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的知青戚桂娣

永远的知青戚桂娣树新讲知青

她,来自上海,50多年前奔赴北大荒成为了一名知青,她勤奋努力,后来又成为了女拖拉机手和机务班长。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次意外,将她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这里。她是英雄,是为了节约国家能源而牺牲的知青。

为节能而牺牲的
上海女知青戚桂娣
来源:《生命记忆》 戚桂娣,女,上海知青,1949年9月24日出生,上海市继光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8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3团12连,不久成为女拖拉机手,次年担任机务班长。1970年夏,为厉行节约,领着全班用土法进行“废油再生”试验,10月17日,在炼制废油过程中不慎发生容器爆炸,被严重烧伤,虽经全力抢救,仍于11月26日牺牲,年仅21岁。团党委根据她生前意愿和表现,追认她为中共党员。当年的《兵团战士报》和《解放日报》报道了她的事迹。

打开长长的亡故知青名录,在林林总总的死亡原因中,竟然有为厉行节约而殉职的。


当年物资匮乏,厉行节约是全方位的,自然也包括节约能源在内。黑龙江农垦系统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垦区,在风沙尘土中作业的农机具,润滑油的更换率极高。但是,据资料显示,实际真正的“废油”只占10%,90%都可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有个专用名词叫“废油再生”,指的就是回收利用废油。在1981年4月商业部、国家能委等四部委发布关于润滑油再生利用的文件整整11年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就开始了“废油再生”的实践。33团12连的机务班长,上海女知青戚桂娣,为“废油再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虽与当下的节能减排目的意义不尽相同,但她和她的战友们却是勇于“吃螃蟹”的探索者,是节能之先驱。

 

戚桂娣的入团通知书

戚桂娣中等个儿,长得清秀漂亮,性格开朗活泼,从小就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从小学起,她的学习成绩就名列前茅,一直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多次被评为学校和区里的优秀少先队干部,事迹还上过上海的《少先队报》。在中学里,她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 “复课闹革命”时,小戚已经初中毕业,她为了让学弟学妹早日重回课堂,主动帮助老师收拾被文革破坏的残局,打扫教室,整理教材,联络同学,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干脆吃住在学校。 


1968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开始了。此时戚桂娣的二姐早已去了新疆建设兵团,按政策,她可以留在上海进工厂。可是她积极相应毛主席号召,写了《献忠书》(表决心),毅然报名去黑龙江“屯垦戍边”。

 

戚桂娣的下乡通知书

那时,兵团的条件非常艰苦。刚刚远离大都市和亲人的知青们,一踏上黑土地,迎接他们的是闻所未闻的繁重劳动,许多知青都躲在被子里掉过眼泪。戚桂娣凭着她的执着和勇敢,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她那股认真向老职工学习的劲儿,使人不敢相信她是个上海姑娘。头一年,她就评为“五好战士”,第二年,当选“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标兵,并被选拔上了机务排,当上了女拖拉机手。她凭着一股钻研劲儿,学会了驾驶和保养拖拉机,不久担任了机务班长。她带领全班一次次出色地完成春耕、秋收和突击任务。

戚桂娣在联合收割机上工作

1970年夏,兵团开展“节约闹革命”活动。连队将“废油再生”试验的任务交给了戚桂娣所在的机务班。

 

戚桂娣与好友刘殿荣

在我国,开展“废油再生”试验的,最早是铁路系统。工艺非常简单,每百公斤废油加上4公斤的稀释硅酸钠 (玻璃水),用蒸汽管加热至80℃,而后沉淀24小时,最后油水分离便能获得再生合格油料了。这种原始工艺炼制周期长,质量差,效率低,耗能多,现在早已被新工艺所取代。但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北大荒, 没有专业设备,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只是为国分忧的责任感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戚桂娣和战友们土法上马,没有压力容器就用大油桶,没有蒸汽加热管,就用柴禾烧!这是非常危险的作业,在那个年代, 提倡的是“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鼓励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知青们就是在不具备炼制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废油再生”试验的。

 

拖拉机手(前左2是戚桂娣)

1970年10月17日下午,戚桂娣在试验场地值守时,柴禾烧烤下的油桶压力超限,发生爆炸。小戚浑身沾满柴油,顿时成了火人。战友们赶来将火扑灭,立即把她送往医院急救。戚桂娣全身严重烧伤,其中3度以上烧伤面积达75%,特别是头部和脸部,几乎没有了头皮和肉,其状惨不忍睹。团部当即决定转送兵团医院。几天后,小戚伤情稍事稳定,担架直接抬上了开往哈尔滨的列车。列车长知晓伤员的情况后,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感染,马上通过铁路电话与有关方面联系,火车到达虎林后,铁路方面决定让该次列车只拉小戚一行乘坐的那一节车厢直奔哈尔滨。车到牡丹江,铁路局为了减少伤员受感染的危险,又决定让小戚一行改乘中央首长专用的包厢列车,直驶目的地。一路上,沿线所有的列车全部停车让行。铁路方面还与哈尔滨兵团医院联系,告知列车行程。列车到达时,医院的救护车已提前等候在站台上。《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描写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景,在小戚身上再现了。列车两次变换行进方式,无一旅客提出异议。


在兵团医院,戚桂娣是被作为英雄人物来宣传的,医院的墙上贴满了各科室的决心书,纷纷表示全力抢救知青英雄,院方派出了最好的烧伤科专家。治疗期间,戚桂娣表现得非常坚强,克服巨大的痛苦积极配合治疗。她的食道严重烧伤,什么都不能吞咽了,整个头部缠满了绷带,谁见了都会禁不住伤心落泪,她却安慰战友,话语里就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 


屋漏偏逢连夜雨,1970年11月7日, 35团发生了重大荒火,14名知青葬身火海,数十人烧伤,惊动了国务院,兵团医院的医护人员纷纷被派往事发地,小戚的主治大夫熊医生也不得不暂时离去。等他返回哈尔滨时,小戚已发生绿脓细菌感染,高烧不下。11月26日19点17分,在与伤痛搏斗了41天后,终因伤势过重,戚桂娣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戚桂娣殉职后,团里根据她生前申请和一贯表现,追认她为中共党员。并把她的事迹编成学习材料,在全团开展学习活动。当年的《兵团战士报》和《解放日报》都报道了她的事迹。那年冬天,12连文艺小分队和33团文工团都排练了歌颂她事迹的节目,在全团演出,催落了多少知青、职工和家属的泪花。

(刘宏海根据戚桂娣弟戚耀舒,战友舒冲慧的回忆整理) 

来源:喜马拉雅、《生命记忆》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