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胶树,我们青春的生命火焰

谨以此诗献给:
曾在云南那片红土地上为祖国橡胶事业奉献过青春的知青战友们。

——陈与

配乐诗朗诵
橡胶树,我们青春的生命火焰

作者:陈与   
朗诵:舒昭玉 
 音像制作:肖家琦

播放时再点击视频右下角箭头,可手机全屏欣赏

第一乐章 : 青春热血组成太阳月亮

在云南边疆的高黎贡山下的江畔 

在瑞丽界碑的面前

在西双版纳密林的河边  

在滔滔红河的歌声堤岸

一棵棵橡胶树    仰望星空    云霭烟卷     

一棵棵橡胶树    雄心壮志    绿雾蜿蜒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为了祖国橡胶事业  

10万优秀儿女屯垦戌边   奔赴彩云之南  

带着成都府南河的理想境界  

带着北京天安门的肃穆庄严 

带着上海黄埔江水的起伏波澜  

带着重庆歌乐山的激荡火焰

带着昆明大观楼的经典长联 

太阳点灯   月亮为眼 

我们举起银锄    挥动砍刀   大干苦战 

向荒原进军    将大山的荆棘斩断

我们挥锄的手臂挂满了辰星光线 

我们稚嫩的骨头是洪荒之力的源泉

第二乐章:鲜血盛开燃烧的火焰

当倒下的生命成为史诗般的誓言  

三月的旱季哭红了眼圈  

成都知青为抢救国家财产 

让流淌的鲜血久久未眠  

北京知青牺牲在拖拉机下面  

上海知青排除哑炮雷鸣电闪  

重庆知青被竹篷压伤致残  

昆明知青为扑灭山火壮烈山间

在西双版纳东风农场  橡胶树不会忘记

龙泉公墓里躺着73座灯盏   

“我愿把青春热血洒在橡胶树林间” 

凝固的墓志铭让我们流连忘返  

我们的生命注入橡胶树的全部情感  

橡胶树是我们的血脉肝胆 

无论是风灾   寒灾  旱灾  雨灾

我们与橡胶树共同抗争   共同承担 

我们是橡胶树遥远的梦幻

第三乐章:离开是为了更多的回忆

多少年过去了   一棵棵橡胶树笑逐颜开  

已经成为橡胶树的我们  

把体温释放出来   催开花瓣 

那是我们生命的鲜红光圈  

当我们走进一座座橡胶树的大山

挥之不去的故乡总在我们身边  

我们与橡胶树要分离分开 

橡胶树哗啦啦的哭声 

一片连一片

当汽车载着我们离开  

我们的云南边疆   我们的橡胶林园 

红土高原转过身去   背影灰暗 

一阵阵薄雾卷起春寒  

红土地跟在我们后面  

一边奔跑    一边叫喊  

记住云南边疆    记住胶树林间

第四乐章:挥之不去相互缠绕

多少年过去了    云南边疆的橡胶树 

我们的精神境界   密码情感   

江水   叶片   漩涡    山峦  

那是我们几十年前的伙伴

我们遥望云南边疆   想起遥远 

那远方的橡胶树是我们当中的一员

它飞入成都府南河的中间  

飞入北京天安门的图案 

飞入上海黄埔江的外滩 

飞入重庆解放碑的光环 

飞入昆明滇池岸边的金殿  

我们想着云南边疆   想着红土高原 

我们一次次来到橡胶树面前

抱住橡胶树    一次次自恋 

回到青春时代   回到归宿的情感  

我们的眼泪和橡胶树的乳汁 

一张一弛    穿越星辰   穿越千年 

心与心不再遥远 

彼此无言   彼此重复   彼此温暖

尾声:橡胶树,就是你的当年

我们在各自的城市   勇于承担 

是走上讲台的成熟诗篇 

是各项工作的主管  

我们把握机遇  把握人生的方向盘 

云南边疆的橡胶树如影随行 

一直生活在我们的心间  

成为我们对社会负责的源泉 

说不完啊橡胶树    道不尽啊橡胶树 

云南边疆是我们化不开的锁链 

那一棵棵橡胶树是我们心灵沉淀  

那一棵棵橡胶树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我们面前的同事   同学   同伴 

就是云南边疆的橡胶树

就是几十年前   你和我的遥远 

橡胶树的主旋律    就是我们的故事经典

一次次荡气回肠     一次次辉煌璀璨  

橡胶树为什么流泪不止 

因为它的生命    有我们青春热血的火焰 

是我们青春的情感浇灌

作者简介

陈与  (重庆知青)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十营机务连文书。重庆渝中区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首届创作员,重庆某杂志编辑记者。


从1982年起,在国家级核心文学刊物《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作家》《四川文学》《红岩》《滇池》《绿风》《莽原》《春风》《鸭绿江》《青春》《现代作家》《花溪》《关东文学》和台湾《创世纪》《双星子》《葡萄园》等杂志,发表作品1000余首(篇)。1993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情不自禁》诗集。2002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亡命缅甸》200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抒情长诗《时间对话》。1988年获全国三峡杯诗歌大奖赛二等奖。1992年获全国冰雪杯诗歌大奖赛二等奖。2000年获《诗刊》新世纪诗歌大赛优秀奖。

青春飘扬红土地
远去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

今天说的兵团,是个可能推不出来的兵团,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10月批准组建,1970年3月1日正式成立,归建昆明军区,由云南省和云南省军区共同领导,兵团总部设在思茅。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下辖4个师,32个团,116个营,4个直属单位,5个水利工程团。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所属团场集中在西双版纳州内,下设一团、二团、三团、四团、五团、六团、十九团、二十团等八个团及独立一营、独立二营、独立三营三个独立营(后独三营改制为兵团独立五团),由原云南农垦系统各农场改建而来。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县景洪农场。景洪农场,1956年3月成立,1970年3月,国营景洪农场总场组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下辖12个营(1971年后)。1974年10月兵团撤销后,原属12个营改建为12个农场分场。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县东风农场。东风农场,1958年1月建场,1970年3月,改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下辖6个营。1974年10月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垦建制。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勐养农场。勐养农场,1957年1月建场,1970年3月,改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下辖5个营。1974年10月,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垦建制。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县橄榄坝农场。橄榄坝农场,组建于1956年10月,初名橄榄坝垦殖场,1958年6月,改为橄榄坝农场。1970年3月,改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下辖7个营。1974年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垦建制,复称橄榄坝农场,下辖7个分场。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黎明农场。黎明农场,组建于1955年4月,1970年3月,改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1974年兵团撤销后恢复原国营黎明农场称号。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腊农场。勐腊农场,组建于1959年9月,1970年3月,改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1974年兵团撤销后恢复原农垦建制。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十九团,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捧农场。1974年3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在勐捧筹建十九团,5月9日十九团正式成立,9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十九团改名国营勐捧农场。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十团,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满农场。1974年3月,兵团一师六团一分为三,一部组建二十团,兵团撤销后改名为国营勐满农场。

一师下属独立一营,设在思茅地区孟连县孟连农场;独立二营设在江城县振东农场。振东农场,组建于1963年5月,1970年3月改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营,1974年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场建制,改称国营江城农场。

独立三营设在红星农场,红星农场的前身是江城咖啡农场,1970年3月改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营,1974年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场建制,改称思茅农场三分场。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所属团场主要集中在临沧地区,下辖七团、八团、九团三个团和独立四营、独立五营、独立六营、独立七营四个独立营。由原属云南农垦系统各农场总场、分场等改建而来。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位于临沧地区耿马县勐定农场。勐定农场,组建于1958年3月15日,1970年3月,改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1974年9月兵团撤销后恢复国营勐定农场建制,中国知青史上注定要大书特书的一个农场。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位于临沧地区耿马县勐撒农场。勐撒农场,组建于1955年5月,原勐撒军垦农场,1970年3月,改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1974年9月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场建制。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位于临沧地区沧源县勐省农场.勐省农场,组建于1958年3月,1970年3月改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1974年9月恢复农场建制。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独立四营,临沧地区耿马县耿马农场改建而成,初建与1958年3月;独立五营,临沧地区双江县双江农场改建而成;独立六营,临沧地区永德县永康农场改建而成;独立七营,临沧地区永德县勐底农场改建而成。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所属团场主要集中在德宏州,部分分布在保山县,下辖十团、十一团、十二团、十三团、十四团、十五团6个团。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团,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农场改建而来,王小波当年插队的地方。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德宏州瑞丽县瑞丽农场改建而来,初创于1959年。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二团,德宏州潞西县遮放农场改建而来,初建与1956年3月;十三团由德宏州盈江县盈江农场改建而来;十四团由初建于1956年的芒市遮放农场改建而来;十五团位于保山,由原潞江、新城两农场改建而来。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团场主要集中在红河州,下辖十六团、十七团、十八团三个团。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由原红河州河口县河口农场改建而来,始建于1954年12月。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七团,由原红河州弥勒县弥勒东风农场改建而来,始建于1958年。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八团,由原红河州金平县勐拉(金平)农场改建而来,初建于1955年5月。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下辖独立一团、二团、三团、四团、五团五个独立团,独立一团位于文山州砚山县,团部设在平远街农场,由平远街,稼依,天保、健康、堂上等五个农场组建而成。独立二团,位于玉溪地区元江县,由甘庄、红河两个农场改建;独立三团,位于大理州宾川县,由原太和、宾居两个农场改建而来;独立四团,位于曲靖地区陆良县,由原陆良农场改建而来,独立五团,位于思茅地区江城县。

1969年,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组建5个水利工程团,后划归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改称兵团水利一团、水利二团、水利三团、水利四团和水利五团。水利一团,团部设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1974年8月并入一师六团、二十团。

水利二团,团部设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1974年8月并入一师十九团。

水利三团,团部设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县 1974年8月并入一师四团。

水利四团和水利五团,团部均设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后并入一师五团。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还直属设在景洪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兵团机械厂、汽车营、印刷厂、设计队、供销站等直属单位

1974年9月6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撤销,10月撤销工作全部结束。从1970年组建到1974年9月撤销,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共计接收了近十万城市知识青年,主要来自上海、北京、四川以及云南省内昆明等地。

1968年12月21日上海首批知青一千余人离开黄浦江奔赴西双版纳。

在红土地,在橡胶林,这些兵团知青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最终掀起了知青返城的高潮。

历史将永远记住云南知青。

来源:知青情缘、腾讯视频、今日头条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陈与:留在红土高原上的“孽债”

精选知青文章(807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