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路弯弯——留在北大荒的北京知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知青50年 Author 贾宏图

《父 亲》
——北京知青郭文魁CCTV 《人与社会》
北京知青郭文魁22岁那年自愿报名,瞒着家人到北大荒艰苦的生活条件中锻炼自己,每每遇到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时,父亲的书信成为她走向人生成功的精神支柱。

山路弯弯树新讲知青
弯弯的山路,就像知青郭文魁和丈夫老高的人生,起起伏伏,曲曲折折...两个本应是形同陌路的优秀青年,却因“强扭的爱情”把他们连在一起。五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作为先行的拓荒者,依然留在了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孜孜不倦,挥洒着自己的热血……

山路弯弯作者:贾宏图

她飞奔而来,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骏马,沿着完达山盘旋的山路。春风撩起她的短发,她好像在云中飞翔。

弯弯的山路,好长好长,而它的发端竟是宽宽的北京长安大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1965年11月初的那一天的傍晚,已经高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并在外文书店工作了的郭文魁,鬼使神差地和三个女同学出来散步。她们从灯市口走到王府井,从王府井又走到长安街,那悬在头上的标语“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竟让她们心潮激荡。


 第二天,她们来到东华门街道办事处报名;


 第三天,竟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当火车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启动的那一刻,同行的知青哭作一团,而她没有流过一滴眼泪。


向北,向北!火车、汽车、马车,把她送进完达山怀抱中那弯弯山路尽头的云山农场。她和伙伴们住进了推开窗子能看见远处的山影和近处荒原的土坯房。


和北大荒的战友在一起

因为是高中毕业生,她可选择的岗位很多,比如可以在连部当文书,也可以当连队的小学老师,她却选择了让女孩子望而却步的岗位——当兽医。她的第一个伙伴就是那匹枣红马。她骑着它去场部取药,在山路上奔跑的时候,她对着大山唱歌和欢笑。在大山的回声中,她听见了天使般的自己;在飞越小河时,她望见了自己水中飞驰的身影,是那么的潇洒英武。


然而兽医这活儿又脏又累又危险,连勇敢的男生都不愿意干不敢干。给有病的马作内诊,得把整个手臂都伸到马的肛门里,为此她呕吐不止,几天吃不下饭。她还要干过去只有男兽医干的活——劁猪。第一次她按倒一头公猪,累得满头大汗,而且羞红了脸,拿刀的手都在颤抖。经过好一番的磨炼,她终于炼就了一身好本事,她可以给奔跑的猪打针,给各种大牲兽治疗疑难病症,而劁猪是她的拿手好戏,队里的职工都信着她的心细手快。她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兽医。


弯弯的山路好长好长,又洒下她长长的泪水,这泪水是苦还是甜,她一时也说不清。那一年她21岁,他29岁。他是友谊农场苏联专家培养出来的拖拉机手,来到他们队里搞“社教”。任务完成了,他要走了。队里舍不得这个技术能手,他们想留下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队里给他找一个对象。队里领导想到了郭文魁,当时队里岁数最大的女知青。


“小郭呀,岁数不小了,该考虑个人问题了!”队长来找她。


“不,我现在不考虑这个问题。”她回答得很坚决。


“早解决好,对工作有利。要听组织的话!你看友谊农场来的高本琦怎样,人老实,又有技术。”


她想起来了,高本琦,那个拖拉机手,不爱言语,干活有一套。她还知道,他19岁从山东来北大荒,现在还抚养上中学的弟弟妹妹。心肠挺好。


“你还是考虑考虑吧!”还没等她回答,队长走了。


第二天一早,高本琦来找她,给她一封介绍信——介绍他俩到场部办结婚手续。她一看发火了,然后哭起来。


他不知怎么劝她。她在屋里哭,他站在门口等她。


路旁停着送他们去场部的马车。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半天过去了。他在等着,马车也在等着。她终于擦干眼泪,慢慢走出房门,和他一起上了马车。是同情他,是被他的真情打动,还是屈服于一种压力,她也说不清。


山路好长呵,好静呵,只有马蹄声声。大山默默地注视着这个愁容满面的姑娘。一路的好山景,可是美丽的姑娘无心观赏,她默默地流泪,她不知道,这是她通向幸福的路程吗?


在办登记手续时出了麻烦。办事人很认真:“你们互相还了解不够,怎么这么草率就结婚!”她哭了,他也哭了。


男人的眼泪很少,但比女人更有力量。后来,连队的领导给场里的领导打了电话,场里领导又给办事人打来了电话:“行也得办,不行也得办!这是革命工作的需要!”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无论什么事,只要是革命工作需要,都要开绿灯。在领导看来,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既留下了一个技术骨干,又解决了一个大龄女知青的婚姻问题。这真是一件大好事,连队的领导为此特别高兴。


工作人员在他们的结婚证书上郑重地盖上大红公章时,他笑了,她大哭起来!她为自己的命运大声地哭泣,她不知道未来的日子是什么样子。那一刻,她没有任何喜悦,只有悲伤和无助。


在回连队的山路上,这对合法夫妻竟没有说一句话。高本琦真希望她骂自己几句,打他几下,那样他的心情也会好一些。


平静艰辛的生活开始了。队里给了一间土房,他们自己动手建了一个家。两套行李,两个板凳,是他们最主要的家当。搬家那天就举行了婚礼,她买了两斤糖果招待知青战友。老高在地里收大豆,没有赶回来。那一夜,她躺在湿乎乎热腾腾的土炕上,流了一夜的泪。


这一切都好像天方夜谭,可是在那样的年代,这样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没有想到,他们就这样过了一辈子。

郭文魁在团直属机关幼儿园当园长

后来她怀孕了,含泪放弃了当了4年的兽医。再后来她随老高调到了场部,他在机务科工作,她在托儿所当所长。开始她教孩子唱歌跳舞,以后又教他们学英语。孩子们回家叽里哇啦说个没完,家长不明白说的什么,去问郭老师。她说,放心吧,孩子们说的是英语,不是骂人的话。

郭文魁和孩子们

“我们的孩子会说英语了!”家长们笑了,这大荒原上的孩子会说英语成了奇闻。场里领导知道了,她马上被调到场部中学当英语老师。这一来,郭文魁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她非常胜任,因为她的初中英语老师在国外当过领事,她高中英语老师的母亲是英国人,郭文魁的英语在读书时就是一流的。很快,她成了场部中学的优秀教师、牡丹江农管局的优秀教师。1983年,她在场部中学教的高中毕业班有31个学生,当年高考30人被录取,另一个第二年也考取了大学。这是当地教育史上的奇迹,她成了当地的教育名师。


北大荒的孩子真幸运,他们遇上了这么好的老师!多少年过去后,在多少知青离开后,北大荒人说起当年知青的贡献,大家说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们带来的文化影响。不仅是因为北大荒的孩子在知青老师的教育下,许多人考入大学,现在成了各种专门人才;同时,在知青的影响下,当地人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农场和各级领导的技术骨干,都是知青的学生。

这时,郭文魁才觉得真正的生活开始了。她要把自己的青春都变成知识,给北大荒留下文化,这才是永久的财富。如果说,她并不满意自己和老高的奇异的婚配,但通过这样的婚姻她得到了贡献自己才能的机会,她也就认了。因为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已经成了农机专家的老高参加了开发抚远荒原的战斗。他们在人迹罕见的荒原深处建起了一个垦荒新城建三江。新城发展文化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这次,他们“扣下”了已经完成任务的老高,为了调来优秀的英语教师郭文魁。在她没调来之前,这里已为她家准备了一套新建的楼房。她到建三江中学工作一年就被评为全国农林系统优秀教师。她在努力地用自己的爱心和精湛的教学方法,把缺少文化渴望知识的转业军人农场职工和知青的后代培养成国家和垦区急需的人才。为了工作方便,她经常住在学校,节假日她的家里也挤满了学生。在建三江,郭文魁是位特别受人尊敬的人,当地的孩子以能成为她的学生为荣,因为她的努力,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

郭文魁和建三江中学的老师们

在知青大返城的时候,北京的亲人在召唤着她,北京的同学也在召唤着她。1989年7月,她利用假期回京参加同学的聚会。在杯盏交错的时刻,有的同学说:“郭文魁是全国优秀教师是我们的光荣!”有的同学说:“我们不是全国先进,但我们在北京!”这话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她不肯在北京多住一天,她想北大荒,想老高,想自己的两个孩子,更想自己的学生!


那一天,同学们都到火车站为她送行。本来同学们商量了,一定想办法把他们的团支书调回北京,可她谢绝了。在列车开动那一刻,大家都哭了。


那一夜,在建三江宾馆,我和郭文魁聊得很晚。第二天清晨,我在建三江宽阔的大街上散步,又碰到了郭文魁,她去赶学生的早自习。她脚步匆匆。


我想起了她骑着马在山路上奔驰的身影。


2011年夏天,我又来到郭文魁的家乡建三江农管局采访,我在我的报告文学《仰视你,北大荒》中这样写道:

“今天,我们终于走进这个已经住着十万人的农垦新城,我只能用‘震惊’这两个字来形容我们的感受:像北京长安街一样宽阔的十里大道让我们震惊,沿街高耸的鳞次栉比的楼群让我们震惊,正在建设的职工住宿小区那一排排造型新颖的别墅让我们震惊,街头上走过的穿着时尚的年轻人让我们震惊……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建三江垦区的中心,而在她那1.23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已经开垦出572万亩的土地,15个装备精良的国营农场以高出全国52个百分比的机械化程度,每年为国家生产近百亿斤的粮食,这才是最值得我们震惊、值得北大荒人骄傲的。见多识广的外交部部长杨洁箎在参观过建三江垦区后兴奋地说:我到过许多国家,建三江的现代化大农业可以说是世界领先!”

我们都老了,还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作为建三江第一批开拓者,作为这个农垦新城的第一代市民,郭文魁和他的先生老高的贡献当然是彪炳史册的。这是他们一生的光荣,因为这个城市在他们的手中升起,因为他们开垦的土地成了国家最重要的粮食基地!


已经退休的郭老师来到宾馆看我,别看她已是满头的白发,但一点不像花甲老人。作为中心中学的教学权威,学校里还有很多的事离不开她;老高更是闲不住,这个作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的农技专家,他还有许多事在做。更让郭老师自豪的是医科大学毕业的女儿又回到了建三江,已经在局中心医院当了内科主任,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也将回到这座新城里贡献自己的青春。郭老师说,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在建三江工作和生活。我说,因为他们的父母的青春都献给了这片土地,而他们又生于斯长于斯吧!

回首往事,郭文魁好像对自己当时的婚姻还是有些耿耿于怀。我说:“没有和老高的婚姻,哪有你两个优秀的孩子!”


她笑了。是呀,婚姻是多么神秘的事情,看着特别般配的婚姻不一定长久;但强扭的瓜有时也很香甜。


“都退休了,你怎么不回北京?”我问她。


“你看我们建三江,哪儿不如北京?”她问我。


我一时无言。看来在哪儿生活幸福,全在自己的感受。

今日建三江

"作为建三江第一批开拓者,作为这个农垦新城的第一代市民,郭文魁和他的先生老高的贡献当然是彪炳史册的。这是他们一生的光荣,因为这个城市在他们的手中升起,因为他们开垦的土地成了国家最重要的粮食基地!"

建三江:迈向世界一流的水稻生产基地

作者简介

贾宏图  1946年5月出生,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一营(瑷珲哈青农场),1976年12月返城,曾在哈尔滨日报、哈尔滨市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省文化厅、黑龙江日报社、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省人大任职。现为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七届常务理事。曾任中国鲁迅文学奖第二、三、四届报告文学评委。曾三次获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奖,曾获“当代文学奖”和“改革开放30年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优秀报告文学奖”。曾多次获东北及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文艺大奖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征文奖。出版文学著作二十余部。

来源:知青50年、鸭掌王的博客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