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守延边的上海知青,山沟里的生活也精彩

留守延边的三名上海女知青忆往昔
她们说山沟里的生活也精彩

作者:何永根

说老实话,两年前我就有采访定居在春化的三位上海女知青的打算。她们是住在春化镇的承玉芳,住在春化东兴镇村的汤海芳和刘秀娣,可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采访一直没有成行。目前留在珲春的上海知青寥寥无几,估计最多也不会超过30名,而她们三个人却还生活在远离珲春市区100公里的深山沟里,不知道她们现在生活得还好吗?我一直想去看看,听听她们对生活在农村的感受。


我给承玉芳打电话,表达了我的意思,她感到非常高兴,说是热烈欢迎我去做客。为了少给她们添麻烦,我对承玉芳说,你们什么都不用准备,我会带鱼肉酒等食品去的。承玉芳和她们商量以后回电话告诉我,让我空手去,她们很欢迎我去采访,准备中午在饭店请我吃饭。我谢绝了她们的好意,因为我不想给她们添麻烦,再说了,我特别希望在热炕头坐着,聊聊家常,吃吃农家饭菜。


五月四号,我坐珲春到春化6:40的早班客车,风风火火地经过两个小时的奔波,到达了春化客运站,然后坐承玉芳的电动三轮车,骑行20分钟,大概七、八里路,才到达春化的东兴镇村。东兴镇是个有近400户的大村,现在农村的条件好多了,家家户户通水泥公路,基本上看到的都是砖瓦房。现在正是春耕时节,大地里各种农机具在各显神威,再也看不到一副犁杖两头牛,老板子后面跟着两个妇女播种的原始耕种方式了。我与路边的老乡聊天时候,他们说,现在播种时,种子,化肥,农药一起下地,除去了铲地的繁重劳动了。秋收又是机械化,拖拉机收割,机械化打场,农民真正干活的时间也没有两个月。剩下的时间,上山去搞副业,春天采山菜,夏秋季节采各种各样的蘑菇,木耳,只要你勤快,每年赚个几万元不成问题。如果你有技术有资金,搞几个蔬菜大棚,干得好的,赚个十万元也轻轻松松。


现在农村现代化了,什么网络、移动电话、闭路高清等都通到家家户户。

左起:承玉芳、刘秀娣、汤海芳

我受到了汤海芳和刘秀娣的热烈欢迎,她们性格里体现出来的那一种东北人的豪爽和上海人的快言快语,传递给我,我心里只有感动这个词了。我也有很长时间没有坐坐东北的大炕了,现在脱鞋上炕,盘腿而坐,侃侃而谈,简直是温馨到家了。

 采访刘秀娣:


我是1969年三月份来珲春县草帽顶子插队落户的,当时为了生活上有一个更好的照应,1971年与当地的青年结婚了。噢,何老师,你在文章里不要写我几几年结婚的,否则会让知青们笑话我结婚早的!(我笑着点头应允)后来政府照顾,夫妻双双到珲春林业局青龙台林场上班。当时我年轻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当时在林场工作的上海女知青一共五个人,有我、汤海芳、桑红珍、朱双红和吴银娣,人称五朵金花。我们五个人,谁也不服谁,一个赛一个,为林业工作做出了许多成绩,我们五姐妹在林业系统赫赫有名。后来工作需要,我调到林场油库工作了10多年,一直到2009年退休。


2002年,安徽卫视《东方时空》栏目组,通过上海市有关部门找到珲春市统战部部长上海知青耿玉林,提出采访我和汤海芳的要求,他们栏目组一行三人,在我家吃住了三天,拍了三天片子,哈哈,还嫌我做的上海菜太甜了,不适合安徽人的口味。后来安徽卫视播了这个叫《留守知青》的专题片,据说在全国知青中,有很大影响力呢。


这些年来,我生了三个孩子,两儿一女,噢,你问我,养了三个孩子,累不累?我没有感觉累啊,好在我有一个好老公,三个孝顺的子女,我老公太能干了,里里外外一把手,前几年还开了五晌荒地,种苞米,黄豆,每年收入五万元左右,现在交给了小儿子经管。家里现在有二八拖拉机,播种机,各种小农机具样样都有。大儿子现在还经营着四万个木耳菌袋,每年可以纯收入六、七万元。


木耳菌袋

丈夫和儿女们,是个闲不住的人,春天上山采山菜,夏秋季节上山采野生木耳,榛蘑,元蘑,松茸等等,这可是个辛苦的活,早上3点钟就出发,骑摩托车走二、三十公里路,上山漫山遍野地找,然后背上四、五十斤的山货下山,最多的一天赚了400多元。在农村,只有人勤快,才能过上好日子。


你问我,户口为什么没有迁到上海去?我已经在农村住惯了,城市生活已经不习惯了,感到住在楼房里真的很憋屈,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再说了,上海住的地方太小了,根本没有我们的立身之处,户口能够迁到哪里去?前年我去上海看病,东家住几天,西家住几天,自己都感到是一个多余的人,就像给兄弟姐妹们添了麻烦一样。


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2013年,我总感到身体不得劲,浑身没有力气,到医院检查,说是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珲春市医院和延边医院都没有得到很好地治疗,转院到上海长春和四平,进行骨髓穿刺,对症下药,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刚得病时候,我真的想死,我给丈夫和儿女拖累太多了,每天看着家里的门框发呆,想找根绳吊死算了。如果死了,就不会拖累丈夫和儿女们了!好在丈夫特别体谅我,时时刻刻鼓励我好好地活下去,儿女们特别孝顺我,大家都对我说:“妈妈,你要好好地看病,我们挣的钱,都给你治病,如果某一天钱没有了,我们可以从头开始嘛!”看在丈夫那么关怀我,儿女们那么孝顺我,我也得好好地活着呀!

  采访汤海芳:


我是上海市余杭中学67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3月份来到珲春县英安公社关门二队插队落户的。当时也是为了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1971年就和当地的青年结婚了。1985年丈夫招工,1988年我招工,夫妻双双到青龙台林场上班。我也是“五朵金花”中的一个,也曾经为珲春的林业工作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所以感到一生问心无愧。我的丈夫也非常能干,特别体谅我,爱护我,什么家务活都不让我干,下班回到家里,不是种植园子地,就是劈柴,哪怕灶坑里需要添柴火了,也是不声不响地自己做了,绝不会命令我的。我是2007年退休的,丈夫退休后也闲不住,有机会就去打工,现在每天能挣150元,每年打工也能挣一万多元呢。


我有两个孩子,大儿子20年前户口迁到了我上海大哥家,后来大哥家旧房子拆迁,由于种种原因,大儿子的户口又重新迁回了珲春市。大儿子目前在福州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已经在福州买了新房子,结了婚,孙子都10来岁了,大儿子现在根本不用我操心了。小儿子老实木讷,与前妻离婚了,现在他带着小孙子和我们一起生活。我的家庭特别幸福,丈夫体贴我,儿子们孝顺我,家里家外的各种活,丈夫和小儿子都承担了起来,小儿子经常去山上采集山菜,蘑菇等等,每年的收入也不少。我每天的任务就是把饭菜做好就行,有的时候打打小麻将,块八毛的输赢,解解闷呗,你说呢?噢,你问我,经常回上海探亲吗?我户口也没有回去,自己也不是上海人了,即使回去了,在哪里住啊?还是识相点,少讨人厌为好吧!弟弟五六年前来过这里,说是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倒是一个养人的好地方。我看春化这个地方挺好的,我住惯了,还舍不得换地方呢!我丈夫说了,如果让他到大城市白住大楼房,也不会去的。虽然我家在珲春林业城买了70多平方米的房子,由于不习惯城市的生活,所以房子一直租给别人,每个月也有800元收入。何老师你看,我家网络,高清电视,固话,手机等等什么都有,想上海亲人了,拿起电话就直拨,也很方便的呀,小孙子还玩起了微信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说呢?

 采访承玉芳


我是上海市杨浦区宁国中学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三月份来到珲春县春化公社东兴镇插队,1974年与当地青年结婚,生了两个儿子。1984年,有一次招工的机会,由于爱人是农民,我把这个机会让给了丈夫,自己想办法到春化粮库上班(大集体单位)。89年开始知青厂不景气,我也下岗了。


由于丈夫身体一直不好,89年开始,丈夫得了高血压,后来又得了脑血栓,治疗了一段时间后,丧失了劳动能力,回来办了退休,每个月退休金只有400元。2004年丈夫骑自行车摔倒,股骨头骨折了,到珲春矿区医院住院手术,换了假的股骨头,由于粮库亏损停产,医疗费没有地方报销,所以东借西凑地借了几万元的债,生活进入到极其困难的境地。

为了撑起这个家,我开始了打工生涯,秋天给老乡割豆子,扒苞米,打场,冬天与男人们一起上山拉爬犁,清林,割带,什么活都干过,以自己极其柔弱的身躯,承受着男人的体力活。可是也没有多少收入,辛苦了两年,2万元的医疗费也没有还清。


2007年,丈夫又病倒了,由于长期缺乏营养,这一次瘫痪真的卧床不起了,又得了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丈夫身边已经离不开人了,我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早上三点钟就得起来,开始给丈夫穿衣服,喂饭喂药,孙子起床了,开始伺候孙子吃饭,然后送他去上学。晚上还得伺候丈夫翻身,大小便。冬天我要去山上砍柴,准备一年的烧柴,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劳动,我也得了一身的病,腰腿疼,低血压,干活时昏倒好几次。


大儿子20年前,投奔我的小弟弟,把户口落到了弟弟家中,无奈上海家的房子特别小,小弟弟终身未娶,他一个人住亭子间,把后三层阁让给了我大儿子住,后三层阁只有六平方米,放一张床后,连身都转不开。大儿子娶了个外来妹,有了孩子后生活真的极其不方便,儿媳妇没有办法,只得去江苏省酒店打工,这样大儿子既要上班,还要照顾年幼的儿子,还要照顾年迈的舅舅,根本没有条件来管我们。


小儿子今年40岁了,1994年到粮库上班,2004年下岗,目前一直在打工,由于文化不高,只能在山上给老板赶马套子,经常是活好干,钱难要,有的时候老板跑了,工钱就要不回来。由于家里越来越困难,小儿媳妇看看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2008年与小儿子离婚了,孩子判给了儿子。由于经济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小儿子到现在都没有交养老统筹金。


前几年听说上海对知青有很多的优惠政策,我好几次对丈夫说,自己先回上海去办理户口问题,办好了半个月就能够回来,可是丈夫是一个病人,根本无法理解我的好意,听说我要回上海去,以为我不要他了,就哭着不吃饭,着急上火,病情又加重了,又要打针吃药,这样三番五次地折腾,所以一直没有把户口迁到上海去。


前年丈夫不治身亡,家庭负担轻多了,已经17年没有回过上海的我,又一次地到了上海,但看看上海家中的具体情况,回上海的打算又一次地动摇了,即使回到了上海,这个6平方米的房间,怎么住啊?还有小儿子与孙子的户口,无法迁到上海去,他们在珲春怎么办?这些实际问题,都摆在我的面前,怎么解决?2012年,上海知青范文发与《边城盛放金达莱》栏目组知道我的情况后,伸出了帮助之手,通过范文发的帮助,与珲春市总工会联系,给了我3年的困难补助,这个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采访结束了,汤海芳手脚麻溜地炒了六个菜:韭菜炒鸡蛋,红烧朝鲜偏口鱼,青椒炒海兔,刺老芽面饼,葱爆肉,凉拌刺老芽沾酱,你别说,菜的味道还真不错,吃出了农家菜的味道来了。我们坐在温乎乎的热炕上,边吃边聊,心情特别舒畅,都是上海人嘛,虽然是第一次聚会,也不会有什么距离感的。


农村人就是热情,把家里最好的特产都送到了我的手中,生怕亏待了我,为了欢迎我的到来,汤海芳的儿子特地跑了20多公里的山路,采回来很多鲜嫩的刺老芽,让我感动不已。由于我当天要赶回去,已经买了下午三点的回程票,当我坐上承玉芳的电动三轮车,汤海芳和刘秀娣依依不舍地把我送到村口,目送我们的三轮车驶向远方。

野生刺老芽

我给承玉芳带了一些上海的香肠和酱油肉,回春化的路上承玉芳问我,这个酱油肉怎么吃?用不用放别的作料?她家穷,兄弟姐妹多,在上海时候从来就没有吃过酱油肉,我听了心里很难受,眼泪都快要掉出来了,让我说什么好呢?


其实这三个女知青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还是很满足的,她们对我说苦难的日子都过去了,现在退休工资已经有2000元左右了,两口子加起来就是4000元左右,老乡们都很羡慕她们,有的时候会对她们说:“还是你们好,老了有政府养着,不用担心,不用干活,与我们老农民不一样!”


我心里在想,这三个女知青,已经对上海淡泊了,自己已经认为不是上海人了,也不会存在回上海去度晚年的幻想了。现在上海对老知青有许多优惠政策,比如回沪知青户口问题,回沪知青困难补助,医疗帮困政策,独生子女奖励政策等等,上海市民所能够享受到的许多社会福利政策,对她们来说,好像与她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因为她们已经把第二故乡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乡。第二故乡的人民和政府,也给了她们很多帮助和温暖。

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很多,在我们小的时候,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之时,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次的哭泣,多少次的跌倒,多少次的失败之后,才可以喊第一次的”爸爸,妈妈“。生命是一场漫长的旅程,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承受,承受痛苦,承受幸福,承受坎坷,承受失败,承受孤独,承受爱......


不埋怨谁,不嘲笑谁,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昨天的阳光,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带上自己的阳光,照亮自己的心灵,这样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你都会感到满足,觉得幸福!

留守延边的上海知青赵忠烈
生活在山沟却活出了精彩人生

作者:何永根

早春三月,春寒料峭,三道沟处处飘动着绿草气息。晨曦中,农舍袅袅炊烟青云直上。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露出粉红色的笑脸。雪岱山下,冰雪消融的泉水一路欢歌,奔向远方。乡间的小路上,牛羊低鸣,鸡鸭浅唱,偶尔几声犬吠,使宁静朦胧的乡村多了几分真实与生动。啊,多么美丽真实的一幅水墨画啊!


清晨,我轻声慢步地走进三道沟村,生怕破坏了这一份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

赵忠烈夫妇近

我今天要采访的对象是留守珲春的上海知青赵忠烈的家,走进他家的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近200平方米的砖瓦房,墙面贴的是花瓷砖;房前有近二亩园子地,里面种植了中药材当归;仗子周围,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房前屋后堆满了烧火柴,我估摸着,这些烧柴,四、五年都烧不完。我想起东北农村人的一句俗话:主人家会不会过日子,人勤不勤快,看柴火垛就行。鸡舍里,30多只母鸡和几只大红冠子公鸡在相互追逐,争抢着刨吃食。


主人公热情地和我握手问候,一口刮拉松脆略带宁波口音的上海话,马上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想不到他离开上海已经45年了,乡音说得还那么流畅。我夸张地对他说:“赵忠烈,你现在是家大业大啊,够的上地主了!”


宽敞明亮的大房间,墙面是这里最流行的大白,屋顶扣的是好看的扣板,地面铺上了地板,安装了保暖的塑钢窗户,房间里摆着上海式的大立柜,五斗橱,上海无敌牌的缝纫机。处处散发着上海人生活方式的气息。这一切的一切,与城市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啊?


我的采访从赵忠烈下乡开始的。


赵忠烈原来是上海市大连中学68届初中生。1969年3月6号在彭浦火车站上车,想不到,送他上车的大哥,在开车后,也悄悄地来到他的身边,告诉弟弟,他带了四个人,也准备去珲春插队落户。大哥赵忠樵是68届高中毕业生,已经分配到奉贤县星火农场工作,有工资,离上海又近,但是当时就是抱着一股子革命热情:年轻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的想法。大哥去珲春,家里人谁都不知道。到珲春县后,大哥主动要求到最贫困的城西生产队插队,赵忠烈分配到了马滴达三道沟插队。想不到69届初中毕业的弟弟,1969年7月份,也主动要求到珲春来插队,先分配到了大哥那里,后来又到了赵忠烈的生产队插队。一家兄弟三个,全部到珲春来插队,这种情况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赵忠烈的哥哥和弟弟相继回到了南方工作。


赵忠烈性格刚烈,好打抱不平,眼睛里容不下一点沙子,看见不公平的事情,会一声吼的。所以年轻时候也打过架,现在回想起来,都感到不好意思。赵忠烈是集体户户长,集体户一共13个人,9男4女,基本上来自一个学校,三道沟是一个特别穷的生产队,劳动力特别少。一个工只有0.11元,到年底,谁干得多,谁倒贴的就多。第一年由于吃商品粮,粮食是够吃的,但是大家谁也做不好饭,赵忠烈就要求大家轮流做饭,吃饭很简单,一个12印的大锅,锅热了,贴上13个玉米饼子,下面熬上半锅白菜汤。赵忠烈带领大家,集体户有事情大家商量,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所以集体户慢慢地走出了困境。

由于赵忠烈身体很棒,特别能干,开始他与社员一起出民工,搞副业,到山上去打木梆,抬原木,到林场修道,修桥,为地质队挖地槽,住的是地窨子,下面是哗哗淌的流水,上面铺上木板,然后铺上被褥,屋顶上是塑料布,那个时候生活特别艰苦。吃的是高粱米饭,没有菜时候,把黄豆放在湿沙子里捂热,让它发芽,然后用河水把沙子洗干净,黄豆芽炒着吃。有一次,四个知青抬大木头,由于活特别累,每一次做饭都是四斤高粱米,满满的一大盆饭,四个人就着白菜汤,似乎还吃不饱。


说实在的,当时生产队没有劳动力,全队只有几个年轻人,第二年,知青们成为生产队重要劳动力了,插秧,铲地,收割,打场,基本上全部靠知青来完成。赵忠烈想,生产队这样的操作方法,是无法走出困境的。于是他经常给生产队出谋划策,他身体特别棒,点子又多,还肯出力,特别能干,很快受到了大家的拥戴。1978年当上了生产队副队长,专管搞副业,赵忠烈头脑活,点子多,哪里活多,哪里活出钱多,就到那里去干。给部队修围墙,植树造林搞绿化,很快就改变了生产队贫穷落后的面貌,乡亲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1980年赵忠烈还兼职当上了大队护林员,身上的担子也更重,当然,生产队也越来越离不开他了。

1979年,他与生产队年轻的姑娘李臣艳结婚了,姑娘年轻漂亮,善解人意,特别同情知青生活的不容易,经常帮助赵忠烈缝缝补补,涮涮洗洗,两个人在劳动中产生了感情,他们是自由恋爱,没有什么介绍人,想不到结婚后,风风雨雨地共同度过了30多年,现在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


1983年,赵忠烈招工到部队当军工,部队在雪岱山。他负责烧锅炉,兼职当修理工,水暖工,什么地方需要就到那里去,他还负责2晌水田的管理,后来他又带领大家开了3亩荒地,由于他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部队的口碑特别好。1993年老婆也和他一起到城西去工作。


赵忠烈夫妇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92年,13岁时候就到上海生活,投靠赵的姐姐,16岁户口迁到了奶奶家。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工作得风生水起,在广告公司搞策划,2010年与一个硕士研究生结婚,生活特别美满幸福。在上海买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小儿子在长春大学毕业后,回到了珲春市找工作,准备在珲春市安家立业。赵忠烈对我说,现在准备了几十万元钱给小儿子买房子,让小儿子也能够体体面面的成家立业。小儿子特别儒雅,彬彬有礼,特别有能力,我看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

赵忠烈对我说:“何老师,你看我,每年种植当归,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状况,以前种植玉米,每亩地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种植当归,每亩地收入2000元,现在我家有5亩旱田,1.5亩水田,2012年卖当归收入7万元多,卖当归苗收入6万元多,水田产的大米够自己家吃的,黄豆榨豆油,两口子平时有时间就去打短工,每天每个人也有120元--130元的收入,2008年退休,现在我的退休工资也有1700多元,是不是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了?”

赵忠烈两口子身体特别好,感情更好,两口子每天乐乐呵呵的,什么愁事都没有。他说,自己待不住,如果什么活也不干,就会有病的。我问起他为什么不回到上海去定居,他说,大儿子在上海生活很好,也给他们两口子留了住的房间。两口子也在2012年把户口落到了大儿子的家中。但是实在是不适合上海的生活环境,一到上海就感到自己有病了,人老了,生活方式很难改变了,还是在珲春市生活好。现在两口子基本上每年都回到上海大儿子家探亲,每一次都是大包小包地给上海亲人带东北的土特产。


还有最重要的原因是,离不开自己的老丈母娘。老岳母生有3男3女,赵忠烈两口子结婚后,一直与老岳母一起生活,年轻时候,小两口上班和干活特别忙,没有时间养护两个儿子,都是老岳母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孩子养大的。时间长了,谁都离不开谁了,现在虽然其他子女对老人也特别孝顺,大家都住在附近,每天问寒问暖的,但是老人就是想和赵忠烈两口子一起过日子。赵忠烈说:老人养子女小,子女养老人老,这是天经地义的,难道说,我现在可以不管年迈的老岳母,到上海生活吗?这样于理于情都说不过去的呀!其实我现在对老岳母,比我对自己的母亲都要亲啊!赵忠烈的岳母,今年84岁了,腰有一点弯了,耳朵有一点聋了,其他还挺好的,现在老人家一天都离不开他们两口子。何况是家有一老,是个宝啊!赵忠烈爱人的兄弟姐妹特别团结,有活了,大家相互帮助,到过年过节,大家欢聚在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哥哥长、妹妹短说不完的家长里短,这种其乐融融的场景,是赵忠烈所陶醉和念念不忘的。

赵忠烈自豪地对我说,我现在自留地里,每年春天种辣椒,茄子,黄瓜,豆角,香菜,秋天种植白菜,萝卜,土豆,都是纯绿色食品,一点化肥都没有,粮食也是绿色食品,家里养了30多只土鸡,每天能够捡20多只生态蛋,三道沟村在群山环抱之中,雪岱山每年恩赐给人们许多山货,什么臻蘑,松蘑,木耳,山菜,臻子,松子,应有尽有。这些纯绿色食品,在大城市是见不到的。家里生活费除了交电费的几十元钱以外,房费,水费,取暖费都不要出的,家里的柴火够烧四五年的。现在村里修了水泥马路。安装上了太阳能的路灯,每天晚上瓦亮瓦亮的,晚上村里会举行广场舞,乡亲们都去自娱自乐,健身健体。生活方式是简单了一些,但是特别原生态。2012年,集体户的同学来三道沟他家玩,住了几天,对赵忠烈的生活方式,羡慕不已!


中午李臣艳为我做了6个家常菜:烤鸭,清蒸大黄鱼,大葱炒土鸡蛋,小葱拌豆腐,东北凉菜大丰收,胡萝卜香菜炒肉片。饭菜那个香啊,那个美啊,全部原汁原味的,让我想起了儿时妈妈做菜的味道。


赵忠烈对人特别热情,特别豪爽大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在村路上行走,不时地与乡亲们打招呼,特别有人缘。与我聊天高兴了,还卷起了喇叭筒烟,实足一个东北男人的腔调。


我喜欢赵忠烈这个人,因为他表达着当今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的热情,更是一种热爱生活的勇气。赵忠烈夫妇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美好幸福的小康生活,活出了人生精彩。


什么是快乐?在充满噪音的都市丛林里,人们每天被浓浓的雾霾包围着,大家时刻在关注着PM2.5是不是超标,你几乎是快乐不起来。此时,你不妨到乡间走一趟,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闻一闻泥土的芳香,看看翠绿的大地,听听大自然的奏鸣曲—鸟鸣声、溪水声、松涛声……你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珲春红旗河是流动的,她流走了过去,流到了现在,还将流向未来,老知青赵忠烈这个普普通通的人,和我们一样,默默地生存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看着过往的云烟与今昔的岁月。也许我们互不认识,但我们拥有同一片蓝天,我们都拥有幸福的小康生活。

本文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何老师在签字赠书

何永根,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68届高中生,1969年3月下乡到吉林省珲春县三家子公社古城大队,后来到教育界工作三十八年,高级教师。德育论文和教育科研论文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奖,并被编入《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文库》丛书。现任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编辑,从事调查留守延边上海知青和回沪知青的生活状况,先后采访几十位上海知青,发表了50多篇采访文章。

来源:草根茶社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留守延边五十年的上海知青藤长根
留守延边的上海知青王毛头

上海知青郑璧茹候鸟式的双城生活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