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的知青

树新讲知青:永远的知青播讲:刘树新

请点击上面图标播放

永远的知青


北京知青王晓琴是空军的女儿,父亲是解放军的首长,母亲得癌症不幸去世了。党中央为了照顾在岗的父亲,让王晓琴回到北京去照顾爸爸的生活,这样王晓琴就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五团可以调回北京了。连里的同志们得知王晓琴要回北京都替她高兴。那天中午,食堂组织了简单的小宴会,炒上了四个素菜,揉上了大馒头,喝上连队自己烧的白酒,大家正吃着高兴的时候,指导员从外边匆匆忙忙地跑进了屋里,大声地嚷嚷:


“别吃了别吃了,山上着大火了,把人工林烧了。这火烧的非常凶,眼看就到乌苏里江边了,如果越过了边境,烧到了苏联,那要惹起中苏边境的争端的。沈阳军区命令我们四师各个团,一定要下决心把这场大火扑灭在我们这一侧。”


大家听了这个消息,纷纷放下碗筷,站起了身子,很迅速的就上了一个大卡车。就在这个时候,王晓琴惊呆了,她自言自语地说:晚上我就坐火车从三棵树倒车回北京了,可是我正在中午这个时候着大火了,我能等着回家不去打火吗?我是咱们连自己培养的党员。


説着说着,她从衣袋里掏出了自己调转的手续,掏出了钱,从手腕上撸下了手表,告诉司务长,这些东西,就放在你这儿,我去打火,打灭了火回来,晚上我还要上火车呢。就这样,她也急忙匆匆的跑出了食堂,追赶着连队的大卡车,和战友们奔赴了火场。

全连的同志们奔向了火场,眼前是一片火海,这火烧的天连火、火连天,一大片。怎么办?怎么办?


老团长高声喊着:别着急,别着急,不要跟着火跑,咱们退回来,烧出一条火道,让这个火和大火迎一下,这样我们就可以扑灭火。光靠着拼命的打,火是扑不灭的。


王晓琴和战友们退出了火线两公里之外,点起了新的火来迎这野火。点着点着,风向变了,就把他们整个这一连的人卷在了火海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老团长高声喊着:脱下衣服,把头包住,迎着火跑哇,迎着火跑。大家脱下衣服包上了头,迎着火跑着跑着,不知跑多远,大家都跑回来了。可是当清点人数的时候,连里少了十四位战友,其中就有王晓琴。


这还了得,老连长说,赶快去找人,赶快找啊。大家放开了嗓子呼喊着战友的名字,呼喊啊,呼喊得嗓子都喊破了。十四位战友没了踪影。


到了第二天,在打扫火场的时候,他们看到十四位战友都倒在了一片烧的黑乎乎的草地上。十四位战友的遗体被烧成了一米长左右的一堆木炭。他们哭了,他们喊着,他们不相信这是事实,怎么能这样,像一场噩梦变成了现实一样。


王晓琴和十三位战友,为救国家的财产牺牲了。这件事震动了沈阳军区,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同志听到之后惊呆了。


我也参加了这场灭火,我也参加了十四位烈士的送葬。我们一大片知青和老职工站在庆丰农场的山坡上。为了让这十四位知青的亲人,不能看到他们的亲人烧的这个样子心里难过,把他们早早的就下葬了。

这时候大家都在等啊,等啊,在等什么呢?突然从天边传来了轰轰的声音,来了,来了一架直升飞机,慢慢落在小东山的旁边。直升飞机的门打开了,从飞机上走下了两位老人,穿着军大衣,相互搀扶着。他们来到这个坟地,没有直接来到女儿的墓旁。两位老将军围着这十四位死去的烈士的坟墓,一圈一圈绕着不停。最后陈锡联搀着这位老人——王晓琴的父亲来到了王晓琴的墓前。王晓琴的父亲、陈锡联将军他们是久经沙场的革命将军,他们亲眼看到过很多战友就牺牲在自己的身旁,他们没流过泪。可是当今的老将军,他们两人满脸都是泪水。王晓琴的父亲慢慢地弯下了腰,让警卫员拿出来一块崭新的布,把王晓琴坟头的一块黑土拿了起来,放在布上,慢慢地包上,然后把这块土揣在了怀里,紧紧地抱着。陈锡连搀着王晓琴的父亲转过头来,一步一步又走向了直升飞机。飞机飞了,慢慢的像一个大鸟,变成了一个小点,最后消失在蓝天白云中。


我们知青战友望着飞机,望着眼前王晓琴的坟墓,望着十四位战友的新坟嚎啕大哭。


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在筹建知青博物馆的时候,又来到了四师三十五团,现在庆丰农场东面的小山上,王晓琴等十四位知青烈士的坟墓修的完完整整,旁边栽上的小松树已经长成了大树。

老场长告诉我们:这十四座坟,每当过节的时候,连里的乡亲们都会给这些人上坟,因为这十四个人是俺连里的亲人,更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榜样啊。他擦了擦脸上的泪,跟我们说,我们要把王晓琴等十四位烈士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一代一代人讲下去,因为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知青。

青春在烈火中闪光作者:郁百雄

这是牺牲的14位知青的英容笑貌

2010年9月中旬,原兵团四师35团(现庆丰农场)三十多位耒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的当年参加扑灭这场火灾的幸存者知青,来到虎林县14位遇难知青墓前,进行了特殊的祭奠。这30多位知青中间的许多人,虽未被烧死,但却都被烧得面目全非、肢残容毁。在14位知青墓碑前,她们痛哭流涕,无限悲痛。

事情要回到40年前的1970年11月7日下午。


那天35团3连接到紧急命令:立即组织60人,到紧靠中苏边境的一连方向去扑灭荒火。火光就是命令!“明知火烧人,偏向火海冲”已成为兵团战士的誓言。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为了祖国的尊严,拚死拚活也不能让荒火烧过国界。大家争先恐后,抢着要去。


此时,35团机关、工业二连的扑火人员,也坐着大卡车向火场奔去。路过三连时,他们还同认识的知青打招呼“扑完火回头见”!但是许多人,从此阴阳两分离,永远没再回来,更多人则成了终身烧伤残疾人!


挤满了群情激昂的兵团战士的卡车,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一首首语录歌声中向火场前进。这些刚到北大荒才一、二年的兵团战士(其实是一群孩子!)充满稚气的脸上,堆满了欢笑,谁也没见过荒火是什么样,更没有人去想,“赤手空拳凭什么去扑灭大火”?更要命的是,领导们也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和组织,一场灾难正在逼近兵团战友们。


团副参谋长明海涛(他也被烧成重伤,不久后牺牲)领着团机关、工业二连的扑火队伍,率先进入了荒草甸子。接近大火时,天色已暗了下来,但冲天的烈火映红了天空,把几十米内照得通红。


有经验的老职工见火势太猛,就建议连长先烧出一条安全火道来,高连长同意,并下令点火。一块几十平方米的火道刚刚烧出,风向突然变了,大火从三面猛扑过来!87个人眼看要被大火吞没,连长大呼:都撤进火道。人们刚集中到狭窄的火道里,烈火就逼近了。


火焰窜起一、二丈高,随火而来的大风卷起滚滚灼浪,向人们扑去。四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连长让大家把棉衣脱下来蒙着头,蹲下。可大火一直围着人们在肆虐逞凶。只见一个个身影在火光下倒下!(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几日,武警战士在扑灭四川山火时,因风向突变,一分钟内在山沟里使15名战士和其它几名职工葬身火海的惨剧)。

一位幸存者说:“刚打了一米,火就来了,火团在空中飞舞,齐腰的大火,冲向人群”。他们赤手空拳,无任何灭火工具。因为都是高草和荆棘枝条挡着,人们想在地上打滚也不成。一位烧伤幸存者说:她手上的皮掉下来,成了手套。


王秀琴是从西城区来的知青,身上的衣服在燃烧,昏迷时倒在旁人的怀里,嘴里还在嘟嘟地背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兵团战士们在这两三丈高的烈火,已无头尾的火海中,有的把棉衣脱下来,沾上一点水,喊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冲向火中去。


很快,救火立刻变成了救人!一位幸存者知青说:“他在逐渐远去的火龙映照下,看到前方焦土上躺着四、五个人!走近一看,头发已烧光的战友仰面朝天,双臂痉挛在胸前,已没有一丝声息了。他刚才那股扑灭荒火的强烈欲望,一瞬间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同一名宁波知青一起,把全身只剩一双鞋的女伤员(或许是遗体)驮到背上。我双手触到的,是又滑又腻的油和剥脱的皮肤,浑身的肌肉肿得如橡皮一样鼓鼓的,……。”太惨了,我不忍再摘录下来让大家看。


活着的伤员先运走了,集合地点还躺着七个仃止了呼吸的战友。他们用三件棉衣当担架,六个人走两侧,一个人在后边托着伤员的头,开始了长途搬运。


漆黑的荒原没有路,他们只能直对着远处公路上的车灯走去,遇上结着簿冰的洼地,就照直淌着冰水过去。不知走了多少里,他们的双脚泡在湿鞋里,身上只剩一件秋衣,在北大荒十一月的冬夜里,是多么的寒冷。为了快点把战友救出去,就这么坚持着!


三天后,荒火自动熄灭了,也没烧过国界去。


35团机关和工业二连的13名女知青和一名男知青,都在那一夜间,为了美好的理想,壮烈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最小的仅十七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二岁。


逝者永远安息在黑土地里,而幸存的伤残者,却仍在受着无尽的痛苦。


幸存者王玉彩、仝幼华等人,她们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成重伤。面貌全非,伤痕累累;有一人手指大多被烧坏而截去。71年3月出院,6月回家时,怕吓着家人,都不敢见人。这些年来,她们不敢走入社会,背着沉重的思想负担艰难生活,每月靠800元补助金生活。她们至今孤身一人,荒友聚会不敢参加,也不愿提起那场火灾的经历。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太大了!


14位牺牲战友的父母大都已经去世,只有史丽露的母亲住在某养老院十平米的小屋里度晚年。她因为最疼爱的女儿那么早走了,一直怀念着她,自己也病了多年。她说:史丽露是北京40中的高中生,聪明伶俐,多才多艺,6岁就学弹钢琴,学校里的黑板报许多字都是她写的。她坚决要去北大荒,想不到只有二年就再也回不来了。如今她每天都要翻看女儿留下的唯一纪念品-一本日记本。

周秀兰只有19岁,68年去北大荒时,学校本要保送她去某大学的,为了屯垦戍边,而坚决放弃了,最后牺牲在荒火中。


我不认识这些战友,但她(他)们也是我的大荒战友和兄弟姐妹,我被她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

她们是20多岁上下的花季少年,有着美好的青春年华,心里只有革命两字。面对火海,毫不犹豫,毫无畏惧,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她们的忠魂在烈火中升华,与天地日月同在!虽然,这场大火被定为事故,14位知青战友没有被认定为烈士,但她们永远是建设北大荒的英雄!是我们心目中的烈士!不要忘记她(他)们!(其实她们完全应该定为烈士,要说救火出事故,责任岂能由知青来承担,应归罪于当时的领导。)


40年了,我们都回来了,而她们却如几粒微小的砂石,安眠在茫茫大荒的黑土地上。当现在许多知青都在说“青春无悔”时,她们的春青却这么快就结束了,青春在哪里?青春长眠在荒原里。幸存者伤残一辈子,至今还艰难地生活着,40年里,她们心里有着无尽的伤痛。死者牺牲临终时,还不忘祖国,还在念着语录,这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无法理解的。她们的青春在烈火中闪光!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说“青春无悔”,那是要辩证地、相对地去看的。实事求是地讲,不是所有知青都认为自己“青春无悔”的,不要一概而论。如果不是当时扑火指挥员的无能、疏忽,这些知青的青春岂能就此终止于烈火之中!


有些人看过现在某些回忆北大荒的文章、或看过粗制滥造,不切实际的电视剧后,问过我:你们那儿不是挺好的吗,不那么苦啊!我说:不是的,那是艺术加工了。从1956年起,几十年里,从老铁兵、复转军人到知识青年,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千里荒原,你说苦不苦。那些年里我们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遭过多少委曲,只有我们自己清楚。但我们从不怕苦,从不怕死,敢于面对艰苦,面对现实,去开创事业,这就是我们北大荒人的光荣和骄傲!

今天多写上几句,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父辈们是如何创业的,不要忘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教训是深刻的!那个年代,许多口号是空的,误了多少事和人。救火必须要有工具,要有救火的常识,这是最基本的,可在那个年代,却不被重视,无畏的牺牲了那么多条生命。从这件事上,真的可以总结出太多的经验教训来。任何时候,任何领导者都要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今年是文革后第一批北京知青大规模奔赴北大荒的50周年。从这以后,几十万知青陆续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了北大荒,参加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伟大事业。

北大荒啊,如今您已是祖国的米粮川!您从无到有,以至到今天这么光辉灿烂,几十年里,有多少老铁兵、复转军人、知识青年、各地移民……,为您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几十万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为北大荒作出的贡献,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也永远不会被历史忘记。

北大荒“11.7大火”四十年祭凤凰台《冷暖人生》

核心提示:1970年11月7日,北大荒在烧荒时发生大火,火势迅速向着中俄边境蔓延,闻听此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五团的战友积极赶去扑救山火。火光漫天,知青们都赤手空拳,本来刚刚烧出一条打火道,可风向一变,人们就被逼到狭窄的火道里,噬人的火焰窜起几丈高,狂风卷起滚滚灼浪烧得荒草和树条劈里啪啦作响,形成了一片火海,把他们死死的困在里面,谁也没有跑出来……那一夜,14位年轻的知青战友永远留在了那里,为了美好的理想,为了第二故乡,为了广袤的黑土地,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北大荒“11.7大火”四十年祭(上)

北大荒“11.7大火”四十年祭(下)

来源:喜马拉雅FM、凤凰视频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寻找——献给长眠异乡的知青战友

精选知青文章(807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