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楷模张勇五十年祭
张勇,我们的知青战友!2020年6月3日是她牺牲50周年的日子,现特发此文,以表深深的怀念!
张 勇 (1951年—1970年6月),女,天津市第42中学68届毕业生。1969年,年仅17岁的张勇,报名下乡来到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插队落户,并且申请去了最艰苦的牧业一线。慢慢地,她学会了放羊、骑马,学会了说蒙古语,深受当地牧民喜欢。
1970年6月3日,她赶着1600多只羊在克鲁伦河畔放牧,天气爆热,羊群争先恐后到河边饮水,突然几只羊被急流卷走。张勇奋不顾身跳进河中抢救,不幸牺牲,时年19岁。张勇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共党员。1970年10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做出《关于学习张勇同志英雄事迹的决定》,并且授予她革命烈士荣誉称号。此后,张勇成为继金训华之后又一全国上山下乡知青的典型和榜样。“中华英烈网”榜上有名。
星斗转移,光阴荏苒。我的姐姐张勇自1970年6月3日为抢救集体财产英勇牺牲至今,整整五十年——即半个世纪了。五十年在宇宙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
五十年,一万八千多个日日夜夜,张勇姐姐永远的留在了巴尔虎大草原这块绿色的净土之上。
我们全家人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我的姐姐,在远离草原的家乡,全家人张泪眼,望北疆,遥望我们对姐姐的骨肉深情。
张勇牺牲后,她的弟弟张健来到姐姐曾经生活劳动过的地方
这些年来,我的内心始终牵挂着草原,因为那里有为抢救集体财产而英勇献身五十年的姐姐的陵墓。虽然姐姐已经牺牲五十年了,当年在巴尔虎草原下乡的天津老知青,也经常回草原为姐姐扫墓。作为她的亲人,能回草原为姐姐扫墓,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提起草原人民的深情厚意,我是有亲身感受的。我曾经在巴尔虎草原插队三年,这三年间,我同当地的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的生活虽然非常艰苦,但蒙族人民的那种善良、淳朴、豁达、坚毅的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学会了骑马,学会了放牧,还学习了蒙古语言。经过努力,我闯过了骑马关,闯过了生产关,也闯过了语言关,在与他们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回津后的42年里,我经常在梦中重回草原。在梦中,重现出我对草原的丝丝回忆。回忆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何时能再回草原,是我美好的梦想,对草原和草原牧民们的思念,是一种倍感煎熬的痛苦。
天津与草原相隔4000多里路,由于当年的生活及工作条件所限,我没有能力重回草原,只能把这种思念深深的埋藏在心里,慢慢地品味着煎熬的痛苦。
从1978年到1995年,整整18年,也断了与姐姐之间的沟通,这又是何等的煎熬啊?1995年老母亲临终前,拉着我的手,泪流满面地对我说:“千万不能忘了你的姐姐啊!”
我羞愧万分向老母亲保证,一定经常去看望姐姐。可我心里在滴血: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我无法成行。我恨我自己,我又无能为力呀。
姐姐的不幸牺牲,对母亲的打击是致命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许亲人的泪水和痛苦,更能完整地诠释这次灾难,儿女是父母生命中的一部分,失去儿女的痛苦,会覆盖他们的一生。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天下哪个父母能够承受的呢?那些歌颂,是在一次后天的冒险中完成的。对局外人和旁观者来说,看到失去儿女的父母或许能明白,“光荣”“榜样”“模范”等精神头衔,显得多么矫情。从1970年姐姐牺牲,到1976年我去西旗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我的母亲表面上看似坚强,但终日以泪洗面,特别是过年过节更是难熬,她总是叨叨着:“把她一个人留在了大草原,家里人也不能时常去扫墓,唉……”
这就是我心中的一个结,一个魂牵梦绕的心结。
1995年,母亲病逝前的嘱托,增强了我去草原给姐姐扫墓的决心。
这些年来,我一次比一次更稠密地出现在巴尔虎草原上,也许是年龄大了的关系,心中的牵挂,一次反而更比一次强烈。
回天津四十二年来,我回草原扫墓共计12次。分别是:⑴ 1995年9月;⑵ 2002年8月;⑶ 2007年4月末;⑷ 2008年8月末;⑸ 2010年6月;⑹ 2012年的8月末;⑺ 2013年6月;⑻ 2014年6月;⑼ 2015年6月;⑽ 2016年6月。⑾ 2017年7月。⑿ 2018年7月。
呼伦贝尔盟思歌腾广场张勇雕塑
草原人民没有忘记知青,为了发扬知青精神、歌颂知青为草原的建设所做的贡献,2002年在新巴尔虎右旗的各级领导及广大农牧民的共同努力下,旗里花巨资在巴尔虎草原建起了“思歌滕广场”(知青广场)这也是全国唯一的知青广场,张勇的形象被塑成青铜雕像,昂首骑在骏马之上,身边有19只羊围在她的身边悠闲地吃草,这象征着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19岁!
栩栩如生的雕像,时刻激励着草原各族人民和广大知青朋友。但善良、淳朴的草原人民并没有忘记她,巴尔虎草原至今仍然传唱着她的英雄事迹。额尔敦乌拉黄花岗上的陵墓,依然保存的那么完好。作为她的亲人,怎能不感谢巴尔虎草原上的各级领导及各族人民对姐姐的爱戴呐。张勇烈士墓,作为呼伦贝尔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旗里各机关单位、学校每年都来祭奠英烈。
2008年,在新巴尔虎右旗的各级领导及广大农牧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巴尔虎草原又建起了一座全国唯一的知青博物馆,以此来歌颂、赞扬、纪念广大知识青年的丰功伟绩。草原各族人民没有忘记张勇,更没有忘记广大的知识青年,他们以各种方式来歌颂和赞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呼伦贝尔市政府将张勇烈士墓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张勇的英雄事迹编辑进中小学品德教育课中,以此来教育下一代,学习张勇的献身精神。
近几年,在广大知青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出版了《草原思歌腾》、《知识青年的好榜样——张勇》、《一个烈士的生前身后》、《情系巴尔虎》等文集。精美的装帧,精心的设计,高质量的印刷,还有那么多与姐姐相识或不相识的战友、朋友,他们用心血,挥就了那么多感人肺腹的文章。篇篇如珠玎,字字似玮宝。
我想,张勇烈士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时光流逝,日月更替。五十年来,中国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张勇的那种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精神,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因为我们今天更需要张勇以及当年知青那种奉献精神。所以说,张勇不仅是全国知青的楷模,更是那个年代近两千万中国知识青年火红青春的集体记忆,他们是建设边疆、奉献边疆的基石。
今天我们再一次纪念张勇,就是对那段知青历史的回顾和对张勇精神的肯定!知青生活虽然短暂,但我们与草原的不解情缘永远铭刻在心间。通过那段草原岁月的磨练,知青们的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已经在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张勇那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主旋律,是不可弃之的正能量,如同现在媒体大力宣传的雷锋精神一样,必将永恒。
(本文作者张健是张勇烈士的弟弟,系新右旗黄花公社张勇队天津知青,2020年5月20日;摘编自《克尔伦通讯》2020第14期。)
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铭记着一个英雄的名字!汹涌澎湃的克鲁伦河传唱着一支英雄的赞歌!
这个英雄的名字叫张勇。当年,她别离亲人,自愿报名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插队。海河连接着克鲁伦河,英雄张勇把青春献给了草原……
动员300名同学为老人献血
张勇曾经是天津市红代会委员、河西区红代会常委。因为表现突出,1969年,18岁的张勇在天津市四十二中毕业后,学校准备留下她任教,一家报社也看好她,准备招收她当编辑。
“我要到边疆牧区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张勇积极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在学校第一个自愿报名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插队。张勇的行动感召了一批天津学生,他们纷纷报名加入到了上山下乡的队伍中。
4月25日,天津火车站。列车开动了,第一次离开亲人,而且到遥远的草原上去,许多同学忍不住哭了。作为领队的张勇劝说大家要坚强,并且带领大家唱起歌曲《中华儿女志在四方》。一路上,她不停地向大家问寒问暖,还乐此不疲地帮助列车员打扫卫生,为旅客端茶送水……
在满洲里,知青们受到了当地数千名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4月28日,62名知青到了新巴尔虎右旗额尔敦乌拉公社。
看着白毛风掠过苍茫草原,面对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些同学禁不住哭了。这时,张勇又开始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张勇是女生中第一个申请到最艰苦的牧业生产第一线――额尔敦乌拉公社白音宝力格生产大队插队的。
此时,在天津,一位老人在四处打听张勇。
1969年春节前夕,一机局第一半工半读学校。一天晚上,学校锅炉房的一位老人与小偷搏斗被打成重伤,被送到河西医院后急需输血。临近春节,医院无法提供血液,只凭老人的两位子女献血是无法完成手术的。
在这危难时刻,张勇立刻四处奔波动员人们献血。当天下午,天津市新华路中学、海河中学、人民公园中学等学校的300多名学生赶到医院,20名学生的血液输入到了老人的体内,帮助老人顺利完成了手术。
5月份,老人出院了,他的愿望是感谢为他献血的学生。张勇当年在天津市河西区红代会的同事李传德想,最应该感谢的是张勇,当他四处寻找时,张勇已经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插队去了。
老人听说了事情的原委后,禁不住热泪盈眶:“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张勇给的,我满面红光是因为身体里流淌的都是年轻人的血啊!”
成长为合格的牧民
当张勇走进蒙古包,感到一切都陌生而新鲜。
她在来到草原上的第一篇日记中写到:“我要做茫茫草原上的骏马,永远奔驰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和贫下中牧一道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繁荣富强的新牧区!”
看到张勇不习惯喝奶茶吃手把肉,蒙古包里的额吉就单独给她煮挂面吃。张勇不想自己搞特殊化,她拒绝单独吃挂面,慢慢地适应了牧区的生活。
看着牧民热情的笑脸,张勇却懵了――她听不懂半句蒙古语!她非常着急,便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蒙古语!在她的兜里,总是装着蒙汉两种文字的《毛主席语录》,逢人就问,有时间就学,不到半年就能用蒙古语对话和写作,她还学会了用蒙古语动听地唱《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歌曲。
在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使草原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是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冬,住在蒙古包里的艰苦可想而知。在冰冷的蒙古包里,张勇却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乐观:“艰苦练就红心赤胆,天做帐篷地做床,风雪呼啸我乘凉!”
张勇被分配下夜,等到夏天,她看到羊倌们风里来雨里去放牧,感觉放牧可以锻炼自己,就主动跟随羊倌去放牧。
夏季的草原上天气炎热,口渴时,她和羊群一起喝泉子里的水。
在草原上,马可是人们的腿!张勇凭着她那坚韧的性格,努力学骑马,掉下来,上去,再掉下来,再上去。不久,被摔得伤痕累累的她,终于征服了骏马。
到了剪羊毛季节,羊倌被抽回来了,知青们要独自放牧去了。
张勇拿上套马杆骑马放牧,她非常高兴,这是两个多月来自己第一次一个人去放牧。
走出不久,张勇看到羊高兴地吃草,舍不得再赶,就在附近放牧。晚饭时,羊倌却说:“你今天放得不好,羊就在这么近的地方吃草?”张勇听了很不好意思。
第二天,张勇一边让羊吃草一边往草原深处赶,一直走到了达赉湖边,在一碧千里的草原让羊群尽情地吃草。张勇和前一天一样的时间赶着羊群往回走,半路上天就黑了,前面还看不到蒙古包的影子。天公不作美,大风刮起来了。羊群卧倒在地,任凭张勇大声喊使劲赶,但是羊群行动迟缓。这时,羊倌策马赶来,和张勇一起赶羊群。晚上9时40分,张勇和羊倌冒雨把羊群赶入圈,她却难过得吃不下饭。羊倌告诉她:“放羊要耐心,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慢慢让羊群一边吃草一边往回赶……”
还有一天,早上刮起了大风,羊群出门就顶风走开了。张勇记得羊倌说顶风羊群吃不好草,她就赶羊群顺风走,却不料羊群一下散开了。张勇忘记拿套马杆,而且马也不肯走,羊群一下跑出六七里。张勇脱下上衣挥舞着刚把一半羊群赶好,另一半又朝山上跑了。张勇很失落,她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想起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光,可是今天在茫茫草原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张勇东奔西跑,用了两三个小时才把羊群赶到一起,羊倌来换她,筋疲力尽的她心情抑郁得一句话也没有说,径直回蒙古包了。
回到蒙古包,张勇感到非常惭愧:“这么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怎么能谈到在牧区扎根落户一辈子呢?”张勇坐不住了,骑上马去看羊群去了。
经过多次暴风雪雨的洗礼,张勇很快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羊倌。
草原上的乌恩琪
在草原上,张勇的勤劳善良深受广大贫下中牧的喜欢,他们亲切地给她起了蒙古族名字――乌恩琪(忠诚)。
一次,羊倌说羊生蛆了,要抓来上药。一只小羊羔被抓来,尾巴上生满了蛆。小羊羔猛地一窜,张勇本能地躲开了。在达赉湖边,张勇看到羊倌老梁手上有血,就关切地询问怎么了?老梁说羊羔生蛆了,他用手清理干净了。张勇听了十分惊讶,回想起自己躲避小羊羔的事情,感觉惭愧极了。此后,张勇主动给生蛆的羊挑蛆、洗伤、上药。给羊洗药浴是牧区最脏最累的活,张勇挽起裤脚,光着脚丫,奋战在浴槽旁。有时羊一挣扎,连人带羊一起掉进浴槽,弄得满身泥水,她也不在乎。
一天,张勇正在放牧中,忽然下起了雨。不远处的一位放牧的老牧民骑马来到张勇跟前,摘下草帽给她戴上。草原上善良的人们深深地打动了张勇,她也用一片真诚回报草原上的人们。
牧民奔布力患有肺结核,丈夫外出放牧,她和年幼的孩子没有人照顾。张勇主动搬到奔布力家居住。白天,她起早贪黑放牧,晚上,她为奔布力做饭、洗衣、挤牛奶、哄孩子、请医买药。奔布力的病情易传染,张勇顾不上自己,而是千方百计不让孩子被传染。奔布力眼含热泪说:“你待我比亲人还亲啊!”
张勇在草原住过许多蒙古包。她住到哪里,就把哪里当成自己的家,拉水、做饭、哄孩子、挤牛奶、拣牛粪,什么活都干。
严冬的一天,在贫下中牧达日玛家,张勇看到她穿得十分单薄,立即将上级发放给她的棉布和棉花拿来相送。达日玛说:“你离家这么远,离妈妈这么远,还是留着自己用吧!”张勇说:“还是您收下吧,您穿和我穿一样,这里就是我的家,您就是我的妈妈!”达日玛感动得热泪盈眶。张勇送的棉布,达日玛舍不得用,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头底下,逢人就拿出来说:“这是我姑娘送给我的!”多年后,她拿出棉布睹物思人地说:“看到这块布,就像看到我姑娘张勇了一样!”
因为当初生活不习惯,张勇患有胃病,当她听说解放军战士戴金海也患有胃病时,立即将母亲寄给她的药转寄了过去,并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祝他早日康复。一次,戴金海专程到白音宝力格生产队找张勇致谢,但是张勇放牧未归。张勇回来听说戴金海吃了药非常见效后高兴极了,她立即给天津家中写信,请母亲购买药品直接寄到部队。
张勇和当地的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她随身背着的挎包里,总是装着针线,看到牧民的衣服破了就给缝补。当地的牧民有许多人都患有风湿病,她就将自己省下的钱寄回家,让家人帮着买药送给牧民。
一次,张勇病倒在一户牧民家。老额吉熬药给张勇喝,并且抚摸着她的头说:“你不回天津吗?你不想妈妈吗?”张勇听了,心里不由一阵心酸,但是她看着慈祥的额吉,却动情地说:“额吉,我不回天津,也不想家,美丽的草原就是我的家,贫下中牧就是我的额吉阿布!”
青山处处埋忠骨
1970年6月3日,张勇骑马赶着1500多只羊去放牧。几场暴雨过后,克鲁伦河水猛涨,张勇精心地看护着每一只羊。
一位知青发现张勇不见了,湍急的克鲁伦河岸边放着她的衣服!
消息很快传到了生产队,传到了公社!公社领导赶来了,牧民赶来了,民兵赶来了,解放军战士赶来了,知青们赶来了……
200多名干部群众和解放军战士、知青含泪日夜在冰冷的河水里打捞,却不见张勇的踪影。
6月10日,在距离出事地点30多公里的克鲁伦河的下游,人们发现了张勇。
当知青们将张勇抬上岸时,在场的人心碎了……
张勇已经听不到大家的失声痛哭!
许多知青闻讯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骑马赶来,为的是再看张勇一眼,他们“就像失去了亲人一样失声痛哭”。
经新巴尔虎右旗有关部门鉴定,张勇是为了救落水的头羊而牺牲的。
怎能不让人心痛,知青和当地的牧民都知道,张勇根本不会游泳!
组织打捞张勇遗体的额尔敦乌拉公社革委会主任巴拉珠尔更是痛哭失声:“孩子刚19岁呀!”
巴拉珠尔从数百里的一户汉族居民家里借来一口棺材,他含泪亲自刷油漆,为张勇送行。
在一次批斗会上,被揪出的干部站了两大排,迎接他们的是残酷的批斗。张勇看不下去了,站出来问:“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百分之九十五的干部是好的,百分之九十五的群众是好的。这里怎么有这么多阶级敌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几个人敢站出来说这样的话,被批斗的巴拉珠尔禁不住偷偷抬头看了一眼,记住了这个女孩子和她的凛然正气。巴拉珠尔平反后担任了公社革委会主任,他打听到了张勇,并且安排她到公社当干部。让巴拉珠尔意料不到的是张勇的答复:“我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要参加实践锻炼,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牧民!”
“巴拉珠尔每次到天津都来家里看看,一提起张勇他就落泪。”张勇的弟弟张健说。
张勇勇救落水羊,因为在她心中,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英雄情结。1967年8月30日,她在日记中写到:“这几天来,我考虑着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应该为谁活着更有意义?活着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从这个问题里,我想起了无数革命先烈。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他们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刘胡兰牺牲时,和我年令(龄)相仿。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今天,我应该怎样活得更有意义呢?对于我来说,要沿着老一辈走过的足迹前进。为着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 。道上有风雨、石头、野兽。但是,我不怕。为革命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张勇牺牲前20天,她在日记中写到:“金训华――革命青年的光辉榜样,为抢救国家战备物资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英雄相比,自己是多么渺小啊!接受贫下中牧的再教育就要迎着困难上,抢着重担挑,在艰苦的工作中,经过痛苦的磨练,把自己改造成工农兵所需要的人。”
当地举行了一个交接张勇的牧羊鞭的仪式,象征将张勇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此后,每年的6月3日被定为张勇纪念日,每当这时,都会有几百人自发为张勇扫墓。
张勇插队的白音宝力格生产大队被当地革委会命名为张勇生产队。
中共新巴尔虎右旗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根据张勇遗愿,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70年10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张勇革命烈士称号,并且颁布《关于学习张勇同志英雄事迹的决定》的文件。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号召全市广大革命群众向张勇同志学习。
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拨款8000元,在额尔敦乌拉公社为张勇修建烈士墓。
重修张勇墓时值冬日,冻土层有1米多深,只能用炸药将冻土一点点炸开,参与修墓的知青有100多人,他们都是被张勇的事迹感动自发来的。下葬时,在场的数百人都放声痛哭。
1970年12月10日,草原含悲,克鲁伦河呜咽。来自黑龙江、呼伦贝尔、天津的干部群众、知青和张勇的亲属参加了张勇烈士墓落成典礼。
197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刊发了新华社通稿《壮丽青春献人民》,1971年2月25日,《天津日报》刊发了黑龙江省张勇事迹联合报道组采写的长篇通讯《笑迎草原暴风雪 壮丽青春献人民》,详细报道了张勇的英雄事迹。接着,全国各地报刊相继刊发了张勇的英雄事迹。黑龙江省和天津市成立了张勇事迹展览馆,广泛宣传张勇的英雄事迹。
“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红旗如海绿浪无边。红太阳光辉照亮牧区,我催马儿飞向前……”张勇的多篇日记被改成了歌曲,这首《我爱祖国的大草原》在全国广泛传唱。
她的英雄事迹还被创作成诗歌、歌曲、剧本、对口词、连环画等作品,成为当时激励人们报效国家的生动教材。
张勇成为全国上山下乡知青的典型和榜样!
作者与张勇(右)
1970年6月3日中午,我和往常一样,替下羊倌,骑着马赶着羊群往克尔伦河去饮羊。没走多远就遇到在我前面也要去饮羊的张勇,我们很高兴又见面了,骑着马在两群羊的中间欢快地说笑着。不一会,张勇为了怕两群羊“尼了”(蒙古语:掺在一起),就说:等我们饮完羊再好好聊吧。说完我们就赶着羊群各自向克尔伦河走去。
我一边放羊,一边急切地盼望张勇快点回来。远远望去她的羊群在河边徘徊,却不见她的身影。正在我着急不知所措时,我们队里的老梁和老陈大哥骑着马匆匆向我跑来,紧张地说:“张勇不见了,衣服和马杆还在河边。”我一听这话,马上联想到我们的约定和她那群没有主人的羊群在河边徘徊的情景,脑袋一炸,立刻冲向河边。
我们三人在河边不停地寻找,我大声地呼喊:“张勇……你在哪……你快回来……我在等你!”
静静的克尔伦河轻轻地流淌,羊群也好像懂事的孩子在河边静静等待不肯离去。我这时失去了理智,感到张勇凶多吉少,不顾一切地要跳到河里去找张勇。旁边的牧民则死命地拉着我。这时越来越多的知青、同学、牧民来到出事地点,大家开始有组织地沿着河边寻找。下午,天阴了,大家还是没找到;天黑了,大家还在呼喊,盼望着奇迹的出现。
第二天一早天降大雨,大家继续寻找,伤感的老天一连下了六天大雨,牧民和战友们顶着大雨在茫茫的呼伦贝尔草原,蜿蜒的克尔伦河边,怀着悲伤的心情,拖着满身的泥水,迈着沉痛的脚步,整整找了六天六夜。就这样,一个年仅19岁的生命,为了抢救集体的财产——落水的羊只,永远地离开了她的亲人、同学和战友。
张勇在草原生活、劳动的时间不长,仅仅在草原待了一年零三个月。她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严于律己、勇于挑战自我,给我们知青,特别是当地的牧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在我们一起下乡的知青当中,岁数不是最大的,但谁工作、生活有什么问题时,还是孩子似的知青们往往会把她看作大姐,找她帮助解决;大家有矛盾了,都会把她当作领导,请她来协调解决。
刚到草原,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知青真的很难适应。比如,睡前的蚊子,扰得人不得安生;躺下后的虱子又咬得人无法入眠;缺水洗脸刷牙,半年没有蔬菜,半月吃不上一顿饱饭等等。
我有时实在受不了,也会流露出思想上的动摇。由于我和张勇接触多,她总是鼓励我,咬咬牙,会过去的。还引导我说:就是因为这里艰苦我们才来到这里,我们一定要过好三关(语言关、生活关、劳动关)。这对于当时处于极度困境的我而言,她的鼓励和安慰是那么及时和宝贵。现在回想起来,我能在那种条件下战天斗地,全靠张勇榜样的力量。
张勇事迹展览
张勇不仅在思想上鼓励我帮助我,她还用实际行动感染着我感动着大家。
那年的冬天呼伦贝尔草原特别的冷,暴风雪袭来时,零下五十多度。有一天张勇把羊群赶到草肥的中蒙边界放牧,突然来了暴风雪,为了保护羊群不过边界,张勇围着羊群圈羊,竟在暴风雪中守了一天一夜。牧民们找不着她,担心她挺不过这一夜。她那次就差点丧命,没冻死真是奇迹。
牧民放牧最苦最累的活就是当羊倌,夏天“晒死”,冬天“冻死”,牧民为了照顾知青,都不让我们当羊倌,去干“下夜”(值夜班看羊)的活儿。张勇就是不信邪,迎难而上,偏要当羊倌,给我们做榜样,为知青争荣誉。为此,她要历经常人无法忍受的炼狱般的磨难。
她把草原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蒙古包当成自己的家,把牧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与老牧民以额吉阿爸相称,并热心真诚地帮助和照顾那些有困难的牧民。牧民们深情地说:张勇,均肯赛米尼呼(真是我的好孩子)。张勇真是人民的孩子,青年的楷模,我们难以忘怀的战友。
张勇墓落成仪式
四十年来,每当想起我的好战友张勇,我不仅无尽的怀念,更多的是敬重和感谢。我是一个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的人,从少年时期初中开始就被她深深吸引。与她在一起的学生时代,受她的影响,我是那样的积极向上,与她在一起生活和学习感到是那样的充实,感到浑身总有一股力量使不完,心中总有一股激情在涌动。因此我以她为友形影不离,亲密无间。以她为样积极向上努力不辍。她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和一团火,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帮助我步入人生的正途。
今天的张勇墓
想到这些,我如同穿越了时空隧道和我的战友们又坐上了那趟列车,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草原,那个蒙古包,和我的好战友张勇一起品味着那段令人终生难忘的生活和历练。这段纯净的记忆,令我一时分不清是梦境还是今天,只觉得张勇又骑马含笑向我们走来。她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注:本文原载《克尔伦通讯》2010年11期本公号选自“呼伦贝尔知青网”
6月3日,是张勇同学去世50周年。多年来,每逢这一天作为曾经的知青战友们也多会以各种形式来缅怀她。他们之中有与张勇同在黄花草原一起放牧过的知青同学,也有各地众多的与她并不相识的知青朋友。为了纪念她,许多知青都发表过回忆文章讲述她的故事。2012年,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政府等相关部门和新右旗天津知青联谊会联合编写、多位知青撰稿、徐占江和骈江芳等主编、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知识青年的榜样——张勇”一书,还发行了纪念张勇的明信片。满洲里知青作家张贵山先生也写过一本“一个烈士的生前身后”,较为深入地讲述了“张勇的故事”。2000年以后,新巴尔虎右旗政府先后修建了思歌腾(知青)广场和思歌腾博物馆,广场上还建有一组张勇骑马放羊的雕塑。如今这座知青广场和博物馆又进行了扩建和升级改造并在她去世50周年的时候竣工和重新开馆。
50年前,正在放牧的张勇被无情的克尔伦河吞噬了年轻的生命,当地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并在原黄花公社西面高高的山梁上修建了张勇烈士墓。在那个奉扬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年代,需要有榜样来引领大家一往无前而张勇就是那个年代知青的代表人物。其实以我所知,我更认为张勇是一个雷锋式的人物;她乐观向上,吃苦耐劳、虚心好学、乐于助人,她将自己青春和生命无私地献给了草原。半个世纪过去了,她仍然活在许多知青同学的心中,草原人民也没有忘记她。
在阔别草原40多年后,2019年7月28日中午时分,当年黄花公社的十几名天津知青从家乡千里迢迢来到草原,他们怀着淳朴的知青友情来到了张勇墓前、来看望昔日的同学和战友,此时他们也都年近古稀。当时的场景肃穆而悲怆,其情其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这些老知青中有四人曾是张勇初中时期的同班同学,她们曾朝夕相处多年,感情笃深。在张勇墓前她们表达自己的心声,泪流满面。留守知青(西旗中学退休教师)刘桂珍带领她的女儿、女婿提前到达并代购了花圈、花篮等祭祀用品。作为张勇的发小,在张勇牺牲后,刘桂珍自愿留在了草原陪伴她的好姐妹一晃就是50年。应该说原黄花公社的多数知青对张勇只是认识而不是特别熟悉,游牧生活注定了大家见面的机会很少而且一年后她就意外地离开了我们。然而我们毕竟曾经、共同在草原上奋斗过13个月,一种发自内心的景仰让我们深感凝重。我们向她默哀致敬,送上挽联和花篮,为她清理墓地。
老知青邢燕子、候隽为纪念张勇文集题词
50年了,我们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步入了垂暮老年。我们还活着,张勇却在黄花草原静静地沉睡了50年。半个世纪啊,既漫长又短暂。五十年的变迁,第二故乡也发生了巨变;不再有那种巡草而动、觅水而迁的游牧生活了。砖瓦房或房车替代了蒙古包,汽车和摩托替代了骑马放牧,电灯替代了油灯,流行服饰替代了蒙古袍,电脑、多媒体替代了当年的手摇电话。牧民们都用手机刷码消费了,一切都现代化了,这是我们当年做梦都没有想过的。张勇若在天有知也会为草原的今天感到欢欣鼓舞。
我曾遐想,在张勇牺牲50年的时候、在眼下罕见的新冠肺炎仍在流行情况下、我们要怎样纪念她呢?是否有机缘再次来到她的墓前?为她举办一场隆重的追思会?
我们都老了,客观规律注定了我们这一代人将逐渐地老去、走向衰亡。但我相信,知青精神、张勇精神将会留给后人以传承。张勇留在了草原,她的精神永垂不朽。
推荐阅读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