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轰动全国的女知青蒋爱珍杀人案始末和后续

轰动一时的女知青蒋爱珍杀人案搜狐号 胡青瓷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蒋爱珍杀人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热议,女知青蒋爱珍原本是一个柔弱女子,还是一个治病救人的护士,最后因为遭人诽谤,走投无路的蒋爱珍枪杀了三名造谣诽谤者,造谣者是蒋爱珍的领导,更是蒋爱珍朝夕相处的同事,而杀人者却是一个弱势女性。


当警察抓住女知青蒋爱珍后,她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且神情泰然。女知青枪杀三人的案情十分清楚明了,证据在,杀人动机清晰,杀人犯也已归案,但当法庭审理蒋爱珍的时候,却引起了民众的广泛热议,更引起了人民日报的注意,当时人民日报以“蒋爱珍为什么杀人”为题,专门写了一篇报道,将案情的缘由和经过,向全国人民都交了个底。


人民日报刊文后,许多干部群众写信撰文,对蒋爱珍表示同情、支持、声援,两万多人联名建议法庭减轻蒋爱珍的罪行,并要求严惩诽谤迫害蒋爱珍的肇事者。此事在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两万多人联名为一个杀人犯求情,实属罕见。

案情回顾

蒋爱珍是浙江绍兴人,1972年初中毕业以后蒋爱珍便与哥哥一同来到了农八师144团支边,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期间,蒋爱珍工作十分努力,思想也比较进步,因此得到了驻守医院一个领导的赏识,给她调往医院工作,成为了一名护士。

蒋爱珍的哥哥跟医院的副书记张国政是战友关系,便嘱托老战友多照顾照顾自己的妹妹,这也是人之常情。其实蒋爱珍的哥哥是想撮合老战友和妹妹,但张国政一心都扑在工作上,对自己的感情并不怎么上心,也就没懂战友的隐藏意思。


蒋爱珍在医院工作期间,二人因为蒋爱珍哥哥的关系,来往也其他人紧密一点,慢慢的蒋爱珍对张国政有了好感,其实张国政也对蒋爱珍有好感,但是他想到战友对他的嘱托,便放弃了将蒋爱珍发展成对象的想法,双方也就一直没捅破那层窗户纸,但外人谁都能看出这两人互相属意。

派系斗争

当地派系医院的内部斗争一直都很激烈,张国政的副书记职位更是引来许多人的觊觎。李佩华、谢世平、钟秋等人一直想找张国政的黑料,将其拉下马,但张国政身世清白,为人正直,根本没有漏洞。


当李佩华、谢世平、钟秋等人发现蒋爱珍和张国政来往密切后,便认定二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三人窃喜不已,认为扳倒张国政的机会终于到了。领导和下属有不正当关系,光是这一条,便能让张国政下台。

1978年的3月17日,单位批准了蒋爱珍回家探亲的请求,这是一个早已计划好的阴谋。李佩华三人认为,蒋爱珍离开的前一晚,二人必定会发生点什么,如果当场抓住,便能将张国政彻底扳倒。


按计划,这一天晚上,李佩华三人和医院的一位副院长,秘密潜伏到蒋爱珍住所处偷听,结果鬼鬼祟祟的一行人反被蒋爱珍先发现了,她以为是小偷,十分害怕便叫来了张国政,一行人反被张国政逮了个现场,他们谎称是出来抓鬼的,张国政也就把他们给放了。

捏造事实,诬陷好人

第二天,没有如愿所偿的李佩华、谢世平、钟秋三人,竟然捏造证据,诬陷张国政和蒋爱珍,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罪名十分严重。团长和调查组立马就来了,随后就是对二人的审查。张国政当即被暂停一切职务,蒋爱珍也被要求强制禁闭。


这个时候李佩华、谢世平、钟秋三人出来作伪证,还买通一些人员,制造假证,捏造了一些事实,面对谋划已久的诬陷,张国政的任何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蒋爱珍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她不停给调查组组长写信,讲清事情缘由和真相,但调查组的组长曾和张国政有过矛盾,他也想把张国政拉下马,根本不信蒋爱珍的话,反倒要求蒋爱珍“老实交代生活作风问题”。


在批斗大会上,蒋爱珍依旧不服输,要为自己的辩解,但李佩华等人更是穷凶极恶,恶语相向,指责蒋爱珍“装疯卖傻!”,甚至还质问蒋爱珍“你为什么不去死?为什么不跳水库?”,还有更难听的话,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蒋爱珍的名声被坏人彻底搞臭了,事实终究没能胜过诬陷。


一个清清白白的姑娘,一个积极向上的女知青,一个对生活抱有希望,一个向上的灵魂,就在这一声声的谩骂中低垂了下去。造谣者不仅仅是毁了蒋爱珍的名声,更摧毁了她对生活的向往和一切希望,她的一生都要为此而改变。

复仇

1978年8月29日,蒋爱珍借打靶的机会,拿出了一把步枪,偷偷带到医院,她首先找到的是李佩华,看到仇人后,蒋爱珍一句话都没多说,拿起步枪就是一枪,看到李佩华倒在血泊里后,蒋爱珍才说了句:“让你造谣!”杀掉李佩华后,蒋爱珍继续在医院里,搜寻谢世平、钟秋二人的踪迹,并成功击毙了二人。

案情发生后,《人民日报》在1979年10月20日刊载了《蒋爱珍为什么杀人》一文,在全国引起了广泛讨论,仅在一个月内人民日报便收到了全国各地两万多封为蒋爱珍求情的信,此案引爆舆情后,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一直延迟判刑。


1984年9月,新疆石河子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蒋爱珍无期徒刑,随即蒋爱珍不服判决,提起上诉,群众也再一次为蒋爱珍求情。1985年1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判处蒋爱珍有期徒刑15年,蒋爱珍在狱中积极表现,多次获得减刑机会,1991年刑满出狱。


如今的蒋爱珍也结婚生子了,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本文来源:搜狐号 胡青瓷

蒋爱珍的今天作者:童志洪

1985年12月在最高审判机关关注下,自治区高级法院最终以“故意杀人罪”对蒋爱珍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与此同时,参与诽谤诬陷她的有关人员,也分别受到法律的追究。

大墙内炼狱洗心

蒋爱珍结束了七年多的看守所生活,拖着嬴弱疲倦的身躯,迁徙到位于乌市郊区的新疆女监。在羁押的服刑期间,蒋爱珍经管教人员的谆谆诱导,受到法制教育,对昔日因年轻无知,在人格尊严受到严重侵害时,出于激愤而铸成的人生大错,痛切表达了忏悔心情,决心在劳动中脱胎换骨,从头开始,成为新人。  


蒋爱珍説,在女监,饭能吃饱,十多个女犯住一大间,实行严格的管理。由于她历来的表现和那段不寻常的经历、管教干部对她比较优待。集中体力劳动两个月后,就让她看机器,加工牙膏软管这类毛坯。虽说是在警卫森严的高墙内,但努力干完八小时,只要不犯监规,行动还是自由的。那段时间,自小与他相依为命的四哥,曾不远万里,数次从故乡绍兴赴新疆探视,为小妹捎去她爱吃的家乡土特产和老母亲手缝制置办的内衣鞋袜,为这个不幸的游子带去慈祥的母爱和兄弟姐妹的温暖。


从此,蒋爱珍又像昔日在军垦连队那样活跃起来。不管脏活、累活,都尽量争着去干。用自己劳动的汗水,洗刷心灵中的尘埃。自1986年以来,她先后在狱中被依法减刑三次,1990年6月28日,她出席了自治区司法机关召开的全疆劳改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就在这次令蒋爱珍终身难忘的会上,她从主持大会的领导人手中,庄重地接过了由法院作出减刑一年三个月的刑事裁定书,并当场被宣布开释,重获了自由。


蒋爱珍在女监生活了四年左右时间,加上看守所听候判决那羁押的七年多岁月,她终于熬过了那段人生最艰难沉重的历程。当地与那些朝夕相处的管教干警们依依不舍地握手告别时,一连串发自肺腑的热泪,顿时像断了线的珠子奔涌而出。

故土没有忘记游子

蒋爱珍重获自由的消息尽管并未张扬,还是被一直关心她的人们所获悉,邀请她去那里工作和生活。蒋爱珍经过权衡,选定了国家体委的青少年训练基地——湖南省株州市武术学校,去担任保健医生。这年7月,她来到这片陌生而又古老的潇湘土地,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但客观事物的发展,有时往往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就在她到株州市落户不久,“绿色信使”带来了慈母的阵阵呼唤。在那场劫难中,蒋爱珍虽然换来了自身人格的清白,但家庭也随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原先身板硬朗的父亲,以及尚处中年的二哥、三哥,由于经不住那个突然的打击,先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饱受精神创伤的老母心力交瘁,眼看日益衰老,再不忍心亲骨肉单闯荡江湖,一再敦促女儿回归故乡,回到母亲的身边。老人动情地说:“姆妈再也不让你离开了,就是去讨饭也要把你带在身边!”蒋爱珍不忍心再刺伤老人破碎的心灵,思考再三之后,又由兄长陪同,在列车的咣当声中,由湖南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故乡绍兴。


蒋爱珍当年去屯垦戍边时,正在动乱年代。那时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到处充满着“文革”的火药味,街道狭小,百业萧条。十八年后,当她走下列车,从新建不久的绍兴火车站回家沿途,看到那拓宽和新辟的马路,沿街那鳞次栉比,装潢考究的新建高层商业楼群,一派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真是恍若隔世。蒋爱珍回到故乡时,身边除了一纸提前释放证和随带的衣服和一些报刊资料信件外,别无他物,真可以说是一贫如洗。而户籍迁入和工作安置都面临着难题。蒋爱珍考虑再三,只好投书当地政府请求帮助。故乡没有嫌弃这位有过特殊经历的游子。绍兴市委、市政府和区政府作出了由公安局破例为其落尸,由卫生局为她安置工作等批示。随即,公安、粮食、卫生、劳动等部门相迷为她开了“绿灯”。1990年10月,蒋爱珍的户籍由新疆迁回故乡。


当月的一天,当蒋爱珍正在市区某卫生局长处商谈落实工作时,意外地遇到了一位不速之客——十多年前刚从大学校门出来时.早就了解蒋爱珍的遭遇,这天正来向局长汇报工作的某医院长洪良琪,经过局长介绍,这位颇具社会责任惑的退伍兵、当即表示欢迎蒋爱珍到他所在医院工作,两天后即可去医院报到上班。

重扬生命的风帆

噩梦醒来是早晨。经历了一场严寒冰霜、九死一生的蒋爱珍,倍加珍惜新的生活。她从此又重新穿起梦萦魂绕的白大褂,在卫生医疗岗位上默默地开始了工作。在医院,她与同事们友好相处,努力完成各项本职任务。


蒋爱珍所在单位的同志说:她的最大特点是肯吃苦,工作适应性强。前年春节前后一场大雪刚停,她与附近街道的干部一起去街上扫雪。由于身体素质较弱和营养不良,加上扫得比较卖力,造成低血糖休克,晕倒在雪地里。和同志们一起将她搀扶起来的街道张书记,这时方才知道,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蒋爱珍。今年3、4月间,当她婚后妊娠反应最重的情况下,她仍像往常那样,腆着大肚子,继续为附近地区的小朋友们注射防疫针,有时连星期天也不休息。蒋爱珍重新赢得了同志们的信任。1991年她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1992年年终还受到医院的大会表扬。医院对她比较关心,重新安置后,她的工龄,除了扣去服刑这些年外,工作年份连续相加。现在每月工资、奖金、津贴等,约有近300元左右的收入。


去年7月,医院与台湾一家公司合资兴办清洗剂厂,领导决定任命她为厂长,已在厂况介绍印刷品中署上了她的名字。蒋爱珍得知后,马上找医院领导恳切地说:“让我干点实实在在的工作可以,但让我当厂长不太合适。我回家乡工作,希望不要再有任何出头露面的地方和机会了。”最后,领导尊重和采纳了她的意见。


蒋爱珍当年离开故乡时,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姑娘。当她十八年后再回绍兴时,已经三十五岁。毫无疑问,凭着她当年的表现和基础,如果不是那场噩梦,耗去了她最珍贵的青春,她本来完全有可能进入高等医学殿堂深造,成为一名出色的医师。现在,她为了挽回失去的时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重新开始,参加了医学中专的函授学习,加紧深造……

驶向爱的港湾

坎坷曲折的道路,使蒋爱珍的婚姻姗姗来迟。早在兵团生活的少女时代,她曾与医院一名青年医生有过一段短暂的初恋。但在她被无端诬陷、诽谤和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权利的那些日子里,那位男青年与她的正常友谊,也被工作组长粗暴地限令“终止”。从而成为蒋爱珍后来铤而走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回到家乡后,她与老母、兄嫂等家人朝夕相处,心情十分舒展。闲下来时,常陪母亲看看电视、逛逛绚丽多彩的夜市。面对姹紫嫣红的生活景色,这位高鼻梁、深眼窝、身材修长的大龄姑娘,也开始跟上时代的步伐,注意了自身的修饰。她的容貌远比她的实际年龄显得年轻妩媚。当她上下班,或是节假日途经大街小巷,时常引来一些男士注视。时间不长,她身边就出现了一些求爱者。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蒋爱珍,对人生婚姻这件大事,更显得格外慎重。就在此时,经过热心人架设的鹊桥,一位在市内某公司搞业务工作的大龄青年小G,闯进了她的生活。小G与她年龄相仿,人很诚实俭朴。在“一片红”的年代里,也曾长期在建设 兵团的“广阔天地”摔打过。他早就从报上了解蒋爱珍的坎坷命运,也可说是惺惺惜惺惺,从心里爱着这位朴实无华、有过特殊经历的姑娘。没有昔时那种“私订终身后花园”一般的山盟海誓,也没有眼下小青年那种卿卿我我。经过半年多两颗火热心灵的碰撞,他们终于双双走进了街道办事处,依法办理了结婚登记,举行了简朴庄重的婚礼。为了给蒋爱珍祝贺新婚,她的远在边陲工作的大哥和十多位军垦战友,专门请了假,开着一辆汽车,满载着一大堆哈密瓜和甜瓜,万里迢迢赶来为她俩贺喜祝福。


夏初的一个周末夜晚,我由洪院长等昔日东海前哨的战友作陪,应邀去蒋爱珍家作客。她的新居位于绍兴市区某新村,是一套五十多平方米的新公房。铁门和家具上,贴满着鲜红的喜字。三室一厅加厨房、卫生间的地面,都贴着地砖,窗上挂的是时行的百叶窗帘。墙面屋顶都用高级墙纸和三合板包了起来。在柔和美观的顶灯、壁灯光下,小G不停地为我们敬茶递烟。他言语不多,谈吐却很实在得体。交谈中,战友们都感到:蒋爱珍眼力不错!说到这里,洪院长提起了当年在蒋爱珍案件中曾受无辜株连的医院党支部书记张国政。蒋爱珍案发后,张国政曾以所谓“反革命杀人的指使者”,也遭关押三个多月,身心受到很大摧残。现在,这位当年蒋爱珍大哥的战友,已回到家乡苏南某市,在一家国有农林企业任党委副书记。去年9月张国政夫妇俩特地来绍兴看望,并准备参加蒋爱珍的婚礼。今年已五十出头的张国政,经受了一场磨难,头发已经全白。说起那起冤案,不禁热泪盈眶,仍不胜唏嘘。由于单位发来电报,催他回去参加与外商合资一个项目的谈判,没能参加蒋爱珍的婚礼只好匆匆赶回江苏。但他能够看到蒋爱珍今天的幸福生活,心里也十分慰藉了。


在阳春10月的一天傍晚,当我途经蒋爱珍家的新村,顺便登门造访时,蒋爱珍已经当上了妈妈。她告诉我:7月中旬顺利产下一个男婴,她夫妇与家人商定,取单名“巍”。在月子里,单位领导和同事都来看望她。她还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北京寄来的邮包,里面是婴孩的衣衫。寄件人是曾经在她的案件审理期间,为其仗义执言的最高人民法院离休干部、原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一位中级法院院长。不知怎样得知她将做妈妈的信息,从千里之外为孩子送来了一份心意。看到蒋爱珍怀抱着穿着这位老法院院长赠送的童装的小巍巍,流露出幸福和喜悦的眼神,我便随手按下快门,为母子俩留下这美好的瞬间。


蒋爱珍在言谈中,再次流露出不无内疚的心情。她说,在那场官司中,曾收到过海内外数以万计的来信。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无法一一回信作答。回到故乡后,又多次谢绝不少新闻单位的采访。只能祈求诸多热心人的谅解,并表示由衷的感激之情。她说,在新的生活刚刚起步的时候,自己只求做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不想再次成为新闻人物,去打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火热生活。希望人们给予理解。

蒋爱珍曾经历过一个寻常姑娘难以经受的曲折和坎坷。政通人和,法制日臻健全的年代,在多少热心人的关注下,她才得以绝处逢生,重展人生的画卷。让我们为她的新生祝福吧。

(本文作者是绍兴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本文摘自《电影创作》1994年01期  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