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老知青李兰娟
专访李兰娟:
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李兰娟院士个人事迹
国难当头,冲在前面的
老知青李兰娟
又到了《树新讲知青》栏目时间,今天为大家讲的故事题目是“国难当头,冲在前面的老知青“,讲的是老知青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故事。
2020年这个春节,全国人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新春的宁静。湖北武汉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作为我们老百姓来说唯一对国家的贡献就是待在家里不出门躲避疫情,但那些白衣天使们却还始终战斗在第一线。这其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84岁的钟南山和73岁的李兰娟院士。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李兰娟:一个赤脚医生,一个国之栋梁,一个在国难面前冲在最前面的老知青。
1947年兰娟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县夏履桥村,因父亲患有眼疾,生活的重担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兰娟打小就聪明爱学习,喜欢读书,报纸上的字都挨个学,逐个念。1960年13岁的她小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中学。读到初二的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困难李家更困难,全家就靠母亲卖山货维持生活。贫寒的家境,食不果腹的年头,哪还有钱供兰娟上学。兰娟只能强忍着悲痛,决定辍学中途退学。这对于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她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的作别老师,离开了校园。班主任看出了她的心事,就告诉她:兰娟,你先别退学,请一个月的假,行李就先放到学校。回家想想办法,实在不行再说。
辍学回家的兰娟白天帮母亲干活,晚上就坚持自学。还好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她得到了重返校园的机会。成绩出来后,她考得最好。母亲说家里就是再难也要供你读书。就这样,兰娟省吃俭用,硬是靠着助学金坚持读完初中。参加中考时,兰娟两个志愿都填了中专。因为她想尽早工作挣了工资就能帮家里分担生活的压力。但成绩揭晓时谁也没有想到兰娟因成绩优异直接被省重点中学录取了。考上省重点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可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兰娟虽然高兴但看到家里这么困难她又决定放弃。得知这一消息,班主任老师劝她和家人一定要去读完高中。就这样兰娟揣着母亲给的五块钱踏上了去省城的求学之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省城的生活消费实在是太高了,她还没有来得及熟悉校园身上的五块钱就花没了,连填饱肚子都成了大问题。学校的大喇叭天天催着交学费,举目无亲的她简直是走投无路。幸运的是老师知道了兰娟的困难,不但让她先领了课本,减免了学费,还发了助学金,让她不再为吃饭天天发愁。就这样在学校的关怀下,兰娟坚持读完了高中。
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席卷全国,作为班长和团支书的兰娟虽然年少但思想觉悟还是很高,她主动报名想去黑龙江插队。但那时浙江还没有下乡到黑龙江的任务,无奈她选择了回老家下里桥村成了回乡青年。那个年代的高中生在村里可算是知识分子,乡里安排她做代课教师。
在教学之余,兰娟注意到乡亲们常年从事体力劳动,很多都患上了腰背疼痛的疾病。她便联系省中医院的老师学起了针灸。短短数夜兰娟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还和老师学习了临床实践。她利用业余时间给乡亲们治病没曾想还真起了效果。教学三个月后,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因为兰娟会针灸,村民们都推荐她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
那个时候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有二十四块钱,算下来一天能赚八毛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五个工分,一天只能赚一毛钱,收入实在是悬殊。面对家里的困难怎么办?思来想去兰娟觉得还是更喜欢学医,就这样没教几天书的李老师成了乡亲们口中的李大夫。
虽然是医生但因为加了赤脚两个字地位可就大不同了。农村的赤脚医生很不好当,不但资金有限而且设备还十分简陋,大夫都少的可怜,就更别说药了。为了给群众治病兰娟就和几位懂药的乡亲们跑到山上去采药。半年多的时间,兰娟认识了几十种药材。哪些治疗伤寒?哪些用来消肿?哪些用来敷跌伤?都记得清清楚楚烂熟于心。很多乡亲喝了兰娟的草药都反映又省钱治病又好,对她十分感激。大家都说李医生好人呐,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做赤脚医生的日子里,全村四百多户,无论哪家有人生病,兰娟都风雨无阻披星戴月的上门诊治。有一次,村里年轻的媳妇忽然要分娩,还没结婚的兰娟硬是硬着头皮当起了临床产科医生。
1970年,兰娟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因为赤脚医生干得很好,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临行前一天,纯朴的乡亲们为了表达对兰娟的感激,自发组织前来给她送行,而兰娟却请乡亲们一起去山上采药,作为临行前的送别礼。就这样兰娟兜了一大圈最终成为一名大学生,这让兰娟倍加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大学期间,兰娟一直努力学习,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到医院工作后,兰娟第一个工作就是研究治疗传染病重型肝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型肝炎肆虐,兰娟一心想要救人却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失去。她的诊室常常是进去的人多,活着出来的少。作为一名医生,看到病人的家属跪在自己面前却无能为力,兰娟的心中满是愧疚。后来肾脏透析治疗启发了兰娟,她想是不是可以通过相似的方法来救治肝衰竭的病人呢?于是兰娟带领她的团队开始了人工肝的研究,这一干就是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耗费了多少青春。十年后,兰娟带领团队终于研究出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系统。这在当时的世界上也算是领先,但她却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她将这项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兰娟说:什么是医生最大的快乐?看到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爆发,将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兰娟推向了前线。浙江出现病例的当天就对密切接触的一千多人进行了就地隔离。当时社会上一度有不同的看法,质疑这一时间隔离这么多人是不是小题大做。但兰娟力排众议坚持隔离。事后证明这个方法不但行之有效,而且是刻不容缓。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使浙江的疫情迅速控制到最低点。这一经验很快就被全国各大城市效仿,使SARS在全国蔓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更厉害的是兰娟检获了病人特异性核酸,是全国最早分离SARS病毒的单位。后来在治疗过程中,兰娟竭力倡导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要克制谨慎。在SARS疫情结束十年后发现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没有一个人出现过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
今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到现在还在蔓延,人们在关注着疫情的同时更关注钟老和李兰娟,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希望。
1月18日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和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前线。正是基于他们的判断,武汉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封城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在春运期间一旦有任何闪失,提出建议的人必定会被无数人口诛笔伐。
院士夫妻:李兰娟和郑树森
大年三十那天,李兰娟和她的团队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临行前她发了一个朋友圈,图片是丈夫郑树森在厨房做饭,她还配了一段文字。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有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了。
就这样,兰娟带着团队一行赶赴武汉。在列车上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次我主要是来当一名医生,武汉那边有很多危重的病人需要我们。我希望早一点赶到武汉,解除病人的痛苦,尽可能更多的抢救危重病人,尽自己一份力气。
2月11日,在湖北省医院,兰娟穿着白色的防护服,衣服上写着大大的武汉加油四个字,她在武汉奋战已经多天了。这位73岁的老知青,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和当地的专家一起坚守在武汉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国之脊梁——李兰娟
来源:腾讯视频、喜马拉雅
推荐阅读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