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下)
前段时间,参加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十营,上海知青49周年聚会。
大家聊了很多当年在大南溪十营的生活经历,由此打开了我尘封在心底,渐已淡忘了的记忆大门。
回首往事,各种艰辛与快乐的生活情景,就仿佛是发生在昨天,如同影片一样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说来真是感慨万千。由于本人故事太多真不知从何说起。
下面我把我所经历过的,其中一些生活小事和小片断,以口述的形式,如实地记录下来,与各位知青朋友们分享回忆。
十、巧遇七里蜂
十一、高山上的小螃蟹
十二、活捉巨蟒
十三、奇迹
十四、探亲旅途中的奇遇
十、巧遇七里蜂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十营,原始热带雨林,峰岭叠嶂,处处风光秀丽。一条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白沙河,顺着山脚,从六连开始,以倒数的形式,弯弯曲曲地穿过全营的各个连队,日夜不停地奔向小南溪,汇入南溪河流出国门。此处虽然风景优美,但却处处隐藏着杀机,如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话说毎年的七、八月份,大南溪正处于雨季,雨水特别的多。几乎天天都在下雨,经常还会有大到暴雨的恶劣天气。一天一条告急的电话,同时从五连和六连打到了营部。由于暴雨造成的山洪泥石流,将处于四连与五连之间的一段公路冲垮,严重影响了各连队的出行和物资运输,望营领导赶紧组织抢修。当时营部领导迅速采取行动, 立即从四连和五连各抽调了二十多名人员,由营部易寿松付教导员亲自带队,组成抢修突击队,进行紧急抢修。
第二上午,天上飘着 毛毛细雨,我们连队接到指令,在一排长陆加成的带领下二十多人迅速赶到了现场。望着眼前的情景,大家感觉问题确实非常严重。由于一条山沟中洪水冲下的杂物,将公路下的涵洞堵塞,造成了近二十多米的大缺口,几节涵管都冲到了白沙河里。易付教导员迅速对灾情进行了评估,并作出了快速修复方案。先将涵管拉到原位再用木材和石头进行加固,然后再将土方盖上铺上碎石。方案一定,大家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中。
然而正当大家热火朝天的施工时,突然,不知是谁大声喊了一句“不好!大家快跑!”当时我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只见天空一下子就暗了下来,耳边一片嗡嗡嗡的声音。再一细看,只见成干上万只黄黑色的巨大野蜂(个个有小姆指大小)漫天飞舞的朝人群扑来,整个工地立刻就像炸了锅一样,大家纷纷四处逃窜。此时,又不知是谁喊了一句“大家待在原地别动,赶紧躲在雨衣里”,我一听此话有一定道理,于是就照此不动,赶紧抽烟想把野蜂熏走。
不过让人悲哀的是此法根本无用,一只野蜂照样径直朝我飞来,并在我的脸颊上狠狠地刺了一下,当时疼得我差点大叫起来,那个疼的感觉就像青霉素打在了我的脸上,疼痛无比并马上就有了肿涨的感觉。
此时我发现易教导员就在我边上不远处蹬着,正在不停地抽着烟挥手驱赶着野蜂,但还是有一只叮在了他头上,正在狠狠的刺他,痛得他直皱着眉头。看得我都心疼,他老人家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不像我们小年青疼一下无所谓。所以我赶忙招呼教导员说:“教导员,这种蜂子不像以前那样的小蜂子,我们这样不动看来不行,还是赶快跑吧”。说完之后,我赶紧的察看了一下周边的情况,只见下方涵管里面有大量的烟在往外冒,于是乎就立刻窜了下去,只见里面有罗华华、张林泉、伍德华和李光泽等人,正在拼命地抽烟驱赶着野蜂。
虽然我用了最快的速度窜了进去,但屁股还是在进去前,被拼了命的野蜂狠狠地刺了一下,痛得我差点要趴在了水泥管内。再一看躲在里面的人,无一幸免或多或少的都给叮了几下,个个叫苦连天。此时我脑海里,一下子想起了当地流行的一句彦语“河口有三马,蚂蚁、蚂蝗和马蜂,人人见了都害怕”,这时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躲在水泥管里朝外面望去,只见刚才还热火朝天的工地,一下子如同遭遇了轰炸机袭击了一样,除了满世界飞舞的野蜂发出的嗡嗡声外,就是一片叫骂声,绝大多数的人都已经四处逃窜。过了约半个小时左右,正巧有一个骑马的瑶族外乡人,带着一匹小马驹,从山上下来路过这里,一下子遭到了群蜂的攻击,疼得他放开了马蹄奔跑了起来。由于他目标比较大,把所有的野蜂都带 走了。我们大家总算是躲过了一劫,纷纷走了出来。
在去营卫生所的路上,只见一路上都是将死的野蜂在挣扎,(注:因为野蜂刺人的时候,是把尾巴上的刺和肠子都拖出来了,留在了被刺的物体上,所以它也活不了。)我们连队潘福荣的拖鞋也跑断了丢在了路上,还有许多人扔掉的雨衣和地上的血渍等等,真是惨不忍睹。然而,最不幸的就要数我们连的劳成根了,当时我们见到他正坐在路边浑身湿透,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不停地在发抖。一问才知道,他当时逃到了这里时已经没有力气了,见到路边的一个小水塘便跳了下去。哪知这个水塘很浅,只有50公分左右深度,(注:此水塘原先是我们连搞的一个养鱼塘,后来因为山上的泥土冲刷进去把里面给填满了,于是就报废成了牛滚塘),但是野蜂还是不放过他,就在水面上不停地飞舞,只要他一露头就冲了下来刺他,吓得他只能在浅水里爬来爬去真是悲催极了。
为此他整整在泥水里呆了近半个小时左右,最后还是那个骑马的瑶族外乡人,从他身边经过带走了所有的野蜂,他才得以逃过了一劫。
见此情景我问他还能走吗,他说已经走不动了,于是我就背着他到了营部卫生所。因为我们大部人都是受的伤害不大,最多也就是几处,所以打一针和吃了几片季德生蛇药片也就没有什么事了。
只有伍德华被剌的位置不巧,靠近眼睛边上,半边脸肿的眼睛都睁不开了,还不停的流眼泪真是让人伤心透顶。但是像劳成根等其他几人,因为伤的太历害了,被刺几十处就没那么幸运了。卫生所的马医生,只能让他们住进了卫生所。对他们釆用大剂量的抗生素、血清、点滴治疗。
真没想到,我们的这次抢修竟然会这么出师不利,还没干什么就遭到了如此打击。事后通过了解得知,原来是拖拉机司机杨兴旺,为了在沟上面找一个固定胡芦吊的树桩时,无意之中惊动了一群过路的野蜂窝,所以才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真是损兵又折将大家十分的郁闷。
后来在易教导员的指示下,当晚杨兴旺提了一桶柴油,趁着夜色将这群害人的野蜂窝彻底的烧毁了。第二天在安全的环境下我们大家都轻伤不下火线,又很快的投入战斗,终于出色的按时完成了抢修任务。
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品种的野蜂,后来通过苗族老乡了解到,原来这就是以前听说过,当年在越南战场上,越南军民为了消灭美帝国主义,采用竹蜂战中,能追人七里地将人刺死的野蜂。俗称“七里蜂”。
十一、高山上的小螃蟹
来到大南溪已有几年的时间,住的都是当地历代土著民族,流行的土冲墙茅草房。此房的最大的优点,一米八以上都是四面通风,人可以从墙壁上翻进翻出。住在里面非常的凉快,很适合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但是同砖瓦房相比较,毕竟有着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安全的问题。
有一次,我们连的一个上海知青,因玩火药枪,不慎将草房引燃,造成了可怕的火灾事故。幸好补灭及时,只烧掉了一间房子,才没造成多大后果。此事立刻引起了营部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尽可能的消除隐患,避免此类危险事件的再次发生。于是决定利用当地资源的优势,尽快为知青建造瓦房。并派出了营基建科,湖南老干部黄干事全权负责,从房屋设计到安全施工,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领导工作。
我们连本来就有一个砖瓦班自己生产砖瓦,但是我们连却没有一间像样的瓦房,烧出来的砖瓦都供给了团部和营部等单位。这次本连建房最多也只能保证提供所需的瓦片,团部也有其它基建工程急需砖块的任务。
由于大南溪处在北纬23度线附近,属于喀斯特地貌,基本都是石灰岩,所以墙体材料我们就利用当地丰富的石灰岩资源。采用人工、炸药等办法就地取材。木材自己上山砍伐,以及自己动手烧石灰等等。
连部迅速组建了一个由僳僳族退伍老兵,杨绍文为班长,重庆知青曾强源为副班长,本连部分上海知青和重庆知青,共计20多人的基建组,立刻投入了建房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每天,大家顶着室外温度达到60多度,炎炎烈日的炙烤,开山炸石,再用钢钎铁锤,将大块的岩石敲打成适合砌墙尺寸的小块。大家整天都是汗流夹背,个个手上都打起了血泡。其中的艰辛自不用说了,想必大家也都能想像得到。经过数月的拼搏,总算把建房所需要的石料全部开采完工。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上山伐木,加工成建房所需要的尺寸。由于所需要的木料较多,我们在三连河对面,很高的原始森林里,自己搭了一个临时工掤,带上粮食和蔬菜、油盐等生活必须用品。以及工作所需要,从加个拿大进口专门用来伐木的大扳斧、拉锯、骑马钉等工具,进入了数月艰难而又危险的伐木工生涯。
上山前,大家知道山上的山蚂蝗咬人很历害,都穿上了蚂蝗套,并将䄂口扎紧,爬了近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进入了终年不见阳光的原始森林。
一路上看到周围的景观风貌,真是令人惊叹和兴奋,尤如进入了世外桃源。各种高大挺拔的大树,有的长在石头上,巨大的板根深深的扎在石缝中,只见树杆不见它的树冠和叶片。树下长满了各种喜阴的阔叶混交林,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随处可见许多不知名,扭曲成各种形态粗状的野滕,从高大树冠上悬挂下来非常的壮观。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耳边到处都是滴水声,各种各样的昆虫和许多披着艳丽羽毛的小鸟,尽情地扯开嗓子,不停地演奏着,美妙动听的原始森林交响曲,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来到了驻地,我们个个大汗如雨,立即将身上被汗水浸透了的所有衣服脱光,互相检查被山蚂蝗叮咬了几处。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几条山蚂蝗,正在不停地吸着我们的鲜血,每条都吸得胖乎乎的。大家用手狠命地拍打,接下来皮肤上就开始不停地流着鲜血,真是惨不忍睹。更加痛苦的事情还在后面,因为被山蚂蝗咬过,往往都会被感染化脓,奇痒无比非常的难受。
当时我们都不明白,衣服都扎得很紧,一路上又没有看到什么山蚂蝗,那它怎么会爬到我们身在的呢?后来我通过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这小东西在没有吸血之前是非常地小,如果不仔细看的话是根本看不到。其实它就躲在路边的矛草和小灌木叶尖上,一伸一伸的。人或者动物身上都有一定的汗水气味,当人或者动物路过碰到它时,它就会顺势叮到了身上。
当知道了这个原因后,我们就有办法对付它。以后每次上山下山手里都拿着一根树枝在前面扫路,将山蚂蝗驱赶掉,一般就不会被叮咬了。
随后我们将行李工具等安顿了下来,就开始了艰苦繁重,又充满了危险性的伐木工作。
首先我们找到几颗巨大的,十几个人才抱得过来,有几十米高是非常珍贵耐腐蚀的树种,俗称船板木的大树及红椿树。砍了很多直径约20厘米左右,其他品种的树杆,围绕大树搭了一个比人还高的站台。找准树倒下的方向,开始用大板斧几个人同时用力砍伐,光是砍伐的码口就有近一个人高。
砍了几天大树终于被砍倒了,当树倒下的刹那间,我们就赶紧躲在树倒下反方向的岩石缝中,随着一阵阵巨烈的声响,刹那间整个大树轰然倒塌,拉扯着很多爬满树梢,各种不知名的粗大野滕,像一张巨大的网罩了下来。无数的残枝树叶,像暴雨一样,铺天盖地往我们大家身上倾泻,很快就把我们大家埋在了树枝树叶底下,场面非常惊心动魄,十分地危险。随着大树的倾倒,我们的头顶上这才露出了一小块蓝天。
因为树实在太大,就在大树的中间,每相隔一段距离用工具挖一个洞,装上炸药用电雷管同时把它炸开。后用段锯将其横断面断开,再用板斧把它劈成立方体,然后用骑马钉搭起架子,吊线等工序,将其锯成了一块块长240厘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的大木板。
由于每天工作量相当的繁重和幸苦,大家的手上纷纷打起了许多血泡。但是没有办法,为了能早日住进瓦房只能硬着头皮不停地干,血泡破了只能用毛巾包裹住手掌续继工作。
当时我正在看一本墨西哥著名作家,特雷文所著的小说《伐木工的反叛》。书中的内容是描写当年的英国殖民统治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了大肆掠夺珍贵木材,用惨无人道的非人手段逼迫黑人奴隶,为他们砍伐桃花芯木的故事。
看了其中那些黑奴,在热带雨林中工作的场景与繁重的程度,对照我们当时的工作场景和幸苦程度,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又何其的相似啊。但毕竟我们与他们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是被他人逼迫而无奈,我们却是为了自身建设而心甘情愿,虽然工作内容相似,但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也。
我们每天的工作虽然非常的繁重,生活也是非常的艰苦,但是我们的心情每天还是很愉快的,工地上还时不时地传出一阵阵嘹响的歌声。
我们在山中的伙食供应,没有固定的炊事员,而是大家每天轮流做饭。这天,为了改善伙食,从当地老乡手里买了两只鸡。正好轮到我做饭,很快将两只鸡杀了,到山沟里的一条小溪里把鸡洗干净。在洗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手中的鸡肠子,不知被水里的什么鬼东西,拖到脚下的一块石板底下,拉也拉不出来。我想这小溪水很浅流动的很快,约20厘米左右深,总不会是水蛇之类的东西,躲在石板下面吧。
于是我就快速地站了起来,掀开石板一看,哇!竟然是几只我从没有见到过,色彩斑斓的小螃蟹。只只约有七到八厘米左右,正在四处逃散。面对这一切,我感到非常的纳闷,心想,在我们山下面的河里从来没有见到过,在这么高的山上小溪里,怎么会有螃蟹的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一见到这小东西我是非常的高兴,鸡也暂时不洗了,直接提着铁皮胶桶,顺着溪流往上,不断地将小溪里的石板翻了个遍。没想到半个时辰,我就捕到了大半桶小螃蟹,真是高兴极了。心想今天中午我定会给大家一个惊喜。
于是我就快速把所有的东西冼净后,回到工棚里,准备加工这可爱又美味的佳肴。到了火塘边,我一想不对呀?这东西我们除了油和盐巴、辣椒外什么也没有啊。也不知道它的滋味是否与上海的螃蟹味道一样?在老家像这么小的螃蟹,我们一般都是做成红烧面拖蟹。可是这里根本就不可能会有面粉和酱油,那怎么办呢 ?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所有的螃蟹都倒在油锅里,炸至金黄酥脆捞出沥干油分,再撒上盐和辣椒面拌匀,不一会儿一大盆香辣蟹就出锅了。我自己赶紧尝了一下,味道还不错,还有点鲜味,连壳都能吃。
中午当大家回来吃饭时,看到这油炸香辣小螃蟹时,个个都显得非常惊讶!这是从哪 儿搞来的?我说在工棚附近的小溪沟里,无意中发现的。大家也觉得很奇怪,这高山上的小溪里怎么会有这玩意。随后大家都尝了一下,觉得味道还不错,一会儿就把它吃了个盘底朝天,连壳都没有剩余,真是皆大欢喜。
随着伐木工程不断进展,我们终于完成砍伐的艰巨任务。接下来就是进入了,更加艰难繁重的木料运输阶段。用人力将所有大块木板,背过两座山一条沟。其中背板这一环节是最累人的,因为每块木板的重量,基本上都在一百多斤左右。我个子比较矮小,就显得更加的吃力。
刚开始几天还能勉强坚持,到后来有一天,我几乎整天都是背着大木板数着步子在爬山,先给自己定下走十步歇一下,然后是走五步歇一下,到最后只能走一步歇一下。每次背着大板头朝下艰难地,一步一步在深山老林里崎岖的小路上往山上爬,脸上大颗大颗的汗珠滴在小路枯叶上,只听见叭哒叭哒的声音的时候。又想起了巜伐木工的反叛》那本书中,描写黑奴背着桃花芯木的大板,艰难地爬行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中潮湿泥咛的山路上。想想我目前的状态,同他们的状况又是何其地相似啊。
这天我们大家一直工作到晚上八点多钟,才来到三连的河边,真是累得够呛。纷纷叭在河边,沽咚咕咚拼命的喝水。喝完水,我直接过河去了对岸三连,到了蔡根宝(我的小学同学)的宿舍,对他说:“快点到食堂给我打点饭来,我快饿死了”,顺便就往他的床上躺了下去。
当蔡根宝端着饭碗叫我起床吃饭时,我突然发现除了嘴能说话外,从脖子以下没有了感觉,整个人都不会动了,好像腰和身体都不存在了。赶紧叫蔡根宝拉我一把,总算把我给拉了回来。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精疲力尽的含义,这也是我有生以来最累的一天。
后来在营部黄干事正确指导下,我连广大知青,发扬了边干边学,不断完善的奋力拼搏精神。二幢整齐漂亮的“干打垒”瓦房,总算顺利完工,座落在连队操场的两边。
十二、活捉巨蟒
大南溪的清晨,空气中充满了无限的负氧离子,使人的呼吸觉得格外的清新。这天是个星期天,我同本连的重庆知青罗华华、侬族青年黄旗发三人,时而欢声笑语,时而又引亢高歌地行进在公路上。一路上我们嘹亮的歌声,在山谷里悠扬的回荡,一阵阵地惊起了路边林中无数的小鸟,大家的心情都非常的愉快。
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带着砍刀和牛皮条牵着一头牛,走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 来到了位于天生桥下面,出水洞附近的一条箐沟。今天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帮罗华华搭建小伙房,砍些薄竹回去做围墙。黄旗发是当地的土著民,比较熟悉本地薄竹分布的情况,所以请他帮忙带路。
下到箐沟一看,这里是一片很大的薄竹林,林间腐败的枯枝落叶估计足有尺把深,人在上面行走,如同走在棉花被上一样富有弹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植物腐败后发出的霉味。头顶上的枝叶遮天闭日,挡住了所有光线,外面烈日当头,但是里面的光线,仍然显得非常的暗淡,看上去好像从未有人涉足,显得非常的原始。
这里的薄竹密密麻麻非常茂盛,根根薄竹高大粗壮长势非常良好。我和罗华华纷纷称赞黄旗发的眼光,真不愧是土著民,知道有这么好的丬一个地方。黄旗发说他平时只是从远处看到这里有一片薄竹林,自己也是从未来过,此次也是头一次来,没想到这里的环境这么好纯属巧合罢了。
大家经过一番观察后,便各自散开找一块地方开始砍伐。当我砍了几根薄竹后,一束强烈的阳光才从头顶上照了进来,竹林顿时觉得光亮了很多。此时我的眼晴向四周扫视了一下,只见不远处有一束阳光照到的地方,一团瓦篮中略带翠绿色的东西,在闪闪发亮煞是漂亮。
当时心里格顿了一下,哎呀,那是什么鬼东西?难道是有人把金银珠宝藏在这里?顿时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快步走了过去。凑近一看哇!原来彩色的光芒是从一棵 已经倒伏在地上很多年,粗壮的枯树中,一个大约10公分左右的树洞里发出来的。此树长度大约有20米,直径约有一米左右。倒在地上,基本上大半埋在枯叶底下,估计睡在这里已有百余年了。
当我靠近树洞再仔细一瞧,哎哟!我的妈呀,吓了我一大跳,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哪是什么金银珠宝,分明是一条大蟒蛇身上的彩色鳞片,反射出冷冷的光芒,我赶紧离开,把他们俩人叫了过来。大家围着大树转了一圈,发现此树中间是空的。整个树中间的空洞,直径约有近40公分左右,里面确实是一条大蟒蛇,估计躲在里面睡觉。
我们三人对此事如何处理,快速的进行了商讨。我的意见是这么漂亮的大蟒蛇一般很少遇见,如果给打死煮了吃真是太可惜,最好能有什么好的办法抓活的,把它送到昆明动物园,让城里的人们参观欣赏。没想到,竟得到了俩位朋友的一致赞同。
但如何捕捉却又是一个问题。这时黄旗发说他有办法 ,我和罗华华听了都很高兴,问他有什么办法?于是黄旗发就把他如何活捉蟒蛇的技巧说了一遍。我俩听后觉得他的办法有道理,于是就按他说的方法,开始制作简易的捕捉工具。
首先砍了一根比较粗,直径约10公分左右长度约2米的龙竹,(因为龙竹的肉质较厚)将一头中间剖开,竹子中间用一根小竹子把它撑着,后面怕它继续裂开用葛马滕将其扎紧,做成了一个活动的大竹叉。另外再用一段较细的小竹子将中间打通,把牛皮条从中间穿过去打了一个活套,这样一旦套住蛇头有竹杆撑着蛇就近不了身。(如同山里人去买别人家的狗,回来一路上牵着不会被狗咬一样)另外又采了很多的葛马滕,此滕上面有很多的小刺,而且韧性又很好。
此后我去查看了一下两头的洞口,发现有一个洞囗有枯叶给蛇拖了进去而另一个洞口却很光滑,所以很快就确定了哪是出口。
接下来我们三人就进行了分工,因为罗华华个子比较高大体格强健,所以就让他拿着竹叉,站在洞口上方树杆上,等蟒蛇出来一段时间,再用竹叉用力叉住。黄旗发拿着竹套站在洞口一侧,等罗华华压住后蟒蛇后就赶紧套住蛇头。而我拿着砍刀用刀柄往大树中间的那个小洞,用力往里捅,刺激蟒蛇让它出来。
当大家按照计划各就各位后,我就开始用砍刀柄往蟒蛇身上捅,当捅了约五六下后,这才看见蛇身开始了移动。然后我就赶紧提着砍刀冲到前面洞口,刚到洞口只见一股冷风从洞内吹了出来,将洞口前的很多枯叶吹得有近一米远。
不一会儿,只见一条红色的近一尺长,分叉的蛇舌伸了出来,还发出一阵阵呼呼的声音。紧跟着一个近20多公分直径的蛇头,张着血盆大口游了出来。见此状况大家还是吃了一惊,心里都非常的紧张。
当蛇头出来近50多公分左右,只见罗华华一下子用力将竹叉压了下去,叉住了蛇的脖子。由于蟒蛇扭动的劲太大,蛇身下面的枯叶又太松,随着一声哗啦啦的声音,只见罗华华手中的竹叉一下子裂开了,原先扎的葛马滕也滑了上去。由于估计不足,黄旗发的竹套又搞小了点,怎么也套不住蛇头,蛇身又在不断地往外移动。
在此紧急情况之下,我只得釆取了下策,用砍刀柄狠狠地用力对准蛇头,连续不断地敲了几下。只见刚刚还气势凶猛的蛇头搭拉了下去,但蛇身还在不断地往洞外移动。这时黄旗发赶紧扔掉了竹套,一个箭步冲上去,快速地用滕条把蛇嘴扎紧。
蟒蛇虽然被我一下子打昏了过去,但是还在继续不断地向外移动,我和罗华华一起上前,用滕条想把蟒蛇捆绑起来,但都无济于事。因为蟒蛇它在不断地扭动,而且劲又非常的大,所以根本无法捆绑。于是我们三个便手忙脚乱地用滕条往蛇身上乱套,反正蟒蛇它本身就会将自己卷曲起来。
由于蛇身太大,滕条用完了我们就把带来的牛皮条,基本上全给用上去了。不一会儿,一个由牛皮条、滕条、蟒蛇自身,胡乱交织 纠缠在一起的大肉球,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就如同一张绳网包住了这条大蛇。
这时大家才稍稍松了口气,坐下来休息。由于前面心情太紧张,没有仔细的看清楚蟒蛇的全貌,现在再仔细观察一下,发现这条蟒蛇的花纹和色彩真的是太漂亮了,非常的鲜艳,大家都非常高兴。
接下来我们三人,把已砍好的薄竹梱扎好,拖到箐沟上面的公路上。再一起将大蟒蛇,连拖带推地拉了上去,估计有百余斤左右。随后让黄旗发把薄竹先用牛拖回去,我和罗华华就在公路边上,等营部的解放牌汽车,将大蟒蛇运回了连队。
到了连队,大家看我们抬回了一条活着的大蟒蛇,都感到非常的惊奇,纷纷过来围观。这时罗华华赶紧招呼王月常、曾强源、李光泽等能工巧匠,纷纷找来木料、铁条、铁丝等材料,快速地制作了一个大铁笼把大蟒蛇解开关了进去。当时大家听说我们要把此蛇送去昆明动物园,都纷纷议论开来,各自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这样做不错,一来保护了珍稀动物,二来也给城里带去些快乐。也有的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如果去了俩人化了代价送去,到时动物园只给了你们一封表扬信,别提有什么奖励,甚至连车费都不给报销,真是得不偿失等等。于是我们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就表示先听听大家意见,考虑一下然后再作决定。
这样过了几天,我们抓了几只老鼠给蟒蛇吃,但是它并不领情,盘在铁笼里一动都不动,(其实我们不懂,蟒蛇它只吃活动的小动物,从不吃死了的动物尸体)这时候很多知青围着铁 笼说:“算了吧,这样下去肉都养瘦了,还不如趁早杀了大家也好打个牙祭,给身体补充点营养”。其实,我听了这些话,心里很明白是怎么回事。在那个严重缺油少肉的年代里,君不见很多人站在铁笼边,嘴里发出一阵阵的啧啧声,那可是一坨坨碗里的肉啊。于是我就找罗华华商量,并考虑了大家的想法,决定当天下班后就把大蟒蛇杀了,给大家改善一下伙食。
下班后大家便纷纷行动了起来,找来煮猪食的大铁锅,在操场上支了起来,将大蠎蛇挂在蓝球架上开堂剖肚。随着蛇肚子的剖开,一长串包在透明薄膜里面,像鸭蛋大小的蛇油露了出来,剥下后装了整整一脸盆。据说此物能治烫伤,黄旗发的姐夫,一排长陆加成提出他要,于是便送给了他。有如拳头大小的蛇胆,因为没人知道有何用,当时便给扔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惜。
很快,经过大家一阵麻利的忙碌,总算把一大锅蛇肉汤给煮好了,里面什么调味料也没放,只放了一点盐巴。开吃之前,为了保险起见还特地请卫生员陈卫沪,拿来了银针,放入锅中测试一下有没有毒,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才开始大块 哚颐。场面煞是热闹,个个吃得热火朝天,大呼味道鲜美胜过龙肉。我自己也用上海带去的小铝锅吃了满满一锅蛇肉。
十三、奇迹
1978年的秋天,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整个河口大南溪一带的中越边境地区,局势异常的紧张。越南小霸,为了达到称霸东南亚的痴心妄想,无视国际法准则。竟然忘恩负义,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在本国初、高中教课书里的地图上,把凡是长攀枝花的地方,都划为越南的领土。其中包括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部分地区,真是胆大妄为,肆意挑衅中国人民的底线。
频频派遣小股武装人员,越境埋设地雷、打冷枪等下三烂的手段,打死打伤我国边民多人,严重 威胁和扰乱了我国边疆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还偷偷摸摸在夜色的掩护下,将数块界碑挖出,肆无忌惮的向我国境内移动数公里,其恶劣行径越来越猖獗。
一天,当移动界碑的消息传到场部,立即引起了全场广大职工,强烈的愤怒和震惊。为了采集第一手证据,场部立刻组织了一个,由瑶族青年盘副场长带队的三人调查小组,带上武器、相机当天上山,实地查看取证。没料在快到原界碑,我国境内的小路上,被一个班的越南“猴子”(即边防武警)包围,声称我们侵犯了他们的领土。由于敌众我寡,不幸被他们押解到越南黄连山省老街市,关进了一个养猪场。听说盘副场长是领导,就放了另外二人。将他一人关在猪圈里与猪为伍,整天被蚊子和一些不知名的毒虫叮咬,吃的是变了质的稀饭,吃尽了苦头,几天人就被病痛折磨得变了形。后来通过河口外事部门,向越南当局严正交涉和抗议,十几天后才把盘副场长放了回来。更为可恶的是他们放人,不从交通方便的河口口岸走,而是故意绕了很大的弯,从不通公路的桥头边卡通过。害得我们的盘副场长,拖着伤痕累累虚弱无力的身躯,走了整整一天的崎岖山路才回到场部。此事引起了全场职工强烈的愤慨,群情激昂纷纷表示定要反击小霸的所作所为,给他们以严厉的惩罚与教训。由此大南溪的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场空前绝后的自卫反击战即将打响。
为了配合自卫反击战的需要,各项备战工作随即展开。首先公路的修建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它涉及到各种军用装备的运输和人员往来的重要性。当时大南溪的公路是一条简易公路,有很多的地段需要尽快地改建和加固。于是云南省交通厅立即派遣了一支庞大的,由省内部分民工组成的筑路工程队,进驻了大南溪,帮助抢修公路。
一天,我们几个武装民兵正在公路边挖猫耳朵洞,突然民兵连长陆加成接到了一个上级命令,因时间紧迫,修桥工程队人手不够。就立即带领我们部分民兵,前去支援正在抢建的公路石拱桥工程小队。我们赶到现场一看,原来就是我们过去遇到七里蜂的那个涵洞,怕其承受不了部队大吨位的水陆两用坦克、大型火箭炮、榴弹炮车、以及大型工程车的重压,改建成更加耐压的石拱桥。从工地的施工现场来看,工程的进展只进行到一半的模样。接着我们大家在工程队队长的安排下,马上就投入到了,抢运造桥所需石料的工作之中。
第二天吃午饭的时候,只见公路上开来了一辆军用吉普车,到了我们的造桥工地,下来了几个军人,开口就问谁是工地负责人。这时从开远来的工程队队长,立即端着饭碗迎了上去,说他就是负责人问有什么事?只见一个年青的军人,挥手把他带到了像是部队首长的两个中年军人面前,并招呼他找一块有石头的地方坐了下来。只见那个略显肥胖身材的首长,操着一口北方口音板着脸问道:“这桥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造好”?队长说:“大概需要十五天左右吧”,那个首长说:“那不行,这桥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完工,如完不成,就地军法处置!”此话一出,当时吓得工程队长脸都刷的一下子白了,手上的饭碗都差点掉在地上。嘴里不停的说:“怎么能这样啊,怎么能这样啊……”只见旁边,看上去像参谋长样子的首长,脸上略带微笑地拍了拍工程队长的肩膀说:“小同志你也不用吓成这样子嘛,现在情况确实很紧急,这事咱们还是具体的好好商量一下,我想困难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嘛”。接着他就开始祥细询问了,目前工地施工中的石料准备情况,以及还急需要什么材料和存在的困难等等。这时工程队长的心才稍微放了点下来,但还是用结结巴巴的语气说:“所有尺寸的石料开采加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差不了几块正在组织人员往工地上运送。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搭架子的木料还差很多很多,时间肯定来不及的”。此时参谋长(权当是参谋长吧,因为我们确实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真实职务)说:“那好啊,看来情况还是不错的嘛,关健是只要石料足够其他都不是问题。我们部队上有的是战士,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木料和运输都能很快的解决”。
紧接着,他们很快就调来一个工程连,带上各种工具,到附近的山上砍伐木料,并快速地将所需要的尺寸调整好运到了工地。当时工地上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铺石块的师傅仔细认真,搭木架子的小伙子们有条不紊,人人都干劲十足拼命工作。到了晚上,天空下起了小雨,于是就挂起了很多盏汽灯挑灯夜战。饿了就吃几块压缩饼干,渴了就喝几口凉水,人人全身上下全部都给雨水淋湿了如同泥人一般。说真的,此生还从没见过这样壮观,军民协同大会战的场面,身在其中,内心非常的激动。很快,当天空刚刚露出了魚肚白的时候,一座非常漂亮结实的石拱桥出现在了我们大家的面前。终于赶在二十四小时前完成了任务,大家纷纷举起了手中的各种工具,放声高喊以示庆祝。
我粗略的计算了一下,从开始到结束也就十七个小时左右。回想昨天还在担心半个月的工作量,根本不可能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没想到在特殊的情况下,只要发挥了有利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以及全体官兵的奋力拼搏精神,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后来经过试压一切都很顺利,完全达到了原来设计的要求,非常地结实。
这天我永远记得,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当晚,天空下着小雨,成千上万的解放军大部队,冒雨进入了大南溪的前沿驻地,望着大批各种各样的重型军车,安全地从石拱桥上驶过,内心感到非常的高兴。
目睹此情此景我陷入了沉思,原来人的潜能在特殊的环境下,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精心组织安排,定能产生出巨大的能量,创造出奇迹。并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四、探亲旅途中的奇遇
期盼已久的,一年一度探亲假终于来到了。清晨,怀着喜悦的心情,收拾了一下简单的行囊,走了一天的崎岖山路,赶在下午5点左右到达南溪火车站。坐上了每天下午5点半左右,一趟由昆明开往边境“河口”,唯一的一班“窄轨”客车,(注:“窄轨”就是两根铁轨之间的距离为一米,普通的铁轨是一点三五米。由当年占领越南的法国殖民统治者,为了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逼迫中国当地劳工,在1903年至1910年建造的一条,中国昆明直通越南海防的铁路。在70年代以前,被大家戏称为云南十八怪中“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一怪,就是指的这一条铁路。)坐了三站,到了团部所在地河口县城。首先,在车站买好明天上午7点左右,河口直达上海的连票,然后到团部招待所办理了相关住宿手续,放下行囊,赶紧冲到街上。迅速来到思念已久,名曰“工农兵饭店”的小饭馆,花五毛钱买了一盘回锅肉和一盘蔬菜,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很快将饭菜一扫而尽,腹中顿时有了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
随后为了打发时间,便顺着河口县城唯一的一条主要街道闲逛了起来。一路上,我漫无目的地,仔细欣赏了一下县城的风貌。纵观“河口”县城,它的确是一座非常美丽漂亮并略显得有点洋气的小县城,它是地处我国西南边疆非常重要的一类口岸。沿途放眼望去,到处是绚丽多彩的亚热带风光,远处高山上全是我团槟榔寨一营大片的橡胶树林。附近的山坡在落日余晖下,万绿从中一些米黄色,法式风格的建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整个县城沿着与越南接壤的界河,“红河”以及“南溪河”而建,街道就沿着红河边延伸,河的对岸就是越南的老街市。道路两旁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成群硕大的椰子簇拥在树梢上。粗壮的菠萝蜜树杆上悬挂着很多如同蓝球般大小的树菠萝无人采摘。随风摇曳的美人蕉,一面面巨大的扇叶,好像一只只热情的手臂,在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异乡客人。俊秀的凤凰树,滿树开放着一层层如同火焰般热烈而又美丽的花朵。一群小朋友各自手拿着一根,带铁丝钩的竹杆,聚精会神地在路旁,采摘着挂在树梢上串串甜蜜的龙眼果。整个河口街道最大的特色就是沿街两侧种植的,都是高大茂盛的热带水果树种。亚热带特有的高山大(小)叶榕,茂密巨大的树寇和无数的汽根,从树枝上悬挂下来,像无数根柔顺的秀发随风飘逸。街道两旁的各种建筑样式,因受到红河对岸越南老街市的影响,(注:越南曾经是法国的植民地)很多都具有法国建筑设计的特点。映入眼帘的大部分墙壁上,都涂着米黄色及棕色线条的涂料,整个建筑风格显得格外的清新与醒目,使人觉得有一种异国风情,浪漫小镇的气息。大街上许多越南藉和东南亚华侨的俊男少女们,穿着色彩非常鲜艳。(当时在内地被称为“奇装异服”而绝对不允许穿的),花式非常漂亮的花衬衫,及中袖凤凰肩连衣裙,脚踏着高跟拖鞋,说着一口的鸟语,行走在大街上。沿途处处都散发出淡淡而又迷人的花香,人在其中行走,优如置身于异国他乡,心情格外的惬意与舒畅。
走了没多久,便来到了街上唯一的一家新华书店,放眼望去书架上到处摆满了毛泽东选集、资本论,以及介绍马克思、恩克斯、列宁等共产主义哲学的革命书籍。有关文艺戏曲方面的书籍,无非是一些革命样板戏及“战地新歌”等等的书籍,整个店里让人觉得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单调乏味与冷清。突然我的眼晴停留在了柜台的一角,一本叫做《各国概况》的书名上。翻阅了一下感觉还不错,发现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国外的知识,便掏钱将它买下来,以便在旅途中的火车上阅读和学习。
离开了新华书店,很快就进入到了河口街上人气最旺的一家百货商店,虽然市场上很多的物资供应还比较匮乏,但是一般日常的生活用品还是能够保证供应。当我在商店里东看看西瞧瞧时,只见不远处卖袜子的柜台前,有俩个身着大红色民族服饰的瑶族少女,(注:即当地俗称红头瑶)年龄大约有十四、五岁左右,正在用很生硬的当地云南普通话,指着玻璃柜台内的袜子,一脸的茫然问营业员说:“大妈,这是什么鞋子?”只见一位中年妇女营业员,在向她们解释道:“这不是鞋子,是穿在脚上的尼龙袜”其中一位少女提出拿给她们看看,于是营业员随手就从柜台下面抽了一双给她俩。俩少女接过祙子拿在手里,横看竖看脸上充满了好奇,还将祙子与自己的光脚比划了一下说道:“大妈,这个袜子怎么这么小?”此时边上毛巾柜台前一位顾客招呼营业员要买毛巾,于是营业员就走了过去,边走边说:“这袜子有弹性可以拉长”。当营业员走后,只见俩少女把一只袜子,各自捏住袜子的一头,如同拨河一样,使劲地拉着后退,将袜子拉得很长。此时她们大概是想看看到底能有多长吧?营业员在远处见此状况大吃了一惊!连忙跑了过来,大声说道:“哎哟不能这样拉的呀!”只见她俩松开手后,拉过的袜子比没拉过明显长了许多,已经无法再恢复到原样了。这时营业员说:“袜子被你俩拉成这副样子,一长一短的没人会要了,今天你们不买也得买回去”。这时瑶族少女急了说:“是你说可以拉长的呀,我们又不知道会这样子的。”营业员说:“我说可以拉长不是像你们现在这样拉的呀,我是指穿着时袜子可以扩大的,现在成了这样你们说怎么办?”瑶族少女涨红着脸,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说:“我们原来就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不过想看看,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买,再说我们从来都是打赤脚,也不会去穿这个什么袜子,我们买了有什么用呢?”双方各执一词,场面一时显得有些尴尬。这时边上围拢过来很多旁观者,有的帮营业员说话,有的帮瑶族少女求情,但大部分都是在看热闹。面对此景,我在一边默默地寻思,此事还真不好解决。看来这俩个瑶族少女,定是第一次从大山深处来到县城,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加上生活在热带地区,她们的祖祖辈辈,确实是人人都不穿鞋和袜子,生活中都是打赤脚。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有人把这双袜子买下。想到这里,我就上前看了看价格跟营业员说:“你们都别争了,这袜子我买了,就是一块多钱的事嘛,”于是我掏出一元二角柒分付给了营业员。当时营业员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一边收钱一边连声说谢谢你的帮忙。这时我耳边隐约听到,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在说:“这人肯定是知青,此事只有城里的知青才会这样做。”其中有一人对瑶族少女说:“你俩还不快谢谢人家帮了你们的大忙!”只见她俩赶忙用生硬的汉语说:“谢谢老爹,谢谢老爹!”我连忙面带微笑地说:“不客气不用谢,反正我也用得着。”心里却感到有一丝丝的悲哀,心想我比她们只不过大不了几岁而已,怎么在她们的眼里一下子变成爹爹辈了呢?可想而知,边疆的烈日和风雨,这么快就无情地把我雕刻得面容憔悴,让人觉得我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事后想想还是觉得有点好笑。
离开了百货商店,出来一看,天已完全黑了下来,马路两边的路灯已全都点亮,街上的行人好像比白天多了些,一些卖热带水果的越南小商贩,在路边不停地用一种听上去很奇怪的汉语,热情地招睐顾客。本地的一些小商贩,也在用略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不厌其烦地招呼过往的行人,推销他们自己,用很薄竹片编织成的一种长方形,上面用各种颜料画上几根线条的扇子。因为河口的地势比较低,在整个云南省是最低的,只有海拔76米左右。气温也是整个云南省人人皆知最热的地区,雨季时节一般气温都在40度以上,为此当地还流行一段彦语来形容此地热的程度。曰“河口天气热,扇子借不得。如果非要借,请到明年冬。”所以一毛钱一把的竹片扇子,价廉物美非常的受欢迎。我随手买了一把,看看街上也没有什么其他值得逛逛的地方,想到明天还要早起赶火车,便赶紧回到招待所,用自来水冲洗了一下汗水,摇着扇子躺下休息。由于河口晚上的气温要比我们大南溪十营高很多,当时招待所又没有电扇。因为想到明天就要坐上火车回上海探亲,很快就能见到家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心情非常激动的原故。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就是睡不着,很难受地折腾了很长时间。由于平时腹中油水太少,先前一碗香喷喷的回锅肉米饭,很快就被强大的消化功能吸收到了爪哇国里去了。突然觉得肚子又有点饿了,便索性起来再次走到街上,找到了一家还在营业的小饮食店,花了一毛九分钱,买了一碗我最喜欢的肉丝酸辣面吃了起来,权当是夜宵吧。很快又将这一大碗面送进了肚子,随后流着大汗,很舒服地摇着竹扇离开了饮食店,朝着比较凉快的南溪河边走去。
下到河边,阵阵凉风习习吹来,周身顿觉十分的凉爽。但是很快我又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放眼望去,只见黑压压的一片,很多男女老少都沿着南溪河边,人人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纳凉方式,整个人都浸泡在水里降温,并且互相不断的在聊天。真没想到,无意中走进了一处,这么好的纳凉避暑的绝佳之地。一阵惊喜之后,于是我也学着像他们一样,找了一个空缺的位置,下到水里迅速将体温降了下来,真舒服啊!说来真巧,当我刚坐进水里,我边上的一位中年男子主动与我打起了招呼,我也很客气的回应了他。我从他说话的口音上,我一下子就听出他是来自江苏,说的一口江苏普通话,于是我就用家乡话与他聊了起来。他见我们是老乡,心情非常激动,不停的说着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之类的话。确实我也感到很高兴,通过交谈他得知我是上海来的知青,就连忙说他家有很多亲戚,也都住在上海的闸北区。他是第一次来河口出差,为单位采购做滕椅家具的原材料“光滕”。没想到河口的气候这么热,热得他一天连饭都不想吃,睡在旅馆里实在热得受不了,打算今晚不回旅馆就在这河边过夜了。我一听当时就大笑了起来,告诉他,我刚下水的时候想法和他一样,但是像这样泡在水里时间太长,想想肯定不行,搞不好容易得病。所以为了安全,还是等身体完全凉快了就回旅馆休息为好。就这样,我俩在河边水中互相聊天,浸泡了约二小时左右,就各自回到旅馆和招待所休息。
由于是第一次回沪探亲,心情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心里一直担心怕睡过头误了上火车的时间。晚上在招待所睡了三、四个小时,早晨5点就再也睡不着了,赶紧起床洗漱了一番,大约半小时后就离开了招待所。其实招待所离火车站很近,最多也就十几分钟吧,我赶快找了一家卖早点的点心店。没想到河口油条比上海的要大一倍,上海只要半两粮票一根,这里却要一两粮票一根。其实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油条,只是一根实心的面棍放在油锅里炸一下而已,吃在嘴里有点像天津麻花,于是就买了三根。另外再买了两只当时“河口”街上,最受欢迎,所谓的特产“包菜粉丝辣包子”,外加一碗稀饭。因长期没有吃到像油条、包子此类的面食点心,没想到我平时不吃早餐,今天竟然把它全部吃了下去,连自己都吓了一跳。
上午7点10分,每天唯一的一趟,由河口火车站开往昆明的窄轨列车准时发车。它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带着我强烈的思乡情素,从七十六米的低海拔,朝着二千多米的高海拔。从云南省的最南端,往正北的昆明方向,带着恍档恍档很有节奏的声音,慢慢地沿着铁轨向前行驶。这就是所谓的云南十八怪之一“火车没有汽车快”的小火车。坐在车箱里我环顾四周,只见车箱里非常的热闹。一眼望去,整节车厢几乎都 是各种少数民族的男女老少,个个都穿着各种略显得有点脏兮兮,但非常 漂亮的民族服饰。随身携带的物品,一般都是背箩 或者就是竹筐之类,里面装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农副土特之类的东西。耳边传来阵阵的喧闹声,都是些我一句都听不懂的鸟语,感觉非常的郁闷。心中暗暗的在想,云南真不愧是少数民族的大省,眼前的整节车厢里,现在的我,唯一的一个汉族,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啊,想到这里心里不禁哑然失笑。
一路上,我发现这条窄轨铁路,在地形这么复杂的大山里,当年能修建成功的确不容易。火车行驶中我将头长时间的伸出窗外,看到整个铁轨都是一会儿左转弯,一会儿又是右转弯,始终不见一段直线。火车车厢永远都是一会儿往左倾斜,一会儿又是往右倾斜。始终都在摇晃着,加之年代久远,有的路段还不停的上下颠簸得很历害。中午,在车上我买了一盒面条快餐,火车行驶中,端着饭盒竟无法将面条送入嘴里,最后还是等到了车站,停车时,才赶紧把面条给吃了,真是哭笑不得。
话说当时火车头还没用上内燃机头,还是靠烧煤用蒸汽作动力。这天,近中午时分,火车到了一个车站加水加煤,(具体的站名给忘了)停留的时间较长,约20分钟左右。车上所有的乘客,基本上都下了车,活动活动放松一下。车站的边上有一个很大的集市,小街上赶集的人很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的热闹。突然,眼前车站边露天煤堆旁,发生了一幕,让我匪夷所思?目瞪口呆!只见两对,(即二男二女)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苗族青年男女,(估计不是花苗就是青苗)不知为何互相拉扯着。男方拼了命的把女方往小街上拉,而女方则拼命的往火车方向挣扎。双方在煤堆里滚来滚去,身上沾满了漆黑的煤灰。嘴里还不停地讲着我听不懂的着鸟语,周围的许多人,包括火车上的乘客,纷纷站在很远的地方,围着他们在不停的喊叫。这时有个苗族男青年叫来了带袖章的列车长和列车员,一起上前制止他们的这样拉扯,并且大声的告诉那两个苗族男青年,这两个苗族女青年,是火车上到昆明师范学院读书的乘客,要求他们松手。但是那二人就是死死地不肯松手,还在不停的用力把人往小街上拉扯着。此时,只见那两个苗族女青年,已经满脸涨得通红地流着泪,沾上了煤灰就像一个大花脸。围观的群众中大家议论纷纷,指责这两青年这事做的太过份了,叫他们赶快松手以免担误人家姑娘的行程。面对如此状况,我感到非常的纳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发生这样的事,四周围观的人群中,怎么就没有一个人上前,强行阻止他们这样做,在一旁只是动嘴,而任凭们拉扯在一起?此时停车时间已过,火车司机拉响了汽笛,列车员急促的吹着哨子,拼命的扯开嗓子,催促所有的乘客上车,于是人们纷纷的上了车。但是煤堆边的“抢人大战”并没有结束,列车长和那个苗族男青年,以及二位苗族女青年还在下面,与抢人的二个苗族男青年僵持着,这样火车就开不了。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大家在车上都怀着焦急的心情望着车窗外,注视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大约又过了二十多分钟,总算看见了一位老人,急速的从小街上跑了过来,推开围观的人群,大声地对着抢人的苗族男青年,用鸟语怒气冲冲地骂他们。直到此时,两个抢人的苗族男青年,听到老人的怒骂,这才松开了手。只见老人家,不停地用抱拳作揖的手势,向列车长和姑娘道歉!列车长向老人挥了挥手,做了个回礼的动作,随后拉着两个苗族女青年,快速地上了火车。司机见状立刻拉响了汽笛,启动了车轮将火车驶离了车站。此时我看了一下手表,由于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列车整整担搁了半个小时。为了搞清楚这奇怪事情的发生,到底是是怎么回事?我特地跑过几节车厢,找到那俩个苗族女青年,通过与她们的交谈,才终于知道了事情真相。原来这一男二女的苗族青年,是河口中学的高三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被当地的学校和县政府,推荐保送到省城“昆明师范学院”培训教师。刚才见列车停的时间较长,就快速的跑到小街上去买点瓜子在路上吃,没想到今天是她们当地苗家的“情人节”。这天按她们当地苗家的风俗,少男如果看见了自已心仪的少女,可以大胆的去拉对方的手。如果少女认为对方不错,值得相爱就会做出一些愿意的表情,然后跟着对方一起去男方的家里生活一段时间。这时候男方的家人就会派出,家中的父母或者其他成员去女方家,告诉女方家父母,他们的女儿在他们家里,请他们放心。当女方在男方家生活了几个月,认为生活的不错并且肚里有了小孩,就会通知女方家,准备操办婚事,一般来说当小孩生下后,就举办婚宴正式结婚。如果当初男方提出要拉女方的手,女方做出不愿意表示的话,男方是不能,也不会强迫女方的,一般来说 ,男方也会很知趣的避而远之。很少会有像今天这样死皮赖脸地硬拉的事情发生,这简直就是抢人了,所以她们也觉得很奇怪和很害怕。幸亏今天街上有人去请了当地寨子里有威望的老人出面,才化解了这一危机。她们还特别感谢列车长,冒着列车误点的风险挽救了她们,否则后果将会不堪设想。此时我问了她们一个问题,如果女方有了对象或者有了婆家他们怎么会知道的呢?如果拉错了那不是很尴尬。她们说这是不会的,她们苗家成家与否以及有没有对象,她们的服饰上是会有不同的标记,一般来说外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她们本民族内部才知道,所以一般不会搞错。噢!原来如此。后来我同她们说了一句玩笑话,“可能是他们两个,知道你们俩都没有对象和成家,看到你们长得太漂亮了,控制不住自己,才会这样疯狂的吧”,周围的人听后都一起大笑了起来。
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原委,离开了那节车厢,回到我原来的座位。不知怎么头脑里一下子又想起了,云南十八怪中的一怪“抱着娃娃谈恋爱”,看来还真有其事。回想刚才车站煤堆旁发生的怪事,听了她们自己这么一解释,才真正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这正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火车继续以时速25公里的速度,不停的摇摇晃晃,缓慢地行驶在崇山峻岭之中,这时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远处一切秀丽迷人的景色,都变得模糊不清起来,本想静下心来打开刚买的《各国概况》认真地看看,无奈列车的剧烈摇晃,根本无法直视文字,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于是乎闭上眼睛打起了瞌睡。随着列车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和如同摇篮般的摇晃,很快便进入了梦乡。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迷迷糊糊地感觉到列车的速度,好像在逐渐的慢了下来。我还以为又要到什么小站了,便立刻抬起头睁开眼睛朝车窗外一看,外面的雨要比先前大了许多。不一会儿,就觉得火车好像在不停地刹车一样,一阵一阵地往前冲,冲了没多久 就一下子停了下来。我朝车外一看,外面并不是什么车站而是在中途,好像是临时停车。我想列车临时停车是常有的事,所以也就没有多想。过了没多久,列车上的广播喇叭响了起来,播音员反复播报了一条紧急通知。仔细一听通知的内容,原来是播音员要求我们,列车上除了小孩与老人以外,所有的乘客都必须全部下车去推火车,但没有具体说明发生了什么事及是何原因?听到这个通知我吃了一惊,不会吧!“推火车”这不是开玩笑吗?俗话说得好“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今天怎么会遇到叫我们乘客下去推火车的怪事?真是不可思议!难道是火车头出了什么问题?再说火车自身的重量又是那么重,就凭车上这些乘客就能推得动火车?一连串的疑问快速的在我的脑海里掠过。为了尽快得到答案,我立即起身离开座位向车门走去。外面正下着毛毛细雨,就一下子冲了下去。到了车下一看只下来了几个人,其它人见外面下着雨都不愿意下车。再一看整列火车,此时正停在一段向上的斜坡上。只见列车长和列车员特别的着急,在车下对着车厢里人大声的吼叫,催促大家赶快下车,如果再不下车,今天火车就停在这里啦,到时大家都走不了。此话一出,只见车厢里一阵的骚乱,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快速下了车。
列车长与列车员快速地,组织大家站在列车的两边,用手推着火车。我为了要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便跑去车头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车头上的司机并没有在修理什么零件,看来一切都很正常。感觉非常的奇怪?此时只见列车长拿着一面小旗帜挥了挥,嘴里吹了一下很长的哨子,只见车头的驱动轮转动了起来。刚开始是慢慢地在转动,整列火车也跟着向前移动了一点距离,此时车两边的乘客,一起冒着雨水用力推了起来。突然驱动轮加快了速度飞快地转了起来,只见车轮与钢轨之间,喷射出犹如沙轮磨刀一样的火星,如燃放的焰火般快速绽放,但火车却纹丝不动了,原来车轮在打滑。司机一下子又拉下了刹车阀将火车刹住,驱动轮同时也停止了转动。此时火车停在斜坡上,如不刹车,火车很可能会顺着山坡向后面滑下去。一会儿司机再次重复先前一样的操作过程,先慢慢地转动驱动轮,加上大家一起用力,将火车慢慢地向前移动,然后加快、打滑、再刹车。由于坡度较长,列车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用了近半个小时,才将列车推到了披上较为平坦的地方,这才让所有的乘客都上了车。在推车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当时列车的运行状态,发现了一个我以前从不知道列车上的小秘密。原来我见到车轮与钢轨之间射出的火花,是因为列车在所有的车轮前上方,都按装有一个长方形小铁皮箱,一般人都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有何作用?其实它里面装的都是很细的石英沙,当车轮与钢轨之间发生打滑现象时,铁皮箱下方有一个可控制流量大小的小铁管,通过人工操控,会慢慢地往钢轨上洒些细沙颗粒,以增大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摩擦,难怪驱动轮一加速便像沙轮一样出现那么多的火花。事后想想造成这次推火车怪事的发生,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车载太重,二是这一段坡度又陡,加之又逢下雨钢轨上较滑,也可能是机头老化动力不足等原因,造成了车轮打滑。
随着列车的继续行驶,一路上再也没有发生此类奇葩的事情,几天后总算很顺利地,平安抵达了故乡上海。开始了为期十二天愉快的探亲假期,直至假期结束又返回了,我的第二故乡大南溪连队。
吕其龙 2019年8月於上海
推荐阅读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