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第一个知青典型徐建春

知青文化研究 老知青家园 2023-02-21

扎根农村的第一个知青典型徐建春山东卫视

徐建春:新中国第一个知青明星作者:夏莉娜
她是50年代最早出名的知青先进人物。1950年,刚刚建立的共和国急需各方面有文化的建设人才。她放弃继续上学或者进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参加农业劳动。是《人民日报》为全国知识青年正式树立起的第一个回乡参加农业劳动的先进典型。

她是50年代最早出名的知青先进人物。1950年,刚刚建立的共和国急需各方面有文化的建设人才。她放弃继续上学或者进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参加农业劳动。1951年春,年仅16岁就被大家推选为互助组组长,她带领农民搞生产,学文化,积极上交爱国粮。互助组先后被乡里评为“丰产组”,被区里评为“模范组”。1952年10月,她被邀请到北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 周年国庆大典。回村后,她领导村民连年取得农业生产好收成。1953年春,她被评为全省小麦丰产模范。1954年2月,她被选为农业合作社社长。同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表扬积极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模范徐建春和胡兆坤,号召农村青年向他们学习。《大众日报》发表通讯《徐建春在祖国需要的岗位上》,《人民画报》刊登徐建春的照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徐建春专题新闻片,在全国各地放映。接着《人民日报》刊出了《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的通讯。她是党报为全国知识青年正式树立起的第一个回乡参加农业劳动的先进典型。她的事迹鼓舞了整个年代在基层工作的年轻人。

她是第一届至第九届山东省人大代表,第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从1979年恢复地方人大常委会以来,她先后任山东省委常委员兼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到1998年退休,在这一岗位上任职时间近20年,是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之一。


新中国第一个知青明星徐建春,不久前在自己的家里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身着海蓝色的真丝衬衫,满头银发,笑容慈祥,面对记者的提问,她以浓厚的山东口音,悠悠而亲切的调子,向记者娓娓道出早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往事;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当年见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情景。

在休息室为毛主席点烟

今年已过了75岁高龄徐建春性情豪爽,记者希望看看她早期的照片。老人利落地起身,走起路来脚步“咚、咚”地响,两次在两层小楼跑上跑下地找来影集和她的代表证、出席各种会议的证件。

1957年,徐建春为毛主席点烟

在她的影集中,有她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合影。1957 年徐建春进京参加团代会,毛主席来到团代表们中间,和他们亲切交谈。谈话间,主席掏出一支香烟。徐建春见到桌上有一盒火柴,就上前给主席点烟。主席笑了,大家都笑了。这个温馨的瞬间被《中国青年报》记者拍下来,成为一张流传久远的照片。还有1958年毛主席在济南西郊麦田里和徐建春等山东的同志谈话的照片……每当看到这些照片,徐建春都会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

永生难忘周总理的嘱托

徐建春一生见过总理的次数很多。这当中,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次是在1959年。那年北京建起了十大建筑,在国庆节期间对外开放。徐建春参加了国庆 10 周年观礼及团中央召开的会议,期间会议组织大家参观刚刚竣工的人民大会堂。她们刚走进人民大会堂,周总理陪同金日成首相也来到了大会堂。见到周总理,她们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总理微笑着朝她们招手,示意她们过去,大家一齐来到总理和金日成首相周围。总理见大家都有点拘束,就笑着说:“来啊!金首相是咱们的客人,我来介绍一下。”总理一边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询问情况,一边向金日成首相逐一介绍。当介绍到徐建春时,总理微笑着拉着她的手,把她领到金日成首相面前说:“她叫徐建春,高小毕业生,我们的知识青年,山东省年轻的人民公社社长,她是代表中最年轻的,今年 23岁。是从互助组长、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人民公社社长一步一步干起来的。”金日成首相听到这儿,很高兴地拉起徐建春的手,不住地打量着她,连连点头说:“好!好!”周总理接着说:“她来自基层,一个人民公社有四十几个自然村,近两万人口,不容易啊!”周总理关心地问她,平日工作累吗,人民公社这么大的摊子,又是刚刚成立,一定要好好干。最后,周总理还关切地对她说:“以后要加强学习啊!”


徐建春告诉记者:“此后不久,我就被送到北京农业大学专修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

山东代表团的“三只猪”

徐建春是我国早期的人大代表,她对记者说:“1954年我被选为第一届山东省的人大代表。1959年4月起,我被选为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我记得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中南海的怀仁堂召开的。那时人民大会堂还没建好。从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开始,全国人代会的大会就都在人民大会堂开了。第二届全国人大我们山东代表团有70多人。我和郝建秀、郎咸芬是山东代表团中年岁最小的三位,都是1935年出生,属猪的。大伙常开玩笑说我们仨人是山东团的‘三只猪’。著名的电影明星赵丹也在我们山东团。赵丹说话很幽默,随和。他见到我们就故意用山东话说:‘你们三个女的,怎么老是凑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武训传》在全国公映,他演得真好,把个武训演活了。我们一看见他就想到武训,他有时候就说武训的话:‘我穷得了不得,有个钱儿就攒起来办学校。’没想到后来竟对《武训传》掀起全国性大批判,为穷孩子办学的武训竟成了大地主、大流氓。

耀邦同志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

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中,曾任共青团和共产党最高领导职务的胡耀邦是徐建春最熟悉,也是对她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


徐建春回忆说:“耀邦同志教给了我许多做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位难得的良师。他的音容笑貌,高风亮节,至今仍深深地铭记在我的脑海里。与他接触的很多细节,至今难以忘怀。我最早见到耀邦同志是1955年9月,我出席了团中央召开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亲耳聆听了耀邦同志的报告。1957年2月,我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耀邦同志接见出席会议的青年代表。他亲切地对大家说:‘你们是青年的榜样,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他还指着我说:‘啊,你是山东的高小毕业生、农业社长,年轻的社长。’接着神采飞扬地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带领广大青年怍出更大的贡献。当时我非常激动,没想到耀邦同志对我记得那么清楚。可见,他对农村知识青年的成长是何等关心和重视。”


徐建春指着几张在农田里劳动的照片讲述道“这是1959年的夏天,耀邦同志到我们公社参加劳动和调查研究时拍的。那时正好学校放假,他就住在后吕村完全小学的教室里。我们那里老百姓都睡炕,没有好的床铺。群众就用木头和高粱秸做成简易床摆放在教室里。被子、褥子都是从招待所借来的。耀邦同志和一起来的几位同志集体睡在一间大教室里。第二天早晨,我问耀邦同志休息得好吗?他高兴地说,没想到高梁米好吃,高梁秸铺的床睡起来也很舒服,就是蚊子多点。耀邦同志在大热的夏天锄地、拔草、浇水,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有一次,在劳动休息时,我对耀邦同志说:‘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各地都在放卫星,吹嘘夸大自己的粮食产量。我的压力很大,有些想法、看法只能压在心里,不敢说。不久前,我被邀请到聊城介绍小麦丰产经验,同时被邀请的还有河南的一位同志。我介绍亩产小麦500斤的经验,而河南的同志介绍小麦亩产3726斤的经验。当时,他的话音未落,便引起了台下一片议论声。当时我真不想介绍了,可是不敢啊。上午发完言,下午我的嘴上起了许多水疱,饭也吃不下去。我回到公社把去聊城介绍经验的情况一说,大家纷纷提议修改1959年的小麦亩产计划。最后修改为亩产1500斤,比上一年翻两番……’我讲完后,耀邦同志看出我的难处,就说:‘没关系,亩产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多报,也不要少报。多报了,老百姓分不到粮食怎么办?一定要实事求是。’耀邦同志不但没有批评我,还鼓劢我们要说实话,这对我触动很大,使我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要站在人民的利益上说真话,办实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后吕村和耀邦同志相处的日子里,我深切感受到他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 最后,徐建春神色黯然地指着一张与胡耀邦的合影说:“1988年夏天,我在烟台东山宾馆去看他时,照了这张像留念。万万没想到这是与他最后一次见面。”


 原文载于《中国人大》 2010年12期 原题为《寻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徐建春:新中国第一个知青明星》

“我这一生,10 年在基层,10年干共青团工作,还有10年干人大工作。”徐建春说,“最难忘的还是前20年的工作,整天有做不完的事儿、使不完的劲儿,那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胡耀邦和知青典型徐建春的故事钱 江
胡耀邦心中有着深深的“知青情结”, 对从学校毕业后去农村落户劳动的青年特别关心、呵护, 对带头和模范人物更是打心底里喜欢, 和其中一些人结下了终生友谊。徐建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被广泛宣传的知识青年榜样, 胡耀邦很早就认识了她。直到胡耀邦去世前半年, 他俩还在烟台会面, 共话当年。

胡耀邦关注第一颗知青明星

徐建春, 知识青年中的第一颗明星, 是山东省掖县后吕村一个农家女儿。1951年高小毕业后, 徐建春曾希望继续读书, 但因为家庭困难只好辍学回乡务农。当时村里正在组织互助组, 年仅17岁的徐建春和4户人家组成了一个互助组并担任组长。

徐建春,1935年出生于山东省掖县西由镇后吕村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


按当地习惯, 妇女不下田耕作。但是徐建春带头向老农学习, 按照节气组织生产。麦收时节劳力不足, 她发动妇女下地劳动, 把老年妇女组织起来成立农忙托儿所。徐建春小学毕业, 在当地是识文断字“稀缺”人才。她为大家读报, 带领农民学习报上刊登的种田知识。她还有管理才干, 把互助组搞得井井有条, 得到了村民拥护。

徐建春回乡务农的事很快引起各方关注。她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团代会并受到奖励, 当选为团省委候补委员。1952年9月, 她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52年10月出版的《山东青年》杂志刊出报道《前年她是个女学生, 现在成了模范互助组组长———模范团员徐建春访问记》。


1954年3月12日, 《人民日报》转载《山东日报》上的文章《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 徐建春成了中央机关报为全国青年树立的第一个回乡知识青年典型。

胡耀邦到团中央上任不久就注意到徐建春。1955年2月, 徐建春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2月5日, 胡耀邦会见与会青年代表, 在代表人群中指着徐建春说:“你是山东的高小毕业生, 农业社长, 年轻的社长。”座中的徐建春为胡耀邦认识自己而特别激动。当年9月, 胡耀邦在全国青年积极分子大会上作报告, 表扬了徐建春等人。


农村集体化运动风起云涌, 徐建春当上了农业初级社、高级社社长, 接着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人民公社”社长之一, 是1950年代初期和中期最著名的知青代表。那几年, 胡耀邦积极组织青年垦荒运动, 热情满怀地鼓励知青上山下乡。他和徐建春有过多次短暂交谈。

胡耀邦来到吕后村

1959年7月13日至18日, 胡耀邦在青岛主持召开团中央全体会议。一见到徐建春, 胡耀邦就叫出了她的名字。会议期间, 胡耀邦对徐建春说, 会后要到她的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搞调查研究。


胡耀邦说得认真, 徐建春一口答应, 提前一天赶回家乡安排。


徐建春是团中央委员。吕后村人听说团中央书记胡耀邦要来, 纷纷找到徐建春出主意, 有的说老刘家干净卫生, 有的说老李家安全, 总之是北京来了大领导, 而且是徐建春的领导, 一定要关照。徐建春左右掂量, 觉得住在社员家毕竟不方便, 眼下正好学校放暑假, 就安排他住在吕后村小学教室里, 那里宽敞。


吕后村的村民都睡火炕, 但夏天的土炕又凉又潮, 徐建春安排村民用木头和高粱秸做成一个简易床摆进教室给胡耀邦用, 被子褥子都从县招待所借来。


这些事刚安排好, 胡耀邦在山东团省委书记林萍、《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孙轶青、团中央办公厅干部石琦等陪同下, 与秘书高勇、警卫员李汉平、速记员李世娴分乘两辆车, 于7月19日下午到达掖县西由公社。


来到村里已经晚了, 当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 徐建春来了, 问胡耀邦昨晚睡得怎么样?


胡耀邦说, 没想到高粱米这么好吃, 高粱秸铺的床睡起来也舒服, 就是蚊子多点。


徐建春一看, 胡耀邦的胳膊已经被蚊子咬花了, 原来她忘记了向县招待所借几顶蚊帐来, 只好连说对不起。


吕后村还有“大跃进”期间建起来的村办食堂, 胡耀邦一行就在那里吃过早饭, 然后下地劳动。


为胡耀邦一行安排的农活主要是锄草。徐建春把他们带到了青年技术队, 那里有一片地瓜地, 技术队长分给每人一把锄头, 告诉大家, 这块地是试验田, 为了提高产量, 实行间作套种, 地垅子打得比较高, 垅子中间种玉米, 半腰种地瓜, 垅沟里种的是豆子。先锄玉米, 再除掉杂草, 注意不要损坏了苗子。


胡耀邦马上响应:“干活吧, 一定要小心、认真、负责地干, 千万注意别弄坏了苗子, 不然会影响增产的。”


7月的天气非常炎热, 胡耀邦干得汗流满面。徐建春跟着一起劳作, 劝胡耀邦休息一会儿。他说:“不休息, 不休息, 干了不到一个小时, 哪能休息啊?”刚说完, 脚底下被地瓜蔓绊了一下, 向后一退, 踏断了一株豆苗。胡耀邦大声自责道:“坏了坏了, 踏断豆苗, 影响产量了, 我要向队里检讨。”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胡耀邦、徐建春、林萍(从右到左)在田间劳动

胡耀邦到吕后村, 确实是来劳动, 一连几天, 每回都干得浑身湿透。


徐建春等当地干部劝他休息, 胡耀邦总是说:“农民一年到头天天劳动, 还是干重活, 我们才干了几天, 都是轻活。我们是来劳动的, 不是来休息的, 从劳动中体察农民的辛苦, 体察民情。劳动累, 坐下休息一会儿再干是可以的。”

怎么看待高指标和“浮夸风”

一起劳动使大家熟悉了, 徐建春向胡耀邦说起了心里话。有一次, 她对胡耀邦说:“‘大跃进’吹起了‘浮夸风’, 各地都在‘放卫星’, 吹嘘自己的粮食产量。我的压力很大, 有些想法、看法只能压在心里, 不敢说。”


胡耀邦鼓励徐建春说出来, 没关系。


原来, 不久前徐建春被请到聊城介绍小麦丰产经验, 同时被邀的还有几位来自河南的干部。徐建春向大家介绍吕后村亩产小麦500斤的经验, 河南干部却介绍他们那里小麦亩产3726斤的经验。山东干部们听了, 心里普遍怀疑。徐建春心里也不高兴, 想不出人家怎么会有如此“高产”。第二天, 她乘公共汽车来到济南, 见到省里主管农业的领导就抱怨说, 再也不要叫我做这样的典型介绍了, 这不是让我为难吗?


主管农业的领导说, 各有各的经验嘛, 该怎么介绍就怎么介绍。


徐建春回到公社, 把去聊城的事一说, 大家纷纷提议修改1959年的小麦亩产计划, 也要来一个超高产, 就将当地的小麦亩产指标提高到1500斤, 比1958年翻两番。其实, 费了牛劲, 这季麦子收下来, 连一番也没翻, 小麦亩产500多斤还是500多斤。


徐建春讲了这段经历。胡耀邦看出她有些难为情, 就说:“没关系, 亩产多少就是多少, 不能多报, 更不能少报。多报了, 老百姓分不到粮食怎么办?一定要实事求是。”


这一来, 徐建春讲话的胆子就大了。锄玉米地时, 徐建春告诉胡耀邦她当这个公社社长真难, 并摆了一些难题。


胡耀邦说:“只要奋发上进, 刻苦学习, 不断地虚心向周围的人请教, 有勇气打倒前进中的困难, 那就一定能够为国家做出漂亮的成绩。现在你是领导几万人的公社社长, 应该更好地学习, 更好地劳动, 切实遵守纪律, 模范地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你看看技术队干活的这些年轻人, 都是不怕苦、不怕累, 有钻研精神, 能攻克困难的青年。要记住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向科学进军, 而且更要向困难进军, 有一条困难克服一条, 有一百条克服一百条。”

1959年7月, 胡耀邦在山东掖县吕后村与徐建春等一起参加农业生产。左起:李汉平、高勇、林萍、胡耀邦、徐建春


一天, 走在收工路上, 徐建春对胡耀邦不好意思地小声说, 自己的文化低, 知识少, 想上学。


胡耀邦说:“上学是好事, 以后有你学习的机会。在没有到学校学习之前, 自己抓紧时间, 先自学, 多读点书, 书里面的知识可多啦!你是先读政治方面的书, 还是先读技术方面的, 还是政治书、技术书一块读, 自己制订个计划, 有机会再到学校学习学习。”


胡耀邦又风趣地说:“还有不好意思说的话要说吗?”他是暗指徐建春的婚姻大事。


徐建春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但她没有接过胡耀邦的话题, 却向胡耀邦抱怨了1958年的“大炼钢铁”, 说乡间老百姓家里的锅被砸了炼铁, 连老太太都出门上食堂打饭。徐建春说:“这样不行呀。1958年我们这里倒是大丰收, 但是粮食都浪费了。”


胡耀邦默然无语。他住在吕后村, 还到别的村子走走, 了解情况。六七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胡耀邦向乡亲们告别时, 吕后村人都很留恋。一位在伙房做饭的大娘听说胡耀邦要走, 对徐建春说:“那个人太好啦!他说的话我们爱听, 没有一点儿架子。他什么时候能再来呀?”

“文革”中的间隔

不久, 徐建春果然实现了自己要出去学习的愿望, 到北京农业大学学习了一年。这时, “三年困难”的煎熬开始了, 徐建春的家乡同样遭遇极大困难。她回到吕后村, 和乡亲一起共度时艰。后来, 她又到山东农学院学习。学习结束后, 她担任了山东省团委副书记。


这期间, 她到北京参加团的九大, 见到了从湖南挂职归来的胡耀邦。


“文革”开始后, 徐建春受到冲击。她当然没有什么问题, 待党的九大开过之后就“解放”, 并进了领导班子。这期间, 胡耀邦遭受冲击, 住过“牛棚”, 在经历了河南黄湖的干校生活后回北京闲居。


1975年春天, 中央第四期读书班在中央党校办班。徐建春时任山东省团省委书记, 是省委常委中最年轻的一个, 山东派她和著名劳动模范郝建秀进京学习。没想到, 胡耀邦也进了这个读书班, 成了徐建春的同学, 但不在一个组。


晚饭后, 徐建春散步时经常在路上遇到胡耀邦, 交谈片刻。


有一次遇见了, 胡耀邦还兴致勃勃地向身边的程子华介绍徐建春和郝建秀。


徐建春听同组学员说, 小组讨论的时候, 胡耀邦的性格还是老样子, 碰到感兴趣的话题发言踊跃, 充满激情。在此期间, 徐建春和胡耀邦等几位同学合影, 胡耀邦站在中间, 郝建秀、徐建春一左一右站在两边。


学习班结束后, 胡耀邦去了中国科学院, 在那里进行了一场“百日革新”, 号召青年们进行“新的长征”。接下来, 他被“反击右倾翻案风”刮倒了, 又一次闲居在家, 度过“文革”的尾声。


“文革”终于结束了, 胡耀邦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78年, 徐建春又一次来到中央党校学习。


胡耀邦前来看望徐建春。他更加爽朗, 讲话更加畅快, 但可以察觉, 他更加老练了, 他向徐建春提出了关于“实践检验真理”的问题。


徐建春对胡耀邦说, 现在小组讨论还不太自由, 大家发言不够踊跃, 主要是心里不踏实, 有些心里话不敢讲, 怕说错话。


胡耀邦说:“该说的还要说, 只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要用实践来说明道理。要做到心里有数, 不要跟着错误的东西跑。”


1978年5月, 共青团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后不久, 胡耀邦来到山东视察, 专门会见了徐建春和原团省委书记林萍。胡耀邦对两位老团干说:“你们是做共青团工作时间比较长的, 现在都转行了, 还要继续发扬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精神。”

最后一次会面

1988年8月下旬的一天, 已是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徐建春来到烟台, 团干部吕在模告诉她, 已经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的胡耀邦正在烟台休养。徐建春马上说, 我们去看看他。


一听是徐建春约见, 胡耀邦马上就答应了。徐建春和吕在模来到了东山宾馆。看到老熟人, 而且是知青老典型, 胡耀邦特别高兴, 请客人一起坐下聊天。


和以往不同的是, 过去和胡耀邦谈话, 三句话离不开工作。但这次不谈工作了, 只谈往事, 谈当年交往。


胡耀邦老了, 霜染双鬓, 语速也迟缓了。


徐建春向他回忆说, 1957年共青团三大, 毛泽东主席前来接见代表们, 自己上前给主席点着了香烟。


胡耀邦马上接过话题说, 我看到了那张照片, 当时我就觉得你真机灵。胡耀邦接着说, 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青年工作, 关心青年的健康成长,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嘛。


徐建春向胡耀邦说:1952年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毛主席在中南海请我们吃饭, 满桌子饭菜不知道吃什么, 当时也顾不上吃, 只是鼓掌。她对胡耀邦说:“我从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成长为国家干部, 你看我现在已经是50多岁的人啦, 快老了。”


胡耀邦说, 人过一年大一年, 还不能说老。在省人大工作, 你是年轻的, 那里有很多老同志, 一定要谦虚谨慎, 虚心向他们学习, 做一个忠于党、忠于人民、诚实正派的人。


会面结束的时候, 胡耀邦主动招呼他俩:“来, 一起照个相留念。”很自然地, 徐建春、吕在模要胡耀邦站在中间。胡耀邦说什么也不肯, 说:“尊重妇女要有实际行动, 徐建春一定要站在中间。”


就这样, 他们留下了最后一张合影。


来年春天, 胡耀邦永远地走了。

徐建春对他的怀念则永远地留下来。她觉得胡耀邦高尚的品德灿若明灯, 永驻人间。能和胡耀邦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有过一生的交往, 徐建春感到自己的人生也因此而更加充实。


来源:北京知青网、知青文化研究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