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养生:要学会与慢性病“和平相处”

最近,网上流传的胡大一教授的《慢病,人生中的遇见与相伴》一文,对大家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人启发。对此,冯周琴大夫写了一个“点评”,也让读者深感开窍。特一起转给朋友们。


我将“点评”放在前面,再附上胡大一教授的文章,这样,更方便大家透彻理解。

胡大一大夫与冯周琴大夫

不与慢性病为敌 要与慢性病为伴冯周琴

我完全同意大一教授不与慢性病为敌,要与慢性病为伴,合理管控,正常生活的观点。


由于检查设备的使用,现在要想证明一个人没有任何病很难。要想证明一个人有病,很容易。你身体再棒,也经不住B超、CT、MR|、DSA和各种化验的考验。如果按照正常标准,可证明人人都有疾病,特别是中老年人。


加上,有的单位把体检当成生意做;


加上,有的人本来就为本没有任何症状的检查中偶然发现的异常非常敏感;


加上,有的医生也不了解检查中发现的异常,如脑内脱髓鞘啊,脑萎缩啊,腔隙性梗塞啊,某条脑血管狭窄啊等等。常常会把危险因素当成疾病,把阴天看成已经下雨。


在社会上,如果一个人,还没有下雨,就穿上雨衣,撑起雨伞,穿上胶鞋,那大家一定会认为他是“神经病”,但在治疗疾病时,这样的“神经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也没有感到大惊小怪。


这真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还有就是,把老看成是病,老就是老,和年轻就是不一样,根本不能用年轻人的标准去衡


量一个老年人是否正常。我们看到自己脸上有皱纹,头发变白了,从来不会去担心害怕,但看到自己颈内动脉有一个斑块,就天天惶惶不可终日。这完全没有必要嘛。你看看你们家的水管,看看你们家的茶壶嘴上是否有水锈,这斑块不就是血管用时间长了的变化吗?如果都没有变化,那秦始皇到现在恐怕还活着!


因此,我完全同意与慢性病为伴,不能与慢性病为敌的观点。你与它为敌,过度治疗它,它一定也以你为敌,更加伤害你的健康。


有一个59岁的干部,没有任何症状,却强烈要求体检中增加一个脑血管检查项目。MRA检查发现她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她又强烈要求放支架。支架术中,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昏迷,一周后就……


她爱人后悔得哭天喊地的。


实际上,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是正规抗栓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供血动脉的严重狭窄。她一条也套不上。这又是何必呢?

附:胡大一教授文章
慢病,人生中的遇见与相伴

点击上方↑播放音频

本文主要内容节选自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的一篇关于慢性病认知的文章,值得医者及患友一起品读。

慢病,人生中的遇见与相伴

人类其他任何时期都没有像近几十年一样,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健康的影响,一方面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医学技术使传染性疾病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却是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持续高发,我们每个人可能未来都会遇见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慢病人群要带病生存,这让人类平均延长的寿命大打折扣,而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一个得了卒中的人,生活不能自理,生不如死,一场大病常常不仅使一个人失去健康,更可能夺去一个家庭的幸福,增加社会负担,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慢病虽然危害严重,但可防可控,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掌握健康知识,正确对待慢病,学会自我管好慢病,一样可以拥有健康和长寿人生。

与慢病为敌不如学会与其为伴

疾病就如人生中不如意的大事小事,不可能避免。对于疾病,作为医生的态度是:认识它,接受它,管好它。消除症状,预防风险,完全可以逐步回归正常生活。既来之,则安之,有时与其与病为敌,不如学会与其为伴。抓紧时间去做正确的事,去享受阳光,去登上山丘,去泛舟河流,去放眼草原,去体味人生……

知识的力量

各项流行病学调查与医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类健康的60%,17%取决于环境,生物遗传占15%,平常的医疗卫生,得病后的治疗、药物使用,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只有8%。我们的健康68%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健康教育是目前我国每个人都缺失的一课。美国、芬兰等国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使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人们寿命延长的典型案例,主要是通过危险因素控制,如控制高血压、胆固醇,控制烟草等。芬兰通过健康干预,使冠心病人群死亡率降低了80%,寿命延长了10年。掌握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拥有健康人生。

胡大一健康三字经

管住嘴  迈开腿

零吸烟  多喝水

好心态  莫贪杯

睡眠足  别过累

乐助人  心灵美

家和睦  寿百岁

来源公众号“胡大一”、“中国老干部”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