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养老”的困局
“壮岁尘埃禄事牵,老归重到旧林泉。”或许,有些退休的人曾思考过:如果年老时,不住养老院,不靠子女,应该怎么养老?如今,兴起于西方国家的“抱团养老”模式引入中国,“抱团养老村”“闺蜜抱团养老”时常被媒体热议,美好的老年生活令人憧憬。
但是近两年来,国内也陆续有老人向社会分享自己“抱团养老”的失败经历,问题多出在“钱”上,大家的经济能力与金钱观的不同导致最终分道扬镳。
法学专家建议,老人抱团养老前可制定协议,对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约定处理办法,划分责任的边界,大家签字共同遵守。此外,警方人士也提醒,“抱团养老”等养老模式层出不穷,如果是参与集资购买老年公寓等投资项目,还是面临一定的风险,应认真评估,谨慎作出决定。
“抱团养老”在国外流行多年
经典美剧《老友记》提供了一种近乎理想的生活场景:爱人在手边,好友在对门。如今,越来越多老人也学着《老友记》这种互助模式安度晚年。一群老人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互相照顾、彼此慰藉、共享资源的生活方式,凸显了老年人对集体互助养老方式的期望和对精神慰藉的需求。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四对夫妻,他们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退休后决定“抱团养老”。他们在Austin郊区Llano的河畔边,委托建筑师打造了四栋白色的小仓房,不远不近地挨着,分别属于四对互为挚友的夫妻。他们不带孩子,这里有农田花圃,每天能睡到自然醒,和好友在湖边垂钓山里采果。如今,他们8人住在精心打造的大房子里,如同在上演老年版的《老友记》;
德国老人的“搭伴养老”模式同样让人歆羡,德国人在60岁后就可以进疗养院养老,但很多老人厌倦那里的单调生活。于是,一些志趣相投的老人组合在一起过“同居”生活。除了老人“同居”外,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还喜欢和年轻人“同居”。他们将自己的房子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比如陪聊天陪采购等。老人之间或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相互帮助关心,能让老人在身体不适时,得到及时发现和救护。
破解老龄化挑战的中国探索
浙江省杭州市的老龄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1年。但杭州一直积极推动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被评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抱团养老的模式,最早正是源自杭州。城西的张阿姨独居大房子,因害怕“老无所依”彻夜难眠。2017年,她通过某报发布公告,想结识居家养老的朋友,吃住同住一起旅游。这种全新的养老模式,一经报道引来热烈反响。张阿姨最终选择66岁的赵女士和71岁的孙女士,开始结伴养老的生活……但不到三个月以失败告终,因为选伴过程和磨合过程漫长。
虽有意外,但老人们抱团养老的模式没有变,快乐健康的心态也一直都在。同样在2017年,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的王阿姨也通过某报,找到三对夫妇在自家200多平方米的三层农家小别墅抱团养老。2019年,“抱团养老”的老人们还集体到湖北省恩施市抱团旅游,养老团共有12人,来自8个家庭,其中4对夫妻,还有2男2女为单身,这可能是中国首个“抱团养老”的成功案例。
这种抱团式养老不是所有人都适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行。天时指的是独居老人相伴;地利指的是家中有房;人和最为要紧,要脾气习性相投大气互助。当然,抱团式养老也会出现需要医疗救助的紧急情况,之前在王阿姨家参加抱团养老的金阿姨,因晾衣服不慎摔倒骨折。为了让金阿姨更好休养,女儿将其接走。此外,消防设施、财务安全、老人纠纷等,都是亟须关注的问题。
“抱团养老”却被“钱”拆散
互惠互利抱团式养老,一般选择同个社区的老邻居,或者住得不远的老同学、老同事,可以彼此互助。但用什么方式“搭伙”,需要“三观”相同的伙伴,别让钱物或攀比心影响团体的凝聚力,特别是沾钱的事要有界限,彼此适应包容最重要。天津67岁的薛阿姨分享她的“抱团养老”的失败经历,最大问题出在“钱”上。不是有钱没钱,而是团体中每个人对钱的看法和基本的经济实力要相当,否则团最终会被“钱”所拆散。
薛阿姨的“小团体”有8年历史,从三四个人发起,到后来最多时发展到20多人,但又慢慢减少,症结出在“钱”上。抱团的老人平时总是一个人在家,饭不好做,做多就浪费。于是,大家就决定干脆一起买、一起做、一起吃。开始大家都争着掏钱,今天你花,明天我请。但久而久之,多花的人可能心里就不舒服,所以改成每个月每人交400元伙食费。但组里的人,依旧有人退出有人加入。退出就是因为钱,有些人认为伙食费太贵。有些人认为每天做三四个菜,都是“便宜”爱享受的人,他们想吃好应多拿钱。也有人计较,付出多,饭量小,或者没在这里吃,但伙食费没法退。有些人认为煤气费水电费没用,被占了便宜。后来又发生有人住院,大家摊钱买东西,抱怨挑唆,弄出不愉快的争执。
另外,老人之间的攀比心也是障碍。团体里每个人生活条件都不一样,有些退休金高的老人花钱大方,但有些人连旅游都不乐意花钱。有些人爱美,经济实力好,总去美容院和健身房。有的老人被一同邀请,就认为是应该的,只要买单的人提了意见,就在背后说坏话。群体里还有喜欢炫耀的老人,有些老人怕被笑话就选择悄悄“退团”。总之,团队最大问题还是经济利益和攀比心,内心不平衡造成养老团不好抱。
“抱团养老”应给予支持和规范
“抱团养老”不是一起吃住那么简单,个人素质、生活习惯等都要很相近,在实际集体生活中也需要不断磨合。这种生活方式和集体宿舍里大学生活不一样,每个老人都有固定的生活方式,定型的性格,这些都是矛盾的来源。中国人的生活单位是家庭,“抱团养老”临时几天可能还行,但时间会磨灭新鲜感带来烦恼。但凡有人好吃懒做,或者身体情况不佳,经常需要别人伺候,都会引发矛盾。按照法学专家的建议,最好“丑话说在前头”,抱团养老前制定协议,对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约定处理办法,划分责任的边界,大家签字共同遵守,以免日后积累矛盾闹得不欢而散。同时应附上健康证明,避免日后因身体情况带来纠纷。
厦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民警李健表示,银发市场需求巨大,“抱团养老”等养老模式层出不穷,政府和相关部门如何鼓励、支持、规范,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考题。他提醒老年朋友,如果是以“抱团养老”为名义,参与集资购买老年公寓等投资项目,还是面临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做出决定。老年朋友一生拼搏不易,切不可落入陷阱,在投资前需认真评估,多与子女探讨。此外,如果老人朋友“抱团养老”生活在一起,最好不掺和钱,别太计较。每个人都有热心和公心,互谦互让能者多劳,这样才能相处更长久。
抱团养老的另一重困境
把我们拆散的就是“钱”
摄影:栾栾PHOTO
本期主持 | 魏然
倾诉者:薛阿姨 67岁 退休职工
1钱让这个团儿抱不紧前些日子,看了倾诉空间一篇有关抱团养老的文章,好多同龄人也在转发。那个向你们倾诉的女士,说到她们那个团儿没抱成的原因,主要还是选择的方式不太合适,还有一些感情纠葛。给老年人提了醒。我看完以后,决定也和你们说说,我的抱团养老经历,说说那位女士没提到的问题:就算是居住方式合适,不掺杂感情,也会出问题,而最大问题,就是钱。不是说有钱没钱,是说,在这个团体里,大家对钱的看法和基本的经济实力要相当。否则,这个团儿还是会被钱拆散。
我们有一个抱团儿养老的“小团体”,要算起来,有七八年了。我们从三四个人发起,到后来最多时发展到20多人,可之后,又慢慢地减少。现在,我在的这个“组”还有5个人,其他的人,有的回去“自己过”了,也有的成员另组了新的组。大家热闹过,也确实从中获得过快乐和帮助,但其中的烦恼真不少。我们抱团养老的想法源于相关的新闻报道,据说在一些社区,早就有这种方式,有个“官宣”的说法,叫“互助式养老”,一个社区里的老人彼此关照,年轻的照顾年老的,或是同龄的彼此帮助。据说有的坚持了10多年,做得好的社区,还有社工在其中帮助。
我们住的是老小区,老年人口比较多,而且,都是住了二三十年的老邻居,平时打头碰脸的,关系挺好。看到人家这种榜样,大家也就慢慢说起这个话题。老邻居们年龄越来越大,空巣和独居的老人越来越多。大家商量后,就学起了人家的样子,渐渐形成了抱团儿养老的模式。只是,决定这个团儿抱得紧不紧,得用现在小年轻儿找对象的一个流行语来说:应该“三观”一致。
2 钱上不平衡心就不平衡我们开始抱团儿的几个人住在同一社区,离得近。都是女性,也都没了老伴儿。这个组合是我们考虑了很久定下的,之后再有人想加入,我们也是这个“标准”。我们想的是,大家的生活境遇差不多,相互能理解,来往也方便。我们有很长时间相处得还不错,所以后来吸引了那么多人来加盟。
我们这个团体,一开始年龄最大的六十七,小的刚退休不久。身体也都还可以。我们每天早上准时到小花园集合,先晨练,之后一起去买菜,开始是各买各的,后来发现大家买的都差不多,因为你买这个,我看着不错也买了,结果各家做的饭都差不离。而且,这些人平时总是一个人在家,一个人的饭最不好做了,做多了就浪费。于是,大家就决定干脆一起买,一起做,一起吃。开始大伙儿都争着掏钱,今儿你花,明儿我请。可是,我觉得这样不太好,每天花多花少不固定,多花的可能心里就不舒服。所以,我们改成每个月每人交400元伙食费(那是当时的物价啊,后来涨了几次),我们之中有个姐姐原来是会计,就由她管账,她挺细致的,每笔开支都记得非常清楚。我们固定在一个人家里做饭,吃饭,因为她家房子比较大,住一楼有个小院儿,很方便。我们一般只做中午饭,因为老年了,晚饭吃得少,中午剩下的,大家分分,晚上就够了。
后来我们这个方式让好多人羡慕,就总有新人加入。不过,由于空间有限,我们“搭伙”的人最多加到了9个,其他人实在加不进来了。组里的人,其实也是有变化的,有人退出,有人加入。退出,就是因为钱。大家虽然说都交了伙食费,可有的人慢慢就不平衡了,觉得太贵,自己在家过,用不了这么多钱。也有人觉得组里有人退休金多,一个月五六千,可自己只有两千多,人家要吃好的,自己将就就行,每天做三四个菜都是“便宜”了那些爱享受的,他们想吃好的,应该多拿钱。也有人开始计较,有人吃得多,带得多,有人饭量小,或者这个月生病了,或是家里有事没在这里吃多少,可伙食费为什么不退呢?大伙儿聚餐的那个姐姐家,每个月我们会买两桶油,一些调料啥的,还添过一些餐具。而且每个月我们会拨出一点儿钱给人家的煤气费、水电费。可就有人不乐意了,说那些东西根本用不了,认为那个姐姐占了便宜。
后来又发生了,谁住院了,大家摊钱买东西,厨房里灶具、油烟机坏了,大家摊钱换之类的事,有的人没什么抱怨,几十块钱也不在乎,可是,有的人就不行,不仅抱怨,还在大伙儿之间挑唆,弄出很多不愉快。搭伙的这个方式,人员变动特别大,最终在今年6月,就彻底不弄了。不过,我们两三个核心的人还是挺怀念那种方式,但一想起那些为钱发生的争执,又觉得很别扭。
3 攀比心成最大障碍抱团养老,其实就是为了相互有个照应,这些年,大家也确实做到了,比如定时集合,要是谁没来,大家就过去看看,避免了很多意外。有谁病了,甚至住院了,大家轮流照顾,谁家有点什么事,大家一起张罗。虽然也有谁出力多,出力少的问题,但大家基本上都能接受。最终产生矛盾的,还是各自的经济实力和攀比心。
团体里每个人生活条件不一样,确实有退休金特别高的,花钱大方,这个岁数了,还能开车,人家经常拉着群体里的人去玩儿啊,或是办事儿。有的时候,我们去短途游,就有两个人开车带着大伙儿。我们平摊给人家油儿钱,可就有人不乐意拿,还说:“她又不缺这个钱。”更有人让人家拉着去接孙子,偶尔还行,后来一到周末就这样,人家有车的也不乐意了。可一旦拒绝,对方就不满意,说人家:“有车了不起啊。”群体里有的姐姐爱美,经济实力又达得到,就总去美容院、健身房什么的,有时候也请别的姐妹去。可有的被请过的,就当应该的了,老跟着人家去,而且,有时候根本不是为了美容或健身,就为了去洗澡,一洗两个小时,弄得人家请客的很尴尬。可一和对方提意见,对方背后就说人家:“不就是嫌占她便宜了?她手里那么多卡,一个人用不了也浪费,她带我去不也为显摆她有钱吗?”
群体里有的人自己经济实力一般,但孩子条件好,有时候带妈妈去旅游啊,给妈妈买高档物品啊,后来知道有这个抱团养老,有时候也给其他阿姨捎东西。这种事在有的人看来就是“嘚瑟”,还有的人比较自卑,觉得自己没什么可送的,怕别人笑话,之后就悄悄“退团”了。而大多数情况下,因为衣着、首饰、业余爱好等等,每个人的消费观念和实力确实不同,就会有人心理不平衡。甚至有人说过,我们应该有“团服”,省得大家攀比,可那都不现实。总之,这个团队,从人少到人多,后来又到人少,有人还能是朋友,也有人后来都不往来了。这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经济利益和攀比心。要是总觉得自己不平衡,养老这个团儿还真不好抱。
现场还原魏然:“谢谢您讲的这些亲身经历,又给更多老人以借鉴。在社区里,邻居们互助式抱团儿,确实是个好创意。”
薛阿姨:“通过我们的尝试,觉得这种方式要注意的,一是人不可以太多,三五个正好。再有家庭情况、退休前职业等,基本相似比较好。”
魏然:“就是各方面再一致,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具体情况,心态平和很重要。”
薛阿姨:“是的,大家在一起,最好也不掺和钱。”
魏然:“老年人能彼此关照,是一件好事,都到了晚年,就不必有那么强的好胜心。”
薛阿姨:“身边有几个朋友,是个伴儿,也是种安全感。只要都别太计较谁付出多少,都有热心,就好了。”
魏然道来上一期有关抱团养老的话题,引发极大关注,说明养老真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而这位阿姨给了我们又一个更简便易行的抱团方式。同一个社区的老邻居,或者住得不远的老同学,老同事,可以彼此互助。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搭伙”,真的要“三观”相同的伙伴。不让钱物或是攀比心影响团体的凝聚力,需要的是大家有明确的目的,也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像一家人一样相处,但有些事,特别是沾钱的事,要有界限。抱团养老是老人们向往的好方式,为了享有伙伴的热闹和安全,也要付出彼此适应,相互包容的努力。
来源:环球老龄杂志、每日新报倾诉空间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