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守知青的不悔人生!

我与留守知青君梅在版纳邂作者:张康明

这不是我曾经去过的那家小店吗?看到“知青情缘”公众号1月28日刊登的“【勐腊农垦】留守知青的不悔人生!”一文,我马上认出这就是我去过的那家小店。把文章给爱人看,她马上说我和金梅还合过影呢?立刻,那令人惦记的一幕在我脑海中再现。


那是2018年初,我又一次重返西双版纳农场。一天在从勐捧农场场部到一分场的老公路(213国道)上,当经过路边的一家名为“金梅商店”的时候,陪同的朋友、勐远学校的校长彭铁桥告诉我这是一个上海知青开的商店,问有兴趣下车去看看吗?那还用说,立马停车。还未进店朋友就高呼:有老乡来看你了。 


话音刚落,屋内走出一位清瘦的女性。我心里暗想:这是一位知青?一位上海女知青?几乎没有一点常人印象中的上海女人模样。由不得我细想,她爽朗地边说欢迎欢迎边请我们落座。看得出,她看到了老乡很高兴。是上海哪个区的?徐汇区。你呢?浦东川沙金桥。才没说几句她就热情地拿出水果请我们品尝,我们还没吃,她又拿起竹竿去捅树上的木瓜,而且一定要看着我们吃了才放心。 

问她1979年知青大返城时怎么没回去,她收起了笑容说:爱人是农场当地职工,没法一起回上海,权衡再三,就留下了。离开上海48年了,酸甜苦辣自己知道,尤其是大批知青刚回去那几年,精神上很难熬,很寂寞……不过一切都过去了,现在虽然较少有讲上海话的机会,但已习惯,是一个云南人了,幸亏儿子按政策在上海报了户口,做了上海人。看得出,在她的无奈中有些许安慰,母爱之情溢在脸上。 


她接着介绍说,这家小店本来生意蛮好的,后来有了高速公路,老公路上的车辆明显减少,生意一落千丈。好在商店后面有一块地可以种些蔬菜和农作物,省去了家里的一大笔开销。由于本来与金梅不认识,更谈不上熟悉,不好多问些什么,比如关于知青大批返城后当时的心境,更不好多问,生怕让她伤心。 


说了不少终究还是要走的。临走时,我爱人说合个影吧。金梅不好意思地说这身衣服不合适,我们都说没关系的。后来她还是脱了有些旧的绒线帽,在商店的牌子前与我爱人和铁桥一起照了像(牌子上当时的名称是“金梅商店”),非常可惜的是因为为她们拍照照片上没有我自己。拍完照依依不舍地握手告别,金梅无论如何要我们把水果带走。再三推辞,犟不过她,也不忍心让她不高兴,我们收下了水果。回到宾馆,我爱人特意为那些水果拍了照,放进了她做的“版纳情”音乐相册,当然还有合影。 


车子缓缓地启动,金梅站在路边挥动着双手,眼光里满是不舍。我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设身处地地想想:当初不管生活如何艰苦,哭也好笑也好,一个连队百来个知青在一起,不会孤单,不会寂寞。后来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几万知青说走就走了,农场几乎成了空架子,一到夜晚安静得可怕,我无法想象那些极个别留守知青的心境。尽管我努力去想象,去感受,但我明白任何事情非亲历者是难以感同身受的。 

这次看到“知青情缘”上的文字和照片,知道金梅的小店还开着,说明她的生活还平稳,尽管心里有一丝欣慰,但想想那么多同甘共苦,朝夕相处的知青都回城了,只有她和一些极个别的知青仍然生活在那一天也见不了几个人的偏僻的山区,小店的旁边就是茂密的森林和连绵的大山,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心里总有些酸酸的。也许金梅早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有了适合她生活的方式,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但愿如此。 


版纳通高铁后我还会去版纳,还会去“金梅商店”,商店就在218国道龙陵段,也就是现在的勐捧农场场部到一分场的中间路段。知青朋友你如果去版纳路过“金梅商店”也会去看看她,给她带去些许的关心吗?

作者张康明,是1968年12月去云南生产建设兵团 一师六团一营一连的上海市徐汇区知青。
农村老商店与留守知青的不悔人生

下午,在朋友的带领下,我们驱车来到勐腊农场一分厂。见到了留守知青刘梅君!

刘梅君上海浦东人,丈夫云南人。第一眼看到刘梅君,感觉骨子里透着上海女性的特性!岁月沧桑印在脸上,艰苦岁月并未完全抹去青春曾经骄傲的痕迹。

当年刘梅君遇到国家知青下乡政策,来到了勐腊。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从相知,相识到相恋!

她丈夫1955年当的兵,六零年来到勐腊,曾经是农场军代表,也就是当年叱诧风云的单位“一号人物”!直到九六年退休。

当年的他们不仅郎才女貌,更加是模范夫妻!

几年之后,知青回城浪潮时。然而他们俩个已组建了让人羡慕的小家庭,并有一个小儿子!

如果刘梅君欲回上海,必须满足户口政策规定的单身才可行。即使强行回上海,也没有办法安排丈夫工作,以及全家赖也生存的房子。

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扎根边疆,一辈子不离不弃,将革命的爱情进行到底!俩人退休后相依为命,并在老国道旁开了这家君梅小商店。

开始几年生意还不错,不过后来,国道改线修了新国道,旧的就被废弃了,没有外来车辆再从这里经过了。生意一落千丈,现在的他们生活过得很拮据。

在他们的卧室和厨房里看到的全是地地道道以前农村的状况!

他们在商店附近的荒山上自己开荒种点蔬菜供自己吃。

由于长期担任领导干部,他们知道许多知青下乡的事。从他们回忆的知青往事,让我知道了惨淡的,复杂的,无可奈何的知情人生!

生活的艰苦并未磨灭老俩口的感情,他们相濡以沫,谱写了青春不悔的爱情人生!


源:知青情缘、铁血网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青春回忆文章(422篇)

精选后知青时代文章(252篇)

精选知青关注文章(335篇)

精选知青影视、纪录片(200余部)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