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北大荒合唱团走进第二故乡


北京北大荒合唱团走进第二故乡

2019年8月,在这赤日炎炎的盛夏时节,北京北大荒知青合唱团一行50余人,满怀对第二故乡北大荒的深情厚意,带着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回来了!
知青返乡恋故土 合唱震响黑土地

8月7日晚,带着对第二故乡的浓浓情意,北京北大荒知青合唱团在宝泉岭工人文化宫,为父老乡亲们带来文化盛宴。《北大荒人的歌》《北大荒与祖国共命运》《不忘初心》等合唱、联唱歌曲气势恢宏、铿锵有力,知青们一边唱着,一边激动得眼中闪着泪花,现场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红梅花儿开》《映山红》《艾米丽》等舞蹈和手风琴独奏,以优美的姿态、悠扬的旋律又一次征服观众。歌曲《咱老百姓》等歌曲引人入胜,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节目最后,全体演员与现场观众共同唱响《我的我的祖国》,大家伴随着音乐打着节拍,让演出在一片祥和中落下帷幕。 

整场演出持续90分钟,演职人员60余人,现场千名观众,知青们用耳目一新的节目,还原他们积极拼搏的可贵精神,让年轻人感受着知青饱含沧桑又昂扬向上的人生轨迹,他们纷纷表示,还将在第二故乡继续发挥余热,将北大荒建设的更好。

北京北大荒合唱团回到第二故乡   侯玉华摄影制作

北京北大荒知青合唱团一行50余人第一站来到宝泉岭农场慰问演出。当晚有上千人在农场文化宫观看了演出。

混声合唱  《宝泉岭之歌》    指挥:郭晓磊    钢伴:贾 微

混声合唱  《北大荒人的歌》

混声合唱   《雪花飘飘》


混声合唱  《黄河颂》

女声独唱  《情系老百姓》    演唱者  张秀敏  宝泉岭农场

午 蹈  《红梅花儿开》    表演者:程琳  季仰予  唐节竞   何秀华等

男声合唱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表演者:郝希会  张扬  毛建清

手风琴独奏  《祝酒歌》    演奏者:李方宇

歌曲联唱  《北大荒与祖国共命运》    表演者:唐节竞   詹京华  王曼微  杨宗霓    罗春菊  郝希会  张  扬  毛建清

男声小合唱   《迎着风》    演唱者:宝泉岭农场派出所警员

女声独歌  《难忘的那一天》    演唱者:郎滨

女声表演唱  《白桦林的思恋》    表演者:全体女生

独舞  《映山红》    表演者:朱晓初    

男声独唱   《咱老百姓》    演唱者:马伟营 (宝泉岭农场走出去的歌手)

混声合唱  《不忘初心》等    领唱:张春生

著名指挥一郭哓磊   ▽

宝泉岭农场领导与合唱团全体合影

中为合唱团团长刘金良  ▽

《我们的故事》
乘着歌声的翅膀

作者:  贾宏图

在市声喧嚣的北京,我在寻找歌声。

在人声鼎沸的北京,我在寻找北大荒合唱团的歌声。

北大荒之歌
——北京北大荒合唱团

这是由一群北大荒老知青组成的合唱团。当年,他们的歌声回荡在兴安岭脚下,回荡在三江平原,回荡在北大荒广袤的土地上。后来,他们又乘着歌声的翅膀回到北京,分散在这个宏阔的城市里的各个角落。十多年后,他们又重新集结,再次唱起北大荒的颂歌,唱起自己的心声。去年,他们又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到大洋的彼岸,飞到华盛顿,飞到纽约的联合国大厦,他们的的歌声让那里的人们知道了一个神奇的名字——北大荒。


我在寻找一个人,他是这个光荣的业余合唱团的领头人。我找到了白石桥路魏公村的中央民族歌舞团,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工地,没有歌声,只有机械的轰鸣。我又走进侧面的小街,终于见到了民族歌舞团的牌子,进门一看是几栋宿舍楼。正在进退两难时,从那栋宿舍楼的地下室传出了歌声,是那悠扬的蒙古长调。我顺着歌声走下去,在虚掩的门缝里,我看到了那个穿着桔色西装、粉色衬衣的先生,他正襟危坐,一脸严肃。原来,他就是我要找的江逊之,民族歌舞团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北大荒合唱团的团长。他马上把我叫进屋里和他一起听歌,这正合吾意,原来他正在为报考本团的歌手们考试。

江逊之

考试结束后,江逊之请我在那条小街上的一家小店吃火锅。我赞扬这几位歌手水平相当了得,他说只有那个男中音还可以。他感叹到,当年我也是几百名参加考试的业余歌手之一,没想到三十多年后自己也当上主考官了。我说,你肯定也是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到这块艺术圣地的。


江逊之最早的歌声响起在小兴安岭脚下赵光农场(7团)二营22连的大食堂里。这个北京菜市口中学1969届毕业生,一到连队就显示了他的声乐才华。一曲《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朔风吹”,让他成了连里头号歌唱家,连里的大小文艺活动他必唱,还代表连里到营里团里演出,也是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了。演出都是业余的,平日里他和大家一样春天下地播种、夏天跟垅锄地、秋天弯腰割豆子、冬天挥镐刨水利。江逊之还参加过在荒原里建新点的战斗,严冬季节,他开进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打地柱支帐蓬,生火做饭。晚上他们都冻成了“团长”,只好穿着棉衣戴着皮帽子睡觉。早上起来头上、脸上都是霜雪,连眼睫毛都冻得粘在一起,用火烤半天,才能睁开眼睛。长期不能洗澡,身上长了虱子,衣服只好用开水煮。可是,16岁的小逊之还是很快乐,他经常对着北大荒高声呼喊,有时还跑到小树林里“咿咿呀呀”地练声。


三年后,形象英俊、声音甜美的江逊之被调到了7团宣传队,成了半专业的演员。他以唱为主,唱男高音,《北京颂歌》、《战士歌唱毛主席》是他每场必唱的歌。他还唱京剧,因为扮演杨子荣、郭建光,他成了全团女知青的偶像。当然,他有时也”跑大兵“、跳群舞,有时还拉提琴、吹笛子。凡是缺什么,他都能顶上去。

尹金玲

在队里他认识了天津女知青尹金玲,她是唱女高音的,人长得漂亮,扮相好,李铁梅和柯湘都唱得特棒。她唱戏时总是那个拉二胡(有时也拉京胡)的北京知青汪维义伴奏,他的艺术天赋是家传的,他的祖父是京剧荣春剧社的名角。他最爱拉京剧曲牌“夜深沉”,一拉起来就如痴如醉的。她和他,一个唱得动情,一个拉得投入,真是琴瑟和谐。在他们互望的眼波里,小江看懂了他们的心思。那时,尹金玲正和汪维义“拍拖”,他们的联络信号是,小汪一拉柯湘的那段“战友们重相见……”,小尹就跑去幽会。这时,江逊之跑到小树林去唱他的“我爱你五指山,我爱你万泉河……”听他歌的,是广阔的大地。


虽然身在“上层建筑”,可这帮宣传队的知青们吃的苦一点也不少。他们跑遍了全团的所有连队和附近的部队农场、农村公社。在那个文化匮乏的时候,他们是最受欢迎的人。他们把笑声洒在乡间的小路上,他们把歌声像清泉一样送到饥渴的人们的心里。路途遥远,一路巅簸,演出条件很差,夏天不遮风雨,冬天不避严寒。夏天他们在哪儿演出,哪里的蚊子就非常高兴,灯光下它们肆意叮咬着人们暴露的身体。冬天就更难忍受了。记得那年的大年初二,他们在没有取暖设施的空房子里演从哈尔滨京剧院学来的小京剧《追报表》,汪维义穿着棉衣、戴着手套拉二胡,而演老队长的江逊之,穿着单衣表演,20分钟下来,嘴都说不出话了,在火盆旁烤了半天也缓不过来,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人被冻僵的滋味。


艰难困苦并没影响江逊之对艺术的更高追求,自学成才的他也想学到更专业的声乐知识。正好回家探亲时,在陶然亭公园认识的歌友把他介绍给了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女高音歌唱家陈季菊,这位印尼归侨在国外学的是美声,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在她的指导下,江逊之的演唱方法更科学,表现力大大增强。他回团以后,成了相当出色的独唱演员。他曾一度被调到一师宣传队,记得我到孙吴的师部参加通讯员培训时,看过他们的演出。因为我也对声乐很有兴趣,对江逊之声情并茂有演唱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师部宣传队解散,他又回到了团里的宣传队。


机会如化雪的春风,吹到了江逊之身上。1975年4月,陈季菊老师来信,中央特批了指标给民族歌舞团,团里要招收声乐演员。这样,逊之跑回北京连过初试、复试和面试三关,在数百人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和在内蒙古插过队的天津知青蒋大为一起成为那批十五个被录用的新声乐演员。他是一年以后才报到的,兵团坚决不放,从团到师到兵团总部层层做工作,颇费了些周折。他是乘着歌声的翅膀回到北京的,可走的时候,他和团宣传队的战友们抱头痛哭。近七年的朝夕相处,他们都难舍难分。


身在北京,可很长时间里逊之的心思还在遥远的边疆。他非常愿意下基层演出,这些年里他随着团里跑遍了天南海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他把自己的歌声送到美丽的草原,送到雪域高原,送到边远的村村寨寨。也许这就是江逊之在北大荒唱歌明白的道理,他知道为什么唱歌,要把歌声送给谁听。这些年他从唱大合唱、小合唱、二重唱、领唱,到独唱,专业水平不断提高,1987年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成为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1991年他参加了平壤的国际艺术家,获得美声的金奖,同时获得器乐金奖的是琵琶大师刘德海。他曾为电视连续剧《诸葛亮》、《孔丘》演唱主题歌,他演唱的《我爱老山兰》一度成为中央广播电台播出次数最多的歌曲。现在已担任中央民族歌舞团歌队队长的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培养后人上了。应该说,江逊之和那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兵团调到中央文艺团体的战友一样,已经成了真正的业务骨干、中间力量。在功成名就之后,江逊之时常梦起北大荒的那些往事,十分想念那些老战友。

尹金玲(中)汪维义(右)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现在我该说一说可爱的尹金玲和她的汪维义了。就在江逊之调回北京时,他们的心也活了。那时知青的心都活了,不是他们不想扎根边疆,而是随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每一个人都想突围,寻找新的光明。本来金玲已经被天津的五七艺校选中,可团里坚决不放。他们又想出了曲线返城的办法。汪维义“转插”到北京的大兴县,尹金玲“转插”到大连附近的一个林场。又经过一番奋斗,他们又被抽调回城,维义先当力工,后来因为他心灵手巧,被调到了北京玩具研究所。他设计制作的风筝在电视中作过介绍,还到日本展览过。为摆脱体制的制约,他干脆下海,自己办了一个风筝店,他的产品在北京主要对外大宾馆都有销售。再说金玲,她从林场被抽调到大连的化工研究所,虽然因为歌唱得好倍受重用,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让她放弃了进入本地专业文艺团体的机会。1980年,她对调到维义所在的玩具研究所的幼儿园当音乐老师。后来,她提前内退自己办了一家幼儿园,她想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培养更多热爱艺术的孩子。正在她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因为城市改造,幼儿园被拆掉了。无奈,她到平安公司找了一份差事,一直干到现在。


和大多数返城的知青一样,经过十多年的折腾,金玲和维义有了稳定的工作,安适的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也不愁衣食了。一有了闲心,就容易怀旧,想起老战友,想起当年宣传队的浪漫生活。北京毕竟是文化大都市,群众文化生活特别活跃,各种合唱团从中央机关到街道胡同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春心萌动的金玲和维义参加了水平不错的“音乐之友合唱团”,他们又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回自己的青春,飞到了遥远的地方。他们又想到了北大荒,正好团里有好几位老知青,多数都是当年兵团各团宣传队的骨干。他们能说到一起,也能唱到一起,都喜欢怀旧的老歌。后来一商量,他们都说,我们不如成立一个自己的合唱团。这样一来,在1995年3月,一个并没有什么伟大意义的一天,在三里河一家公司的会议室,传出了歌声:

“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暖流就涌出了心底。

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

在这只有北大荒人才能真正理解的歌声中,“北京北大荒合唱团”成立了。从此这个不变换排练场所的合唱团如一方热土,不断吸引着热爱黑土地又热爱歌唱艺术的老知青,他们在这里找回了青春,找到了知音。这里成了他们的精神伊甸园,每周一次的排练是他们最期盼的日子。星期日这一天,他们像第一次参加春游的孩子一样兴奋地从北京的东南西北赶到三里河或真武庙或宣武文化馆或民族歌舞团的一个不大的排练厅。他们中有开自己的车来的,有打的来的,有挤地铁来的,也有徒步走来的。他们中有政府的官员,有发了财的老板,有普通的上班族,也有下了岗的老职工,但一进了这个圈子,他们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有一样的身份――老知青。那一刻,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疲惫烦恼忧虑都汇入了感天动地的歌声,他们感受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快乐。


江逊之是从老战友尹金玲和汪维义那里听说“北大荒合唱团”成立的。他不顾著名歌唱家的身份,也挤进他们的队伍,和大家一起唱起来,就像当年在7团宣传队时一样。他说他是奔着“北大荒”这三个字来的,因为这里凝聚了他难忘的苦乐年华。他毕竟是专业演员,排练中他总是认真地教大家如何标准发音,如何处理不同的歌曲,如何在歌声中融进自己的心。后来,大家干脆让他当了艺术指导。关心和指导过这个合唱团的有老一辈指挥家秋里、著名作曲家瞿希贤,还有当代著名的指挥家聂中明、唐江、李华德、王树人等人,他们的指导让“北大荒合唱团”成了北京众多群众合唱团中的翘楚,团里的每次演出都相当精彩。但是,他们还需要一个常任的艺术家当头。这样,大家一致推选江逊之担任了“北大荒合唱团”的团长,因为他是自己人,合唱团的经费是靠大家交会费的,作为团长的一切工作都是义务的。有人算过,这些年当团长的老江赔进去一台轿车,因为按他的资质,如果用指导合唱团的时间去教学生,大概足可以挣一台相当好的轿车。老江笑着说:“和你们在一起,我能多活十年,一台车算什么!


在江逊之引领下的“北大荒合唱团”成了北京最著名的业余合唱团之一,他们参加过如纪念周总理百年诞辰的音乐会、庆祝香港回归晚会、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晚会等许多大型文艺演出,在第五、六届中国合唱节和第一、二届全国企业职工合唱大赛中都夺得过金银奖。在2006年第28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他们又一举夺得了大合唱、小合唱和独唱的三项金奖。在家乡的舞台上,我目睹了江逊之和尹金玲、汪维义的面容,说实的,他们已不再年轻靓丽,但却显示出一种夕阳般的辉煌和霜染秋林般的绚丽。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北京声望很高的“北大荒合唱团”也引起了海外音乐界和华人音乐爱好者的注意。正好华盛顿中国音乐协会和华盛顿中国知青协会要在北京选一个老知青合唱团到美国演出,他们在内蒙古知青的“草原恋合唱团”、陕北知青的“宝塔山合唱团”和北大荒的“知青合唱团”中,最终选中了江逊之他们的这个“北大荒合唱团”。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支持下,以农垦总局副局长、当年山河农场的知青作家韩乃寅为团长、以江逊之为团长的48人演出团于2007年11月29日飞过浩瀚的太平洋,开始了为期17天的美国演出。经过严格的挑选,女高音部的尹金玲和男低音部的汪维义都成为了团员,金玲还带来了京剧清唱,维义带来了二胡独奏《夜深沉》。这是中国赴美演出的规模最大的业余合唱团,第一场演出是在华盛顿的蒙郡高中大礼堂举行的,一千多名美籍华人和当地市民观看了演出。这个主题为“来自黑土地的歌”的音乐会在这个时刻牵动全世界神经的都市卷起一阵“黑旋风”。这带着异域黑土地芳香的歌声,让美国人惊叹这喧嚣的人世间还有这般神奇美妙的天籁之声,更让他们知道了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如诗如画般壮阔美丽的地方――北大荒。在场的华人更是被深深地感动了,这耳熟能详的乡音,让他又看到了雄伟的天安门,看到了广阔的草原和常在梦中展现的故居门前的那条小河。也许更动情的是那些经过“洋插队”的老知青们,无论在校院苦读还是在餐馆打工的艰难岁月,还是过上了有房有车有地位的好日子,他们都没有忘记他们曾洒下汗水和泪水的土地。也许就是在那里积蓄的力量和经验,让他们永不言败,埋头苦干,事业有成。

“喊一声北大荒,能喊出勇猛,喊出顽强。

喊一声北大荒,能喊出纯真,喊出坦荡。

喊一声北大荒,能喊出热泪两行。哦,北大荒!”

这歌声唱出了台上和台下所有老知青的心声。每当唱起《北大荒人的歌》、《知青的歌》、《喊一声北大荒》这几首歌,他们都是热泪盈眶,不断地鼓掌和欢呼,那热烈的情景,在国内从未见过。这次演出团的团员都被老知青和热心的华人请到自己的家里食宿,看完演出他们还意犹未尽,彻夜长谈。特别让他们难忘的是,他们一到休斯敦机场,鲜花、标语、掌声、拥抱扑面而来,如同姚明的火箭队主场一样火爆。几十家当地知青和华人,像接待亲人一样开着数十台轿车把大家接回自己的家。他们看清了欢迎人群举着的标语:“真情载体 友谊桥梁”、“融情黑土地 隔海有知音”、“天下知青是一家”。他们更不能忘记的是,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当年内蒙古兵团的知青乔红在自己的官邸举行“家宴”招待演出团所有战友,她说:“你们的到来,让我感到非常亲切、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你们唱的歌是以岁月为谱,以青春为词,记录我们一代人非凡的生命历程。30多年过去了,我们青春不老,和祖国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这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2007年12月4日,“北大荒合唱团”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演出让他们的美国音乐之旅达到高潮。曾经当过知青的王光亚大使和夫人及在联合国工作的所的中国人,还有许多外国外交官都观看了他们的演出。没想到,在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中竟有三十多个中国的老知青。更让江逊之没想到的是,竟见到了当年在22连当过四排长的北京女知青席兰俊,见到了他们7团宣传队的副队长、拉手风琴的北京姑娘李亚君。真是一段佳话。分别了三十多年的中国小兴安岭下一个知青宣传队的老战友江逊之、尹金玲、汪维义和席兰俊在联合联合国大厦重逢了,他们紧紧拥抱,热泪横流。在后面的演出中,江逊之唱了悠扬的蒙古长调风格的《天边》和那首深情的《母亲》,在场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朋友都被他的歌声打动了。而尹金玲唱的京剧选段《家住安源》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让在场的中国人沸腾进来,他们都是在这久违的音乐声中成长的,这激荡人心的曲调引起了他们的许多联想。

乘着歌声的翅膀,江逊之他们飞到了大洋的彼岸,又飞回了自己的祖国。他们还在歌唱,在那欢乐的日子里,也在那些平淡的日子里和琐碎的市井生活中。在歌声中他们重回青春,在歌声中他们化苦难为幸福和快慰,在歌声中他们的灵魂更纯洁更美丽。

来源:贾宏图《我们的故事》、侯玉华美篇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文章(807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