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截肢知青留在农村,一家两代接力照顾

知青遭意外被截肢没能回城
村里邻居两代人把他当家人照顾至今

一家两代33年
接力照顾截肢知青
武汉图书馆

在新洲区汪集街王龙村一户人家,家里有三个人:母亲范幼凤、女儿邵桃荣,还有双腿被截肢的黄礼和。黄礼和与这对母女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他却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每当有人问起个中缘由,邵桃荣说:“黄伯伯(指黄礼和)虽然腿不方便,我们姐弟三都是他带大的,父亲在世前,就向黄伯伯承诺,放心在家里生活,要为他养老送终,父亲嘱咐我们,家里不管怎么困难,要把伯伯照顾好!”

邵家对截肢知青的承诺

黄礼和以前住在汉口江汉路,1969年,31岁的黄礼和来到新洲汪集王龙村当知青。

1972年10月,黄礼和不慎踢破右脚大脚趾,后来恶化成脉管炎,截去右腿保命。1978年2月,他的左腿又因脉管炎被截去。这一年,知青先后回城,他无家可归,只能留在王龙村。


比黄礼和小十来岁的邵水清心地善良,有空就给他送饭送菜,还让妻子范幼凤帮他洗衣服、晒被子。黄礼和截肢后,只能用手撑着两只小板凳“走路”。邵水清的父母去世得早,家里没有人照料,于是黄礼和力所能及给邵水清家看看孩子,下雨时收一下衣被。那年3月,邵水清的大女儿邵桃荣诞生了,夫妻俩上工时,便将孩子放在摇篮里,委托黄大哥照看。后来,邵水清夫妇又生了第二个女儿和小儿子邵长明。


1982年,邵水清与妻子商量将“黄大哥”接到家里住。就这样,44岁的黄礼和走进了“新家”,邵水清多次对黄礼和说:“你放心住下来,我们家吃什么你就吃什么,无非是多一双碗筷的事。”


这么多年,邵家尽管日子贫穷,受了不少磨难,对黄礼和始终不离不弃。1996年的一个雨天,老屋子漏水严重,邵水清爬到屋顶拣瓦,不慎掉下来摔断了腰,不能再做农活。那一年,范幼凤被毒蛇咬伤,好不容易救回一命。在家里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即使再穷,过年也要给黄礼和做新衣服,每顿饭都请黄礼和坐上席。邵家借债盖了新居,也给黄礼和留了一个专门的房间。


1998年到2001年,黄礼和先后因胃穿孔、左手中指骨结核、两次胃出血,持续4年住院,花费两万多元,邵家承担全部药费,没有一句埋怨,邵水清的女儿、儿子轮班到医院照料。

父子俩的第一次接力

2008年7月,邵水清被确诊为胃癌,一年多后,邵水清去世了。弥留之际,他吩咐唯一的儿子邵长明,要照顾好伯伯,为老人养老送终。


在邵长明眼里,黄伯伯就是骨肉亲人。黄礼和因肠胃不好,要少吃多餐,而且由于运动较少,容易便秘。邵长明常常买来整箱的生果、饼干、奶粉,给黄礼和补充营养,并定期上街买回蜂蜜和香蕉等食品。黄礼和说,要不是邵家悉心照料,他早在几十年前就到天堂和父母团圆了。


2011年1月,邵长明却因车祸突然去世。邵家唯一的儿子去世了,家庭支柱轰然倒塌,这个家庭面临崩溃,范幼凤整日以泪洗面,精神恍惚。黄礼和也悲伤万分,生活十分艰难。这么多年,邵家一直负债累累,艰难支撑,邵长明车祸去世事故赔偿款32万元,全部用来偿还债务。

出嫁女儿回家接力

这时,邵家已出嫁十多年的女儿邵桃荣从婆家搬回娘家,专门照顾母亲和黄伯伯,重新撑起这个苦难之家,安慰母亲,照料伯伯,充当家庭的精神支柱。她告诉黄礼和:“伯伯放心,弟弟走了,我回来照顾你。”


2011年9月的一个傍晚,邵桃荣回家发现黄礼和老人的轮椅车齿轮坏了,不能灵活转弯,这是民政局送给老人的,老人用来上上街、看看外面的世界。邵桃荣立即上街去为老人买了辆电动车,限定了速度,上坡下坡也方便,老人见人就夸奖说:“我家桃荣买给我的,开起来真舒服。

2013年,邵桃荣带黄礼和到银行办理惠民汉卡,因为需要到营业柜前摄像证实,黄礼和腼腆地要邵桃荣借两凳子让他拄进营业厅,邵桃荣却不由分说地抱起老人,亲昵地说:“你看医院那高的楼梯我都能抱上去,这点远算什么?”营业员对黄礼和夸奖他的女儿懂事孝敬,黄礼和说:“不是我的女儿,是我家……”邵桃荣争辩着说:“是侄女吧?侄女不是女儿?”黄礼和又圆又大的眼里噙满幸福的热泪。


每到季节变换之时,邵桃荣就带着老人走进商场,选择老人喜欢的衣服。黄礼和对军装情有独钟,邵桃荣进到城里就常去军用品商店,为老人购买衣服,有时也买回军用水壶、瓷杯,让老人不胜惊喜。


黄礼和来到邵家后,邵家的饮食口味就顺着他而改变,原来喜欢咸、辣的农村人开始习惯清淡口味,特别是黄礼和胃病一再发作后,邵家的菜肴就以煮烂为主。邵桃荣外出,常常带回整箱的水果、饼干、奶粉,既让伯伯吃得下,也努力补足营养。

人们夸奖邵桃荣对伯伯的孝道,她却常常感念黄礼和伯伯,感念伯伯在他们姊妹三人小时候每天喊他们起床上学,询问他们的学业,弟弟调皮玩火,伯伯一点也不见外地该管就管、耐心教导,还洗菜、淘米,克服身体的困难为家里做了很多事。

为了36年前的承诺
两代三人接力照顾残疾知青

文明湖北

“我要为爹爹养老送终”。 


在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王龙村王龙里村民邵桃荣心中,这句话重如泰山。


为了36年前的一句承诺,邵桃荣一家两代三人接力照顾没有血缘关系、双腿截肢的残疾知青黄礼和。


从父亲、弟弟手中接过“第三棒”,邵桃荣这9年过得并不轻松,她和丈夫一起打零工、看鱼塘、种水稻,同时照顾三个老人……


然而,生活的压力,从来没有磨灭她守信践诺的决心。

邵桃荣﹙右﹚与黄礼和一起看报纸。

我照顾他是应该的

“你电话里问我在不在家,我说一直在家,就是因为我的脚受伤了。”4月23日上午,面对记者,42岁的邵桃荣指了指自己缠着绷带的左脚踝,笑着说。


此时,在一旁看报纸的黄礼和老人,尴尬地笑着。他的额头右侧,一道伤疤清晰可见。“这是爹爹一个多月前骑电动车摔的,当时满脸是血,在医院住了7天,幸好没伤到骨头。”邵桃荣一脸心疼地说。


尽管行动不便,但黄礼和总是闲不住,经常骑上邵桃荣为他买的电动助力车,到汪集街去转转。


3月11日下午,黄礼和骑车带着同村的老人去汪集街买药,不巧遇到一个大坑没躲过去,车翻了。为了照顾黄礼和,邵桃荣下楼时不慎扭伤了脚踝。


到堂屋给黄礼和倒上一杯水,邵桃荣也顺手搬了张凳子,坐在黄礼和旁边,一起看报纸。“你下次还出不出去?”“那还是要出去。”“你还骑不骑电动车出去?”“不敢了,我坐手摇的(助力)车出去。”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就像父女在斗嘴。


其实,邵桃荣和黄礼和并没有血缘关系。


40多年前,从汉口来王龙村插队的黄礼和,因为干农活时受伤感染,双腿先后截肢。当时,黄礼和在汉口的亲人已去世。


1983年,邵桃荣的父亲邵水清就把黄礼和接到家里一起生活,承诺为他养老送终,邵水清和妻子范幼凤称黄礼和为“大哥”,孩子们叫他“爹爹”。

2009年,邵水清病逝,他临终前将黄礼和托付给小儿子邵长明。不幸的是,两年后邵长明因车祸身亡,家中只剩下范幼凤和黄礼和。


作为家中老大,出嫁十多年的邵桃荣与丈夫商量后,携家带口搬回娘家生活,照顾母亲和黄礼和。“我们姐弟几个,还有儿女,都是爹爹帮忙带大的,所以跟爹爹都很亲。”邵桃荣说,“小时候他照顾我,现在他老了,我回来照顾他是应该的。”

千好万好不如家里人好

81岁的黄礼和,头发、胡子、眉毛都已花白,但精神矍铄。


“该做饭了吧。”黄礼和看了看墙上的钟,此时已是上午10时50分。


“嗯,我先把饭蒸上。”邵桃荣一边说,一边踮着脚走进厨房。此时,她70岁的母亲在里屋看电视。算上72岁的公公,邵桃荣一家有三个老人、一双儿女。老人们虽然有退休工资或低保,但基本只够平时买药吃。


大女儿在三峡大学读大三,小儿子读高一,平时开销都不小。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邵家有20多亩的鱼塘,邵桃荣的老公常年守在鱼塘边。平时,邵桃荣还会去村里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搬砖、提灰……啥活她都干,“1天140元,去年做了200多天。”


另外,邵桃荣还照料着家里的两亩多水田。一年到头不歇脚,她从不喊苦喊累,总是说:“趁着年轻多做一点,让家里人的日子过好一点。”

在农村,很少有夫妻长期住在娘家。在王龙村,只有邵桃荣一家是这样。


“那是因为她家的情况特殊。”74岁的村民王学元说,“她一个人把这个家撑起来,真的很不容易,我们都蛮佩服她。”


在王龙村,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挣钱,邵桃荣也不是没有机会,


“前年,村里一个长辈要我出去学开塔吊,一个月保底能拿4000多元,人也不累,但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不行。”


其实,邵长明去世那年,黄礼和曾有机会进福利院。

当时,汪集镇的民政部门了解情况后,专程来到邵桃荣家,提出将黄礼和送到福利院养老,结果这个提议被邵桃荣当场谢绝。“福利院里条件虽然不错,还有其他老人做伴,但千好万好,还是不如家里人照顾得好,在家里,天天都能守着、看着。”邵桃荣对记者说。一旁的黄礼和笑呵呵:“有桃荣在,我哪里都不去,我在这里过得蛮好。”“荆楚楷模”“中国好人”“湖北省道德模范”……近几年,邵桃荣获得了不少荣誉,她说,这对自己是一种激励,“我一直记得父亲当年对黄爹爹的承诺,所以日子再苦再累,我也不会丢下他。”


来源:武汉图书馆、文明湖北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