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悠悠岁月——难忘的知青生活

悠悠岁月作者:杨宁

悠悠岁月,芳华如梦。这段难忘记忆,还得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目 录

一 、伟大的洗礼

二 、上书主席

三 、知青大会

四 、到农村去

五 、 田湾的故事

六 、广阔天地

七 、 青年突击队

八 、诊所趣闻

九 、四弟支边

十 、大乘赶集

十一 、 同学下乡

十二、 知青宣传队

十三 、买急宰肉

十四 、 杀过年猪

十五 、报名参军

一 、伟大的洗礼

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时候,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用红字在头版头条刊登一篇文章,引述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在那个年代,毛主席发表的讲话,都会是全中国人民的最高指示、革命的指路明灯。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段讲话发表后,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革命干部、群众纷纷上街游行,欢呼毛主席最高指示的发表。在屏山这么小的县城,工人、农民、革命干部和群众、学生上千人,敲锣打鼓,鞭炮声声,手拿小红旗,抬着毛主席画像,举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红布横幅,从人民广场结合出发,出广场大门,走三八面粉厂、西正街、轮船马头到东门,转回走大十字、新街,回人民广场后游行结束。随即"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广泛深入开展,一场改变这个时代的历史,从此诞生。它改变了新中国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在这难忘的知青岁月,全国有1700多万初高中毕业生,也有一些未成年人,中学都没毕业,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轰轰烈烈来到来祖国边疆、农垦、建设兵团,来到了广阔的天地—农村。


这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们家大姐杨碧琼、大姐夫王勤初,我和爱人权敏,三弟宋新、四弟宋铁屏,幺妹夫聂旭都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当上了新中国光荣的一代—“知青”。“知青”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特有的一个名称,前无考证,相信也绝无来者。“知青”它代表了一个特殊的年代,代表着激情燃烧岁月那段难忘的日子。“知青”它是中国的历史的一篇伟大史诗。“知青”,多么光荣而崇高的称谓。现在看来,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是英明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政治局成员里,就有20多名政治局委员,有过下乡当知青的经历。党的十九大政治局和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里有24名,有过下乡当知青的经历。在国外有媒体称:“知青是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脊梁"。我们这一辈,与共和国同年岁,经历许许多多的艰辛和磨难;我们这一辈,为有下乡当知青的经历而自豪与光荣。我家四弟铁屏,还去了千里之外的黑龙江建设兵团,只有幺妹宋英,高中毕业按知青政策留到了父母身边。在这个激情年代,我们一家姐弟7人都亲身经历了这场史无前列伟大运动的洗礼。


1971年,大姐杨碧琼屏山中学毕业,按政策就要上山下乡了,我记得大姐他们那批上山下乡知青,屏山县革委会在人民广场隆重召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大会,非常热闹。1968年12月,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后,发小的朋友,廖老师家的凌建华大哥和凌俐,涂老师家的叶小平大哥和叶志荣,刘老师家的邓丽萍大姐和邓建明,权老师家的谭俊,姚老师家的权力,都先后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下乡插队当了知青。那天,大姐和她的知青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挎背着时尚的"为人民服务"绿色军包,身背棉被背包,手提脸盆行礼,在干部群众,敲锣打鼓,鞭炮声声的欢送下,整队进入人民广场。广场里站满了参加欢送的机关、企业、街道的干部群众。人民广场那欢送场景,人山人海,像过年似的非常热闹。


欢送大会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革命歌曲声中开幕了,县、区革委会领导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知青代表、家长代表在大会上发言表决心。上县领导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计"。知青代表在大会上表决心:"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那个年代,干部、群众的发言很激情,真的会让人们激情高展。这时,台上一领导模样的干部,右手握着毛主席语录红本本,领头高呼:"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顿时,参会干部群众也手握毛主席语录红本本,举手高呼:"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领呼干部又高喊:"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干部群众也同时高呼毛主席这一语录。大会已渐渐地进入尾声,此时的干部群众更加斗志昂扬,许多干部群众在欢呼时都热泪盈眶,大会在干部群众高昂的欢呼声中结束了。


那个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革命委员会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每一年,县革委会都要隆重举行知青上山下乡欢送大会,家里有"知青"上山下乡的,也是每个家庭很光荣的事情。1971年3月,为了纪念大姐上山下乡,我们家由爸爸、妈妈领队,有大姐杨碧琼、杨宁、三弟宋新、四弟宋铁屏、幺妹宋英,一家人来到了屏山老街上轮船码头照相馆,请王炳来师傅照了这张很珍贵、很有纪念意义的全家福照片。

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发表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在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的重要指示。这是1968年12月28日,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印发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宣传教育题纲。

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指示,在屏山县广泛宣传动员后,屏山中学六九级200多名应届毕业生勇跃报名"上山下乡"。一九六九年元月九日,屏山中学革命委员会为首届毕业生上山下乡,在屏山中学礼堂隆重举行了欢送大会。会后全体下乡同学在四合院教室梯台上合影留念。

屏山县民中六九级应届毕业生勇跃报名上山下乡。一九六九年元月九日,民中革委员为首届毕业生上山下乡,在学校操场隆重举行了欢送大会。


这是屏山县民中初六九级杨益兰、凌晓红等80多名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合影的照片。

王镇蓉,屏山县民中六九级应届毕业。1971年3月,响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号召,下乡到大乘区柏杨公社金竹生产队当知青。


这是王镇蓉下乡回城后参加工作的留影。

二 、上书主席

悠悠岁月,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广大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离别父母、兄弟姐妹,离开城市,来到边疆,来到广阔天地农村,开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天地。知青们在农垦、建设兵团、边疆、农村饱经风霜,吃了很多苦、受了许多罪,也加重了知青家里和部分地区农民的负担,这在当时成为了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经受了锻炼,为开发、振兴祖国不发达地区做出了贡献,但是,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时,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上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长远的困难。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当时已经影响到社会问题和"农民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知青不满意"的尴尬局面。


1973年3月,福建省莆田县小学老师李庆霖,冒着可能坐牢杀头的危险,斗胆地给毛主席致信,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李庆霖老师在给毛主席信中反映道,他的一个当知青插队务农的孩子,在农村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作为家庭、父母倍感无奈…。信寄出后,李庆霖老师心情在七上八下的时候,不久,就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主席这封信不仅改变了李庆霖和下乡当知青儿子的命运,也改变了全国千百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命运。


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回封信,促成党中央国务院对知青政策的顶层设计,改变了当时千百万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命运。我记得,当时全国各大主要媒体《人民曰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第一时间,在头版头条用红色字体刊登了毛主席的这封信。一时间全国各地深入贯彻学习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回信批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更加蓬蓬勃勃地深入展开。我们屏山中学也专门召开了师生大会,传达毛主席给李庆霖老师的回信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件。毛主席回信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重新审视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

三 、知青大会

1973年8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全国性的第一次知青工作盛会,也是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一次重要的会议。后来,毛主席已圈阅批示,中发(1973)30号文件,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报告中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制定和批准的,知识青年到边疆、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计,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报告要求,各省、市、县革命委会、新彊建设兵团,要坚决认真贯彻落实,确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县革命委会,要切实解决好知识青年在农村的住房及生活等问题,解决好知识青年在农村工作劳动后的业余生活问题。报告还要求:要发挥知识青年的特长和专长,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中发挥建设祖国边疆、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作用。报告还要求,各地要组建知青文艺宣传队,切实解决知识青年在劳动之余的文化生活。中央(30)号文件的出台,改变千百万知青们的命运,解决了知青住房和基本生活问题。1974年,国家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拔出专款解决各地知识青年在农村的住房,同时,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住房普查和修建、修善工作,知青文艺宣传队也在全国农垦、建设兵团、边疆、农村像雨后般的春笋迅速组建起来。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蓬蓬勃勃地在全国开展。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地大中城市的知青们,轰轰烈烈地开赴到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和新疆建设兵团。知青们按兵团建制团、营、连、班管理,住房和生活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住房基本都是一排一排的集体宿舍,知青们按照连队作息上下班,大家干了一天农活后,回连队都在集体食堂买饭菜票就餐,不用自己烧火做饭。内地的知青,条件就不一样了,大多数知青都是以插队下乡的形式到农村,知青住房基本都是单家独户,白天扛起铁锨和锄头到田间地里干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天的劳动结束后,还的回家自己挑水、烧火做饭,管理自留地,种些南瓜豇豆、茄子萝卜等蔬菜,解决自己温饱。在那激情烧燃的年代,把青春留在了农村,在这里,知青们没有现代人的浪漫,更没有花前月下的爱情。


这是那个年代,知青们插队下乡的住房。

为了贯彻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指示,推动"上山下乡运动"的深入开展,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法规。在各级政府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知青在第一年下乡开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来出计划来,安排各地知青的粮油供应等生活补助,使知青们第一个年头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来各级政府还拿出专款解决知青的居住问题。1974年,国家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专门安排资金,为全国无房知青修建住房。


这是知青们在知青房前的留影。

为了认真贯彻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精神,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于1974年2月,在成都市召开了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1974年3月,宜宾行署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工作会议精神。1974年4月20日,屏山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是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个公社都选出了优秀的知青代表,参加了县上的工作会议。

这是大乘区大乘公社知青参会代表,吕华、王永芳、龙蜀蓉、苟平、张淑英、涂万树、吴小平、瞿红(重钢知青)、董国钢(重钢知青)、肖家林、杨家新、张贤明、刘荣成等16位知青代表在县城参加全县知青代表大会时,在县城国营照像馆留下的珍贵合影。

大乘区鸭池公社妇联主任李录林、刘天明、苏寄屏、凌平等八名知青代表,参加了屏山县1974年4月20号,在县城剧场召开的全县知识青年代表大会。这是鸭池公社知青代表在屏山国营照像馆的集体留影。

四 、到农村去

我们即将步入新的生活,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拥有的青春和友谊,用真情去浇灌友谊和花蕾。明天我们将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广阔天地农村。


这是屏山中学高七五级一班,全体同学在学校操场上的毕业下乡留影。

屏山中学高七五级二班全体同学,在学校操场上的毕业乡下留影。

屏山中学高七五级王作、程小兵、赵定、袁远、税力、张健、王谦、何健康同学在东门桥河坝头的毕业和下乡留影。

屏山中学高七五级刘建华、杨宁同学在轮船码头照相馆的毕业与下乡留影。

那一年,屏山中学高七五级100多名应届毕业生,除了留身边的,病残的,全部都按时间下放到农村去了。当年,国家的上山下乡政策很明确:(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指全国范围内的初中以上毕业生(含初中生)定性为知识青年,属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范畴;(二)、病残、小学毕业生、独生子女不属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象;(三)、留身边子女,指一个家庭已经有上山下乡知青了,家里需留一子女在身边。后来,城市头一些人,怕子女下乡到农村去回不了城,就想法钻"上山下乡"政策的空子,放弃子女小学升初中读书,找关系托熟人办理病残、留身边,逃避"上山下乡"。


在那个年代,"走后门"词语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有办法的父母就把子女留在了身边,知青招工、读书、当兵都要托关系走后门 。在那个年代,国家为了确保"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都制定有知青政策,从中央到省、地、县、区还专门设立了知青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管理知青事务。


高中最后一学期,屏山中学校领导就开始在学校大会上宣传,要同学们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段时间,学校墙体上到处都是用红色油漆写的革命标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班里的黑板报上也贴上许多报名下乡同学的决心书,校广播里还天天播放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学校毕业后,不去上山下乡的,城关镇街道代表和知青办的同志,就会到你家来做政策宣传,动员你到农村,动员后不去的,公安局就会按规定下户口,粮食局就会停粮食计划,没户口就变成了黑户。


那个年代,人们最怕没户口,户口没了,就什么计划供应都会停发,没有粮、棉、油等供应,饿着肚子,你在城里还能干什么,上山下乡才是唯一的出路。下乡后推荐进工厂、上大学、当兵都是知青们很向往的事情,这也是知青们回城的唯一出路。我记得,在高中快毕业的最后一期,就有许多同学家长就把知青点落实了,把户口都办到了农村。后来才知道,知青招工、读书、当兵在农村要服务两年时间,否则,在农村表现再好,没有两年时间都无法回城。


1975月6月初,学校毕业考试结束了,还没颁发毕业证,我就急忙在家找到了户口簿,跑到县革委会知青办公室,找到办事的工作人员,询问怎么办理下乡手续,工作人员拿出了屏中毕业生花名册,问了我的姓名,还叫我把户口簿拿去核对,开了下乡通知书,一再叮嘱要到派出所和粮食局等部门办手续。就这样把下乡的关系转到了大乘区油花公社,大姐下乡的民乐大队龙塘生产队。但还是比班上提前办户口的同学,要晚大半年。去派出所转下乡户口时,听说何二娃健康班长已经就把户口下到新市区去了。


那年,我们高七五级毕业的同学,李天珍、范婉蓉、刘建华同学,他们按政策留在了城里没有下乡插队。我和王刚、张燕梅、赵定、曹霞、阳勇、高峰、印萍同学下乡到了大乘区当了知青。张燕梅同学下乡在柏杨公社杨柳大队庙子生产队,王刚、阳勇下乡到万福公社,高峰、印萍下到鸭池公社,我记得印萍在鸭池公社,下到了大坝大队水竹生产队,离鸭池街上很近。


我和赵定、曹霞同学下在大乘区油花公社。赵定下在光明大队,离宜宾县高场区很近,他们赶集都爱到高场区赶集。我和曹霞同学还一同下到民乐大队,我在龙塘生产队,她在巴茅生产队,我俩生产队和生产队还相连。巴茅队还有早几年下乡的屏山知青税娟大姐、田玲。巴茅队的田玲,也比我们早一年下乡,是屏中高七四级毕业生。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后,我们龙塘生产队先后有下乡知青杨碧琼、张恩贵、聂萍国、杨宁、谌取扬和龚学书。下乡到民乐大队的,还有知青吴渊、冯东、阳跃红,大队还有重庆知青高庄(高光荣)、朱咡,他们都是重钢的子弟。公社还有几个重庆女知青,她们个个都很漂亮、芳华美丽,比我们宜宾、屏山知青都聪明,大城市的人见多识广嘛。三弟宋新和陈明七六级高中毕业,也下到了油花公社保护大队。杨伟兄弟是最后一届下乡知青,下到油花公社光明大队和赵定一个生产队。城里下乡的知青还有袁毅、何秉莲、花正元大姐和彭老五、冯天才,她们下乡的地方,是公社最好的地方,叫幸福大队,顾名思义就是很幸福的地方,又是公社所在地,我们下乡知青都很羡慕,公社一开知青会,知青们都喜欢跑袁姐、何姐、花姐的生产队和我们龙塘、巴茅生产队的知青点来耍,主要是挨着公社很近,喜欢伙起耍,一吃饭就要坐满一桌,在农村,自留地是按人口来分的,要拿皮尺来量,好像就是三分地,知青人数少,分的自留地就很少,加上知青们刚到农村,不会种植技术,蔬菜又种的少,一年到头种的菜都不够吃,还要靠生产队的苞谷地里,分点黄瓜、豇豆、洋芋来做菜吃。来了这么多知青就更不够吃,就弄点买来的盐菜,切碎来炒起,煮一盆盆面来做菜下饭,还端一碗家里头带来的胡豆酱来一起下饭。虽然生活条件差,但知青们还是很开心的,无忧无虑,分甘共苦,很团结,上街赶集,都喜欢伙起成群结队的,每个公社的喜欢伙起在一起,一群一群的,像兄弟姐妹一样。


屏山中学高七五级同学权敏、杨宇、李天珍、吴英、曹霞、杨泽华在毕业和下乡的留影。照片上只有李天珍同学,因符合政策留到了县城,没有上山下乡,同学们都为她能留城而羡慕。

那年,我们高七五级同学按政策都下到了农村,班里美女同学吕屏,到河北省老家冀南平原的南宫县下乡插队,李贺永去了河北省衡水地区老家下乡插队,凃安川同学也下乡插队到了安微老家去了。谭俊、徐瑛、周琳班长她们下到福延区新庄公社。凌俐班长、侯明明下乡到锦屏区红椿公社,权敏、周志祥俩同学下到锦屏公社的永跃大队,钱京屏下到了杨柳公社。陈永芳同学下到锦屏区清凉公社。他们下乡的地方都离县城很近,交通条件好回家很方便,个多小时就可以回到县城。到农村后,知青们吃尽了世上艰辛和苦头,我下乡的第一年就学会栽秧、打谷、锄草、挑粪等的农活,干完一天的农活,还得回家自己挑水、砍柴、煮饭和洗衣。


记得有一次,到大乘赶场,遇见了大队高庄、朱咡几个重庆知青,他们说赶完场要到我生产队来耍。天色快麻黑了,我们几个知青才一块往生产回。乡村的弯弯小路,袅袅炊烟,田间地头不时传来"呱、呱、呱"的青蛙声,小树林里金禅也"知了、知了"的叫过不停。回到龙塘队时,天色已黑。煮饭时,才发现米不够了,我忙对大伙儿说:"糟喽,米不够了。"这时,一位个子不高的重庆知青说:"米不够不关事,你先把粥煮起,我们去整点东西回来,”朱咡几个知青拿起个背兜就出去了。一会儿就摘了半背兜黄瓜,还掰了十多个苞谷回来,看到他们回来,我很紧张地小声问道:"你们在哪里整的哦",几个知青说:"在水井湾头摘的黄瓜,苞谷是黄角树的下台地掰的"。我又小声问道:"有人看到没有"?朱咡用重庆话边举起投降手边接着说;"啷个要的,看到了怕要整来举起哦",这时,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一会儿,大家一起动手,把苞谷叶叶撕干净,黄瓜洗干净切起,弄到锅里煮起,煮了半个多小时,苞谷、黄瓜在锅里煮的清香扑鼻,远远都可以闻到,饿慌了得有几个知青,有的用勺子在锅儿头勺煮好的包谷和黄瓜,有的用锅铲在锅儿头铲黄瓜汤,还有直接用快子在锅儿头挟煮好的苞谷,有几个知青一口气吃了好几个苞谷,还拿勺子来勺了几大碗黄瓜汤来喝。那天晚上,我也饿了吃了一碗稀饭、一个煮苞谷。有几个知青吃饱来撑到了,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后来几个吃饱了的知青,把肚皮撑来只能半坐半躺地过了一夜。


还有一次,就是川南地区宜宾连降暴雨,我们知青住的草房,经不住暴雨的冲刷,漏雨了,只有拿洗脸盆、水桶来接雨水,整个屋里面淌了许多水像小鱼塘似的。那一夜,风呼呼地吹打着门窗,雨水漏滴在脸盆里,叮咚、叮咚直响,整夜未眠。蹉跎岁月,知青年华,使我们这一代青年,应该还是在上学读书的时候,就提前地走向了社会;使我们这一代青年,在社会上更早地成熟。芳华年代,知青岁月的磨炼,让我们更加懂得了责任和当担,成为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成为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锦屏公社永跃大队知青权敏与高中同学李天珍,在屏山照相馆的留影。

为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推动知识青年山上下乡运动蓬勃发展,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重庆市革命委员会出台奖励政策,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奖励发放棉布和日用品票。


这是重庆市专门奖励发给下乡知识青年的棉布票据和日用品票据。

重庆市江北区商业局革命委员会奖励补助知青的肥皂票、电池票、温水瓶购物票。

五 、 田湾的故事

记得我下乡第一个秋天, 中秋节快到了,川南宜宾农村的稻田里,到处都是一遍金灿灿黄澄澄的,一派丰收景象。


清晨,日出拂晓着田园,瑟瑟的秋风,蓝蓝的天空,田里一片金色,这是农村收割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就是生产队打谷子那几天,这几天,生产队男女老少们都在忙过不停。


打谷子那天早晨,生产队杨队长,六点过点,多早就在住家院坝坡坡上,大声武气地喊道:"龙塘生产队的社员们,从今天起,生产队就开始打谷子了,这是打谷子的第一天,社员们都早点上坡哦。全劳动力到保管室集中抬伴桶,抬六个打谷子的伴桶就够了,妇女些拿镰刀,带背篼,知青杨宁、谌取杨听到,在保管室拿两张晒垫到大田湾,没安排打谷子的全劳动力,该挑箩筐就挑箩筐,该背背篼就背背篼。保管室要烧两壶开水到地头去,大家"吃烟"的时候要喝水,没的开水喝扣你的工分,就弄过了。安排完了活路后,队长又喊了起来:"张幺婶、李大娘看好自己的小娃儿些,不要在保管室坝坝头到处玩耍,万一摔到哪里,生产队不管哈。读书娃娃放假了,不要伙起在坝坝头没事就去绞空风车,绞了空风车,晚上肚皮痛我不晓得哦!还有,小姑咡些,不要跑到坝坝头丢天玩耍,这几天生产队都要晒谷子,丢些瓦片到谷子头,告给你们大人听,晚上回家好挨打。就弄过,说到这里。"看到都要说完了,队长又咳了几声嗽又说了起来:“哦,刚才还没说完,大家要努力点,中午,喊屋头的把饭送饭到坡上,早点打完谷子,早点收工,收工后到大田湾龙塘抓鱼,按人头分鱼,拿回家打牙祭哦“!队长啰嗦了半天,终于说完喽!


这一大清早,女社员们背着背篼,有得挑着箩筐,男社员们,到生产队保管室去扛的扛拌桶,拿的拿镰刀,成群结队下田去了。我和知青谌取杨吃了早饭,穿上一双筒筒靴,赶紧跑到保管室,找保管员拿了两张晒垫,还拿了两把镰刀,也赶在干活的人群后面到了大田湾头。


到了田头,大伙们各忙各自的农活,我们知青和妇女们在前面割谷子,割了一块坝坝出来,男同胞们摆放好伴桶就开始打起谷子来,有的还边唱边打,一片片金灿灿的谷子倒下,露出一片片黑色的土地,浅浅的谷子桩和那干裂的田缝来。这是谷子成熟几天之前,生产队就专门安排人把稻田头的水放干了。在田头,男人们紧张快速地用谷子拍打着伴捅,打的伴桶"碰碰"、"碰碰"直响,像优扬的山歌,在乡间田野里久久回荡,后面的人飞快的接过打完的谷草绑草,架草,负责运输的男人和妇女们在打满的伴桶里用笜箕出谷子,装满后挑背到保管室坝坝头,由生产队牟会计、仓库保管员过称后倒在坝坝头翻晒。


那天,不到一个时晨,大伙们就打完了两大块田头的谷子。两个时晨后,队长大声喊了几声:"大家吃烟喽",在川南农村,"吃烟"不是的真把烟吃了,那烟有啥吃头,苦不堪言的,"吃烟"就是叫"干活路"大伙们休息的意思。


这时,割稻谷的镰刀声,谷子拍打伴桶"碰碰"声,瞬间在田野停了下来。换来社员们的笑语嫣然,男社员们坐在田坎边上抽烟、喝茶摆龙门阵,女社员们围在一起扎鞋垫子、摆家常,李幺婶跑到田坎边边上坐起喂奶娃咡。奶娃咡,一直叫唤个不停,就是不吃奶,侧面一大婶才对幺婶说:"是不是饿过了,娃娃饿过了就是不大吃奶",另一个大婶说:"你逗一下奶娃咡三,看他吃不吃。"李幺婶就真逗起奶娃咡说:"你吃不吃,不吃,等会儿你叔叔吃喽",说则无意,听则有意,这时,站在侧面等后多时的张大娃,笑喜喜的发话说:"幺婶,奶娃咡弄久都没吃了,怕该兑现让叔叔我吃了哈"。这时,在田坎上坐下来休息的老少爷们,听了张大娃"发宝"的话,都哈哈大笑起来,还听到有人在逗起喊:该张大娃吃了,该张大娃吃了。"此时的李幺婶才发觉自己刚才说漏嘴了,笑死人喽!抱起奶娃咡抓起一把谷草就给张大娃追打起去,打的张大娃在田头团团转,逗得老少爷们哈哈大笑,这场闹剧笑的大家嘴都合不弄喽!


在不远处田坎上,生产队记分员曾万林嘴含一支土叶子烟,吸的烟儿蓬蓬,一个人正在忙过不停,清点出工人数,给大伙们记工分。在那个年代,集体生产时,社员们不管在坡上苞谷地里锄草还田头栽秧子、薅秧子,社员们都干活干的非常活跃、欢快。可惜就是在农村薅苞谷的"薅草歌"记不了喽,能记得我一定记录下来,给知青们分享。现在农村田头、地里几十人集体干活路的欢快场景也没了,"薅草歌"也失传了…


这天,社员们一直在田头打谷子,干到了七点多钟,天都快要黑了,肚子早已饥肠辘辘,心里想到还是要留点力气和大家到龙塘去抓鱼。虽然四十多年过去,在农村田间地里和社员们一块劳动生活结下的深厚感情,至今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初夏五月,槐花飘香,层层梯田直上云霄,田园万物一片生机。农村已进入一年最忙的栽秧季节。这是生产队社员们唱着欢快的栽秧歌,在秧田里忙绿地栽秧子的场景。

这天,生产队有几个大婶,心痛老公,也加入了打谷的队伍,打得拌捅嘭、嘭的直响。但是,大婶们干了全劳动力的活,生产队也不会给她们加工分的。

那天,割了一会谷子,队长又叫我们知青挑谷子,说打谷子的快,伴桶装满了。挑了一天的谷子,累的汗流浃背,肩膀都压红肿了。收工回家后,还要自己挑水,煮饭洗衣服。那个革命激情年代,知青们本应还在城里读书的时候,却在农村过着含辛茹苦的生活。

社员们挑着上百斤的谷子,要走好几里路才能到生产队保管室,这是社员将水谷子过称后倒谷子在坝坝头翻晒。

黄昏时,我们知青和打完谷子的社员们都赶到了龙塘抓鱼。队上的老少娘们也跑到龙塘边边上看热闹,我们有的用网网拦、有的用箩筐来罩。不一会儿,大伙们就抓了100多条鱼。这时鱼塘的水越来越少,鱼儿在鱼塘里活奔乱跳,鱼儿越来越多,大家就直接在鱼塘里抓鱼。


魚塘头,李二娃打个光胴胴,穿着他娘自己缝的一条大裤衩子,裤衩在鱼塘里飘来飘去,正巧大田湾寡妇何幺婶在李二娃对面抓鱼,这时,何幺婶朝前一下子抓到了一条鱼,李二娃大叫说:"幺婶,我的"。那个年代,集体财产非常分明,集体的财产就是集体财产,前几个月,牟大叔家自留地的李子树挂满了好多果子,但是,李子树枝荫到生产队地里的苞谷了,生产队在开社员大会时,就有好多社员在会上提出,这是资本主义的尾巴,为啥让资本主义的树把集体的苞谷荫到,社员们决不答应,要求坚决砍掉,后来队里同意,安排了几个社员拿着砍刀,把这棵荫到生产队苞谷地的树枝全部砍掉了,就这样,牟大叔家的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所以,今天幺婶才会一本正经地问道说:"啥子你的哦!龙塘头的鱼,都是生产队里的,没听到说,是你二娃家喂的",李二娃还是红着脸争瓣说:“幺婶,真的是我的。"这时,幺婶抓住这条鱼,嘴里还念念有词:"你的,还想跑"?其实这时李二娃身体在晃动,幺婶逮着这条鱼还使劲地拎了一下,生怕跑脱。由于幺婶逮痛了李二娃 ,这时李二娃大叫着跳了起来,幺婶还是逮住不放,这才真像大白…顿时,何幺婶红着脸,拿起箩筐就给李二娃打起去,"你这个狗东西,害死老娘了,打死你",打得李二娃在鱼塘头到处乱窜……看热闹的大婶大娘们也跟都喊:"打坏蛋,打坏蛋“。

那一天,是龙塘生产队最热闹的一天,男女老少爷们都过的真开心。


在大伙们的欢声笑语中 ,渐渐地天色已晚 ,村里己经炊烟袅袅升起,鱼塘里的鱼也抓不了喽。大妈大婶们都在保管室坝坝头排队等候分鱼,我们知青也分得了两条大草鱼,后来,我到李婶家要了点酸菜,扯了队长家的一把葱葱,弄了一盆丰盛的酸菜鱼,把附近要好的几个知青邀到家里美美地吃了一顿,也算解馋了。

六 、广阔天地

高七五级二班同学牟敏、阳勇、李天珍、杭小英、谭俊、权敏,1975年7月在屏山照相馆照的毕业和下乡留影照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华。1975年7月,高七五级二班好同学何健康、程小兵、王谦、杨宁、王刚、何洪剑、李军在轮船码头屏山国营照相馆,由王炳来师傅给我们照了这照毕业和下乡留影。

芳华岁月,金江记忆。1975年7月,两年的高中学业就要完成了,学校也按计划进行毕业考试,同学们终于可以拿到毕业证了。这段时间,同学们个个都非常高兴,两年的同学友情怎能忘记,两年的同学友情又怎能抹去。这几天,许多的同学伙起到东门狮子桥外去郊游,有的成群结队去照相留影,有的女同学,还到百货公司去买小礼品来赠送同学。这是我们屏山中学高七五级二班女同学王萍、谭俊、牟敏、杭小英、廖敏文、范婉蓉、雷莉、张燕梅、杨泽霞、阳勇、陆贵屏、王纪纯、徐瑛、凌俐、吴莎,她们来到屏山县城最大的一个照像馆,屏山县国营照相馆,还请了王炳来师傅照了这毕业和下乡到农村去的纪念合影,非常珍贵的留影。


下乡后,我和曹霞同学同在民乐生产大队,相互间联系要多一点,时不时的叫上同学赵定和高庄几个重庆知青到巴茅生产队曹霞、田玲同学的知青点去耍,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麻将打、可以唱卡拉K0。那时的农村,打扑克拱猪、百分,就是很高尚的娱乐了,打百分打赢了又不兴赢钱,打输了,弄来蹬起或贴点纸飞飞,大家都玩的特别很开心。不打扑克的知青就去田头逮青蛙和抓鱼鳅。


记得那是下乡当年的8、9月份,有谌取扬、高庄、朱咡几个知青,打起火把去逮青蛙,那个年代,农村很环保,农田里庄稼和蔬菜,是不会打农药施化肥的,农村喂猪儿不会添加饲料的,只喂猪草米糠,两年还喂不肥一头猪儿。小河沟、农田里的鱼儿、青蛙、鱼鳅到处可寻。


那天晚上,我们只跑了十几根田坎,就逮了几笆篦青蛙,还在田坎上撬了一盆盆折耳根,知青们自己动手打整青蛙,青蛙洗的白白净净,打整干净有一大盆,在泡莱坛头抓了点泡辣椒生姜来切起,放点菜油把泡辣椒生姜炒香,再把青蛙倒在锅里爆炒,起锅时还放点寸葱在上面,葱香扑鼻,一盆香喷喷的田鸡就这样炒好了,放在桌上,知青们围坐在一起,一盆田鸡,两碗折耳根,一斤苞谷酒,就是那个年代的盛宴聚会,知青们海吃一顿,大家还解解馋。


知青到农村后,由于食品供应匮乏,缺少肉食和营养,农村的泥鳅、黄鳝、青蛙、蛇等野生小动物都被知青们开发到了餐桌上,什么"仔姜田鸡“、"大祘鳝鱼"、"清蒸斑鸠“、"活水泥鳅"、"香酥龙段"、“黄豆烧狗肉”等菜名相继问世。也就是那个年代,知青为中华食普添写了新的一页,同时,也丰富了人们餐桌美食,为"舌尖上的中国"谱写了新的篇章。


高中同学权敏,当知青下乡到锦屏公社的永跃大队,照片是知青权敏同和永跃大队的屏山知青师跃屏,回城里赶场在屏山照相馆的留影。


芳华岁月,真是无忧无虑,农闲时,知青们都爱伙起串门串队耍,今天在你这个生产队,明天伙起到他那个生产队,又不煮饭又还有饭吃。我姐姐在龙塘队的时候,我记得有彭老五、凌八号、冯东、胡世明在我乡下的龙塘来耍,后来,又代信把巴茅生产队的田玲、曹霞都喊过来一起耍,我们生产队分的黄豆多,大家还自己动手推豆花吃,那个年代,能吃豆花饭的,只有很尊贵的客人,才有这个资格吃到。吃过晚饭后,大家都在我们知青门口的坝坝头,吹牛摆龙门阵,凌八号吃高兴了,没注意直接从坝坝头,跨到了一米多高的田头去了,把稻田里的谷子打倒一大片,裤子打湿完了,凌八号后来都是换了我的裤子。那一天,大家耍得特别开心,那热闹场景记忆犹新。

知青突击队在集体劳动的热闹场景。         

七 、 青年突击队

公社为了把知青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油花公社成立了知青突击队,知青突击队主要是由公社知青办组织突击队修建公路和修水库。我们一起下乡的同学赵定、曹霞也到了公社知青突击队,突击队成立后,先后搞两次大一点的劳动,一是修公社水库,还有一次是修千均板到公社的公路。一共来了20多个知青,知青们聚到了一起热闹的很,有好多龙门阵摆不完,就是对知青的管理比较松散,所以,大家都还愿意在一起参加这样集体劳动。


年底公社通知突击队修水库,得到通知后第二天,我和谌取扬、赵定、高光荣几个知青,一大早就到了水库坝上,公社水利员给大家讲了维修水库的要求、完时间,主要是填土加固大坝。在施工过程中,我和赵定在起看到曹霞同学给别人一起抬土,抬的非常吃力,赵定就叫我把曹霞喊过来,叫她给我们俩铲土,我和赵定就专职抬土。还是同学好,每次曹霞同学都只给我们铲半箩筐土,有七、八十斤重,抬起也不费劲。在水库坝工地上高庄、冯东、朱咡几知青唱着号子,就象金沙江上的纤夫们拖着上吨的大石碾子,来回在水库坝上碾过去、碾过来压土,知青们在休息时,还唱着欢快的歌曲,重庆知青高庄还起了那个时候最流行的"知青之歌",场面非常热闹。抬了一天土还是有点累的,需然整的腰酸背痛,那个时候年轻,还是不觉得有好累,维修水库主要是填土加高加固水库,知青们辛勤劳动了20多天,就把水库加高了2米多,胜利完成了公社水库加高加固任务,完成后公社就把突击队解散了,知青们就各自回到生产队。后来,公社又通知了突击队修千均板到公社的公路建设。


七十年代,这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革命宣传年画到处可觅。

八 、诊所趣闻

县上知青代表大会结束后,七六年,全县各公社都成立了公社知青宣传队。我们油花公社也按照县里要求,在年初成立的宣传队,在全公社知青中挑选的队员有冯东、杨宁、彭绵屏、谌取扬,赵定,女知青杨素华、徐秀琪、龙大姐、田玲、曹霞等13名知青。每逢每月中旬,公社都会安排三、四天时间排练文艺节目时,这时,宣传队员们又聚在一起喽!吃公社食堂伙食,还要给知青们计工分,好安逸喽!


有一天,知青宣传队在公社礼堂排练“大海航行靠舵手”的舞蹈。休息时,赵定说他有点感冒,叫我陪他一块去公社诊所。我们给公社许泽珍主任请假后来到了诊所,杨院长拿着听诊器给赵定看病诊断,还用温度计测量了体温,最后诊断为重感冒,杨院长边开处方边给赵定讲:“给你开两天西药,打一针庆大就好了”,还一再叮嘱赵定:“注意休息,多喝水”。


到了注射室,正好碰见一实习护士,准备给公社保护大队的一老汉打针,这位老汉一身川南老农装束,50多岁,头裹一张白帕子,身上围着围腰帕,脚穿一双黑色筒筒靴,嘴叼着一根烟杆,一看还有些紧张,好像是第一次进诊所看病打针,老汉把叼在嘴上的烟杆放在桌上,坐在方凳上后便问:“护士,打哪儿哦?”实习护士正忙着拿注射器抽针药水,头也没回就说:“打臀部”,这位实习护士也真够咬文嚼字喽,你说打“屁股”不就行了嘛,非得要说打“臀部”,又偏偏把“臀”字读音“tun”错念为“dian”。有句话怎么说得:“四川人生得精,认字认半边”,这句话放在实习护士身上,真是言中了,这位老汉便把护士说的“臀部”,误解为“垫布”,便说:“护士,我只带了围腰帕,拿来当垫布要得不?”边说就边解围腰帕,实习护士听到后,哭笑不得,调头冲着老汉大声说道:“脱裤子,打屁股!”,老汉这才回过神来:“哦,原来你要打屁股,整的弄复杂,不就解裤带吗”。这位打针老汉穿的是一条扎“鸡肠带”的“龙扣裤儿”,护士突如其来的一吼,便特别紧张起来,在解裤带时,手还直打哆嗦,慌忙之中裤带解开后没抓紧,裤带就滑落了。那个年代,国家很穷,衣裤布票实行计划供应,每人一年只有一丈五尺布票,只够缝制一套衣服所用,根本不够用不够穿。那个贫穷的年代,许多有关糸人家,通过供销社熟人,买些进口尿素的包装,装化肥用的尼龙口袋,买回家来洗净染色,添补布料不足缝制衣裤,那个年代,有一条尼龙布料裤子,穿在身上特别帅气,所以,当年农村男人没有穿裤衩的大有人在。话说回来,老汉“龙扣裤儿”瞬间也便掉到了大腿下,此时,还未谈婚论嫁的护士突见此情,羞的红了双脸,拿注射器的手也没忘了蒙上双眼,并大声吼道:“畜生”、“畜生”,这时老汉也是羞的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紧忙将“龙扣裤儿”提起,又坐在方凳上,还以为护士是问他啥“出身”,便急忙回答道:“出身贫下中农,贫下中农”,气得护士撩起“龙扣裤儿”,狠狠地在老汉屁股上扎针注射,护士的快速注射打的老汉“唉哟”、“唉哟”直叫唤。由于小护士心里有气,给老汉注射的特别快,抽针后,老汉便提上“龙扣裤儿”,嘴里还直嘀咕:“打针就打针嘛,还报成份,贫下中农都打的这么痛,“地富反坏右”,怕要打趴在这诊所里头喽”,这位可怜老汉,便抚摸着被扎痛的屁股,嘴里还:“唉哟、唉哟”急称唤,在注射室好笑又不能笑出声的我俩,目视着这位老汉一拐一瘸地走出了诊所。

九 、四弟支边

为了响应毛主席"到农村去、到边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最高指示,屏山县屏山中学七七级高中应届生和初中往届生共68名青年,于1977年9月14日,从屏山告别家乡、告别父老乡亲,奔赴祖国的北部边疆一一黑龙江省853农场支援边疆。


这是屏山人民政府县长尹保安、组织部长刘青善等领导和支边知青在屏山县委大楼梯台前的合影。

知青们乘坐了4天多的火车,来到黑龙江省853农场后,支边的屏山知青68人,分别分到了几个连队。


这是分到七分队的女知青祝可红、李安秋、王敏、郭昌秀、税刚、张晓玲、朱汝珍、陈友华和张志芳。男知青有宋铁屏、黄昌屏、苟宗池、奉友贵、王锦川、熊清贵、谭永言、周旭荣和王体华在北大荒燕窝岛853农场纪念碑前的留影。

初夏的燕窝岛,风和日烈,风华正茂的知青们也是北大荒的一道美丽风景。


这是屏山知青郭昌秀、祝可华、王敏、李安秋、张晓玲、宋铁屏、黄昌屏和王锦川在连部门前与连队领导的合影。


知青宋铁屏,屏山中学七七级高中应届生,共青团员。1977年9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奔赴祖国边疆,当上了黑龙江省853农场的一名拖拉机手,生产班长。


这是知青宋铁屏在燕窝岛853农场,在联合收割机前留下的英俊潇洒照片。

这是北大荒燕窝岛丰收的季节,知青奉友贵、宋铁屏、黄昌屏、王锦川、郭昌秀、祝可华、李安秋、王敏、税刚、张晓玲与连队领导在麦地收割现场的照片。

知青宋铁屏、奉友贵和他的战友们,在联合收割机上的留影。

在北大荒燕窝岛,有一群浪漫、英俊潇洒的屏山支边青年,他们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遍黑土地上。


这是知青宋铁屏、谭永言、奉友贵和他的战友们在北大荒草地上的留影。

十 、大乘赶集

下乡到龙塘生产队后,当时下乡知青有我大姐、张恩贵她们三人。我下乡的第二天一大早,几个大姐就把早饭弄好,大家吃了早饭,叫我背上背篼,到大乘区赶集去,买点生活用品,大姐说还要去粮站、食品站、供销社办你的知青粮油计划。


第一次到大乘赶集,心头还是挺高兴和激动的,我们一行四人,走的是底村白果大队到大乘的那条赶集路,要走到底村时候,很远就能看见两棵苍天大树,白果大队就因当地有这两棵银杏树而命名,大姐才说是两棵银杏,好几个人都围抱不了,这棵被植物界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树,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树,当地人称它为"夫妻树",高30多米,古老苍劲,罕见的是这两颗树干下部合二为一,犹如一对恋人紧紧拥抱,这棵银杏树胸围有4米多,好几个人才能围抱上。此树在离地面2米处高分开,枝叶遮天蔽日,其树汁浓如乳汁,形若玉浆,颗颗银杏象镶嵌在这对"夫妻"翠绿裙上的珍珠,把她装点得娇美多姿,神奇而富有诗意。后来,在赶集路上我问陈六姐后,才知道这棵银杏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走到白果队陈六姐的大门口,大家都对着上面大声喊:"陈启会,赶集喽","陈启会,赶集喽,"喊了几声没听见答应,大家就一起又喊:"陈老六,赶集喽"。一会儿,陈六姐就院坝头答应了一声:"来喽!来喽!",两个大姐就背起背篼从她们院子跑出来和我们汇合,一起走在到大乘的赶集路上。走了过多小时的山路,我一行就到了大乘街上。


大乘场镇,因大乘寺庙而得名。七十年代的大乘,老街上有保存完好的清和民国初期的街巷,巴蜀独有的质朴木结民居、吊脚楼,石板路面苔癣斑斑,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哗。最有味道的地方,是大乘那一条条小巷,一片片青瓦,一道道青墙。走在那石板铺垫的小巷里,给人的感觉既古老而又略显沧桑,浸润烟雨夜中,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情与浪漫。这里民风民俗纯扑,街道、学校和供销社的青墙上,到处都有许多用红油漆书写的毛主席语录,"农业学大寨"、"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革命标语口号。广播里还播放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社员都是向阳花"的革命歌曲。街道两旁摆放着赶集的农民用竹子编织的背篼、箩筐、簸箕在市场上卖,还有许多卖鸡、鸭、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农民。


我们沿老街往大街上走,经过大乘公社的戏楼,顺着石板路梯走到了大街上,远处看见了一尊雄伟的毛主席塑雕,远远看去,仿佛毛主席正向着我们招手,这尊塑雕像是县文化馆王明安馆长雕塑的,毛主席塑雕像壮重、慈祥,很伟大。赶集拥挤的人挨着人,背篼挨着背篼,非常热闹,非常拥挤。在拥挤的赶集街道上,远处传来一小青年在叫喊,"哪个抢我的军帽","哪个抢我的军帽",只看见一个青年拿着军帽在人群中急跑,渐渐地消失在赶场人群中。不时还有人喊:"逮住他,逮住他",在这拥挤的赶集天,咋过逮的到吗,这么拥挤的街道,看见都无法逮到。


那个年代,年轻人为能戴上一顶军帽、穿一件的确良军装而自豪。那个时期,戴军帽上街,一不注意,军帽就会被调皮的社会年青人抢走。在七十年代,老屏山剧场头看电影,5分钱一张的电影票,进门有人验票,剧场只一个大门出入,一部电影要放三天,那个时候我都上初中了,电影《上岗岭》、《奇袭白虎团》、《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这些电都看过,很多故事情结都记得,电影结束,观看的人群人山人海,拥挤的人挨着人,从这个大门通道慢慢地下石梯子出大门,这时候,就有一些社会上青年,专门在这里抓军帽,抢道手后,传过去,传过来,几下就不见,只听见有人喊:"哪个龟儿子抢我的军帽哦,老子看到不整死你,"骂人归骂人,帽子没了还是没了。不过,那些年,知青戴起军帽,还是没人敢抢的,主要在当时,知青是很霸道、霸气的代名词,那时候我们上街去耍,大人都要给我们讲:"不要去惹知青哦",其实后来我当了知青,也没觉得咋的。那天,在街上办事还很顺利的,到粮站去办好了购粮本本,在食品站领到了全年的肉票,还在供销社领了布票,事情办完都到中午,我和几个知青大姐,还在老街上吃了一顿豆花饭。在吃饭时,还看到几个调皮的知青在人群中,把赶集农民背着背篼的绳子与其它背背篼农民的绳子栅在一起,背着背篼的赶场农民一个要向下街走,一个要往上街走,一场热闹的场景在这小镇街上演,在街上俩个背背篼的农民就像拔河比赛一样的,一个上街走,一个向下街走,大家都在向不同方向使劲奔起,不知情的边奔边骂人,相互都不让谁,逗的赶集人群哈哈大笑。后来,好心的人才给他们把打结的绳子解开,这场闹剧才算结束。这是我当知青在小镇赶集目睹的趣闻,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棵罕见的大树,是被植物界誉为"活化石"的银杏古树。

十一 、 同学下乡

这是一张知青文艺宣传队队员的照片,照片主人是高七五级同学权敏。1975年7月高中毕业,响应毛主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到了锦屏公社永跃大队,从县城到生产队,不坐汽车要走15华里路,沿宜屏公路走到底坝大桥,就是湾湾曲曲的上坡山路,不背东西,步行快走也要近两个小时。这里山坡路陡,地多田少,知青们每年还分不到100斤谷子,粗粮多,经常缺水干旱。每天劳动回来,还要到几里路的山沟里去挑水,生活非常艰辛。权敏同学下乡不到一年,永跃大队村小学缺老师,就被选调到村小学当民办老师去了。


1976年夏天,川南屏山县连降暴雨,泥石流灾害频发。在绵屏永跃村小学上课的老师权敏,听到永跃小溪沟边有小朋友在大声呼喊:"权老师、权老师,我们过不了河喽,快来接我们一下。"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准时上课,权敏冒着大雨,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一个人勇敢地趟水在永跃小溪沟中间,当时雨大溪水湍急,知青权敏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个又一个小朋友从小溪沟对岸,接到了溪沟对岸,接到了学校安全的地方。知青权敏现在想起当年接送孩子们上学的情景,心里都非常紧张激动,按她现在的话讲,几次差点被溪沟洪水冲走了,真是九死一生。1978年9月,国家恢复了高考,权敏知青通过自己的努力,以高分成绩考上了四川省泸州财贸学校财政专业。毕业后,分配在屏山县财政局工作。

乡村美丽的潺潺流水小溪。是锦屏公社永跃村小学生们每天上学到学校,都要踏水经过的地方。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一张保存四十多年的老照片,照片主人是屏山中学高七五级一班的同学张晓萍,1975年7月,她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号召,下乡到屏山县大乘公社棬子生产队当知青,就在大乘区场镇附近,十多分钟就可到达生产队。下乡后,不到一年就学会了挑粪、锄草、栽秧、打谷。参加公社组织的民兵训练,射击优秀,三发指弹打了25环,后来还当上了大队民兵排长。


这是张晓萍同学在1975年下乡不久,在生产队苞谷地里锄草时留下的"志在农村"的劳动照片。

这是大乘公社知青在农村劳动时的照片。照片上有屏山知青张晓萍、重庆知青翟红、回乡知青廖远新在田里“薅秧子",就是稻田除草劳动。三个知青休息时从田头出来,打着光足板,正好碰见街照像馆师傅下乡回家,她们打着光足板(赤足)留下了这张"劳动之余"的珍贵照片。

十二、 知青宣传队

在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之余,为丰富知青生活。各级党委、革委会还专门组建了由知识青为主的文艺宣传队—知青文工团。我们油花公社也成立了由妇联主任为队长的文艺宣传队,抽调了十多位知青,每个月还有几天排练文艺节目的时间。这是知青们在文艺宣传队留下的珍贵照片。


按照县区革委会要求,油花公社在公社的知青里挑选了10多个知青组成宣传队,还安排每月中旬排练节目,准备参加区上调演。这是大乘区油花公社宣传队在参加区上调演后,公社妇联许泽珍主任组织队员杨宁、赵定、曹霞、杨素华、田玲、赵定、彭锦屏、冯东、谌取杨、徐秀琪在大乘区照像馆的留影。穿着那个代最时尚的服装,照着那个年代最纯朴的芳华,照片十分珍贵。

大乘区鸭池公社按照县知青代表大会要求,在1976年成立了鸭池公社文艺宣传队。这是宣传队裴超、陈家惠、张素华、文必建、罗元明、杨益萍、杨祖荣、毛远、李世源、宋鸣、高峰队员照的集体合影。

鸭池公社宣传队员重庆知青李世源,1977年7月,召工回重庆。宣传队员为他开了欢送会,这是队员们在鸭池公社欢送会后的合影照片。

县革命委会为认真贯彻"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县区公社知青文艺调演后,选调了18名知青,组建了屏山县知青文艺宣传队,由县文化馆馆长徐良波为队长,抽调了民中阳天雄老师、新市二中吴育玲老师为舞蹈教练,知青们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经过三个多月知青们的刻苦学习排练 ,为县上领导作了汇报演出,并选送了三个节目到地区调演。在地区调演后有一个节目还被评为宜宾地区“三等奖"。


这是在宜宾知青宣传队调演结束后,县文化馆馆长,领队徐良波,指导老师吴育玲、阳天雄老师,队员易争鸣、周玲、吕晓丽、赵丽霞、朱亚辉、王锦屏、杨宁、余屏、凌杨、田玲、苟屏、刘川平、李军、赵定、黄屏、张楚英等在宜宾市人民公园的合影,留下了那个年代芳华岁月的珍贵照片。

这是屏山县文化馆长,屏山县知青文艺宣传队队长徐良波,屏山县民办中学、知青文艺宣传队舞蹈老师阳天雄、队员彭锦屏、余屏、杨宁、赵定、黄屏、张楚英、刘川平、李军在宜宾市人民公园的合影。

多么英俊潇洒、天真浪漫的的屏山县知青文艺宣传队员们,在宜宾市人民公园桥上的留影。

屏山县知青文艺宣传队,苟屏、王锦屏、田玲、龙大姐、李军、赵定、彭锦屏、余屏、杨宁和阳天雄老师在宜宾市人民公园的合影。

知青文艺宣传队队员余屏、彭锦屏、杨宁在人民公园公园桥上的留影。

1976年金秋10月,是喜悦的十月,刚参加完宜宾地区文艺调演,告别了文艺调演队的兄弟姐姊们,就回到了下乡的大乘油花公社。


第二天,就同兄弟宋新、谌取杨、重庆知青高庄 一起到鸭池公社去赶集,还到了王刚下乡的万福公社家里去看他,王刚给宜宾知青李家勇同在一个生产队,而且后来同一年入伍,在同一个连队,真是一对真正的知青战友,他俩知青点就在公路边上,回屏山和到宜宾交通很方便。每逢赶集到鸭池,我都会到万福公社去见王刚一面,聊聊天吹吹牛,后来我也同王刚一起入伍坐上了到内蒙集宁的闷罐火车。


有一次,我们几个知青回屏山没乘到班车,几个知青从千均榜沿着弯弯的土公路从马草坪走到杨柳公社,还到钱京屏同学下乡的生产队去看了他,他的家也是在公路坎底下,紧挨到保管室,我们一起弄了饭来吃,一起又走路回到县城。


知青岁月,真的让人难以忘怀。这是知青杨宁、谌取杨、宋新、高光荣,在宜宾县高场区去赶集时,在像馆留下的知青合影照片。

十三 、买急宰肉

七十年代,国家经济困难,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县、区、公社都由供销合作社负责副食品、烟酒、火柴、煤油、和布料等,还有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供应,农副产品收购。每逢赶集天,供销社门口都是最热闹的地方,知青们赶集要到大乘,要找人等人,都要到供销社门囗来。知青都会说:"我在供销社门口等你哦",或者讲:"你在供销社门口等我哈"。这里每年十二月份都很热闹,各公社、大队把社员的花名册,报到区供销社来领取计划商品的票。那些年,社员都会利用赶集天,跑到供销社门口来等到领票。那个年代,看到供销社的工作人员都很羡慕嫉妒,能当上供销社职工,就不得了喽!我记得后来,推荐知青出来读书,读泸州财贸学校的,好多知青都填报了供销专业。我有个同学79年知青招工出农村,在区供销合作社工作,区市管会缺编差人,要调他过去,这同学还不乐意调过去。现在想起后悔莫及,随着经济发展,市管会摇身一变,更名为了工商行政管理所,行政执法单位了。

这是一张上个世纪七十年很代珍贵的照片,这么多群众拿起肉票,在食品站排队买肉的镜头照片。


那个年代,大乘场镇每天就只能杀一、二头猪的计划来供应居民,有时候农民没有交猪给食品站,场镇就一头猪都没得供应。在那个年代,有时候赶集也能遇上好运气的,没准能碰上食品站杀急宰猪来卖。急宰猪,是那个贫穷年代的特有商品,食品站急杀在运输途中被整得要死不活的猪儿,其中也有病猪瘟猪儿。屠工把这些要死不活的病猪宰杀后,经高温煮后把猪肉卤好,就用箩筐把卤肉挑到食品站门市上去卖。那个时候,听到说食品站要卖急宰猪喽!老百姓多早就跑到门市上去排起轮子,等到抢肥肉嗄嗄。在场镇,有关系的,多早就有人带信来,也有上门带话的:"王大婶、李大叔,今天中午早点来买急宰猪肉哦,快卤好喽"。


有一次,在去大乘赶集路上,就听到在区上交猪儿的农民说:"今天食品站杀了二头急宰猪,巳经卤起喽,中午点就拿出来卖,要不是生产队喊栽秧子,我还想等到卖斤肉嗄嗄回去吃"。当听到这消息时,我们一群赶集的知青全打起精神来了。还听见一个知青说:“大家步子快点哦,等会儿食品站的肥肉嗄嗄买完喽!”等我们赶到食品站门市时,簸箕里头的肥肉嗄嗄全卖光了,只剩下不是很好的嗄嗄了,簸箕里还剩有点肉皮皮、几个大骨头、肠肠之类不好的肉了。在计划经济时期,有关系的人,得到通知后就会先排好队,站到前头把肥嗄嗄肉买走。困难时期,肥肉是老百姓很喜爱的,肥肉嗄嗄是很解馋的东西。


那个年代,儿时的事还有记忆。在幼儿园家属后院头,一家煮肉百家香,只要有一家人打牙祭,在厨房头抄回锅肉,猪肉爆起灯盏碗,差不多时,放点豆瓣和碎米芽菜,起锅时,再抓一把切好的蒜苗抄起,整得一个大院都香喷喷的。还有就是易老师从幼儿园调到了县食品公司去后,就看到他们家,隔三差五就买些急宰肉嗄嗄回来吃,闻到香得很,闻到都想吃,馋的直流口水。那时,没关系的人就只能排队去买,还不一定排队就买的到,排到后头,肥砣砣都没有了,就只有买簸箕头剩的夹缝肉、排骨之类的来吃。那天我们到了食品站,本来每人只能买一斤的,有个知青认识刘站长,我们几个知青一起打伙买到3斤多一点卤大骨头和一砣核桃。中午在大乘街上餐馆吃面,刚好四根大骨头,就拿出来大家啃了,剩一砣核桃肉拿回生产队,做晚饭时,切成片片回蒜苗,在地里折个南瓜,煮了一盆白水南瓜,几个知青又算打了一次牙祭喽。

那个年代,国家经济困难,物资匮乏,供销合作社的货柜里是没有多少商品摆放,连老百姓常用的火柴、照明灯炮都要计划供应,我印象最深的是,回家一次,就要找在城郊电站工作的父亲买电灯泡,买回来拿起就走,还没有钱给父亲,把电灯泡带回生产队后,就送给需要的社员。那个时候,供销社的门市里,最多的就是激情年代的样榜戏《白毛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的年画和连环画及政治标语口号。

这是知青们在生产队干活劳累了一天,回知青点烧火做饭的情景。

十四 、 杀过年猪


转眼到了农历的腊月,印象深刻是下乡的第一个腊月,川南农村的社员都在忙碌杀过年猪的事儿,一来庆贺新年,招待亲朋好"吃刨汤";二是那个年代没有冰箱,杀的过年都要腌制腊肉,改善来年的生活。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对农村社员没有粮、油、肉等供应,农村社员要改善和解决肉食,只能自己动手喂猪过年,能杀一、两头过年猪的,在当时,我们知青都会称之为"土老肥"。


那时候,国家有明文规定,农民喂肥的猪,禁止私人屠宰,农民要宰自己的过年猪儿,要到街上去开一张"猪儿票",就是猪儿税票,宰杀一头猪还要背半边猪交到区食品站。所以,农民辛辛苦苦喂一头肥猪只能吃到半边。计划经济年代,在农村有许多农民口粮都不够吃,哪还有粮食来喂猪儿,喂的起猪儿的农民都是人口多,自留地宽,才有人手到坡上去割猪草来喂猪儿,有米糠的喂点米糠、喂点麦麸。六七十年代,喂一头猪要喂两年多时间才肥的到,到了腊月间,我们龙塘队的社员,开始准备杀年猪儿的事了,有的提前到街上去把"猪儿票"开起,挑选个吉日,在公社喊一个能干的,杀年猪有经验的屠夫到家里来杀年猪,这样预意来年喂猪顺利;喊几个亲朋好友来做帮手,一般都要选几个体大、有力的人来拽猪耳朵,抓猪尾巴,帮助屠夫杀年猪,示意这家女主人来年继续喂大肥猪。那年腊月,我们几个知青都应邀到了杨队长、牟会计、牟泽明等社员家做客"吃刨汤"。在川南农村,有的社员还会烧三柱香和一叠纸钱,听说是打发那些孤朋野鬼,请不要来搔扰主人杀猪;有的猪儿杀死了,主人马上把准备好的草纸,贴到猪的刀口处,粘上猪血放到猪圈上,表示下一年养猪红火;那天,在园坝头屠夫把杀死后的猪后腿足上割了个口子,用一根铁钢钎从后腿口子上捅进去,捅了十几下,屠夫就开始大显身手了,用嘴巴来把猪儿吹胀,那时吹猪儿,都没有用过气泵来把猪儿打胀,都是靠屠夫的硬功夫,这个屠夫姓曾,名字记不起了,在油花公社是响当当的,出了名的师傅,他能在短短的十分钟内把猪儿吹胀,屠夫一边吹,我们用打猪捧一边拍打猪儿,边吹边拍打,一会儿猪儿就吹胀了,这时属夫拿出准备好的麻绳,像栅轻气球一样把猪儿吹口栅好。我们把坝坝头地灶锅里烧开的水,装到水壶里淋到猪儿身上一撩猪毛,猪毛撩干净后,四、五个人就把猪儿抬来挂起,屠夫就按照主人要求,开边口,下刀头,撒板油,打整"猪下水"。这时后,主人过来请屠夫割刀杂子肉,猪肝,粉肠,拿到厨房头,做中午饭的下酒菜。那年,中午时分,在杨队长家,我还炒个血皮菜猪肝,饭弄好后,主人就把亲朋好友请到桌上,一桌香喷喷,热腾腾,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已摆满上了饭桌,有“血皮菜炒猪肝”、"蒜苗炒回锅肉”、还有鲜嫩可口的"血旺汤"、知青们在田坎上撬的"折耳根",还有泥土芳香的"萝卜汤"。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泡汤肉”,喝酒庆贺新年到来。


在川南农村民风淳朴,主人倒一碗酒放在桌上,大家喝转转酒,你喝了酒按顺时针方向转给下一位,所以叫转转酒。主人家请客人吃饭时,叫大家拣回锅肉,一般都会客气地指着"回锅肉"说:"大家拣辣椒吃哦",那天几个重庆知青很耿直,主人家喊拣辣椒吃,他们就拣辣椒吃,后来第二天肚皮痛了好久,主要是那时原生态辣椒真的很辣。还有个故事,就是主人家很热情,客人吃完饭时,都会给大家添加饭,有时候是主人在你不注意时给添一勺子,有一次在牟泽明家做客,没注意被主人添了一大勺,吃饱来撑起,后来几个跑到小河沟去耍了一转,才恢复过来。以后到社员家做客我就防到点主人家的热情动向,等主人家添饭过来时,我就把饭碗朝桌子下面一放,对着主人微笑说声:"谢谢喽!我已经吃好了,谢谢",这样就不会被主人家太热情而又勺满一碗饭,但还是有客人在没注意到的情况下,碗儿被添满了香喷喷的一碗白米饭。

这是川南农村杀过年猪儿,请亲朋好友"吃刨汤"的热闹场景。

十五 、报名参军

1976年十月份,盼来了征兵工作的到来,县、区、公社对应征青进行了宣传。油花公社在月初,通知符合条件的30多名应征青年到公社开大会。会后,接兵部队首长还对我们应征青年进行了目测。半个小时候,公社武装部谭部长就在礼堂宣布体检人员名单:”杨宁、洪克林……等十名应征青年,于明天十点钟,在区医院参加体检。”一听到谭部长宣布有我参加体检,回生产队后,特别高兴,整夜难眠,激动万分。


没过几天,接到公社武装部谭部长,在广播里通知,要我到公社去一趟。事不宜迟,我丢下田头的农活,跑步到了公社。部长对我讲:“你入伍体检合格了,下一步就是政审阶段了,你等着当兵吧!”我谢谢和告别了部长,高兴万分地唱着歌儿离开了公社。


这天,我在公社供销社陈主任大哥那里,打了两斤白酒,在大乘街上熟人那里要了一张肉票,在食品站割了斤多肥得杂子肥肉嗄嗄回到队里,在杨队长家砍了几窝白菜,折了牟大叔家一个大南瓜,还扯了李婶家一把蒜苗。晚上,约了要好的几个知青,炒了一碗蒜苗回锅肉,煮了一盆南瓜汤,在生产队庆祝了一盘。那一夜,我喝醉了,一想到要穿新军装,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什么都想,整夜难眠。

1976年10月份,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北京部队 ,在屏山县招两个女兵。那个年代,能到部队当兵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了,而且当兵都是知青很追求和向往的理想,能当女兵就是更光荣的事了。


这次屏山县两个女兵名额,而且还是在北京部队。一时间招女兵的事情在全县传开了,风声四起,什么传言和新闻都有,有大院传出:"书记的女儿要去",有的传言说:"县长的女儿要去","公安局长女儿要去",还有说:“县上有七、八个领导干部的女儿也要去”。这难办的事,摆到了时任县委漆明德书记的桌上。最后,这位省城下来的书记拍板决定:“县上领导干部的子女一个都不去。”后来,征兵办公室才把这两个女兵名额,拿到区、公社的应征女青年中去挑选,也就是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中挑选。最后,接兵部队在下乡和回乡知青中挑选,挑选了新市区的下乡知青周坤玉,中都区的下乡知青易争鸣等20多名女青年参加体检。当年,女兵体检都全部集中送到屏山县医院体检,确保公平和接兵质量,将挑选体检合格的前10名女青年,作为应征对象政审。这批女兵政审,要审查三代,家庭成份、有无海外关糸和敌特等,都要严格审查。总之,查的特别的严格。应征女知青易争呜、周坤玉这俩个兵,主要还有能歌善舞特长,在政审中被接兵部队首长看中选定,县革委征兵办公室拍扳定兵。这是屏山有史以来,应征的第一批女兵,也是屏山人民的骄傲,也是易争鸣、周坤王俩知青的运气和骄傲,也就是这次光荣入伍,改变了这俩个知青人生的命运。


这是易争鸣、周坤玉1976年12月光荣入伍,穿上新军装的第一张珍贵留影。

在那个充滿革命激情的年代,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而且,这次接兵部队首长讲了,这批兵只招高中生,是保卫首都北京毛主席的兵。地、富、反、坏、右的子女是坚决不招不收。在填写政审表时,要认真填写家庭成份,干部要填写成革命干部,军人要填写成革命军人。所以,这批兵政审就得审查三代,本人、爸妈、爷爷奶奶和直系亲属都要查,这次征兵还真的审查出了"有历史、敌特、海外关系"等问题几个不合格兵。听接兵的首长讲,谁去谁不去,在县、区都争得很激烈,在区上定兵时,县上一部门领导的儿子,想去当兵,但知青当兵名额有限制,就叫当时油花公社谢蒙华书记给我谈话,让我放弃北京当兵,年底推荐我上大学。在去北京当兵和读书问题上,那个年代,当兵和读书都是一样的,按老百娃的话讲,都是曲线就业,早点回城。我当时,只想到毛主席身边,去北京当兵。去北京当兵,就能上天安门;去北京当兵,就能上长城去。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心思上学读书的想法。如果历史能回转,今天,我有可能会选择后者,上大学读书,但历史不能回转。后来,在接兵排长张大喜和班长吴学仁的力争下,1976年12月底,县革命委员会征兵办公室的同志,把入伍通知送到了我家。

12月20号左右,我接到公社武装部谭部长通知,说县征兵办把入伍通知送到你家了,你把生产队的户口、粮食结算完后,到县武装部领军装报道。我用了两天时间,把生产队的事情处理完,到大乘街上在粮站办完了粮食关系,派出所办了户口,那天,正好是大乘赶集,我和兄弟宋新、谌取扬,重庆知青高庄、朱咡还在街上小聚了一盘,知青战友高庄还送了我一支钢笔,那个年代,好的一支钢笔要1块多钱,十多天的工分,真的礼很重了,现在想起此事,我都很感动,记忆犹新,后来我们吃过饭后就回到了生产队。


第二天,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生产队朝夕相处两年的父老乡亲,回到了县城。时间真快,没耍几天就过完元旦节,老父亲说,宁宁当兵要到北京去了,我们一家到轮船码头照像馆照一张全家福做过纪念。八号这天一大早,我们家吃过早饭,就到了照相馆,王炳来师傅还在忙着收拾,还说杨老师,你们一家今天第一个,得给你们照好点,这不就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全家福一一参军留念。

王刚、钱京屏是我要好的高中同学,毕业后又一块下乡当知青。回县城后大家在街上相互见面了,三人一起都穿上了新军装,大家高兴得都快跳了起来。大家商议,去照张相做纪念,我们就从县城老街来到了照相馆,留下了这张,三同学当兵的珍贵合影。后来,又知道我们同学当兵的还有何二娃、税长明。一班的有陈兴富、蔡应轩、尹林。城头的还有吕汝宏、郭建明、杨权、何建国、高飞、周苏川和张蜀樵、王德贵。

出发到部队的当天,炮一连接兵排长张大喜、班长吴学仁。来到我家,县机关幼儿园走访。还在我们家里一起吃过午饭 ,吴班长帮我整理好背包,我们一同回到了县武装部整队集合。

这天,屏山县城鞭炮声声,锣鼓喧天。这是欢送新兵到部队的机关、街道干部群众。


那天十一时许,在屏山县城人民广场召开了新兵欢送大会。县革委会、县武装部领导和接兵部队首长在欢送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县城干部群众、父老乡亲,敲锣打鼓欢送自己的儿女奔赴祖国的北疆。新兵们在接兵班长的口令下,踏着不熟练的“一、二、一”步伐,在鞭炮声中整队来到了轮船码头。

新兵们背上背包、挎上军用包,在人民广场整队集合整队。

1977年元月8号这天,屏山轮船码头,人山人海,鞭炮声声。欢送人群里,欢笑声声,有拥抱着哭泣的大妈大婶,有拉着手依依不舍的年青人…


在下轮船码头上船的石梯路上,我到处寻找爸妈他们,欢送的人群太多,没法找到他们的踪影。新兵们登上了前往宜宾的宜宾轮船公司[红卫22号]轮船,在船上没听从班长的指挥,独自跑上了轮船的二楼栏杆旁,在欢送人群中到处寻找爸爸妈妈他们,在岸上轮船公司售票处外面坝坝头栏杆边,终于看见了爸妈、大姐和弟弟妹妹他们。我还看见母亲一个人,在悄悄地流着泪,此时,也情不自尽地热泪盈眶 ,向他们挥手告别。


这是七十年代的宜宾火车站,1977年元月8日下午,宜宾600名应征入伍青年,就是从这里整装出发,奔赴到北京军区第205师内蒙集宁战区。


下午五时许,[红卫22号]轮船到达宜宾合江门码头。新兵们整队徒步到达宜宾火车站,站台上已有一批在此候车的新兵。一个带红袖套的车站军代表,指挥新兵们在火车站台上候车,说是火车上午就从内江站出来了,还要一个多小时才到站。


那个年代,国家不富裕,交通落后,运送新兵到部队交通工具,都是由上面调拔装货物用的黑皮闷罐车。一个小时后,一辆蒸气火车头牵引着十多节闷罐车由西向东缓缓开来,在部队接兵首长指挥下,我们有序地登上列车。车厢是一个能装载六十吨货物的长方型铁厢,四壁空空,没有电灯,没日常用有水和厕所,窗户既少有小,还不能完全打开,车厢车顶悬挂着一盏昏暗的小马灯,用来夜间照明,上车后,车门和车厢用一条铁链连接挂着,留着一条20公分宽的空间,这个空问既用作白天通风和采光,也是在车上唯一解手的小便处。新兵们尿急了都在这里方便解决问题。车厢内己用红砖垒了一条铺沿,铺上的稻草就形成了一个大通铺。张大喜排长和班长叫新兵们打开各自的背包,将床单铺在闷罐车厢的草垫铺上,就这样大家席地而坐,席地而卧。


不一会儿,车厢外传来“哐当“一声闷响,火车轰隆轰隆地慢慢启动,徐徐离开了宜宾车站,行驶在宝成线上。此时,天色己是夜幕,这一夜,新兵们多数已进入梦乡,虽然,班长叫大家睡觉时不要讲话了,但还是有几个新兵想家而小声说话影响着大家休息。这一夜 ,觉也睡不着了,我想起了父母,想起了条件并不富裕而温馨的家。我记得,火车到达广元兵站,吃中午,那场景,大家蜂拥而上,从来没见过。不是吃饭,那完全是抢饭吃,吃不饱饭那就会饿肚子喽。出发前,班长吴学仁给我讲:“到兵站开饭就餐的时候,第一碗饭要少舀点,赶紧吃完后,马上又去把第二碗饭舀满,这样就饿不了肚皮了。因为火车速度很慢,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吃。就这一方法,班长还叫我别告诉别人。所以,在火车上的六天五夜里,我一直没饿着肚皮。


闷罐车是专门用于装载货物的车厢,没有保温和减震材料,车内噪声就显得特别大,我趟在稻草铺上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子都觉得有点冷了,直打寒颤。吴学仁班长才给我们讲,火车己翻过秦岭出四川了,马上就到西安了。列车轰隆轰隆继续北上,伴随着寒风,飞扬的雪花钻进火车车厢,吹的呼呼呼响,车厢温度渐渐地下降,时间一长,坐着不动,手脚就冰冷,大伙们时不时地站起来走动走动,弯弯腰活动活动筋骨才能暖解过来。蒸气火车机头,排出的煤烟和煤灰还要窜进车厢来,引发着新兵们阵阵咳嗽。闷罐车开的不快,还不时地停下来给客车、货车让道。为此,接兵部队首长询讯西安、郑州铁路局军代表值班人员,均被告知,军列的级别很低。遇上快车、绿皮车、货车都要“礼让三分“。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一3小时。无奈,这辆满载着新兵的军列,在“逢站必停,逢车必让“中继续行驶北上。

这列闷罐军列途径宝成线成都平原,翻越秦岭大巴山向着北方行驶。驶达目的地—内蒙古乌兰察布。

悠悠岁月,难忘的知青生活,将永远铭记在我们这一辈的记忆里。《悠悠岁月》是广大知识青年,在那个激情燃烧岁月里的历史缩影,在广阔天地,献出了青春和艰辛,从那时起,就注定我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人生拥有共同的经历,我们这一辈是共和国的脊梁。她将让世人永远记住这个光荣而崇高的名字—“知青”。


文章与图片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青春回忆文章(422篇)

精选后知青时代文章(252篇)

精选知青关注文章(335篇)

精选知青影视、纪录片(200余部)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