇

如今的邓学林夫妇与四个儿子

照片故事

06

《我的儿子诞生记》

1977年12月25日,这一天大雪纷飞,整整下了一天,北大荒的气温也降至零下30余度,通往团部的道路已经被大雪封住,我们的长林岛与外界的交通隔绝了,本来要回团部学习的吴医生也没有走成。是夜10点多,妻子从睡梦中惊醒,说做梦推车肚子疼,医生职业的经验告诉她临产在即,并让我去找吴医生。吴医生随即拿了接生包来到家中,检查后感到还早,就回去休息了。这时,我捅开火墙炉子里的煤火,给房间加温;并往大铁锅里加水,准备烧水给即将诞生的小生命洗礼。等我第二次把吴医生请来时,性格好强又爱干净的妻子已将几大张的白报纸铺在了炕上,等待临产。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黑土地上爱的结晶诞生了。这里没有医院里的产房,有的只是家的温暖;这里没有大医院的各种条件和设施,有的只是经过高温消毒的剪刀、纱布、羊肠线和止血钳。我妻子是连队的卫生员,她曾经就是用这些简陋设备,为十几位产妇顺利接生,用自己的双手让一个个小生命平安而温馨地来到这个世界。看着儿子安静地躺在他妈温暖的怀抱里吸允着乳汁,我感受了自己当上爸爸后的幸福和喜悦,同时也感到了作为父亲的责任和担子。12月25日原来是老外的圣诞节。如今,整整四十年了,儿子的儿子也上了小学,老照片留住了那段美好的记忆!

怀孕中的妻子(珍妃照相机拍摄)

儿子的满月照(珍妃照相机拍摄)

娘俩好(珍妃照相机拍摄)

小裸照一张

儿子小杰(珍妃照相机拍摄)

我家的两门大衣柜、五斗厨和小方桌(珍妃照相机拍摄)

上海知青周又村 周企兰夫妇的女儿小静静由妻子接生,图为静静满月时我拍摄的合家欢(珍妃照相机拍摄)

老房子前留个影,儿子就在这里诞生。

照片故事

07

《垦荒第一犁》拍摄记

在我的黑土情摄影作品选中有几幅利用俯视角度拍摄拖拉机开荒场面的老照片,很多网友、博友对照片拍摄的情况非常感兴趣,那么让我们的记忆再次回到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给大伙讲一讲拍摄这一组照片的故事吧!


时间应该定格在1977年的5、6月份间,那时我已经担任27连的连长并已成家。记得当时在团部宣传股帮助工作的摄影好友上海知青王肇邦(王邦),陪同黑龙江画报社摄影记者马克昌来到我们27连采访,在我家作客时,马记者提出想在我们连队拍摄一组反映机械化开荒的照片,并希望我能帮助组织安排开荒的场景。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也非常希望能拍摄一些大场面的开荒的镜头,同时也考虑能宣传宣传我们连队,于是我答应帮助安排一起拍摄。


当时马记者带来了一套使用120胶卷的日本玛米亚新闻相机,可以拍摄6cm X 9cm画幅,并带3个镜头2个后背,可供调换镜头和后背之用,也就是说可以同时使用黑白和彩色两种胶卷拍摄。对于这个希罕物我是摆弄了好一阵子。


我们连队地处长林岛,地势平坦一望无边,要拍摄一个大场面的镜头应该没有问题,我决定安排在连队东面正准备开发的6号地块进行,但是要拍摄大场景,需要高角度俯视拍摄,也就是说需要制高点,可是荒地周围连一颗树都没有,于是我就让畜牧排派马车,将盖房子做脚手架用的松木杆拉到地边上,请木工帮助搭了一个高架子,供拍摄使用;根据马记者的要求,需要多一些拖拉机,并且要摆开架式,像真的一样大干一场,当时我们连队只有4台东方红拖拉机,我立即和25连何明信连长联系,临时调来了2台拖拉机助阵;根据拍摄效果的要求,我们拉来了油罐车、整地用的器械,摆放在地头的适当位子上做起了样子。记得当时最让我头疼的是,我们6号地开荒方向应该是正东走向,也就是说和地头架子的位子正好垂直,为了让拖拉机开荒翻出来的地在画面中成45度的对角线走向,使拍出来的照片更加漂亮,我不得不让拖拉机手在荒地中间按45度角翻出一条直线来(在实际开荒时,这条直线将成为障碍)。就这样一组人为安排组织的垦荒大片,在不停的指挥调度下开拍,当然有黑白片和彩色片,记得当年马记者在黑龙江画报上还发表了一组垦荒的彩色照片(如图)。事情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想《垦荒第一犁》这组照片应该是一个集体智慧创作的产物,凝聚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心血,对于三位摄影者来说也算是一个共同创作的成果吧!不管怎么样,照片在当时宣传农场的发展和建设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老照片也给人们带来一段美好的回忆。


听说,马克昌记者早在前些年已经过世,25连的何连长也于去年去世,真是岁月如歌不饶人。由于在黑龙江与马记者手中玛米亚新闻机的邂逅,前些年我也购买了一整套二手的玛米亚23新闻相机,4只镜头,3只后背,闲遐之余把玩一下,别有一番情趣,也算对故人的一种怀念吧!





当年我在拍摄现场的留影,摆了一个检查翻地质量的样子。

照片故事

08

 《当年的连队食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当年物资非常缺乏的年代里,连队的食堂自然成为我们知青生活的重要来源。一般连队都配有司务长一名,另有炊事班长一名,后勤副连长负责分管食堂。


记得好像是1974年,我在自己连队和23连拍摄了2幅食堂工作的照片。其中图1是我们27连的食堂,她们在擀病号面,当年由于大部分是吃粗粮,个别人肠胃不好或者生病有卫生员开具病号饭(目前已经徐耀联证实,那天是12月26日,她们在擀面条庆祝毛主席生日)。图2拍摄的是23连食堂,当时我与他们的司务长舟山知青李永康(大彪)联系拍摄事宜,他非常热情帮助安排。23连是个老连队,食堂比我们的大,我采用框架结构构图,里面加了一个灯,并让他们找了好几串干辣椒作前景,那天他们在包肉包子,好馋人呢!

12月26日,27连的食堂炊事员在 擀面条,庆祝毛主席生日。

23连食堂炊事员在包包子。

2013年9月15日,在27连纪念赴黑龙江45周年团聚会上,徐耀联战友与我赠送的老照片纪念相框留影。(柯宏  摄影)

照片故事

09

人物篇《 我们的水利技术员 》

我们长林岛地势低洼,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最初几年,一直被涝灾所困,因此农田的基本建设都是以排水为主。照片拍摄于74年的水利工地上,当时我是连队统计员,具体负责我们连队工作段的施工。照片的主人公是我们四分场的水利技术员舟山知青夏德忠。记得当时任务分配完后大伙已经开始工作,夏就到各个连检查土方完成情况,我请他留了个影。那天天气很好,拍照的角度有点逆光,我用自制的闪光灯补了一下光,保留了他脸上暗部的层次,照片以夏为主体,同时带进了远处人们挥锹大干的场景和横幅彩旗,老照片真实记录了当年我们知青在农场工作的一幕。(夏德忠战友回舟山后一直在司法系统工作)


2011年10月他来沪,与我赠送的老照片合影留念

照片故事

10

人物篇《 新的高度 》

这幅作品拍摄于1974年春夏,当时我们长林岛四分场在营部四中举行运动会。这里是跳高比赛的现场,采用俯卧式一跃而过的是我们27连的北京知青李凤桥,这一跳让他夺得男子组第一名。当时我使用双镜头反光相机,采用低角度仰视拍摄抓取他越杆的最佳瞬间,记得相机的聚焦点好像是对准了观众,从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每个观众不同的惊叹神态,我感到这就是照片的成功之处了!李也因体育方面的专长而后被推荐去北京体育学院读书。在当年文化生活贫乏、生产生活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知青还是在苦中求乐积极向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告慰后人!


后排左起第5人为李凤桥战友,这是当年欢送李去读大学时部分北京知青的合影。

这是2006年9月部分北京知青留影,后排右起第2人为李凤桥。

照片故事

11

《 挑灯夜战 》

连队的晒场,是一个连队生产粮食的后期处理和储存上交的重要场所,根据各个连队种植粮食面积多少,晒场的面积也有多有少。当年我们连队的晒场一共是两个晒棚,四个晒格,全部是土晒场。每当一年一度的麦收、秋收是连队晒场最繁忙的时节,大田里联合收割机不停地工作,收获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晒场 ,连队大部分的劳动力都集中在那里,他们有的负责卸车、有的负责扬场、有的负责晾晒 ……,到处是一片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晒场中间的两个晒格上,四匹骠悍的改良马拉着推板,在四个小伙子的吆喝下,正翻晒着小麦;一边两台扬场机在“突突”欢唱,一群姑娘一边喂入,一边清扫,不停地忙碌着;南面晒格上,十多个职工家属拿着木掀、推板,正在抢卸刚从地里运回来的麦子,累得满头大汗;北面一个格上,姑娘们和小伙子共同配合,灌装的灌装,装车的装车,正在上交商品粮。四个晒格上的工作井井有条,给人一种紧张而又愉快的感觉。 


为了更好地表现和反映晒场的工作,我也拍摄了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夜景照片,想表现挑灯夜战的场景,当时没有闪光灯,周围也没有多余的灯光,只有一盏探照灯在照明(记得当时照明主要靠自己用拖拉机发电),我加起三脚架,用B门控制,拍摄了这一张《挑灯夜战》的照片,尽管人物有些虚,但是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积极工作的精神风貌!

 《挑灯夜战》

   《 晾晒即景》

《 晒场上的小伙子》当时用木制相机自拍)

照片故事

12

人物篇《 又满一斗粮 》

北大荒的8月正值小麦成熟的季节,微风阵阵,麦浪滔滔,沉甸甸的麦穗在告诉人们夏收时节已经到来。这时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出现了:蔚兰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金黄色的麦田里,一台台大红的联合收割机象威武的战舰在一望无边的麦海中航行,一辆辆绿色的解放牌汽车在麦田中横竖串行,把丰收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回晒场。


如何表现这丰收的景象,当然我们可以拍摄大场面来表现,但是我手中的胶卷不多,相机也是一台笨拙的6X9木制相机,于是我就让东风自动康拜因手上海知青张礼明把机器停下来,举起手中的旗帜面向远方,做了一个表示粮仓满了的姿势,告诉待命的运输车辆来卸粮,构思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来表现粮食丰收。为了突出蓝天白云,我在镜头前加了深黄滤镜,让白云更加显现,于是一幅《又满一斗粮》照片诞生了。张礼明后被推荐去哈尔滨工业大学上学,退休前在上海外滩观光隧道公司任总工程师、高工。

 张礼明与他的东风自动康拜因

2013年9月15日,在27连纪念赴黑龙江45周年的聚会上的合影。(柯宏 摄影)

照片故事

13

   《欢迎上海慰问团 》

大批的知青响应政府的号召上山下乡,由于各地情况都不一样,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于是我们上海市人民政府上山下乡 办公室组织了知青慰问团,奔赴各地对上海知青的生存情况进行了调查关心慰问。


时间好像是1974年,慰问团的一位同志也来到了我们27连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进行所谓的慰问了。当时我用照相机记录了这一历史性一幕,没有闪光灯,我利用现场的一个灯,另在正侧加了一个灯,按下了快门。座谈会好像是在我们连队的小学校里开的,黑板上写着“热烈欢迎上海慰问团”是我们周又村老师的杰作。姜秋元连长和部分各地知青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照片左起:姜秋元(连长)、张礼明(上海)、封锡良(哈尔滨)、倪丽萍(上海)、刘国宝(上海),右一为郑 坚(上海)。

照片故事

14

   《机修长林路》

最近,重新拜读了唐章新的长诗《长林岛的路》,让我想到了我曾经拍摄过的《机修长林路》的老照片。我们长林岛三面环水,只要一条人工修筑的土路通向岛外,真是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坑坑洼洼,当年我们被分配到27连的第一次进长林岛,一路上卡车陷进泥潭三次不止,艰难可见一斑。照片拍摄于1974年前后,当时为了排水,记得我们27连与25连交界处有一条水线横穿长林路,需要在路下建一个涵洞,让水能流出去,于是就有了修路之战。当时为了不影响长林路的通行,全营组织了七、八辆汽车和两台推土机,全力以赴进行修筑 ,当天就完成了任务,老照片展现了机械作业的精彩场景。

照片故事

15

 《 春 播 》

我在27连整整呆了10个年头(1969年6月15日离开上海,1979年6月15日在四分场迁出户口),度过了10个春夏秋冬,跟着地球转了10圈。 俗话说的好,“一日之间在于晨、一年四季在于春”, 北大荒的四季是不分明的,无霜期短只有120天,适时播种对农作物的生长成熟至关重要,当年我们主要以种植旱地作物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主。每年的3月底、4月初地表开始化冻,早期平整土地 工作如捞地、耙地等已经大面积展开,为播种小麦作准备。4月下旬春播开始,这是我们连队统计员最忙的时候了,我要负责 播种 地号安排;留出播种机调头的地头位置;用旗子为拖拉机手插扦;要计算出三台播种机一个来回所需要的种子化肥的数量和堆放位置,而后通知运输车辆按要求将种子化肥卸好备用;有时还要协助农业技术员调试种子和化肥的流量;最后通知食堂送饭。记得当年的谷物播种机每台的宽度为3.6米,一般三台链接为10.8米,一个来回就是21.6米。我的三点一线的插扦(旗帜)和打2米弓走直线,那可是我的基本功和专业了。当时还没有计算器,我已经使用计算尺了,感到乘除计算非常方便,同时我学习珠算是用左手操作,右手写字不耽误,应该说我这个七年资历的老统计员是尽责的了。


照片拍摄于1975年前后,记得那天我们起得比较早,估计只有6点钟左右,天气多云有点早霞,我迎着霞光拍摄了一张逆光照,表现北大荒春播时的美景。引用我的散文习作《我的照相机》中的一段话吧! 春天,冻僵的大地开始苏醒,南飞的大雁展翅归来。平整的土地上,马车拉来了一袋袋精选的麦种和雪白的化肥,拖拉机拉着三台大型谷物播种机,象鸿鹄展翅一样,在大地上来回奔驰,随着播种机开沟器的引导,颗粒饱满的种子拌着肥料躺进了舒适的温床。 

手拿2米弓的27连统计员 —— 陈章庆

照片故事

16

  《安装抽水泵》

农业生产就是这样“靠天吃饭”,地涝了要排水,但是天旱就要抽水了。记得有一年,我们的姜秋元连长,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台离心式抽水泵,让我们机务上的同志一起安装,他自己 也一马当先爬得高高的亲自动手操作,我的照相机记录了这一有意义的瞬间。(姜连长是我们27连继梁定和以后的第二任连长,1976年调离,已故)

左起第三人是我们的姜秋元连长

右一是姜连长

照片故事

17

  《我们走在大路上》

老照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表现的是一组群像,并不是一个个体,因此要求在拍摄时一定要把握住进入画面个体形象、神态的协调、呼应、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画面的精彩和富有张力。照片的背景是这样的:这一天,大伙提前完成了排水工地的任务,高高兴兴地往回走,当他们经过一片刚播种完大豆并镇压过的地号时,我迅速跑到大伙的前面并向他们示意,抓住时机按下了快门。照片也显示了在当年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人们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照片故事

18

《 落实贯彻兵团团代会精神 》

《 落实贯彻兵团团代会精神 》这幅照片是在四分场机关拍摄的,可见当时我的摄影知名度还是有些了,否则也不会跑到营部去拍摄照片。当时没有闪光灯,我用了一个照明灯,这是四营教导员哈尔滨知青杜启超召开各连队副指导员、团支部书记会议,传达贯彻兵团团代会的精神,画面表现的是杜启超在听取各连队负责人汇报贯彻情况。

照片故事

19

  《 收工以后》

27连是一个以知青为主的农业连队,知青要占连队职工的四分之三强。70代中期,大部分知青还没有谈婚论嫁,由于物质条件贫乏,业余文化生活也是比较单调 ,除了不定期的露天电影外,基本上只有自娱自乐的文化生活了。记得当年我们连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比较丰富,有自己的宣传小分队、篮球队和排球队。每天收工后吃完晚饭,小伙子、姑娘们都会组织起来打打篮球、玩玩排球。我们连队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应该是:陈伟胜、黄义扬、王全猛、 邹钟耀 、陆昌荣、施建栋、张礼明、奚水法、李凤桥,还有老职工邓学林等等;我们的男女排球队还参加团部的排球联赛呢,可见一斑!


老照片《收工以后》就是从这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知青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相信各个连队的情况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你们留下珍贵照片了吗?我们一起分享吧!  

 《三步上篮》

 《抢篮板球》

 《27连男女排球队》

照片故事

20

 人物篇《 下棋 》

张德宝——我们四营的副营长主管农业生产,他平易近人经常下连队检查和指导工作。记得那天上午他在我们连队检查工作(估计下午还有事情),中午在食堂用完餐后也没有休息,就在连部的小桌子上和人下起了象棋。由于他们靠窗而站,我就利用现场光,留下了一张《下棋》的老照片。张早已作古,但是他深入基层、平易近人的风格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照片故事

21

 《开垦在希望的田野上 》

我们27连是1968年初新建的一个连队,当时叫20队,组建兵团后叫22连,1969年正式更名为27连。记得我接手当统计员的时候,连队只有耕地230亩不到20晌地,但是当我10年后的1979年离开27连时,耕地已经发展到21000亩,规划成9个地号了。有4台东方号拖拉机、3台半自动康拜因(旧的)、2台自动康拜因(东风、东德各一台)。当年,开垦荒原变成良田是我们兵团战士的主要任务。2万多亩耕地的开发,都是在我2米弓的丈量规划下,逐年开垦完成的,现在想来也是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的呀!


老照片拍摄的是我们连队门前(南面)的4号地,那天一早我去丈量、检查拖拉机晚上翻地的工作量和质量,面对大片已经开垦的黑土地,真是心旷神怡感慨万千,照相机记录了这壮美的一幕,不知今天我们重读老照片,你会有这一感觉吗?

我们连的76号车是从23连调来的,属于东方红54(54匹马力),车长是老北青年宋传玉(已故),后面把犁的是上海知青叶挺松。

 38号车是75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组长是老职工邓学林。照片上把犁的应该是邓学林自己。

照片故事

22

《 战前动员 》

在那个讲政治的年代里,我们的每次重大活动,如春播、夏锄、麦收、秋收等等,都要进行所谓的战前动员。老照片记录的是:营部的一次麦收动员大会和我们连队的一次水利会战地头动员会。

 营部的麦收动员大会

这是27连参加营部的水利大会战,在工地现场进行的战前动员会,机务副连长刘新群在动员。


照片故事

23

大批判篇《 营部批斗会 》

我们知青上山下乡的10年,也正是处在“文革”10年的期间,在整个大气候下,“抓革命促生产”必定成为当时的主旋律。那么,当时什么是抓革命呢?其实无非就抓所谓的阶级斗争、抓所谓的革命大批判了。当年我们也通过批判大会、黑板报、大批判专栏、文艺宣传、以及地头批判会等形式,来进行抓革命的大批判。系列老照片“大批判”,比较全面真实地展示了我们连队当年“抓革命” 的画面。


《营部批斗会》记录了营部组织的一次批判会,好像是在批斗“坏分子”。

照片故事

24

大批判篇《 连队批判会 》

老照片《连队批判会》,记得是批林批孔期间的一次批判会,领导、知青、家属代表都写稿上台进行了批判。 

 姜秋元连长带头上台批判。

 姜连长的振臂高呼

 哈尔滨知青封锡良 发言。

 家属代表杨万昌家属邓秀云发言。

照片故事

25

大批判篇《 地头批判会 》

老照片《地头批判会》,实际是一个组织的画面,那天家属排在大豆地里拔大草,根据指导员的要求要她们搞一次地头批判会,于是我选择了一个地方,趁休息时间让她们搞了一下,我抓拍了这一张照片。

照片故事

26

大批判篇《 大批判专栏 》

老照片《大批判专栏》,是我们连队配合批林批孔搞的一个大批判专栏,记得专栏的版面设计,配图、和文字书写等,都是有上海知青兽医叶家培一手制作,真是好有才啊!

照片故事

27

大批判篇《 批林批孔小英雄 》

老照片《批林批孔小英雄》,是我们连队小学校表演的一个小节目,照片的墙上还有斑驳的批林批孔字样。

照片故事

28

人物篇《 王毛头的跨越式 》

王毛头,真名王全猛 是我们27连的首批上海知青,1966年毕业于上海市武定中学,他生性豪爽仗义喜欢结交朋友,平时爱好体育活动擅长中国式摔跤,当年在四营和团部已小有名气。返城后,他一直热心于知青之间的联络团聚活动,是我们27连的“联络官”。王全猛、张玲英夫妇2007年还发起为哈尔滨知青迟茂勇治病捐款,有27位战友参与,捐款近八千元。非常可惜,正当我们准备筹划2008年的27连上海知青赴黑龙江40周年活动时,王全猛战友不幸于2007年11月10日去世,享年58岁。


老照片《王毛头的跨越式 》是当年王全猛参加营部运动会的跳高比赛时拍摄的,他当时采用的是跨越式姿势,非常遗憾他没有跳过我们连队李凤桥的俯卧式 ,最后屈居第三名。王离开我们已经7年了,大家还是非常怀念他,今天我借发表这篇博客以示纪念!

精彩瞬间

照片故事

29

《 27连家属排 》

记得那个时候每个连队除了职工班组外,还有一个老职工家属组织起来的家属排。我们连队家属排的力量还是不小的,在一些重要生产季节的工作中她们都是积极参加,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她们也积极参加连队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有时比我们还积极起劲!由于家属没有在册编制 ,故参加连队生产劳动属于临时工,记时工作制。庆幸的是由于农场的努力,现在这些家属工都进入大集体系列,已享受退休待遇,目前她们的退休工资也有1500元左右,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

照片故事

30

学校篇《天天来做广播操》

我们27连小学校始建于1970年,当时只有李瑄和任瑞芳两位上海的知青老师,教室就在连部边上的小屋里,当时只有十几个老职工的孩子,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连队领导的支持下,把这些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年级,用复式班的方式进行授课,就这样一所培养祖国花朵和黑土地希望的小学校运作了起来,到我们返城时已经发展成有6个年级五六十个学生的全日制正规学校。学校先后有李瑄、任瑞芳、周又村、余志军、刘国宝、王丽等知青老师任教(李瑄、周又村曾任学校的负责人),成为黑土地上第二代健康成长的启蒙老师。27连小学校系列老照片,也是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展示了当年学校学生活动的一些场景,反映了在当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知青老师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在德智体能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老照片《广播操》,是抓取了小学校每天早晨进行学生广播操的一个场景,人们可以通过照片了解在当时连队的小学校虽小但他们还是比较正规的,对学生也是非常认真负责的。

照片故事

31

学校篇《 加 油、加 油!》

老照片《 加油、加油!》,是表现学生在课余时间,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老师和校外辅导员正在为双方学生加油!(从1975年以后,学校建立了校外辅导员制度,记得当时老职工赵文城、知青贺曙康、蔡金妹等都是辅导员)

 中间正面为天津知青王丽老师、右边背影为赵文城辅导员、再右为上海知青蔡金妹辅导员。

照片故事

32

学校篇《 勇敢的爬绳锻炼 》

老照片《爬绳》,记录了当年为了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锻炼,我们连队专门请木工师傅支起一个门架,拴上绳子制作成了爬绳架,让学生们可以进行娱乐和锻炼,那天在老师和校外辅导员的鼓励下,同学们跃跃欲试,当一个同学爬上去后,大家在为他鼓劲加油!

照片故事

33

学校篇《 我们和辅导员在一起 》

老照片《我们和辅导员在一起》是我们的学生与校外辅导员上海知青贺曙康在一起的合影。

 左起:徐凌 、姜洪、贺曙康、郑兰芳、梁 英

2010年的8月16日,原五九七农场四分场27连小学校的四十余名学生,从哈尔滨、佳木斯、鹤岗、友谊及农场等地来到五九七农场中学(原五中),和来自上海的周又村、任瑞芳等知青老师一起团聚联谊。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脸,一段段道不完的师生情…… “贺老师您在北京好吗?我们想念您!”

照片故事

34

学校篇《 学会爱劳动 》

老照片《学会爱劳动》是展示了学校在教育学生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劳动,每逢农忙季节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参加连队的生产劳动,让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习同学间的团结互助和发挥友谊合作的精神。

 同学们在参加连队的秋收掰玉米,拉车的是学生梁家滨(老职工梁传宝的二儿子)

 三十多年后的梁家滨与他的老照片

图片故事

35

学校篇《 我们的接力赛 》

老照片《我们的接力赛》,也是一幅表现学生们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的照片,在任瑞芳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同学正在开展接力比赛。

 中间为任瑞芳老师

照片故事

36

学校篇《 地头慰问表演 》

老照片《地头慰问表演》,真实地展示了当年的麦收期间,我们小学校的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来到麦收现场,向正在休息的职工、家属表演他们自己编排的小节目,受到大伙的欢迎。


照片故事

37

 学校篇《一组学生合影照 》

最后发上一组珍贵的学生合影照片,老照片将永远留住这一段师生的情缘,祝福我们北大荒的第二代家庭幸福安康,事业有成!


照片故事

38

人物篇《 养猪能手蔡金妹 》

在黑龙江的十年中我也拍摄了不少知青战友的人物照片,其中也有几张人物肖像照,发到网上一起来分享。蔡金妹,上海知青,1966年毕业于上海市十一女子中学,1968年到黑龙江兵团一直在27连。她生性开朗,乐于助人,曾经是连队文艺宣传小分队的主力队员,还担任过连队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她也是我们连队最早饲养生猪的老饲养员,记得那时连队猪圈的环境条件是非常之差,用木头围起来的土猪圈又脏又臭,雨天一脚下去半尺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饲养员们,从冬天母猪的产仔开始,到春天的克郎猪、架子猪,一直到催肥出栏,周而复始年复一年,非常不容易。


老照片《养猪能手蔡金妹》,是在蔡的工作场地里拍摄的由于地方比较小,我采用了中景仰拍,那天蔡正在为一头种猪搞卫生,我就让她做一个刷猪背的动作,由于是中午又没有正面辅助光,人物的脸部有些暗,但是人物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还是有所表现。蔡回沪后一直在饮食行业工作直至光荣退休。

当年的连队猪圈


在27连纪念赴黑龙江45周年的聚会上蔡金妹与老照片合影留念。(柯宏 摄影)

照片故事

39

人物篇《 飒爽英姿陈小樱 》

陈小樱,上海知青,1966年毕业于上海市武定中学,1968年赴黑龙江兵团先后在27连和30连工作。她在我们27连入党,曾任副指导员。老照片《飒爽英姿》的拍摄,是受到 当时 一张《南海女民兵》照片的启发,那天正好看到陈带队去喷农药,于是就让她摆了一个姿势留下了这张倩影照。现在来看照片还是一样精彩!

飒爽英姿

照片故事

40

《 当年老职工家一瞥 》

人们对于当年知青的上山下乡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我不想在我的博客里作如何的议论和评价,只是想用我的老照片来怀怀旧,让有相同经历的朋友来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岁月!


老照片《当年老职工家一瞥》,拍摄的是我们尤特驾驶员王一臣的家,记得当年我们27连有三户人家是收拾的最干净最卫生的,其中就有王一臣、梁传宝和赵文城三家。知青的到来确实对他们的文化、生活、观念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衣着、饮食、卫生等方面更加突出。我们可以对老照片细细地来观察一番:当年的三大件他们家已经具备,缝纫机、三五牌台钟、红灯牌收音机一个不缺,对箱、炕柜一个不少,屋里收拾得干净利索,真让人羡慕!记得当时与老王家走得比较近的知青不少,从现在来看这些大城市的家电,已经通过知青这个纽带影响和来到了边疆的小村寨!


 王一臣当年幸福一家人,两男两女。

照片故事

41

人物篇《 老北宋传玉 》

宋传玉,一位1964年去北大荒的老北京青年,他是1968年从23连调到我们连队的,一直担任东方红54拖拉机76号车的包车组长。他性格开朗、喜好结交朋友,但脾气有些暴躁,时常有家暴情况出现。但是,他与我们上海知青的关系非常好,有一批好朋友哥儿们!我2009、2010年两次回访团聚,他和夫人刘家芹都来了,大家其乐融融非常开心,还不时地打听我们上海小哥儿们的情况!宋的身体情况一直不怎么好,心脏做过几个支架,非常遗憾他于2011年去世。其实2011年,我们27连先后有5位老同志离开了我们,他们是赵云开、赵文成、张子云、宋传玉、徐勤更、英昌利,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悼念!

老照片记录了老宋桶锹甩出去的一瞬间。右侧低身铲土的是铁匠王秀德。


宣传牌上的字:凭红心、靠双手,为革命、战水利,铲除千年自然害,大干快变作贡献!

照片故事

42

学校篇《 校外辅导员全景照曝光 》

老照片《校外辅导员全景照》,是27连小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后的一张全景照片。当年他们聘任5位校外辅导员:曹志明、贺曙康、赵文城、陈壬秋、蔡金妹。

 后排左起:曹志明、贺曙康、赵文城、袁国良(工作组)、王丽(老师)、陈壬秋、任瑞芳(老师)、蔡金妹

照片故事

43

《 四营首届田径运动会纪实 》

19团四营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曾经举行过“首届田径运动大会”,其中跳高比赛的老照片我已经发了,今天发一组“跑”的镜头,看看能让你回忆起什么来!

 开幕式隆重举行

 400米接力赛,27连的王德强(前)与施建栋(后)在交接棒。

100米短跑比赛,杭州知青叶江水跑在了最前面。

27连的上海知青张礼明向终点冲刺

越野跑在长林路上进行,跑在最前面的是24连的上海知青于根富、27连的上海知青施建栋紧随其后。

跳远比赛正在进行中 

照片故事

44

人物篇《 缝纫机前的邓姐 》

邓秀云,老职工杨万昌的家属,一个能说会写比较要强的女同胞,我们在大批判系列里已经见到她读批判稿的风采了。今天发上一张 贤淑的家庭主妇照。邓与我们各地知青的关系都很好,大伙都叫她"邓姐"。其实我们家与邓姐的关系也挺好的,否则能留下这么多的老照片吗?

 《 缝纫机前的邓姐》

 天津知青王丽与邓姐一家人合影留念

2009年回访时与邓姐留影   (邓已移居宝清县城生活)

左起:邓秀云、张秋娥、滕桂华

照片故事

45

人物篇《 她俩与他俩 》

我这里有一组对比照片,就是邓姐家(杨万昌)的一双儿女,杨红娟、杨红军了。35年前拍摄的老照片姐弟俩,到2009年我们学生聚会时的相见,变化之大让人感到悠悠岁月不饶人啊!

小孩拍照也要讲政治 ,手拿红宝书胸前戴个毛主席像章!

 2010年8月16日师生聚会我与她们姐弟俩合影留念

照片故事

46

人物篇《 赵师傅家的小宝龙 》

小宝龙,大名赵振龙,是赵文城、任玉香夫妇的小儿子宝贝疙瘩。赵共生养了两女一男,大女儿在天津的大学里教书,二女儿在哈尔滨工作,宝龙一直在父母身边没有离开过五九七农场。宝龙小时候长得活泼可爱讨人喜欢,记得那时候小孩没有现在的孩子们有这么多的玩具,宝龙是个男孩他也只能拿着姐姐们玩剩的玩具娃娃拍摄了这张珍贵的老照片。不知道您注意到了吗? 

 当年的小宝龙已经成家立业

照片故事

47

人物篇《 高秀兰的艺术照 》

高秀兰,老职工张光岭的家属,性格开朗整天嘻嘻哈哈,而老公张光岭到是一个话语不多朴实 能干的老实人。她们家有一个闺女嫁给了上海人,成了上海媳妇。前些年,一到冬天夫妇俩就来上海女儿家。2012年初她们在场部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子,我2012年8月第三次回访就住在她们的新房子里,非常好。


人像照片的拍摄好像也是在冬天,她戴了一条围脖,我找好角度拍了一张,2010年我回访时把这张艺术照配上一个镜框送给了她,非常开心,她老公光岭已经认不出老照片是啥人了!

2012年1月27连知青年夜饭聚会,与张光岭、高秀兰夫妇合影留念。左起:陈章庆、张秋娥、张光岭、高秀兰

照片故事

48

浅谈摆拍《 学针灸 》

摆拍是摄影创作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比较流行,因为那个时代需要所谓高大全的艺术形象和作品。那么摆拍 ,就有一个好处,也是它的优势,即可以事先构思要反映的主题和要表现的画面,然后进行按图拍摄,这样对于作品的创作有了一定的保证,它的成功率高而且画面比较完美。后来,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出现了抓拍与摆拍的争论。我个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争论这一问题,抓与摆都是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两种不同的拍摄方法和表现手段,无对错之分,它们在对不同的拍摄对象、不同拍摄内容,以及要反映与表现作者作品不同主题等方面,可以互补而为之,即在摆中抓,让自己的摄影作品既完美又生动,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摄影题材都适用,比如,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等,但是一般的摄影,如人像摄影、静物摄影等等还是可以的,其实一切可以“再来一次(遍)”的题材都可以在摆中抓拍。以前我在市政协拍领导视察工作,那就不可能让你摆,只有靠本事去抓拍了;如果领导需要你为他拍摄一张证件照,那你就可以在摆中抓取他的最佳神态用来定格就是了!


老照片《学针灸》就是我摆拍的一张照片,记得那时连队的两位北京知青一个是卫生员张秋娥、另一个是小卖部的赵玉洁,要我帮她俩拍张照,我就联想到当时的一个电影《春苗》,表现的是农村的赤脚医生,于是我让她们俩做一个学习扎针灸的动作,还故意将带有红十字的卫生箱放在两只手下面,以示正宗。尽管两人的神态一般般,但这还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啊!

 左为赵玉洁,右为张秋娥。

照片故事

49

《 黑土地的情缘 》

老照片《黑土地的情缘》,是我记录的一对新婚夫妇——上海知青贺曙康、北京知青梅淑琴,他们结婚当天的合影照片。在黑土地上,男女知青们在建设北大荒的艰苦环境中相识相知相恋,是黑土地的情缘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这种婚恋是浪漫与现实的结合,从目前来看是稳定和牢固的。这种婚恋不再拘泥于地区的差别,条件的好坏,以感情作为纽带,以人品作为首选。据不完全统计曾在27连工作生活过的知青有53对成婚联姻,其中“沪沪”成婚19对;“京沪”成婚11对;“沪哈”成婚3对;“沪杭”成婚1对;“沪舟”成婚3对;“京京”成婚2对;“哈哈”成婚14对。

2013年9月,在27连纪念上海知青赴黑龙江45周年团聚会上他们与老照片合影留念。(柯宏 摄影)

照片故事

50

《 我们连队的种菜班 》

种菜班,一般在连队叫菜组,是我们连队蔬菜、瓜果的主要生产单位,真的它是管着我们连队知青嘴的重要班组,每年的8月份是各种蔬菜、瓜果大量下市的时候大伙的美劲就别提了!


我们连队的菜组一般有5、6人组成,当时主要有后勤排长侯大坤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有兴凯湖过来的老北京尹宝田负责。记得当年我们刚到连队的时候,蔬菜比较单一,特别是冬天萝卜、土豆加白菜(当时没有菜窖全部是冻的)。后来经过他们的努力,蔬菜的品种越来越多,几乎南方的蔬菜品种都在北大荒落户了,而且个头和尺寸都比原产地要大的多。几张老照片记录了他们当年的精彩。      


照片故事

51

新闻照片《 喜读公报 》

老照片《 喜读公报》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印记,那是1977年8月12日党的十一大召开,团宣传股要反映基层民众的照片,我就拿了一份喜报到菜组,组织了几个人以向日葵地为背景拍摄了这一张《喜读公报》的新闻照片。可想而知老陈很早就接触新闻摄影了!

《喜读公报》 

照片故事

52

人物篇《 养鸡妹姜金妹 》

姜金妹,上海市市南中学68届高中生,1969年到27连,为人厚道也比较随意。记得我们27连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也开始饲养白勒克蛋鸡,数量在四五百只左右,安排姜金妹负责饲养。当时,连队养鸡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生产,主要还是满足内需,后来情况不太好,特别是冬天房舍不保暖冻死的比较多,弄了2年也就作罢了!


老照片记录了曾经的养鸡妹与她饲养的鸡和蛋。您看到了吗!

姜金妹边上的是低值易耗品保管员老职工杨万昌

 2013年9月,在27连纪念上海知青赴黑龙江45周年团聚会上,姜金妹(左)与老照片合影留念。(柯宏 摄影)

照片故事

53

《 连队三八包车组 》

记得当年各个连队都有以女同志组成的“三八”包车组,当然我们27连也不会例外。当年我们的三八包车组有6人组成,组长是宝泉岭农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毕业的黄楚芬 ,1968年12月分配到我们27连,她为人谦和朴实有点腼腆但人缘很好,平时经常穿着一件劳动布的工作服显得精干利索。由于她是科班出身,到连队后就在拖拉机上工作,后来成立“三八包车组”就有她担任车长,带领五名女拖拉机手着实干了一番,为连队增光添彩,也给大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当年的三八包车组》

 2011年11月部分原三八包车组成员合影留念

照片故事

54

人物篇《 能人王吉富 》

王吉富,一个从其他兄弟连队调过来的老职工,给人的感觉非常能干、聪明。他曾经在鱼亮子打过鱼(会编结鱼网丝挂子),到我们连队后在马号赶马车,后到农工班当排长,我提拔后他也当过一阵子的统计员,业余时间还自己养蜜蜂搞搞副业。老王生有四子一女,如今都已成家,有趣的是所有子女都在身边,没有一个离家外出发展的,目前都在承包连队的水稻田。一般能干聪明的人想得问题多胆子似乎也小一些,据说,当年连队改制开始承包土地,老王家人口多也拿了不少地,可惜承包的第一年效益不好亏了,后来退出了一部分土地,故目前他们的大家庭总体承包的地不算太多,但是也能过得去,小康有余吧!

当年王吉富在水利工地上

 2009年8月我为老王一家拍摄的合家欢

能干的老王在搬玉米秸秆 


儿子在检修联合收割机

 我看老王赤着膊要与我合影,干脆我也脱了一起合影留念吧!

照片故事

55

人物篇《 曾经的司务长董树桐 》

老职工董树桐,我们27连曾经的司务长,记得1969年我们刚到连队,董司务长对我们的伙食关心倍之。我们是新建连队,各方面的条件比较有限,特别是猪肉少,每次吃肉都要到兄弟连队去调剂,司务长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在一次大会上, 董司务长 就这个问题安抚大家:现在我们食堂养的猪还没有起来,目前我们吃肉只能是肥的练油瘦的炒菜吃,有点肉味就行了!于是乎“有点肉味就行”成了大伙对吃肉的口头禅!后来,老董由于身体原因不再担任司务长,照顾去了羊号放羊,但是大伙对曾经的司务长还是怀念有之!

曾经的董司务长放羊多潇洒

2010年8月与董树桐夫妇合影留念

照片故事

56

《 老哥歇歇手喝口水吧! 》

老照片《送水》拍摄于25连的秋收期间,当时要在他们连队拍摄一组秋收的照片,这是其中的一张。农业连队每逢人工集中作业时,如夏锄、麦收、秋收等等,连队都要安排1人负责送水,如果地号分散还要增加一人。送水工作在连队还算是属于照顾的工作,因为他没有定额和工作量,人也比较自由。送水人一般挑两桶水,一头是锅炉烧的开水,另一边就是凉水(井水)了。当时人们对饮用水根本没有什么标准可言,怪了!也没有人因为喝了生水而拉肚子的!劳动之中,人们唯一享用的就是这么一杯水,一声简单问候!

 《送水》

照片故事

57

人物篇《 25连何连长 》

何明信,四营25连连长。我们两连的土地接壤,兄弟连队。记得原25连工作组的北京知青邓谦对他的描写:“何连长瘦瘦的,中等个,走路急匆匆的,也不笑,我都没听他说过几句话,开会时他总急于散会,然后下地干活去。那年我和小宫从营部拿回乒乓球男女单打冠军,第一次看到了何连长的笑脸。"  


我和何连长基本上只是在营里开会、检查工作,或是连队现场会时有所接触,关系还可以 。记得那年黑龙江画报社摄影记者马克昌来我们连队拍摄机械化开荒照片,由于拖拉机不够,我与何连长联系,他马上安排机车过来帮忙,得以让老照片《垦荒第一犁》顺利拍摄完成!


我的老照片《秋收时的何连长》,也是我在25连拍摄秋收组照时为他留下的个人影像。何一直生活居住在25连,于2011年去世。       


 25连何连长(左)和郑指导员(右)在秋收现场

照片故事

58

《 麦收时节 》

在当年以旱地作物为主的农业连队,每年8月的麦收将是一场速决速战的重头戏,因为北大荒的8月是一个雨水较多的季节,同时小麦的种植面积要占总面积六成左右,一句话:时间紧任务重!当然,麦收也是当年机械化收割程度最高的作物。那些年,我们连队有一台东风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新),三台牵引式联合收割机(旧),都检修完成整装待发。其实,我们当时为了减少晒场处理麦子的压力,保证小麦的品质和千粒重,基本上采取割晒后拾禾的方法来收获小麦,一般不采用直接联合收割机。一组老照片展示了当年麦收的场景,四十年过去了,这些收获机械早已成为古董不见踪影了!这些老照片都是用我的木制照相机拍摄,由于镜头的品质不是很好,清晰度有些影响,近景还是可以的,不管怎么说,“有毛不算秃”有比没有好!大伙慢慢欣赏吧!


节录我的散文习作《我的照相机》中的一段文字:夏天,微风阵阵,麦浪滔滔,沉甸甸的麦穗在告诉人们夏收时节已经到来。这时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出现了:蔚兰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金黄色的麦田里,一台台大红的联合收割机象威武的战舰在一望无边的麦海中航行,一辆辆绿色的解放牌汽车在麦田中横竖串行,把丰收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回晒场。

整装待发

半自动康拜因早已不见踪影

自动康拜因正在拾禾作业

半自动康拜因在拾禾

战舰巡航(这是我摆拍的,把三台半自动康拜因摆到了一起,正式作业不可能这样操作的)

以上照片用这哥儿们拍摄

照片故事

59

《 自制幻灯片 》

当年团部放映队来连队放电影,每次在放映前要放一些宣传方面的自制幻灯片,内容有标语口号文字型的,或是彩色绘画型的,记得放映队的崔君沛(已故)画的人物真好,特别是他的古典仕女画得非常漂亮。后来我们连队也学着制作,记得还组织一个宣传小组来负责这一工作呢!美术部分有擅长绘画的叶家培负责,我负责技术制作工作。


当时制作幻灯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烟熏法,即将干净的玻璃放到煤油灯上让烟把它熏黑,然后将毛笔蘸点水当笔在玻璃上写字,就有了黑底白字的幻灯片了;另一种叫糯米纸法,糯米纸就是我们日常包奶糖的一层半透明的纸,上海的药房里有买,首先将糯米纸轻轻放到水面上,让它飘在水面慢慢涨大,然后用干净的玻璃从水下慢慢将糯米纸托起注意不留气泡并附着在整个玻璃上,阴干备用即可。这种幻灯片由于有了一层糯米纸,就有了一定的吸附能力,可以用透明水溶颜色着色了,还可以在上面绘画等等,效果就比较好了。


后来,为了宣传连队的好人好事,真实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我利用摄影技术,把照片通过放大机制作成幻灯片,这在当时也算是首创了。每当连队的真人真事上了银幕时,着实让人们火了一把,大伙惊叹不已,现在想来也老有成就感的啊!

连队宣传小组在研究分析幻灯片制作

 我至今还保存着的当年用照片制作的幻灯片

  放映效果图

这张幻灯片加了彩色字和照片结合,效果更好了!

照片故事

60

人物篇《 北京知青邓谦 》

邓谦,一位1969年去黑龙江兵团的北京知青,曾经在值班营机炮连工作。据我们27连战友她的小学同桌透露,在校期间邓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父亲曾是中学校长。当年我们并不认识,只是在39年前曾经有过一次邂逅,记得那是1975年秋收期间,我受团宣传股大邓委托去25连拍摄秋收照片的时候,当时邓由于在机炮连各方面表现突出,被作为培养锻炼对象安排到我们四营25连参加工作组。据说当年四营教导员哈尔滨知青杜启超曾经想要留用她但未成功。


我为了拍摄好这一组有关秋收题材的照片,事前就与25连的何连长和郑指导员联系,让他们安排人配合拍摄。初步构想,一是表现秋收的大场面,二是秋收中的人与事(收割、送水、地头演出等),三是连队领导班子。邓是工作组成员参加了领导班子的拍摄,她当时也负责连队的宣传工作,并有创作和文艺表演的才能,故她也参与了地头慰问表演的拍摄。一组照片展示了当年的人与事,邓在我的博客里看到了自己当年的老照片高兴不已,马上给我留言并表示希望得到这些照片。其实我也非常开心,因为老照片找到了自己的主人,于是我将所有与之有关的8张照片发给了她,并在自己的博客里发了博文《邂逅也是一种缘分 —— 老照片寻亲记》,这样也就有了以后的交往……

 《青春的记忆》

 左起郑指导员、王蓉雅副指导员、邓谦

 中间为邓谦

 2014年5月20日,有北京总召集人吴津生作东,我和邓谦见了面,并送上老照片纪念相框。

照片故事

61

《四营参加团首届体育运动会集体照亮相》

1972年春季,19团首届体育运动大会在团部如期举行,我们四营参加运动大会球类比赛的男女运动员在机关办公室门口合影留念。

四营(长林岛)参加19团首届体育运动大会球类比赛的男女运动员合影留念。

照片故事

62

《 四营学习毛选讲用会代表浮出水面 》

1969年6月,19团第二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在团部举行,我们长林岛四营有24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希望大伙能把他们都对号入座!

老照片由顾逸平提供。

分享老照片 传递黑土情陈章庆

十年的知青生涯,拍摄并留下了一百多幅体现当年兵团连队生产生活的老照片, 如今这些老照片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知青人生经历的见证,情感记忆的档案。我非常愿意将之与广大知青朋友一起分享,更好地发挥她的作用 。多年来,我除了在网上发表这些老照片作品,也把她制作成纪念镜框赠送他人,让人们通过这些老照片一起来分享、回忆我们那段刻骨铭心的人生记忆。

2009年第一次回访农场时,将老照片赠送刘君祥老指导员。

2010年第二次回访时,将老照片纪念镜框赠送农场。

2010年杭州知青赴黑龙江四十周年活动时,赠送老照片镜框。

在杭州期间与惠政委夫妇留影。左起,高梅宝、张雅明、惠夫人、惠政委、陈章庆。

2010年老照片镜框赠送舟山知青赴黑龙江四十周年活动。 

2010年向奉贤海湾园知青博物馆赠送老照片。

向60团战友赠送老照片镜框。

2013年向黑河知青博物馆赠送老照片镜框及光盘。

作者简介:

陈章庆,1949年出生,大专学历,1969年6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19团四营27连工作,曾任连队统计员、副连长、连长;1979年返城后在中共普陀区委宣传部、统战部工作,曾任科员、副科长、科长;1991年调上海市政协《联合时报》社工作,曾任摄影记者、总编办副主任;1997年起筹建上海市政协影视中心,任常务副主任(副处级调研员);为上海市八届、九届政协的首席摄影师。


陈章庆自幼受其父影响学习摄影,去兵团下乡时带了两台120相机和自制的放大机,十年间他拍摄了近百十张反映连队生产生活的纪实照片,如今这些老照片已经成为当年下乡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情感记忆的永存档案。

文/图来源:陈章庆的博客  (向作者致谢!)
http://zhangqing1949.blog.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文章(807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