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知青到总导演——张艺谋的成功之路

每到国家大事,必要肝脑涂地
呕心沥血张艺谋

《我和共和国的故事》
著名导演张艺谋:
影响我最大的是那年的高考

张艺谋插队生活:
从黄土地吸取养分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谁都知道,张艺谋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总导演。谁都知道,张艺谋是世界著名电影导演。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张艺谋青年时代的轶闻趣事和酸甜苦辣?

张艺谋是吸吮着黄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在《黄土地》、《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影片里,渗透着他对黄土地的爱恋,对黄土地的向往,对黄土地的憧憬。在这些影片的细节里,展现着张艺谋在黄土地生活积淀的元素。张艺谋成长于陕西,从这里,他登上影坛,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今天,带大家走进鲜为人知的张艺谋的青年时代。

三年插队生活 他从黄土地吸取养分

张艺谋1951年11月14日出生于西安市,原名张诒谋,意为始终不渝为事业而谋。1968年张艺谋在西安30中上初二。正是“文革”期间,学校停课。因为张艺谋出身于“黑五类”家庭,提前下乡分到咸阳地区乾县武则天陵旁的汉阳公社倪村插队劳动。几个知青分住着两个窑洞。


秋季到了,黄土崖上野果飘香。张艺谋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中,用铅笔描画生活。他画风景画别出心裁,他画的人物头像更是形神毕肖。生产队里有一幅毛主席站立的挂像,就是出自张艺谋的笔下。


因为张艺谋身强体健,下乡插队的几年中,他一直是队里的头等劳动力,重活、脏活他不嫌,用他的话说,就是爱干那些出大力、时间短、工效快、工分高的活儿,不爱干那些熬得人难受的“磨洋工”活儿。队里缺少牲畜,多用人力架子车,“驾辕马”这个角色总是张艺谋扮演。他拉着满车粪,飞驰在绿色的田间小路上,多装快跑,乐在其中,并引以为豪。突然,从草窝里蹦出一只野兔,大伙儿停下干活,呐喊着围追堵截,兔子急了,一下钻进崖畔的洞里,张艺谋灵机一动,呼唤他的知青同伴捡来田禾杆,点着火在洞口用烟熏,兔子被熏得晕头转向,只想往出逃时,他用锄钩就顺利地将兔子钩出来,拿回去美餐一顿。


那时,“农业学大寨”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汉阳公社组织大会战,张艺谋和同伴刘梦臻被派到武则天陵后的大北沟修水库。

时值1970年11月中旬的一天,雪后初晴,寒风刺骨,水塘表面上结下了一层薄薄的冰。工间休息,大家又说又笑,互相赌勇气玩着说:“谁敢跳下水去游一游,谁就是英雄!”青壮年男女民工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有应声,忽然旁边几位女民工冲着张艺谋逗开了:“知青娃,你敢试一下身手吗?”其实,说者无意,那是逗着玩,谁也不那么认真较劲。张艺谋却不服输,他面对坝上围满看热闹的人,凭着爱护知青的形象和声誉的冲劲,誓要争一口气,脱下棉衣甩给刘梦臻,只穿了个裤衩,一跃跳进冰水中,民工们见状一齐喊“加油!”但一分钟过去了,张艺谋还没有钻出水面。这时气氛一下子紧张了!正在大家焦急万分时,张艺谋从40多米外的水面上露出了头,坝上一下子沸腾了,欢声雷动,民工们高喊:“知青娃,好样的!”


当地农民也把张艺谋当做自己人,一进社员家门,人家便拉他热炕上坐,他也就随和地脱鞋上炕。吃午饭时,人家留他吃饭,他就毫不客气地端起大老碗。看到老乡家水缸没水,他就帮着挑水。张艺谋闲了爱和社员们谝闲传,学会了当地的方言俗语,记下了不少诙谐有趣的民间故事,慢慢地对地方上的风土人情和习俗熟记于心。19年前我曾去过张艺谋西影路的家中,看到过他下乡时的一张照片,他光葫芦(头发理光了),穿件土布棉袄,腰上扎了一条草绳,旁边站着一条耸耳卷尾的狗。他的同伴们调侃地给这张照片题写了名字:“张艺谋和狗。”

近三年的插队劳动,使张艺谋已成为黄土地的儿女,在这儿他奉献过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也从黄土地吸取了养分。 

七年工厂劳动 艺术锋芒初显

1971年,张艺谋结束了知青生活,被招入咸阳的陕棉八厂当工人。9月21日这天,风和日丽,他坐上大卡车,背着简单的行装回城了。他被分配到前纺车间当搬运工。大概是名字谐音,分宿舍的管理员在名单上把张艺谋误写为张银幕,也许这样的偶然使他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艺谋(左)给工友讲故事

在车间,他推一趟棉花包,出一身汗,到更衣室,脱下湿漉漉的工作服,顺手一掷,“啪”就挂在高高的钉子上,惹得其他工人满堂喝彩,争学他的高招。淌了半年汗水,张艺谋改为操车工。每周清扫地道,他穿上防化服般的工作服,在飞扬的棉絮中工作,头发、眉毛都挂着花毛。

进厂第二年,一向不修边幅的张艺谋拿出工资订做了一套深蓝色中山装。


机遇总是偏爱有潜能的人。1975年底,陕棉八厂织袜车间工艺组物色人才,张艺谋坐进了工艺室搞设计。他设计的袜子,上面有地球图案,同事诧异:“臭脚袜子上怎么有地球?”他幽默一笑:“立足八厂,放眼全世界嘛!”另一种设计:上红下黑,色彩对比强烈;又一种设计:淡绿色,黑色海豚头顶白球。他的设计在陕西纺织系统获得了优秀奖!

张艺谋搞设计有常人想不到的怪招。一次,厂里办墙报,让张艺谋设计报头。他画了一幅秦始皇头像,然后,用火将画面烤黄,而且把画的一处烧得少了一片,酷似一张从陵墓出土的古画,厂部里的工友们看了纷纷说:“秦都故地,出了他这个鬼才!”搞版面设计,他用棉纱、抹布拓印,肌理多变,洋溢奇韵。1976年,陕西省科技展前,专家们看了张艺谋的版面设计都啧啧称赞说:“一流的,陕西少有!”


从1972年开始,张艺谋迷上了摄影,买一架照相机对月收入只有40元人民币的普通工人来说谈何容易!他节衣缩食,咬紧牙关攒钱。烟不抽了、馆子不下了、荤菜不吃了,不买车子、不买手表、不添新衣,每次回家,从西安火车站到琉璃街杜甫巷那段也不坐公交车了。就这样,还借了同伴几十块钱才买了一架照相机,后来又购置了镜头和简易的放大机。

为了掌握和提高摄影技术,他自制了一个小台灯,经常通宵达旦地研读。无钱买书,便跑图书馆借,借回来就抄。到1978年上北京电影学院之前,他竟整整抄了十几本读书笔记。


张艺谋迷摄影迷得发“疯”了!一下班,就拉上宿舍的郝民权、邱耀生及挚友刘梦臻等满世界跑:五陵原上,渭滨公园,渭河滩上,沣河岸边……到处留下了这些“快乐的单身汉”的足迹。到外地出差时,他也是相机随身带,不放过任何一个难得的镜头。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八厂俱乐部主任郝民权讲的一个故事,1973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早上,刚下了夜班,张艺谋便拉着他和邱耀生骑车几十里沿沣河岸跑到了阎家渠。张艺谋为了拍《无题》、《抓特务》照,让他俩做着各种姿势,一会儿提鞋涉水,一会儿岸上漫步,整整“折腾”了一天,当他们下午7点回到咸阳时,个个饥肠辘辘,在北大街国一食堂,3个人竟风卷残云般地吃光了9笼包子、9碗馄饨,看得周围的人无不目瞪口呆!


张艺谋曾七上华山拍照,其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后来登上了《中国摄影》的封面。

 张艺谋早期摄影作品

华君武慧眼识才 部长引荐上北影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张艺谋觉得这是个机遇,与好友吴德功商议到凌晨三四点钟,又觉得名额太少,希望渺茫,怎么办?吴德功激他说:“错过机会,后悔一生,考不上大不了撂笔路费就是了!”

于是,张艺谋利用到长沙出差的机会,带上影集作品,转道北上应考。赶到北京,先不敢报名,看了三天,觉得其他考生的作品都不如自己,心里踏实了,这才报了名。主考的老师看了作品,眼前一亮,惊叹不已,简直不相信是一个普通工人拍的。问他年龄,超了3岁,不符合报考条件,推荐他考广播学院摄影专业。他心想毕业后给中央领导拍照,自己出身不好,不行。


处于困境的他托人把信和影集转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黄镇重视人才,碰巧漫画大师华君武也找黄镇汇报工作,看了张艺谋的摄影作品,大加赞赏。黄部长立即指示落实两点:作品是否本人的,年龄是否超了3岁?陕棉八厂革委会答复:一切属实。黄部长批示:“张艺谋入学问题,你们研究解决!”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张艺谋被破格录取了。黄镇身居高位,华君武声名显赫,他们慧眼识人,器重张艺谋,为国际电影界选拔了一个奇才,堪称京师伯乐!

1982年张艺谋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1983年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个和八个》一片中担任摄影师,随后拍摄的《黄土地》,荣获全国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名扬影坛!张艺谋在陕西拼搏、磨炼、成长10年,终于登上了中国影坛。

不愧是张艺谋,
11年前奥运会开幕式震撼世界,
今巨幅国旗再创奇迹

小宇影院

他被称为“国师”。

他还被称为“老谋子”。

他是国际知名中国导演。

他是拥有超乎想象力的导演。

他是“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

他就是——张艺谋。

提起张艺谋导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经他导演的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震撼了全世界。


如今,导演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晚会,再创世界奇迹!

1)张艺谋的成长历程

1950年4月2日,张艺谋出生在陕西西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


1968年,张艺谋因当时那个年代的要求,初中毕业之后就到农村插队劳动。


1971年,从农村插队归来的张艺谋开始在棉纺厂当工人,赚些零钱。

1978年,高考恢复,28岁的张艺谋从棉纺厂辞去工作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开始学习,因为张艺谋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摄影师。


张艺谋因为当时比同届学生年龄大十岁,所以同学们都叫他“老谋子”。


1982年,张艺谋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之后,就到广西电影制片厂担任摄影师一职。

2)张艺谋的成名之路

执着的张艺谋在广西电影制片厂,在1984年,首次担任摄影师拍摄电影《一个和八个》,荣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

不得不说,张艺谋就是有摄影师方面的天赋,因其大胆的构图和独特的镜头设计,被列为“第五代”电影人,张艺谋的第一部作品就取得了成功。


张艺谋也因为拍摄《一个和八个》这部电影,受到电影界的关注。


有了知名度的张艺谋,在1986年,首次参演吴天明导演的影片《老井》,成为中国第一位A级国际电影节影帝。

张艺谋为拍摄此剧,专门把头剃光,一头扎进偏僻的农村,在农村体验了两个月的生活。


因为张艺谋之前是担任摄影一职的,所以他深知,必须亲自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才能把这部影片拍好,张艺谋是位追求完美主义的演员。


1987年,张艺谋导演《红高粱》影片,更是张艺谋的惊人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部电影获得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雄奖。

从此张艺谋在导演界及演艺界的知名度有了质的提升。张艺谋从摄影师到现在成为了真正的导演。


张艺谋总是能带给人意外,他总是有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还有他总是有超于常人的想象力。

3)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震撼世界

11年前,2008年8月8日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震撼全世界,更是国人的骄傲!

被国家认可的张艺谋,被选中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那一刻,张艺谋就深深的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追求完美和独特的张艺谋,一心投入到准备工作当中。


张艺谋认为,能够担任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主创人员,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一辈子至高无上的荣誉,责任重大,需要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智慧。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浪漫的形式,结合中化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让外国人感受到我们中国文化的力量。


在开幕式上,一幅巨大的卷轴在场地中央,两轴缓缓的展开,惊艳了全世界。

开幕式的卷轴,格外惹眼,据了解,当时张艺谋为了打造这一效果也是煞费苦心


因为卷轴是由LED灯组成的,相关负责人更是找到LED灯的厂商,把想要打造的效果让他们制作好,不能有一丝差错。而厂家的情况是,厂长已经哭了,因为太难了。


众所周知,LED操作的难点是故障率高,在上千人法人踩踏下,或者下雨的话,都可能出现失误。


但是张艺谋就像搞独特之处,他就要拼一把,张艺谋说:我真的想松开这张画,这个捆了我快一年,我不是一个没有想法的人。


就这样,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美的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直到最后,张艺谋才松了一口气。

张艺谋也因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被称为“国师”。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就这样烙在了众人的心上,张艺谋为中国打造了一场完美又独特的奥运会!

4)巨幅国旗再创世界奇迹

10月1日晚,一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联欢活动,再次见识到张艺谋导演的才华。是当之无愧的“国师”。

当庄严的礼炮和交响乐曲《红旗颂》拉开联欢活动的序幕时,3290名表演者跑进表演区,构成的巨幅国旗图案。

看到这个场面的时候就感到震撼,张艺谋导演总是能带来意外。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巨幅画面不止能构成国旗图案,竟然能动起来和升起来,形成各种图案。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令众人没想到的是这场视觉盛宴,全部都是由群众来完成的表演,没有一位专业演员参与。

这真的是张艺谋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再次创造的世界奇迹。

张艺谋真的是当之无愧的“第五代”导演。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张艺谋的功成名就,离不开他的执着和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他在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再次创造巨幅国旗奇迹,这都是需要实力的,张艺谋真的是当之无愧的“国师”。

新华视点:导演团队详解
“十一”广场大联欢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小宇影院、腾讯视频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文章(807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