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无所依是即将到来的一场可怕危机!去哪儿养老?
一场可怕危机清华教授 宁向东
1 中老年现实困境
前几天,我去医院看病,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女。母亲70多岁的样子,女儿也有40多岁。母亲的心脏不太好,心电图变形得没法看。
医生希望她吸半个小时的氧气,然后再做个心电图,如果明确没有大事了再回家。
女儿却希望母亲回家吸氧,并且说单位只有她一个人,她必须要及时赶回去。医生用纠结的目光注视了母女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留下这对母女。
我望着目光复杂的母亲,也看到女儿匆匆跑去交费的背影,在想:作为一个老板,没有人会愿意聘用一个经常离岗的职工。
女儿要回去上班,也是她职业化的表现。但是,如果这个女儿真的把犯了心脏病的母亲单独留在了医院,那她还算是“人”吗?
这些天,我不时地在想,在未来超老龄化的中国,又有多少人会陷入这样的纠结之中呢。
2. 超龄社会真的来了吗?
我在清华教的一门课是“战略管理”,其中的一个内容是要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作分析。我常常对学生说,未来影响中国人的最大变数是“超老龄社会的来临”。
从这个话题谈下去,我常常劝学生要“珍惜、并且过好当下的每一天”,特别是对于那些30岁、40岁的学生。
我说:“现在你还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还可以做生活的主人;而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你将逐渐丧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权”。
作为老师,我不能说出什么“及时行乐”的话。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和过来人,我十分清楚未来二十年之后,对于当下30多岁的这代人、以及他们的儿女们,将意味着什么。
过渡老龄社会的来临,将会挑战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甚至挑战我们的伦理。
当你的父母住院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白天上班、晚上陪床?你请个护工照顾病人(假如你还请得起、请得到),而自己只是每天过去看一下,是不是不算孝顺?
当你的父母已经年过七十,还要去上班工作的时候,你是否应该阻止他们?甚至,你是否还希望你的孩子在经过残酷的职场竞争同时,带着一腔疲惫,还要为你再多生一个孙子或孙女?
前几天,我和朋友在外吃饭,席间谈起了老龄化的问题。有一位年轻的朋友在场。
他对大家说,他爸爸和他闲聊时,讲起如果有一天他爸爸如果没有了意识,不要插管,不要上呼吸机,只希望能有尊严地走掉。
他年轻,完全不能理解父亲的话,而我们这些有点经历的人却不能给他特别清晰的建议。
一些朋友赞同他父亲的话,也有另外的朋友反驳说还是要救到最后一刻,并讲起自己是如何用呼吸机等手段将父亲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故事。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中年总是不期而至。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多数独生子女来说,他们没有直系亲属和他们共同面对超老龄社会的来临。
也许在他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超老龄社会就悄无声息地把他们拖进一场完全无法掌控、无法自拔的艰难时世。
3. 中国正加速进入“超老龄社会”
过去,我们到日本旅行,常常会嘲笑端茶倒水的都是老头老太,而我们哪有那么大年纪还在从事服务行业的。
然而,最近几年,你是不是觉得中国的保姆也不好找了,并且,保姆的平均年龄大了,保姆的工资上升得很快。
这就是信号。
因为与很多行业相比,保姆是刚需。保姆不好找了,老了、贵了,就体现了基本的供求关系,而藏在这种关系背后的就是日益老龄化的人口结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可被称为老龄化的社会;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4%即可称为老龄社会;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20%,则可以被称为过度老龄社会。
从我国最近的两次人口普查的情况看,某些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大约在五年前就已经进入到老龄社会的阶段,而且,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逼近“过度老龄社会”。
我们说的太宏观。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你也可以用自己家里的情况,作个类似的盘算。
我有个学生今年40岁。他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夫妻两个人。上面双方父母都健在,60岁左右。
再上面有三个老人,80多岁,但叔伯舅舅众多,大家共同照顾老人。隔代的事情基本不需要他们操心,而且,下一代的两个小孩也是父母帮助带大。
我们把时光向后推20年,推想一下这个家庭在2036年的场景。
我们假定中国人预期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么,在2036年,学生的家庭结构就变成了最上面一层、父母、岳父母这4个人应该多数人都还健在。
然后是下一层,我的学生两夫妻,都在60岁左右。下面的两个孩子,30岁上下,至少有一个应该结婚生子,形成了第四代。
在这个家庭大约10个人中,有收入的7-8个人,所以,如果没有大病之类的问题,只要不在北上广深买房,正常生活应该不是大问题。
但是,这个家庭的年龄结构是有很大问题的,人口学上叫做“赡养比”,大约是四个人要照顾六个人。
最理想的,是最上一层80岁左右的人没有慢性大病,并且生活能够自理,这是不知道几世修来的福分。如果退而其次,即使有人生病,80岁的这一辈人能够自己解决,或者在别人的简单帮助下可以自己解决,这也是家庭之大幸。
不过,一般来说,这一层人总会衰老,有一个无法自理的阶段。如果有一个人生病、卧床,属于需要他人照顾的状态,这个家庭就会比较困难。困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在于精力上不足。
2036年,我学生60岁,他太太略小一点。正常的状态下是应该还在工作。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应该还在工作,是指他们还没有到达退休年龄。
将来会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已经无法工作了。他们需要回到家庭,照顾家庭,因为他们无法找到保姆。
4. 超老龄社会带来的三大问题
过去有一句话叫做: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
这句话不准确,应该改成: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阿姨,是保姆。
前几天,一位日本留学生告诉我,每年日本返回家庭的辞职人数大约在10万人以上,日本目前的总人口不到2亿人。
而20年后,中国的高龄人口大约不会少于3亿人。所以,我猜,我学生两夫妻大约在他们55岁之后,也许要花很多时间去照顾他们各自的父母,这个阶段也许会持续20年。
当我的学生无法帮他自己的孩子带孩子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就要和自己的配偶独自带大她们的孩子,他们同时还要在职场上拼搏。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挑战。
在那个时候,一对年轻夫妻要独自照管两个孩子的情况会比较多见。
我的学生说,他将尽力保证自己的健康,在60岁和70岁的二十年接受挑战,迎接新生命、送别老生命。
学生说,照管好最上和最下的两代,是他和太太的共同目标。
他说,也许会有人把他的时光记录下来,写一本《新四世同堂》。
我很敬佩他的规划和献身精神,但我更祝福他在将来的十年,为自己活一下。
一些家庭可能没有这样幸运,处于中间力量的60岁年龄段的人,主要照顾他们的长辈,这样,也就较难顾得上帮忙带下一代的孩子,孩子们需要自己想办法。
也就是说,会出现像我小的时候那样,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后就会被送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母亲每天要去幼儿园给孩子喂奶,或者干脆吃奶粉。
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在我学生的家庭里,都有着体现。我的学生一家,可以说是这个超老龄社会的一个缩影。
第一,是老龄人口的高龄化人群比例过大。以我学生的家庭为例,有一半以上的人是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到三分之一。而最难的时候,是老的很老,小的很小,且这些需要被照管的人数超过一半。
第二,是未富先老,这也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几乎家庭中的所有老龄成员都有收入,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只有我学生的收入高一点。其他人在退休后的收入都不足以请得起一个全时的阿姨。
未富先老,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
当老龄化的水平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后续影响是相对弱一些的;而当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的水平,老龄化会严重制约后续的经济发展。
所以,我常说,虽然从曲线上看,中国的老龄化阶段很像20年前日本的情况,但中国的老龄社会和日本的老龄社会将不是一回事。“未富先老”和“先富后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国家的人口负红利不至于太大,总和生育率应该接近、甚至超过2,也就是说一对夫妇至少应有两个孩子。200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低至1.3,目前仍在2以下。
第三,就是下一代人的生育问题,也就是目前10岁左右的那一代人的生育问题会变得非常突出。
如果这一代人不尽早结婚,不尽早生育孩子,则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会拖上很久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如果这些孩子们早结婚,早生子,多生子,则他们养育后代的生活压力会非常大。
也许我太悲观了。中国有句老话,子孙自有子孙福,但我总觉得这很阿Q。最近,老听人说因为科学进步,未来我们都会活到120岁。
不知对于将来过度老龄化的中国社会,这到底该算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作者:李拓 编辑:王崴 来源:腾讯图片
与国外“公办服务底层,民办面向高端”相反,中国的公办养老院普遍定位于老干部和华侨,真正的养老包袱抛给了个人和社会。而活在“自生自灭”的政策环境里,民办养老院举步维艰。一名院长叹息:“我再也开不起另一家给穷人住的养老院了。”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现有老龄人口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对老年人的生活、康复、医疗、精神等照料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许多专家将中国目前面临的养老困境概括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行为。但迫于工作压力,大城市的人们普遍没有时间、精力照顾老人,而且在北京请保姆的费用已超过3000元/月(包吃住),一般家庭难以承受。把老人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成为不少家庭的新选择。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一家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被评为北京市首家五星级养老机构。凭借超高性价比,一福成为北京老人最想入住的养老机构之一。但该院只有520张床位,且定位于接收国家优抚、需要照料的离、退休老人和归国华侨,远不能满足市民需求。据悉,目前已有9000多人在排号等待入住一福。
与一福情况类似的还有北京市第四社会福利院、第五社会福利院,以及海淀区四季青镇敬老院。住不进去的老人占到了绝大多数。老人和家属只能无奈自嘲:“死之前能排到号就不错了。”
也不是所有的公办养老机构都这般风光,不少社区、街道、乡镇的公办养老机构多存在硬件差、床位少、不专业等一系列问题。位于钟楼湾胡同11号的东城区安定门街道敬老院如今已变成一家连锁餐厅。原来托养的老人如果不回家,只能选择分流到附近街道敬老院,或收费较高的民办机构去。
大觉寺旁的民办玉福敬老院,以入住门槛低、收费低廉等优势赢得了老人和家属的偏爱。如今,该院200张床位已经快住满了,这在举步维艰、入住率普遍不高的民办养老机构中比较少见。
84岁的吴钟珊老先生是原化工部离休干部,“一五计划”期间曾在苏联做翻译,为人正直,文革写入党思想汇报时为刘少奇鸣冤,不幸被打入冤狱,一关就是8年。老伴去世、儿女远赴海外后,老人选择离开自己的空巢,来到东方综合养老院。该院建于1997年,拥有床位3000张,入住人数近千人,规模在北京名列前茅。
住在养老院,平时难得见子女一面,每当子女来探望,老人都会紧紧握住孩子的手,想让他们多陪陪自己。
由煤炭企业投资成立的金泰颐寿轩敬老院已走过了10多年风雨历程,如今拥有4家分院、440张床位。多年的低收费运行,难以支撑略显庞大的运营团队开销,使得该院的日子并不好过,若不是有背后的煤炭企业长期支持,这家养老院恐怕难逃破产倒闭的命运。
为了增加床位数,很多养老院都设置有四人间,甚至更多。虽显拥挤,但对于家庭困难的老人,入住这样的房间可以省下不少费用。
据最新统计,我国农村老人月平均养老金仅74元,为城市老人的5%,而城市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也只有1527元,既请不起保姆,也住不起收费不菲的民办养老院。资金困难、得不到扶持的民办养老机构为维持生计,只好选择降低服务质量、保持低价留住客户。一些家庭困难的老人无处可去,只能毫不体面地在这里挨日子等待生命终结。
膳食是养老机构服务的另一个重点环节,患有各种疾病的老人吃饭,各有各的忌口,上百位老人众口难调。部分养老院为图省钱、省事,只给老人统一提供最简单的馒头、稀粥或菜汤。
民政部门曾出台了多个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的相关政策意见,其中涉及了:社会办福利机构将享受优惠地价,享受用水、用电、燃气、煤、电信业务优惠政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但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政策最终都成了一纸空文,多数养老院表示至今没能享受到这些好政策。
每年夏天,歇甲田园风光养老院院长闻亿都要趁低价一次性进16万元的煤,刚好够一个冬季取暖用。“一分钱也没优惠过,每年赚的那么一点钱,全都花在煤上了”,闻亿无奈地说。
绝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没有自有土地,面临着房租水涨船高、土地出让、房屋拆迁等重大经营风险。昌平区北七家镇歇甲村从去年年初开始拆迁,8月14日是歇甲田园风光养老院的最后期限。院长闻亿每天都在绞尽脑汁想出路。“拆一个养老院至少要提前半年安置,我再也开不起另一个给穷人住的养老院了。”
老年人身体异常脆弱,特别容易发生意外。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明确这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也缺乏相应的保险,一旦老人发生意外导致纠纷和官司,养老机构通常是满盘皆输,既赔钱又赔声誉。
为了防止老人意外受伤,千禾敬老院的护理员会反复告诫老人“倒开水请叫护理员”。
失能老人的安置更为困难。民办机构因风险抵御能力差不接收失能老人还情有可原,公办机构以各种理由拒收失能老人则令人难以理解。一位退休多年的前乡镇养老院院长透露:“公办机构的员工都是事业编制,旱涝保收,也不存在经营压力,很多人巴不得院里一个老人都没有,更别提主动接收失能老人给自己惹麻烦了。”
歇甲田园风光养老院收留了8个无处可去的残障患者,闻亿说,自己收留他们等于抱着8颗地雷生存。
由于工作性质、工资待遇、社会认同等因素,我国护理人员队伍流动性大,且存在极大的缺口。按平均每3名老人需要1个护理员推算,我国大体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100万人左右,但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人。
请不起专业保姆和护工的老人,只能靠老伴儿之间互相帮扶照料,或是花低价请农村的年老妇女做护工。
护理人员是养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了团结、激励员工,寸草春晖养老院每天都会给员工的手机上群发感谢信息。
民间组织北京义工联盟的成员们每周都会利用周末时间,自发前往位于远郊的养老院做慰问演出和义工。这些与老人互不相识的年轻人履行着子女的责任。
人到晚年,风光不再,拖着病体孤独等待死亡恐怕是这世上最残酷的事情。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民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通常希望老人能在自己这里多活几年,一个老人的逝去便意味着养老院失去了一个稳定的客源。
网上最近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198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2015年,“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这个段子虽然有些尖刻,但也真实地反应出广大老百姓对当前养老环境的不满。
来源:华人在纽约、腾讯图片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