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岔岛,鲜为人知的知青边疆保卫战

知青亲历往事:八岔岛事件片长:45分17秒点击下方图片,观看完整影片↓↓

八岔岛硝烟:
一场差点引发中苏大战的冲突

新周报

1969年7月8日上午,黑龙江八岔岛上响起了一阵枪声和爆炸声。继珍宝岛事件后的第二次中苏武装冲突事件,就这样发生了。此后,中苏双方围绕界河主权的分歧和对抗,似已走到了大战一触即发的边缘…… 45.6平方公里的八岔岛是黑龙江上的第二大岛,而珍宝岛面积仅为0.74平方公里。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方一侧的最大江岛—黑瞎子岛完全被苏方控制,同样位于中方一侧的黑龙江第二大岛—八岔岛自然地成为了中方宣示主权之地。

被苏军枪杀的解放军战士

在这个背景下,就有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7团工副业4连捕鱼队伍的登岛,随之发生了令边境局势雪上加霜的“八岔岛事件”。

八岔岛江心岛上的硝烟

1969年7月8日早上8点30分,兵团战士们正在宿舍里学习政治,哨兵跑来报告:“老毛子的两只船从6站下来了!”苏联船艇经常从他们的边防6站往东行驶过这里,大家都没有认真。


10分钟后,哨兵又冲进来说:“老毛子要上岛了!”此时,江边已传来靠岸船艇的马达声。大家紧张起来,迅速拿起武器,按照预定的作战方案分别进入1、2、3号阵地隐蔽起来,在场总共有28人。


苏方来了两艘舰艇,一艘已靠岸。4个身穿圆领衫、脚蹬长筒水靴的平民装束的苏联人,经过航标到了知青们的宿舍前,用俄语喊了几声。见没人回答,其中一人转身返回,还有3个苏联人留在宿舍前,一人拿起地上的一把铁锹使劲敲打地面,另外两人走到114航标跟前准备往上爬。

“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是要给航标灯换电池。”当年参加过八岔岛战斗的上海知青费国良长叹一口气说。


当4名苏联人走到知青宿舍前,隐蔽在1号阵地的上海知青蒋海星悄悄向指导员请战,提出要炸掉靠岸的那艘船艇。指导员让他继续隐蔽不要动,蒋海星没有听,带着一枚反坦克手雷径直向江边匍匐前进。


爬到江岸后,蒋海星看见苏艇驾驶舱边坐着一个人,他把手雷插销拔掉,直起身来大喊一声“哈拉少”(注:俄语“你好”)。苏联人被江岸上突然冒出的这个中国人吓了一跳,条件反射地回了一句“哈拉少”,就见从对方手中飞出一样东西。一声巨响,手雷炸开了,那个苏联人应声倒下。航标塔附近的三个苏联人懵了,刚爬到塔上不到两米高的人吓得掉了下来,三人奔跑逃命。

按原定的作战要求,枪声一响,大家都冲锋。埋伏在1、2、3号阵地的人全都跃出战壕,高喊着往前冲。一群从未经历过实战的热血青年,就这样杀向了他们认定的“苏军士兵”。


跃上苏艇搜索,费国良发现机舱里还有人,随手拿起地上的一个拖把敲打机舱盖,用才学会不久的俄语高喊“缴枪不杀”。一个年轻的瘦高个苏联人无奈爬出来,举着双手,神情紧张,连喊“斯大林、毛泽东,斯大林、毛泽东……”成为俘虏的苏联人被押下了船。


枪弹声惊动了苏军位于附近的6号兵站,炮艇和直升机的发动机轰鸣声渐渐传来。大家知道苏联边防军绝不会善罢甘休,凭自己这点轻武器和作战经验,根本无法应付进一步的事态发展。指导员命令全体人员带上俘虏立即离岛,向八岔村撤退。

苏军直升机飞临八岔岛上空侦察,随后,苏军炮艇开始向八岔岛扫射轰击。下午4点左右,苏方开始登岛。几十个全副武装的苏军士兵拿走了中国人留在岛上的物品,焚烧了宿舍,八岔岛上空一片火光和浓烟。


中方军队为避免冲突升级,没有做任何的反击动作。

“事实上我们打错了”

岛上的枪声惊动了兵团。3师立即对整个过程展开调查。7月12日,3师发出通报,称苏方登岛人员为“苏修边防部队人员”,并对战斗过程做了以下描述:


当敌人靠至我生产用房附近,离我伏击组20公尺处时,指导员黄德和同志下令“捉活的!”我兵团战士便奋勇猛扑上去,苏修侵略者见势不妙,便掉头仓皇逃命,逃到岸边附近,又被我伏击组堵截。此时,苏修另一支船艇便首先用冲锋枪向我开火。此时,我工副业4连战士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教导,进行了自卫还击。

渔业连陈庭华向知青讲述勇斗苏军炮艇的故事

7月23日,兵团司令部发出了《关于八岔岛反侵略战斗的通报》,给战斗定性:3师27团工副业4连在毛主席光辉思想的指引下,乘“九大”的强劲东风,在7月8日同侵犯我国领土八岔岛的苏修侵略军战斗中首战告捷。这一仗打得有理有利,打得积极主动,打得英勇、机智、干净、利落。

通报的附件《八岔岛战斗总结》,对战斗过程的阐述如下:8时40分,登岛之敌向我开枪射击。隐蔽在一号阵地前端的手雷爆破组组员蒋XX接到排长炸艇命令后,即迅速隐蔽接敌……战斗8时40分打响,8时45分撤出战斗,共激战5分钟。消耗步枪弹42发,冲锋枪弹184发,手榴弹15枚,手雷10枚,全体参战人员无一伤亡。


这些文件资料表明,直至事发半月后,兵团还认为八岔岛之战的起因是苏军入侵且先开枪。费国良后来承认,“事实上我们是打错了,人家是上岛维护航标的河运工人。如果是全副武装的军人上岛挑衅,真打起来我们不可能无一伤亡。”


幸运的是,八岔岛事件后,黑龙江两岸的对峙双方都采取了克制姿态,从而避免了新流血事件的发生。小战斗最终未扩大为中苏两军之间的再次冲突,很大程度上在于开火一方的非军人身份。

民兵在八岔岛巡逻

关于这场战斗我方打得不够占理这一点,在后来的事态发展中得到了证明。事件发生之初,当事人都认为打的是苏军炮艇,并以此逐层影响了中方相关部门对事件性质的认定。但随着中苏两国围绕事件开展的调查和谈判的深入,事件的真相逐步浮出水面。不过,苏方最终也无话可说,此前苏军在边境冲突中动用装甲车轧死多名中国渔民的严重事件,同样没有受到彻底追究。

7万知青成为前线战备力量

中苏边界争端事件中,苏方长期保持着以军队对平民、以刀枪对棍棒、以铁甲对木船的强势驱赶姿态。最惨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1968年1月5日,苏军在乌苏里江上的七里沁岛一带动用装甲车驱赶碾轧中方生产人员,4名中国渔民横尸冰封的江面。


北京知青胡宝贵回忆说,1968年黑龙江垦区派人到北京接收知青,他对来人介绍的中苏边境上的冲突情况深为震惊。他问:“干嘛不用枪呢?”对方告诉他:“我们是老百姓,没有枪,不过往后会有的,马上要组建兵团了。”


从1968年开始,中苏边界两侧的人员情况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苏方在界河边上的望塔上,越来越多地看到在对岸出现的北大荒新人。他们身穿类似于中国军队的服装,却不佩戴军人的标志,他们和中国的农工们混合在一起,却更多地带有集体行动的团队特征。这些人就是兵团知青。


北京知青胡宝贵回忆说,1968年黑龙江垦区派人到北京接收知青,他对来人介绍的中苏边境上的冲突情况深为震惊。他问:“干嘛不用枪呢?”对方告诉他:“我们是老百姓,没有枪,不过往后会有的,马上要组建兵团了。”
从1968年开始,中苏边界两侧的人员情况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苏方在界河边上的望塔上,越来越多地看到在对岸出现的北大荒新人。他们身穿类似于中国军队的服装,却不佩戴军人的标志,他们和中国的农工们混合在一起,却更多地带有集体行动的团队特征。这些人就是兵团知青。

渔业连知青在军训

兵团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必然结果。“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和边境形势日趋紧张,让黑龙江垦区充满内忧外患,而这片黑土地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北疆国土安全又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此时,唯一能够抑制垦区的政治派系纷争,确保大规模生产继续运行,并把数十万垦区新老移民塑造为一支准军事化的备战力量的,只有军人。


为落实战备力量的组建,兵团组建起了以知青为主的7万人的武装值班分队。一旦战事发生,这支不穿军服的准军事化武装将承担先发现、先报警、先阻击的任务,为处于战略纵深位置的正规军争取部署迎战的时间。


兵团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必然结果。“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和边境形势日趋紧张,让黑龙江垦区充满内忧外患,而这片黑土地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北疆国土安全又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此时,唯一能够抑制垦区的政治派系纷争,确保大规模生产继续运行,并把数十万垦区新老移民塑造为一支准军事化的备战力量的,只有军人。


为落实战备力量的组建,兵团组建起了以知青为主的7万人的武装值班分队。一旦战事发生,这支不穿军服的准军事化武装将承担先发现、先报警、先阻击的任务,为处于战略纵深位置的正规军争取部署迎战的时间。

渔业连知青和职工在江边织网

登上八岔岛的一批人,就属于这样的兵团武装人员。知青们在登岛前接受了十多天的边境知识培训,从介绍边境形势到边境政策,包括学习简单的俄语会话。


兵团人员在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之战爆发仅两月后登上八岔岛开展捕鱼活动之举,更多体现的是维护主权的态度。上岛人员很快拿到了武器,大家的日常集体活动,第一是打渔作业,第二是政治学习,第三就是进行军事训练。


登上八岔岛的一批人,就属于这样的兵团武装人员。知青们在登岛前接受了十多天的边境知识培训,从介绍边境形势到边境政策,包括学习简单的俄语会话。


兵团人员在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之战爆发仅两月后登上八岔岛开展捕鱼活动之举,更多体现的是维护主权的态度。上岛人员很快拿到了武器,大家的日常集体活动,第一是打渔作业,第二是政治学习,第三就是进行军事训练。

参考资料《党史天地》《新周报》

八岔岛,鲜为人知的知青边疆保卫战原创:公众号"流浪的橡树" 

1969年前后,中苏边境对峙

1968年,中苏矛盾淤积,关系不断恶化。


两个同为社会主义体制的大国,相互外交关系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至深。在1968年之前,均出现较大的政治调整和政局动荡。


对中国而言,文革在孕育、爆发。


对苏联而言,相对理性的赫鲁晓夫在1964年10月,被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和克格勃头脑谢列平联合政变赶下台。


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上推举了能够代表苏军强硬派、少壮派的勃列日涅夫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苏联,就此走向二战后再一次的军事崛起。世界冷战也再一次被推向热战的边缘。


其中,六十年代末期,中苏关系巨变,似乎也侧证勃列日涅夫代表是强硬派、少壮派,借大幅调整赫鲁晓夫对华政策,对苏联大佬谢列平,波德戈尔内,柯西金实施“斗争”。

六十年代末期,中苏边境爆发了最为著名的珍宝岛冲突。


此外,几乎同一时期,中苏自新疆到东北边境,持续、频繁爆发了若干次冲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想,战争尤其附庸于政治。所以,这一系列中苏边境冲突,实际上两国政治调整、政局动荡息息相关。


中苏边境在六十年代末期爆发的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也是中国近现代战争史的构成内容。


今天,主要闲谈八岔岛中苏冲突,中国知青用手榴弹“炸沉”苏军炮艇的往事。


1969年3月,中苏发生珍宝岛冲突事件。昨日老大哥,已成今天反动派。


那个时代,号召之下,全国全民学习人民日报,“反修”情绪高涨。


——也就在珍宝岛冲突前后,千余杭州知青上山下乡专列由哈尔滨飞驰路过,前往合江地区中苏边境区域驻扎、生产。


这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在当时,是有别于到老边穷地区农村接受改造的相对时髦的知青。


作家梁晓声、张抗抗等,曾经写过不少关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的故事。


至今,这些知青们都在怀念着那段他们的美妙时光。


他们高亢唱着激昂的红歌,兴奋跳着广场舞,忠字舞,然而,他们却可能真不知道,当时中苏边境危机潜伏,苏联装甲大军蠢蠢欲动,他们驻守边疆、扎根边疆,几乎命悬一线。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确实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建设兵团。


当年,珍宝岛冲突前后,中苏关系恶化、紧张几临峰值。


在苏联历次诸多领导人里,勃列日涅夫对华外交态度算是最为强硬。


1965年以后,苏联对东北边境原来的小部分边防师、架子师,迅速换装,充实。


当时,中苏均拥有导弹、氢弹和原子弹。但是,两国战争思维类似,停留在苏联卫国战争和朝鲜战争。所以,两国都非常看重机械化作战。


苏联拥有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军团。而这些军团为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服务,对世界,尤其东欧、中国存在非常具体的威胁。


珍宝岛冲突前后,苏联在东北边境迅速换装、充实边防师、架子师,并且列装当时苏联最先进的坦克,基本形成了对东北地区的突击作战战力。


在东北地区防备、消耗苏联可能发起的攻势的“战略考虑”,中发(68)98号文件《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正式出台。


组织知青,屯垦戍边。


按照当年的防备苏联的国防策略,平时,这些兵团各生产团、连担负生产,战略监视苏联。

一旦苏联侵略战争发生,那么,在黑河、合江、佳木斯、牡丹江等边境重点地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们,便首当其冲,将成为阻击苏军机械化集团攻击的第一梯队。


理论上,他们属于沈阳军区在一线部署的次要的国防力量。


他们凭借战役要点,实施人民战争方式,杀伤、迟滞敌有生力量在东北一线区域,为我主力野战军战略机动、反击服务。


不过,现在客观分析,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们应付机械化集团的突击,实现《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的战略设想,根本没有机会。


幸好,苏联大举入侵并没有成为现实。


很多知青作家在回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往事,也就多了一番美滋滋的春花秋月的景象。


很多事情不知道,内心真的岁月静好。

八岔岛中苏边境冲突事件,就发生在中苏珍宝岛冲突之后,源自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部”知青对苏军的一次主动作战。


当年,珍宝岛冲突爆发后,影响波及全球。至于国内宣传,更是风雷激荡,振奋人心。


来自杭州的知青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一样,经过简单的政治甄别、教育,便满腔豪情,投入了日常战备、生产工作。


按照兵团部署,靠近边境地区的知青,做了军队化编制,以军事训练为主,发放了一些压仓库的老旧武器。

正在军训的半军半民的黑龙江兵团知青

知青军事训练包括基础战术训练,以及武器使用,诸如反坦克火炮射击,反坦克地雷使用和半自动步枪射击,手榴弹投掷等等。


1969年5月,黑龙江化冻,八岔岛当地知青和老乡根据生产惯性,在相关上级指示下,陆续开始在黑龙江上一些属于中国管辖,但毗邻苏联的相对边防敏感地域岛屿生产作业。


此外,他们也担负沈阳军区安排下来的就近监视苏联边防军动向的任务。


客观而言,他们的工作充满一定的危险。


虽然不是军人,客观上,这些十六、七岁的知青,秘密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边防任务。


亦兵亦民的建设兵团知青

因此,他们都暗中携带了一些仿苏制53式7.62mm步骑枪和手榴弹,以及其他一些自卫武器——珍宝岛冲突前后,当时的苏军边防部队均有冲过争议边界,武装入侵、挑衅甚至绑架中国军民的前科。


武器一般装在麻袋里,或者藏在衣服里。


除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较为普遍配置的仿苏制53式7.62mm步骑枪,甚至还携带了仿苏制德普型53式 7.62mm轻机枪一挺。


苏联边防目尞望哨远远望去,零零散散,无非东一群西一群各自忙碌的当地农民。


这可不是一般的少年农民。


他们是熟读“要准备打仗”的血气方刚的知青。


当时的知青爱国情怀,远远不是现在网吧里拍键盘抵制肯德基、日系车的网络嘴炮界人士可比。


他们来自大城市,关心国家大事,有激昂的保卫边疆的激情,更是文革染红的小将。


编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他们较为了解中苏边境冲突的情况通报,正盼着有展现有我无敌的大无畏精神的舞台。


当然,地处敏感地带的黑龙江东部靠近抚远三角洲的同江县的八岔岛、董喀叭亮子岛,便是最佳的舞台。


此刻,苏联1969年6月开始密集对美国外交。

红场上的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希望他的对华强硬政策能够得到美国的理解、支持。


这样,苏联希望通过不断增加中苏边境驻军,形成对华压力,以得到屈服北京“冷静”,寻求有利谈判资本。


相对而言,东北地区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北京向北屏障。


在苏联依然保持“欧洲重点”的态势下,苏联军备相对薄弱的远东,正是中国重点国防地区——中国最具实力的沈阳军区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备苏联的入侵。


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国加强东北战备。

在黑龙江对苏联边境及纵深,机械化装备不如苏联的中国,次第部署国防工事,也部署了较为庞大的炮群。


当然,时候很多资料披露,苏军当年还是以欧洲为重点,在中苏边境部署大多以架子师、边防师为主,尚无全面攻击中国的战力。


珍宝岛冲突之所以控制在局部范围,苏军数次寻衅黯然收场,很大程度在于中国军队在珍宝岛前线后面,有着强大的野战军炮群支撑。


虽然这些炮群并没有投入实战,但也很大程度干扰了苏联的报复情绪。


同样,这些部署在珍宝岛后侧的中国野战军炮群,威力也直接覆盖珍宝岛向北的八岔岛、董喀叭亮子岛地区。


苏联边防目尞望哨上,苏军密切监视着登岛作业的“中国农民”,其实也没有胆量发起武装入侵、挑衅甚至绑架中国军民企图。


苏军边防哨所拍摄的我军巡逻军民

然而,双方在特定的环境和事件背景下,都是相互戒备,摩拳擦掌。


八岔岛,由14组江心岛组成,位于黑龙江省东北同江市八岔乡西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国一侧,南北蜿蜒,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总面积约45.6平方公里。


相比 0.74平方公里的珍宝岛、1.6平方公里的吴八老岛,八岔岛无疑大得多。


黑龙江东北一区域,历来是满清和沙俄,日本和苏俄的边界争议最炽区域。在中东路事件中,这也是苏军侵略中国的一个分战场。


伪满洲国时期,苏军和日军即在这一区域的张鼓峰地区,发生过战役等级的边境冲突。


显然,吴八老岛,八岔岛重要的、敏感的地理位置,正是中苏在政治、外交试应手的最佳地点。


当时,自1949之后,黑龙江中苏中间航道航标维护历来由苏军边防军完成。到1968年9月入冬前,苏军航标艇便开始进行航标灯维护。


尽管中苏边境气氛紧张,中国军民和苏军边防军在中苏中间航道航标维护工作中,互相警戒,没有发生冲突。


7月8日8时,苏联边防军两艘航标汽艇一如往年,不打招呼,大摇大摆进入同江县所属八岔岛中方水域,进行“航标维护”作业。


显然,在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军不注意边防细节,贸然突入边境争议区域,客观上就被认定为侵略了。


苏联边防军和航标维护人员上岛作业,很快就被正在岛上进行生产作业和监视苏军侵略的知青发现。


当时,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的胜利和反苏修宣传深入人心。这些渴望保卫边疆、建功立业的半大孩子,自然情绪十分激动。

在当时,知青有一定的文化,虽然武器简陋,军训科目也很简单,但是,他们看南征北战这类黑白电影很熟练,战争意识绝不比现役军人落伍。


目前,尚无明确资料注明这次反击战斗的指挥者。但是,当时的知青求战心切却是可以想象。


一些知青围上去,高举语录本喊着口号,用汉语向不懂汉语的苏军边防军发起说理斗争。


七、八名同样年轻的苏军边防军立刻紧张起来。——苏联边防军没有配汉语翻译,他们茫然而紧张看着这些年轻人们口沫飞溅,满脑子的迷茫。


鸡同鸭讲的说理斗争持续十多分钟,很多执行生产任务的知青情绪冲动起来,人也越聚越多。


按照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惯例,这些知青中少数的退役军人和民兵骨干。他们是担负警戒苏军侵略动作的主力。


很快,他们一部分人在外围散开,占据有利地形,做战斗准备。


一部人和更多知青围拢,一边掏出反坦克手雷,手榴弹,一边激昂抗议苏军悍然越境。


气氛越发紧张。


突然,苏军一个年轻的士兵手抖了,哗哗,一排子弹胡乱扫射。


枪声一响,这群苏联年轻士兵纷纷手忙脚乱,或者拉开保险,或者跟着胡乱射击。


其实,他们开枪没有明确要杀伤围拢的大群中国知青的意图。所以,围观知情受惊散开,也没有更多伤亡记载。


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年轻的知青们入驻边境之前,苏军边防军每次越境寻衅,以开枪恐吓,驱散、逮捕当地农民,屡试不爽。


不料,这次撞瞎了。


枪声一响,没有武器的一些知青们四散逃跑,有武器的知青就七手八脚开始掷弹。


反坦克手雷,手榴弹,管的什么弹,能够丢的,一时间噼噼啪啪丢了过去。


瞬间,四周占据有利地形的知青,用仿苏制德普型53式7.62mm轻机枪打出了长点射。


这群知青的军事骨干给出了攻击信号。

这次苏军边防军遇到的,不是往年普通的中国农民,而是经过军事训练的,有武装的知青民兵。枪声大作。


当年,北京为边境单位制订明确的边防斗争政策。政策规定,无论发生任何情况,决不能先打第一枪。


如苏方向我开枪,我应当场向苏方提出最强烈抗议,并鸣枪警告。


当我两次警告无效,打死打伤我方人员时,我边防部队可以开枪实行自卫还击;


采取上述任何一种自卫措施,都要掌握先礼后兵的精神,并把还击行动控制在我境内。


这项政策,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向各级单位反复强调,传达到每个武装的知青。


就当时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较为严明的纪律性而言,这声枪响,更像是苏军士兵紧张走火。


此刻,珍宝岛上空硝烟尚未散去,中苏边境,尤其黑龙江东北区域东段,中苏剑拔弩张。


在边境冲突一触即发的紧张和不信任时期,年轻的、情绪高涨的知青自然也就把未打招呼即越境作业,并且率先开枪射击苏军边防军视为侵略者。


既然早有监视苏军侵略的任务,也无法及时请示上级,枪声一响,知青们也就自然毫不犹豫,即以“消灭一切来犯之敌”气概,应声开火。


苏军边防军单兵武器并不吃亏。


但是,仅经过常规、短暂军训的知青们热血高涨,将射程仅400米左右的老掉牙的仿苏制德普型53式7.62mm轻机枪,架设在距敌仅100米的位置,再加上十多支老旧的单发步骑枪,噼里啪啦,扇面火力袭来,苏军士兵到处闪躲。


很多知青开始往前冲锋,突前投掷手榴弹。


于是,苏军开始往江边撤退。

像电影演的那样。知青们一看苏军溃退,立刻像打游戏般,四面涌来,高呼口号,快乐冲锋。


幸运的是,当事苏军并没有组织还击。场面十分混乱,知青们冲锋再无负伤——后来,散见当时知青散笔,对这一场景,各有所述。


混乱中,一位知青奋力向苏军两艘航标汽艇丢掷反坦克手雷。


其中一艘,沉了。


剩余的苏军边防军慌忙挤在一艘航标汽艇急忙向下游北岸逃离。他们的背后,是吼声如雷的口号声。


很快,在得悉八岔岛发生武装冲突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前敌的负责人下达了由八岔岛紧急撤退的命令。


正是这道理性的命令,避免了中苏冲突激化,也保全了岛上知青们的小命。


冲突发生不久,苏军一艘装有高射机枪的巡逻艇在八岔岛60公里外的董喀叭亮子岛附近水域,也和知青小船发生摩擦。


不过,这艘苏军巡逻艇前后高射机枪的枪衣没脱,也是转身驶离。


很快,在八岔岛后面的中国野战军炮群,便开始对国境线内的八岔岛目标做应急准备。


当时,沈阳军区值班战备的野战应急部队也急速赶往战区预备。


这里和珍宝岛相去不远,沈阳军区的预备较为充分。


是以,匆匆忙忙赶来欲图报复的苏军边防军登上空无一人的八岔岛,恼怒之余,顾忌中国境内潜伏的应急野战部队和重炮,只能跺脚生气。


于是,在岛上破坏了知青们的生产设施和简易阵地后,他们只好悻悻而去。


这次冲突规模,相比珍宝岛冲突规模小,中国也最大程度单方克制冲突——无论中国,还是苏联,对这一突然事件,却无具体情报报告。


目前,多有传说绘声绘色描叙知青用手榴弹炸炮艇,以半自动武器伏击、击退苏军正规军说法,可能离题太远。


不过,苏联一直以为是八岔岛上,是中国正规军作战。因为,苏军在八岔岛上,居然搜获一份知青草拟的游戏性质的手绘作战示意图。


苏军当真了,以此草图爆料各方媒体,指责不休。


在当天第一时间,中苏两国均向对方发出照会,相互谴责。


这份手绘示意图被苏联当做中国军队参战的证据——两国外交官员为之互相辩解,等到解释清楚,想来双方当事外交人员定然哭笑不得。


相比珍宝岛事件,这是一次年轻士兵和年轻知青的带有误会色彩的冲突——在冉冉上升的勃列日涅夫看来,这是对他的领导权威的挑战。


因为顾忌在远东部署重兵需要事件,也需要和美国进行必要的谈判,急于报复的苏军决定,避开中国国防相对完备的东北地区,把寻衅目标转移到中苏边境西段。


相比东北,新疆对苏联边境地广人稀,更利于苏军以机械化优势进行作战。


此外,中国在新疆国防相对薄弱,不易组织如东北地区的有力的远程火力的保障和迅速集结机动部队的反击。


这年,8月13日,在新疆铁列克提地区,苏军在其最高首脑亲令下,发起对我边防军巡逻队的袭击,苏军以“先发制人” ,实施报复,铁列克提事件爆发。


很多军迷以为是珍宝岛事件激化,关联后来的铁列克提事件。实则,铁列克提事件和八岔岛事件关联甚大。


而八岔岛事件后,苏联炮制铁列克提事件,似乎取得心理平衡——美国也在这之后向勃列日涅夫明确反对其对华策略。


中苏边境纠纷很快进入理性外交轨道。政府行为,替代了两军对垒和苏军对峙知青的常态。


1970年,中国航标部门开始先后接管中国一侧的所有航标。


同时,对一些所谓有“争议”中国岛屿,苏联也默认了传统意义上中国平民的生产。1970年2月,苏方同意中方居民在黑河地区境内23个岛屿上进行生产作业,但仍坚持这些岛屿是苏联的领土。


除却少数例行的寻衅、摩擦外,通常,对迷路、误入苏境的中国知青,苏军也较多采取谨慎态度,只喊话,监视,不近身驱逐。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发珍宝岛事件和八岔岛事件的黑龙江东北中苏边境地区,反而较早进入相对温和状态。


一方面,中苏确实再无大规模战争计划;一方面,常规部队配置、机动和准备上,中国在这一战区具有相对优势。


八岔岛事件历来被认为是“边境地区反干涉反挑衅斗争”事件。

不过,客观看来,这是一起苏军年轻士兵和中国少年知青过分紧张、冲动酿成的误会事件。


这次事件,目前似乎还没有更翔实的伤亡数据。


不过,就苏军人数不过数人,中国知青虽然人数众多,但武器简陋,以及事件爆发后,持续时间不长,以及苏军报复未遂等情况看,中苏伤亡合计应该是十人之内。


不过,这次事件,知青表现了较高的应变战斗素养,甚至得到中国军队的认可。


之后,黑龙江建设兵团得到扩大——但是,对于知青冲动和缺乏现役军人的纪律性而言,建设兵团也做了更详细的规定。


昙花一现,几朵大红花表彰后,这个事件和事件涌现出来的英雄,自然也就被低调搁置了。

风景秀丽的八岔岛

一晃,五十年过去了。


那些在八岔岛抱着献身边疆,保卫边疆的知青们,现在已然年近、年过古稀。


回首往事,我们应该庆幸1969年中苏边境若干事件,并没有激起中苏两国更大规模战争。


否则,如是中苏真的当年擦枪走火酿成全面大战,覆巢之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那些知青作家们,可能也不会有回忆美好的知青艺术生活的机会。

和平,终究是宝贵。

来源:新周报  公众号“流浪的橡树”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