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缅怀知友【天妒英才-贾智】【马革裹尸-许长生】

缅怀走向天国的知友作者:李想
题 记

1965年,我们江苏省如皋县的365名知识青年,集体插队到本地江心小岛长青沙的知青大队。


那时,我们韶华正当年。而今,两鬓染霜皆翁妪。不少知友却已撒手人寰,走向了天国。特撰文追忆往事,寄托哀思,缅怀走向天国的知友。


缅怀知友:天妒英才——贾智

贾智是个奇才!


我这样评价他,有夸夸其谈和哗众取宠之嫌吗?


否。


贾智的下乡插队,纯属偶然。据悉,刚初中毕业跨出校门的他,为了一件小事和母亲吵了一架,一赌气就离家出走了。

1965年贾智虚龄十六岁。圆得像足球一样的脑袋,修剪着平顶头。满脸稚气的脸蛋,明亮的大眼睛,微翘的鼻尖,总是带着微笑的面容,很讨人喜欢。1米60的身材,浅黑的皮肤,结实的胸肌,发达的双臂和双腿,显示着强健的体魄。活泼而好动,顽皮得时有小聪明,完全是个大孩子的模样。怎样看他,怎样不像一个成熟的青年,但是,他光荣地当上了知识青年。


我第一次对他有深刻的印象,是刚插队的这一年冬天。


隆冬时节,天气很冷,寒风凛冽。空中飘着零碎的雪花,东一片西一片地显得没精打采,仿佛在等待弥天大雪的到来。


中午休息时,知青们都在宿舍里聚着,侃大山。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声呼叫:“有人跳河了!有人跳河了!有人跳河了……”


这样冰冷彻骨的数九寒天,跳进河中,就算不淹死,也得冻死,是谁想不开要跳河轻生呢?


满宿舍的知青全都冲出门,奔向食堂后的那条河。


河边,早就站了许多人。


我急急地钻进人堆,引颈去看河中。

却见一个人正在冰冷彻骨的河水中,泥鳅般地上下翻腾,沉沉浮浮。后来,他沿着五十多米的河道,自由自在地游了几个来去,那身姿,那形象,犹如蛟龙一般。


大家终于明白,他这是在游泳哩!于是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不禁一齐拍手叫好。


冬泳啊!我第一次见识了。


可他是谁呢?


当我仔细看清他是贾智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还是个孩子啊!


半个小时后,贾智上了岸。


但见他全身赤裸,只穿着一条泳裤。那一身微黑的肌肉,晶晶发亮,水滴犹如珍珠般从他身上滚落到地上,很快就结成了冰粒子。热气在他头上散发着,如同蒸锅一样。


他微笑着,向大家挥动着手,模样是那样矫健、潇洒、自信和可爱。


我赶忙走上前,脱下棉袄,披在他身上。


他笑着道了谢,我就拥着他走回宿舍。


冬泳,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和游泳的技巧,还要有超常的勇气和不懈的毅力,以及过人的意志。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却做到了。


后来听贾智说,他从十二岁就开始冬泳了。

贾智冬泳的名声不胫而走,不仅长青沙妇孺皆知,就连当时的县政府很多官员都有所耳闻,而津津乐道。于是“上山下乡办”指示,将贾智的粮食定量供应,从每月三十二斤增加到五十二斤。全县绝无仅有!体现了领导对如皋青少年冬泳第一人的关爱。


春节后,知青大队文艺轻骑队到全县六镇汇报演出时,便带着贾智一同走。每到一处,当他冬泳表演时,人们奔走相告,观者排满河道两岸,人人赞不绝口,惊为奇人。


夏天到来,八月大汐期间,长江的水滚滚滔滔,奔腾咆啸,一泻千里,蔚为壮观。


又是贾智,豪情满怀地跃入江中,战风斗浪,似蛟龙搏水,从长青沙南岸游到江北北岸,完成了横渡夹江的壮举。其惊其险,我们站在岸上观看的人,无不提心吊胆,捏着一把汗。


好一个贾智,小小年纪,直令人刮目相看。此后,他,成了长青沙的名人,成了我们知青的骄傲!


他天生是个运动健将的好苗子,前途无量,可惜在那个时代,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当一代新农民,别无选择。

知青大返城后,而立之年的贾智被安排在如城港务处工作,说白了就是个抬杠棒的码头搬运工。


没多时,谁也不知怎么回事,贾智竟然在一夜之间成了扎风筝的能手。不,是高手!


如皋郭氏风筝,自成一派,在全国享有久盛不衰的名气。然而贾智的风筝,融入了全国诸多流派的特点,却又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不仅设计奇巧,扎工精湛,画法逼真,而且动感很强,放上天空,栩栩如生。鹰,就似真鹰在翱翔。龙,就似真龙在腾跃。鱼,就似真鱼在游弋。蝶,就似真蝶在飞舞。

简直绝了。


那么,贾智何能有这方面的才华?


后来我才知道,贾智出身书香门第,他曾祖爷爷原是清朝的秀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曾收藏了大量的书籍遗留了下来。其中有不少关于宫廷风筝制作法的珍本。闲来无事时,贾智饱览无遗,烂熟于心。于是激发了他的潜质,跃跃欲试,一举而成。


从此,贾智的风筝,多次参加全国各种风筝展赛,无不捧回大奖。两年后,他加入了全国民间艺术家联合会。

1993年,由国家推荐,贾智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邀请,参加了新西兰国际风筝大展赛,又一次获得了世界大奖,为祖国贏得了荣誉,为如皋争得了光彩。新西兰总理特别邀请贾智合影,留下珍贵的瞬间。


回国后,有记者采访贾智,为他写了一篇数千字的报导,刋登在《如皋市报》上,贾智又一次成为如皋市(时已撤县建市)家喻户晓的人物。


事后,引起了贾智所在单位港务处的重视,于是出资组建了一家如皋贾氏风筝厂,使贾智的风筝由观赏性走向了商业化。


上海一家外贸公司在南京路有一家商店,就包销了贾智的全部风筝。就这样,贾智不仅成为了一个艺术家,而且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老板,事业如日中天。


然而,不久改革开放,大集体性质的港务处,因改制而全面解散。自然,风筝厂就此关闭。


待岗回家的贾智无事可做,就扎些精美的风筝赠送给亲朋好友。


贾智有一个发小,是本地白蒲镇某私营大厂的老板,他看到贾智的风筝后,叹为观止。决定每月资助贾智的生活费,让他专心于自己的艺术事业。


然,贾智是个无功不受禄的人,不想白拿人家的钱不干事。于是他决定到朋友的厂里上班,在化验室工作。


一年后,一个秋天的上午。嗖嗖的秋风吹得落叶满天飘舞,满天厚重的阴云像一片死海,几只乌鸦不知在何处,嘶哑地叫着。


贾智手中拿着一份刚做出来的污水化验单,从办公室走出来,准备报送厂长。他边走边埋头看着。


就在此时,有客户开着一辆小轿车,“呼!”的一声,突然从房屋的拐角处冒了出来……

于是,悲惨的一幕出现了,轿车撞倒了贾智。


是时,公元二零零二年。


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一瞬间英年早逝。


事后,每一个知青听到贾智殁于车祸的消息,无不扼腕长叹,十分悲痛。


悲哉,天妒英才啊!然,我辈庸才却在世上苟活着。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缅怀知友:“马革裹尸”许长生

要想好好地写一写许长生,可以洋洋洒洒地写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因为关于他,有着太多太多的素材。这儿,只能一叶而知秋了。


许长生出生于多子女家庭,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多达十人,他是老幺。母亲早逝,父亲年迈,异母兄弟之间,关系冷漠,于是许长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家庭的关爱和亲人的温暖。

记得知青们打起背包奔赴长青沙插队那天,汽车即将开动,他才在最后时刻姗姗来迟。当时,个个知青手上,都拎着大包小包,全是零食、水果、咸鸭蛋之类,而许长生却两手空空如也。这倒也罢,更寒酸的是别人都有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朋好友前来送行,唯独许长生一人,没有一名依依惜别之人。然而他不以为然,只是漠然地看着别人哭哭啼啼。


从此,我开始关注这个孤僻而冷漠的人。


许长生下乡时,约二十出头的年龄,生理上已经是个完全成熟的青年,但他力气很小,体质较弱,生产队队长就将他分在男劳力二组劳动,和女劳力干差不多的农活。全年下来,他要比男劳力一组的知青少争很多劳动日,这,就少了不少的收入,算起来,正好相当于一个人全年的零用花销。


他一没有家庭的支援,二没有亲朋的帮助,三没有什么劳动收入(劳动日勉强够分粮草),这日子如何过?


俗话说鱼儿水中游,鸟儿天上飞,猫儿高墙走,各有各的路头。


那时每当冬闲,生产队会分给我们每个知青一百梱芦苇,让大家打芦苇搞副业。一百梱芦苇,上交三十钱(每钱六张)芦苇给生产队计算劳动日,节余的芦苇可以卖钱自得。

编织芦苇虽然是轻活,但抽、碾、铡、编几道工序,可都是技术活、累活。我们这些新手,要想上路,得好好磨练一段时期。许多知青刚开始干这种活儿,或者抽柴时划破了手心,钻心疼痛;或者碾柴时拉动两百斤的碌碡,累得迈不开步;或者铡柴时手忙脚乱,搞错尺寸;或者编苇时长时间蹲着,腰酸背痛……于是许多人打了退堂鼓,不干。


然而,许长生不然,每道工序,他无不干得顺顺当当,有模有样。原来,他插队前,曾在芦苇厂当过几年工人,也算是老手了,难怪如此轻车熟路。于是他干完了自己的份额,就帮打退堂鼓的几名知青干,劳动日归“东家”,“东家”适当地给他一点酬劳,此外,节余的芦苇由许长生得。这样,许长生就会有几份节余的芦苇,一年中也能有不少的的收入。


以上是其一,还有其二。


许长生有一手绝活,即用稻草编织垫床用的苫子。他编织的这种稻草苫子,外形干净,黄灿灿的,收边整齐,厚度很厚,冬天铺在床上,十分柔软和暖和,还能散发着一阵阵青香,也算是上好的绿色床上用品了。于是,几乎全生产队的知青和老农,都请许长生编织这种草苫。大家请他干,一天编一条,包吃,工钱是八毛或一元钱,相当于五个劳动日。这样,一年中他也有几十元的收入。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个物资匮乏而又没法赚钱的清贫时代。一贫如洗、体力有限的许长生就这样在农村中顽强地活了下来。

许长生在生活上不太讲究,粗茶淡饭就行,只是饭量很大,一顿吃一斤粮的米饭不在话下。干活时,他的衣着是补丁叠补丁,上衣没有扣子,就用草绳系在腰间,再加上烂球鞋和破草帽,像煞了金庸武侠小说中丐帮的污衣派弟子。当时许多知青都是这身装扮,坊间管这套行头,戏称“知青制服”或“百彩衣”。不干活时,许长生就穿着一套像样的蓝涤卡中山装,虽然旧点,却很干净,一双松紧口的黑色布鞋,很整洁。此种时刻,他若站在人面前,总是不断地伸出五指去梳理头发,其实他的西装头早已打点得十分齐整和平顺。他这样做,是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有修养、有品味、有美感的人,以区别于那些不学无术的凡夫俗子。


许长生在当知青期间,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浪漫史。当时他已三十好几,没有结婚,也没有恋爱过,心中对女性有着一种本能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渴求。有一天夜晚,隔一条江堤外的六大队,有个妇女来向他借抽芦苇用的抽子,他趁机和那女人调情,也不知他用了什么手段,结果和人家上了床,一番翻云覆雨。这位妇女,论相貌实在不敢恭维。但,好歹总算解了许长生青春期的性饥渴。从此,二人常常幽会。每次,许长生都会给点小恩小慧。


许长生虽然自已也就是初小毕业,但他看不起那些没文化的人,总爱和有点知识的人谈东说西,以此标榜自己并非知识浅薄之人。


更令他炫耀的是,他能拉得一手京胡。


七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文革“旗手”江青在文艺界挂帅,树立了四个京剧样板戏,成为文学艺术的典范。于是,一时间唱样板戏视为一种时尚和风气。男女老幼,谁都能哼几声“临行喝妈一碗酒……”之类。

许长生应运而生,学习拉起了京胡。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十分稀罕、很了不起、令人羡慕的事。


一个初小水平的人要想识谱,可不容易,要想自学拉京胡,更是难于上青天。而许长生硬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终于学成。


虽然他穷其一生拉京胡,一直就停留在初级水准,但自娱自乐足矣。


自从许长生开始拉京胡,每个清晨或深夜,都可以听到他“锯木屑”的“吱吱”声。虽然刺耳,但知青们包容着,从没有人厌烦他。


倘若有谁对许长生指指点点地说三道四,他会和你急,甚至面红脖粗、带点口吃地数落你,说你不懂得民族艺术,云云。


从此,京胡成了许长生一生的爱好和追求。虽然演奏时,情同“杀田鸡”,但拉着拉着,时间一久,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也有点京味了。 


知青大返城后,他分在一家大集体体制的工艺结网厂工作。领导看他人倒老实,做事一板一腔地很守规矩,就让他当上了材料保管员。

于是,许长生手上就有了一点权。发原料时,好和孬,多和少,全在他手上。这样,工人们就不得不巴结他,讨好他,买他的帐。一时,许长生颇有志得意满之感。


这时,他每月工资收入稳定,时间稍长,手上多少有了些积蓄。于是,他成天价总是西装革履,领带手表,人模人样。没有多少时,就有女孩子看上了他。很快,二人结了婚,他比她大十五岁。第二年他俩生一女娃,很是可爱。有了妻子,有了女儿,有了天伦之乐,算是很幸福了。


然而,好景不长。改革开放后,工厂转型成了私有制,许长生下了岗。此时,他一没有文凭,二没有技术,三没有靠山,就这样失了业。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由于种种原因,老婆又和他离了婚,并带走了孩子。


单位破产关闭,欠下许长生不少工资,就给了他一间与他宿舍相邻的房屋抵偿。许长生就用石块将隔墙砸开一个洞口当门使,可以躬身进出。有人笑称,此门自然去雕琢,很有园林风味,难得一见!


听说,为了节约电费,他夜间从不打开电灯,都是就着月色或星光拉京胡。

离婚后的许长生,重新回到“孤家寡人”的岁月,没有了收入,就靠吃老本节衣缩食地过日子。虽然也“下海”做过两次小生意,却以失败亏本告终。直至达到退休年龄,拿上退休金,这才又有了生活保障。 


照理,可以安享晚年了,然而不然。


……去年,我刚从外地回如,听到许长生的死讯,心中愕然一惊。


据说,他中风卧床后,无人护理,不久就活活地饿死了。他女儿中秋节期间来看他,发现他死去多日,人已腐烂,牙齿掉落,蛆虫四爬。


收殓时,只能用蛇皮袋裹尸。


古代征战,有马革裹尸之说。而今这“蛇皮袋裹尸”,是否也有那种伤怀,那样壮烈,那种英雄气概?答案当然是无。


许长生,请一路走好!途经奈何桥时,请千万千万多喝些孟婆汤,从而彻底忘掉你在人世间所经历的种种坎坷和苦难。


亲爱的知青战友许长生,从此你可以安息了,阿弥陀佛!

作者简介


李想,江苏省如皋市人,1942年生。1965年下乡插队,1979年返城。曾在《章回小说》、《今古传奇》、《影视艺术家》等杂志,及《花雨》《有狐》《榕树下》等文学网站发表中篇小说、长篇连载、电影文学剧本三十多部,计一百多万字。

文章来源“一壁残阳 ”  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青春回忆文章(422篇)

精选后知青时代文章(252篇)

精选知青关注文章(335篇)

精选知青影视、纪录片(200余部)

在线观看:经典高分电影、纪录片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