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早的知青

最早的知青作者:辛幸

一、下乡前后

九姐刘传静(大排行在九,是我家兄弟姊妹的老大)是荣县中学高1955级学生。高考前夕一个月体检,她被查出患肺结核,这对我们家无异于晴天霹雳!这时我父母都在教书,爸爸正是荣中的语文教师,工资六十多元,家里经济还过得去。眼看他们班的同学绝大多数都于55年考上大学走了,姐姐心情非常苦闷。1956年她一边养病,一边和同班的高材生李律庸(第一年考清华成分问题未录取)一起参加荣中补习,继而又看到李终于如愿考上清华而去,而她自己体检仍不合格,不能参加高考。


姐姐痛苦,整日以泪洗面。她在荣中是学生团总支书,学习成绩很好,身材高、活泼、工作能力强,又是有名的校排球员。升大学本来没有丝毫问题,现在落病,她想不通呀!后在爸妈的不断开导鼓励下,她终于走出阴影。九姐回到居委会后,她一边治病,一边组织街道病休团员青年搞文艺宣传活动,不时参加义务劳动。爸妈为了她更安心治病,专门让她去景区,去成都武侯祠学生病休团支部,参加活动和疗养。


但时不由人,“上”不愿民安。政治运动的加速器不断狂热飞转,57年我父亲刘若平和他的胞弟刘石夷(内江市副市长)同时被打成“民盟集团”右派,与他三十年代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文友、四川省文联作家刘圣亚一起被开除公职,与各地汇总的第一批知识分子右派共十卡车,从荣城出发,遣送高寒的小凉山区峨边沙坪农场劳教所劳教。家里立刻断了主要的经济支柱!妈妈李瑜的小教工资28.5元,如何过?姐姐立即离开成都,回家帮助家务,带吃奶的小妹妹。母亲咬着牙关,不让我们兄弟三个失学,艰苦度日……


妈妈的心愿,仍是想让九姐赶紧养好病,再考大学,现实却十分残酷。那时居委会就设在我们大院的前花园,每天不是开大会就是斗争四类分子,如何利于养病?姐姐是积极分子,仍然参加义务劳动和宣传活动……大跃进的时代浪潮袭来,终于一下子把满腔热血的她送到了乡下。


居民下放的,首先是地富反坏右及“不听话”的家庭。荣州城首批下放三千居民,遣送到墨林等边远山区劳动改造。国家不负责任何安置费,只给三个月人平11斤的粮食指标。拖儿带女的、坛坛罐罐、破破烂烂、似哭不敢哭的举家迁涉,整个城镇都震荡了。58年4月,66号院内的黄三孃、谢八孃家都被下放了,工商户郝伯母也下放了,计划城内老居民只留七千人。被谴送的居民人生地不熟,又不谙农活,大多受到歧视虐待,比如发肥皂票其他社员一条他们只半条,火柴票只半盒。这些人家在过粮食关时大多没有活出来。


对于知识青年下乡,先由城关镇胖书记作了行政命令式的动员报告。58年4月下旬,姐姐怀着十分热情,邀约街道支部的病休团员青年都积极地报了名。


姐姐兴奋地对妈妈说:“娘,我已报名下乡了!”


“下乡?你是有肺病的人啊,难道都不能得到照顾吗?又如何胜任农村的体力劳动呢?”妈妈十分担忧。


“娘,党号召青年下农村锻炼,我是共青团员要带头。何况从事体力劳动也可锻炼身体。经济上我要自食其力,也可以减轻您和大幺弟的负担。”姐姐充满信心地说。


“我实在搞不通,为什么青年下乡还规定前三个月自备伙食,家具农具都自备呢?”妈妈双指按着太阳穴,她为家里为子女的事操心得常常头脑胀痛。


“娘,你放心,三个月后我一定自给。只不过妹妹不满两岁,我走后家里没人做饭,没有人带她了。”


“忙时我也会请临时保姆的。家里经济再紧,你就不要顾念了,在劳动中好自为之吧!”妈妈的教学和义务劳动实在紧张,连想同大女儿多说几句话的时间都没有!


几天后,几乎全镇的待业、病休高、初中生都被“批准”下乡,大约有数百人。


我们66号院子里,第五居民委员会锣鼓喧天。姐姐他们那队一共18个青年,胸佩大红花,背上褴褛的铺盖卷,头戴草帽,肩扛锄头,是在1958年5月10号,徒步下乡的他们落户到离城十几华里的星星人民公社的五显庙大队,共有知青28名。这大概算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由政府组织动员安排下乡的知青了,只是还没有“上山下乡”的正式名称罢了。

九姐刘传静, 1958年首批下乡的知青,摄于荣县

姐姐她们吃食堂,每月伙食自费三元多,菜还得从家里带去。大跃进农业劳动的苦与累可想而知,种地薅秧挑粪开荒造田……十几天下来,她们的手和肩头都打起了血泡。


5月末的一个星期天,母亲吩咐我去看望姐姐,带给她一件热天的衣服,一点西药,一碗豆瓣酱。


我顺着南门外的旭水河走,过了二美桥再转过高耸的五显庙,沿着一条小溪边飞跑,一会儿就到了。大队部是一个农家四合院。


“小娃儿,找哪个?”那农民坐在门槛上拗起烟杆。


“找我姐姐。”


“你姐姐叫啥子?”他用灶里的柴火把烟斗点燃,清烟裹着蒸气。


“叫刘传静!”我说。


“哦,下乡来的知识青年吗,她们都下地去了。你看她们住的正房,门锁起的。”他咋了一口烟又叹道:“农村苦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八字方针?机械化、水利化、公共食堂?不知哪天才能吃饱饭啊……搞合作集体化以前,各家各户种田,没有听见哪家粮食不够吃……不过城里知识青年下乡倒是新鲜事,我看你姐姐她们身体吃不消啊……”


正说着,门外一伙人嘻哩哈啦进来了,一个个头戴草帽,肩扛锄头,打着光脚板,裤脚挽得高高的,姐姐背着喷雾器。


“姐姐——姐姐!”我高喊着。


“三弟,三弟!你怎么找到这儿啦?”


“问嘛,妈妈给你带东西来了!”


“好好好!”姐姐把我拉进她们的宿舍,是一个大通铺。


她的同伴围过来七嘴八舌地:“我们在这儿很愉快!看我们刚给棉花打农药回来,你姐姐下午还要到公社业余初中讲代数课,晚上我们还要排宣传节目呢!”


“姐姐,妈妈叫你爱护身体,这是自贡官伯伯托人带来的雷米风,要坚持吃啊!”看到姐姐晒得干黑黑的脸,我说。


“是啰,放心。妈妈才累啊,要劳动要上课还要宣传,又要管家。呃,小妹妹乖吗?”


“乖得很,她病了好多天,发高烧40度,妈妈半夜弄她去打针,才好了几天……”


“唉,我这一走,帮不了家里,什么事都是妈妈一人担了!”


姐姐她们同伴要留我在公社吃饭。哪能呢?我要赶回家,姐姐塞给我一个小饼子,说在路上吃,又把她不穿的毛衣让我带回。


妈妈听了我的汇报,脸上似乎带着无奈的放松和苦笑,更隐含着对姐姐的担忧。


炎热的盛夏,我再到姐姐那儿,她拿出公社刚分到的两条草鱼给我,声音嘶哑地说:


“三弟,这草鱼是公社的新品种,请妈妈弄来吃吧!”


“姐姐,你又咳嗽了?”我心一紧,一下预感到什么。


“唉,你姐姐天天流鼻血,而且又吐血了!”旁边的一个姐姐说。


“可不要对妈妈说呀,免得她担心,你回吧!”姐姐伸出一双瘦得像干树枝的手扶着我的肩膀……我,一个惶恐无助的小娃,点点头,赶紧离开公社,一路心情焦急地飞跑着。


妈妈知道了,立即叫姐姐请假回来,同参加高考体检的同学一路到自贡作X光透视。啊!姐姐三期侵润型肺结核,更加重了,而且两肺第一肋骨都感染了!


妈妈坚决而果断地说:“不行!再呆在乡下还不会拖死?赶快回城就医吧!我会找城关镇书记的。”


姐姐痛心地哭了,伤感自己带头下乡,身体却不争气。


凭医院的证明,公社只好准了姐姐的长假。并同意妈妈暂把她的户口从乡下转回来。妈妈拿到迁移证,费了好多周折啊,找居委会、找城关镇、找派出所,直到58年9月底,才重新把姐姐的户口上到家里了。


家里没有钱,姐姐吃不起昂贵的雷米风等西药,就到老中医谷祖祖那里吃了几服中药,病情平缓下来。这位谷老中医名气很大,据说解放初就把他关起,说是“地方一霸”,正准备枪毙,但他那时正给进军西南的一个首长治病,终于保下来而幸免一死。他高超的医术,挽救过不少病人于绝境。


返城后姐姐渴望着自食其力,参加了八月底的教师普通话培训后,原来说调她到三小教书,后来忽然变卦,不让她去了,姐姐又受到很大的刺激。开学后,妈妈原在旭光小学的一个老教师病了,就以私人身份请姐姐为她临时代课,姐姐开始也不愿去,妈妈碍于同事的请求,动员她去代课了。每周十二节课,上语文、拼音、算术课,每月十元钱。妈妈说,有这点工资又可叫姐姐服雷米风了。


哪知,在月底全县教师大会上,文教局的头头就在会上公开点名说:“真是稀奇怪事了!大右派刘若平的女儿也可以代课?!”


妈妈和九姐都在场呢,听到这个话,怎不如毒刺穿心?!妈妈入地无门地说:娃娃们在这种恶劣气氛压抑下,如何抬头做人?!


乱轰轰的大跃进与政治高调的时代,作为一个满怀热情的知识青年学生,九姐拖着重病,忍着营养和药物的缺乏,工作无门,劳动无偿(在居委会参加义务劳动和社会活动),不图表扬,只求免去那万般歧视!

二、秘密的逃生通道

九姐已经强烈意识到:自己不设法离开荣县出走,只会坑死在这里!她的同学病友中,已有好几个贫病惨死的了!大家着急呀,八方写信联系,或许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她们终于探到了一条秘密的逃生通道。


病友同学周伟茹的弟弟周昌统,也是病休的初中学生,他私自跑到甘肃白银市后给她姐姐来了一信说:“据说是朱总司令在中央内部发出了一条号召内地知识青年支援大西北建设的指示,知道这个精神的青年,都从各地秘密奔赴大西北,无论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都好找工作,我已在白银矿务局找到工作了!你们快来吧!”周伟茹同九姐一说,她们立即作出了去西北的果断决定。


姐姐她们的行动非得小心缜密不可,否则将是“叛逃罪”。她们先是以养病为由,拟将团组织关系和户口迁往成都,但一律被拒绝;后决定就只带上高中毕业证书和团费证秘密出走,她俩就像搞地下活动似的,迅速而秘密地进行了出逃的准备。


“娘,我们决定冒险去大西北了!我走了或许能给家里减轻负担,或许后果不堪想象。娘,你不要担心,不管路子如何艰难我都要闯下去,总比坑死在家好!只是弟妹还小,给你增加负担了!”


“九女,放心走吧,荣州不是你呆的地方,离开才有出路,家里妈会安排,妈妈支持你走!”妈妈激动又为难,“只是我还没发工资,家里没有一分余钱,这节骨眼上在哪儿给你们凑借路费呢?”


正好几天前家里有个惊喜的插曲:就是母亲的幺妹(堂妹,李克庄,单身,我们称呼嬢嬢)从北京部队忽然复员转业回来,住我们家。嬢嬢是48年重大毕业时外出赴四野参军的。她从报纸上看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如何如何好,向往家乡李家沟农村的田园生活,坚持要求复员原籍劳动生产。


母亲坚决制止她说:“幺妹,你在部队是供给制,你在疗养院是吃小灶,你哪知道家乡农村的悲苦现实?户口就上在我们家吧,然后找荣誉军人办公室安排合适的工作,再成个家吧!”


嬢嬢开始还认为母亲的思想落后了。她有复员费三千多元(当时是大数),说要大办我们兄弟的招待,结果跑遍了全城,只买到一斤代食品做的糕点!李家沟农村还有嬢嬢的哥哥嫂嫂们及子侄二十来口人,嬢嬢为他们置衣物、发钱资助,三下五除二,复员费只剩一千七百多了!母亲告诫嬢说:非常时期,你又是孤人,可要留点钱保命啊!在无情的现实刺激下,嬢嬢才决定把户口留在我家。这样妈妈说,在紧张苦恼时,至少她们姊妹俩可以摆摆老龙门阵嘛!


这时的孃孃已听到她大姐母女的对话了,就从门外冲进来,大声插话了,她尽管从北京部队回乡才几天,就清楚了小地方的形势对养病的青年学生有多么不利:


“九女,我支持你们!要走趁早走!没有路费我把复员费取出来!”


“孃孃,你真好,那我们两个就跟你借吧!一个人借二、三十元就行了,内江到兰州火车票只要19元。”


“那不行,万一到了兰州工作没落实,要回来咋办?你和同学周伟茹一人五十元吧!”孃孃说。


“要得,穷家富路,九女,幸好有孃孃在,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阿弥陀佛!孃孃也是病人,这钱以后你们及时还孃孃就是了!”妈妈又说。


孃孃又拿出10元说,“这就算赠送给九女了。唉,现在知识青年找工作怎么跟做贼一样?”


九姐她们人生进程的重大冒险就这样紧张敲定了。


1958年10月31日,九姐她们对河街居委会谎称去内江复查肺病,立即乘火车到达成都,去兰州得转车。


成都街上到处是“奋战两个月,开展大清查,不准流窜犯过元旦!”、“坚决打击外逃犯!”的大标语,风声特紧。


幸好九姐她们当晚落脚在张学从姑爹在培根路川大宿舍的家里(张是荣州第一位飞行员、国军优秀的空军少校,抗日战争时,多次参加对敌轰炸和空战,解放后在东北航校任飞行教官,培训解放军飞行员,后被转业到川大附小教书,文革中被整去世。)躲过一劫。


在成都开往兰州的列车上,姐姐她们提心吊胆,生怕说话漏嘴,更怕有人查证明,坐在她俩对面的是一个兰州铁路局的大姐姐,老同她俩攀谈:


“你们是高中学生?”


“是—的。”九姐心里叮咚,


“是共青团员?”


“是—的。”


“去兰州干啥?”


“去亲戚家。”


“这不是正开学吗?”那大姐又问,


“是的,我们病了,休学了。”慢慢地见那人热忱,姐姐她们又不好不回她的话,


“啊,去医病?”


“嗯—不—”


“哈,我想你们是去找工作吧?”那大姐凑近她们小声问,


“是的!那边是有招工启事吗?”看她是像好心人,九姐才同她拉开了话匣。


“对的,那边到处都在招工,像你们是高中生,又是团员,很好找工作的。”


“嗯,我俩是第一次出远门呢,我们想先到甘肃,不行再到新疆!”


“那我建议你们去兰州炼油厂,那是苏联专家援建的大工厂,现代化的,条件可好啦!下车我就带你们去那儿报名,免得你们女娃娃到处乱跑,也不安全。”


“那真谢谢您了,大姐姐!我们可有缘遇上好人了!”九姐一下大胆灵活起来,20岁的她觉得自己独立踏出家门,口才提高不少。


在这位铁路大姐的呵护下,九姐她们安然度过了火车上的盘查。

大西北的建设者刘传静(摄于兰州)

一出兰州站,气氛真不一样:到处有招工站,有欢迎内地知识青年支援大西北建设的标语,有招工的客车,话筒里不断喊道:“内地知识青年们,热烈欢迎你们,参加祖国大西北建设!到我们这儿来吧!”


姐姐她俩激动得心都快跳出来了!那个热心的铁路大姐果然径直把她俩带到了“兰炼”招工站。立即有人招待她们免费食宿。


兰炼招工干部说:“其实我们这儿目前主要只招初中生、工人。你们是高中生,大材小用了,当然我们更欢迎,明天你们参加招工体检吧!”


体检下来,九姐的肺病未过关,而周伟茹的病轻些,通过了。第二天周伟茹就去西固工地上班了,是刚开始的基本建设。九姐为自己的身体焦急苦闷,一个人在招待所看书又看不进去,就起身出门走走。一出大门,正巧碰上两个荣高中的同学:万郁华和兰翠青(也是未能升学的知识青年学生)。原来她们也是早些天逃来西北的,。


“啊呀!天老爷呀,怎么碰上你们啦!”九姐高兴极了。


“传静,你也在这儿?太高兴了!要知道在成佳中学你爸爸还当过我们的班主任呢!”她俩拉着传静的手蹦跳着。


“是啰,你爸爸语文教得可好啦!”


“呃,你在哪儿工作呢?”


“我们刚来呢,伟茹到兰炼工地了。”九姐即向她俩介绍了自己和伟茹的情况。


“嗯,我劝你们还是到我们单位去吧,我们那儿更好!”兰翠青说,


“你们是啥单位?”


“是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那儿只要高中生!”


“我俩行不行呢?”九姐疑道。


“行,肯定行,你条件多好!”


“那明天我们就带你俩去找人事科说说去。”郁华说。正好,门外哇的一声,周伟茹从工地下工回来,大家又热闹一阵。伟茹汇报说,目前在工地是挑土、挖地基等劳动,我们有病的人吃不消的。于是她决定“跳槽”同九姐去试西北院。


第二天她俩就在兰翠青带领下悄悄离开兰炼招待所投奔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而去。


人事科的一看九姐她们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青年,都愿意收留。她们想争取去野外勘测队呀,人事科同志说,不行的,考虑照顾九姐和伟茹的病,就决定把她俩都留在西北院资料室工作。别说有多高兴啦,在家乡受惯了歧视的她们,在这塞外竟出奇地被关照重视。


劳资科的同事看到九姐只带有一床单薄的棉絮(其实只是妈妈从一床棉絮上拆下的棉絮网套),说西北高原可不比四川盆地,你这样不能抵御严寒,就主动补助她五斤棉花票,买了一床新棉絮。同时马上享受公费医疗,一边工作一边治病。


离开苦难的家乡,九姐她们感到的全是组织和同志们的关怀和温暖。她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和学习,在兰州市各大型兰、排球赛上,也活跃着九姐的身影。说也奇怪,首先是心情舒畅了,不到一年,她的肺结核竟然奇迹般地钙化而康复了!尽管后来她又经历了各次运动的风波,始终在水电设计院稳定下来。她,一个品学兼优的知识青年,终于在西北大漠找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坐标。

八哥传林与“外逃”西北院的知识青年姐姐们在黄河岸。左起:八哥、周伟茹、九姐传静、兰翠青、万郁华、王家安。(摄于兰州)


九姐她们真的感谢李克莊孃孃送来的经济东风,把她们顺风送到嘉峪关外的那片高原热土,得以在那儿生根,到枝繁叶茂。这条经河西走廊跨越祁连戈壁的秘密通道,后来一直延续了若干年,为全国各地数万计的知识青年铺就了人生之路,也为途中的不幸者落入公开的“政治叛逃罪”设下了陷阱。周伟茹很快还了克莊孃孃的钱,九姐是分几个月还清的。


此时的家乡,城内嘈动了:“右派分子的女儿逃跑了!”、“这不是反革命行为吗?那还了得?!必须把她抓回来!”


我们一家人听到叫嚣,都很担心,他们真会派人去把姐姐抓回来?


街道居委会和公安派出所不断派人来我家,气势汹汹地盘问妈妈。


“你女儿非法外逃,哪儿去了?”


“女儿大了要求生,一样为祖国工作,我也管不了!”妈妈很淡定坦然。


果然,荣县方面不知哪些弄权者啰,愿人倒霉不愿人好的,黑起心肠整人的“积极分子”,真的发了公函到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强烈要求遣送我姐姐回原籍。并长期扣压姐姐的共青团组织关系。相反,兰州方面不仅对此嗤之以鼻,还不断以中央水电部西北院的名义致函荣县政府,加以施压,小地方终怕得罪大公章,最后被迫同意,将姐姐她们的户口、团组织关系统统寄给西北院了。九姐们的“外逃成功”,为荣县后续的知识青年外出求生带来极大震动和连锁效应,第一批下乡知识青年学生后来都以各种借口,离开了人民公社,他们同许多知识青年一样,顶住压迫和阻力,千方百计地外逃到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开启了新的工作生活。大约1958年的第一批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就这样夭折!紧接着1959年开始的全国大饥荒,天府盆地更是四野饥惶,糠麸红苕都吃不饱,可食野草殆尽,农民刨观音土充饥……谁还接纳下乡知识青年啊?!


九姐在西北院关怀下后来被送到水电部西北干部学院深造。她也到过野外队工作。在那荒凉的西北戈壁上,在那莽莽的祁连山冰天雪地里,在那滔滔咆哮的滾滾黄河边,发奋工作着的九姐,多次被评为甘肃省的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


九姐还成为当时兰州市出色的篮球、排球、乒乓球运动员。这都给母亲伤痛的心带来极大的安慰。还更不说,九姐的自我求生工作,又为灾难缠绕、贫困潦倒、风雨飘摇的家庭添加了一根新的经济支柱。后来我的初中毕业的八哥传林也被九姐接应到了兰州,机缘奇巧地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工程师看中,以实验工资格招到了北京,后来一直在地基基础研究所工作。


得知大女“自逃”西北工作,受罪峨边的爸爸立即来信,虽是担心加叹息,但仍然无饰他心底的一丝快慰,他写道:


“传静九女的去西北,未经组织和政府允许,所以共青团不为转关系,又无户口迁移证明文件……但我了解她,因病辍学了在家闲得太久,需要寻找集体生活,同时更看见我之被劳教,家中收入突减,为减轻家庭负担,自寻出路,自然就不顾一切出走了。”


其实父亲内心佩服女儿的果断,九姐这一步,走得那么有力,那么精彩!这是她挣脱人生苦难沼泽的最英明、最重要的决择和转折!


大西北戈壁风沙裹雪,固然寒冷荒凉,但她以博大浑厚的胸怀,热情地接纳了成千成万内地逃亡的知识青年,使他们在这片不毛之地施展才华。


九姐的同学李律庸在清华先读水动力专业后转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制六年,他五年毕业后,62年元月分配内蒙水电设计院,参加了三门峡建设工作,63年后调到西北水电设计院,与九姐结婚。他俩在大西北埋头奉献于水电事业,为著名的刘家峡、宁夏青铜峡、八盘峡等等大大小小电站,设计闸门和启闭机,这些优秀设计,为国家节约了许许多多钢材。李工更是被本院和地方院赞扬为顶级的金属结构高级工程师。后来他们的儿女们也从事了水电事业。刘传静夫妇目前则在成都安享退休生活。

作者简介


辛幸,本名刘传熙,四川荣县人,祖籍江西泰和县麻柳村。1966年高中毕业,恰遇史无前例。1968年9月14日,下乡到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公社打锄大队插队,落户于巴夺生产队。文革一打三反运动,品尝了四年的囚徒生活。“平反”后为代课教师、工人、五七干校运动员。有幸弄潮于改革开放时期,在川报和环境杂志有论文见载。1986年始得参加全国统考,进入四川电大土木建筑工程系,脱产学习。毕业后扎根乡镇企业,获农业部奖章。感慨之余,著传体长篇纪实《愚歌》(上中下集)(2012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19年美国学术出版社新版),现旅居加拿大。

来源:《南加知青》公众号第110期 

推荐阅读

+

戈卫:最后的知青

+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