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知青岁月——苦乐交织的往事

我的知青故事吴景勤

时光无情,不经意间,当年知青的我,已进入人生斜阳。那段岁月往事封尘的幕布,拉开一层,就有一个故事。原想将这些故事记述为"我的知青趣事"。说是趣事,却又似是而非,非常年代非常事,亦泣亦喜,苦乐交织。正所谓:几分诙谐,几分回味,几分庄严,几分感慨,笑中有泪,乐中有悲,个中滋味唯有知青自知。

一、 一顶军帽

这张斑驳的照片是五十一年前,我去农村插队时的留影。头上戴的那顶棉军帽,是转业军人的舅舅,送给我去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的珍贵礼物。插队临行前,我特意戴着这顶军帽到照相馆拍了这张"摩登"照。

记得我到农村插队离开家里的前几天,刚从部队转业的舅舅,听说我要去农村插队,送给我一顶军帽一一最时髦的"雷锋帽",我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你可不要小觑这顶军帽,当年不知迷倒多少"插兄"!那时,能得到一顶军帽或一件军装是青年们的时尚梦想,绝不亚于现在年轻人得到一部苹果手机。 


得到这顶军帽,我骄傲珍爱虔诚至极,我戴着这顶军帽走在大街上,从内心到外形,悠然焕发着难以形容的神气。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路人都惊叹羡慕不已。走到学校,同学们纷纷把我包围起来,有盯住看的,有询问哪里弄来的,有用手轻轻抚摸的,有的干脆摘下我的帽子,扣在自己头上,自我欣赏一番。


弟弟多次央求我,给他戴戴军帽,我只给他戴了几十分钟,让他过过隐,马上拿回来,生怕他会弄脏帽子,我从早到晚都戴着军帽,甚至连晚上也不舍得摘下来,一直戴着它睡觉。 


然而就在我来到扬家山插队一个星期后,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令我十分沮丧的事情。 

那天傍晚我到村头的厕所如厕,刚刚蹲下,突然听到后背头顶呼的一声响,我先是一愣,当反应过来时,发现头上的军帽早已不翼而飞了。原来厕所的土墙只有半截,小偷从后面矮墙上伸手将我的军帽抢走。我本能地手提裤子冲出厕所,可是盗帽人早已跑进厕所后面的树林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丢了心爱的军帽,我痛心疾首,好长时间心里总摆脱不了沮丧的阴影,只要一想起那顶军帽,心中就隐隐难受。 


斗转星移,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那顶军帽虽然被人抢走了,但它给我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也该满足。军帽被人抢走,权当赠送!当年的稀缺物奢侈品不可独占,与他人分享,给人带去快乐,也不失为一种善举。 

二、一幅对联

我们知青领队是一位严肃认真的原公安局长。一天晩上,他把我叫去,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春节快到了,这是我们知青在农村过的第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你好好动动脑筋,写一幅革命对联,贴在厨房门口,内容要有新意与知青烧饭相关。 

这可给我出了一道天大的难题。在那读书无用的年代,却将一项最须读书方能为之的任务,交给了才疏学浅、辞穷句贫的我,勉为其难啊!我感到压力比挑二百斤担子还要重。 


为了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夜,我坐在昏暗的油灯下,苦思冥想。开始想写毛主席语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想想这条语录巳广泛应用,而且又不是自己创作的。直到午夜二点多钟,又拼凑出了二句:"我为革命下厨房,广阔天地任飞翔"。再想想,又感觉不新颖,太直白。下半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绞尽脑汁又想出了二句,生怕忘了,赶紧爬起来,将腹稿写在纸上:上联是:我为革命来烧火,下联:斗私批修火烧我,横批还没想好,就睡着了。 


("斗私批修"是“文革”初期最时髦的政治口号。"私"是指私心,"修"为修正主义。就是要与私心作斗争,批判修正主义。) 


第二天烧早饭时,学姐在灶台掌勺,我在添柴加火,突然我大叫一声:加油!把学姐吓了一跳。原来看到学姐炒菜往锅里加油,我突发联想,横批有了:"知青加油"!一语双关:烧菜多放油,革命要加油!自我感觉良好,赶紧去向领队汇报,得到了领队的首肯,随即拿来笔墨,用毛笔书写好,张贴在厨房门框上。 


对联贴出之后,除了自鸣得意外,也未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村民们对知青厨房门口贴不贴对联、贴什么对联,压根就没有丝毫兴趣,自然也不会表示关注。


不过春节前,县知青办主任到知青队看望我们,中午到厨房用餐时,看到这幅对联倒十分欣赏,还将它记在笔记本上。后来在一次全县知青工作会上,他还提起这幅对联,并且夸赞了一番。会后一些知青队纷纷仿效,在厨房里也贴上了这幅"红极"一时的革命对联。 


现在想起来,当年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这样一幅 全无格律的"对联",竟然也敢堂而皇之地张贴于大众广庭之下。 


再后来,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何时,厨房门口的那幅对联,被风雨吹刷得无影无踪了。但是这幅对联是自己搜肠刮肚想出来的,而且是平生创作的第一幅"对联",自以为是,一直难以忘怀,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

三.一次有趣的壕笼捕鱼

下乡集体插队二个月后,我们14位知青,一人一户分别到几个村庄的贫下中农家里,体验生活,培养感情,接受再教育,时间半年。我被分到梅峰山脚下的横上村。这个只有二十来户的小村庄,是有名的“邮票村”。为什么叫“邮票村”呢?因为村里一个强劳力每天10个工分,收入只有8分钱。而那个年代,中国所有的邮票都是8分钱。 


横上虽穷,但山清水秀,我刚走进村庄,就感到山村泥土的气息和着草木的芬芳沁人心脾,令人沉醉。对于我来说,那段知青岁月的纯淨和醇厚,无疑首先来自这些山村的地气。 

我被分配到名叫刘吉生的贫农家裡。他年近半百,我叫他吉叔。标准的贫下中农形象,忠厚老实,纯朴善良,心灵手巧,是编制篾器的一把好手。他用竹篾编的簸箕、米筛、箩框十分精緻,但从不卖钱,谁要就送谁,村里家家户户的篾器都是他编送的。 


他告诉我,有一年村裡来了个瓦匠给人盖房子,他去当小工打了几十天下手,就偷著把瓦匠活也学会了,从此以后,村里不管那家屋子漏雨,吉叔随叫随到,义务帮助村民检漏。 


刚到横上,正值初夏,村里的夜晚,蚊虫特别多。吉叔用艾草编织了几条粗粗的艾绳,放在我睡觉的屋子中间,晚上将它点燃,满屋子艾烟滚滚,熏得蚊子无影无踪。 


吉叔家的门前有一条水沟,沟水是从山里流下来的,一直流入稻田。沟水淸潵见底,村民洗衣、洗菜、淘米都在这条水沟里。门前有一座小石桥,小桥从沟边伸出半截,各种鱼儿在小桥下游来游去,四处觅食。 


一天下午不出工,吉叔教我编壕笼,壕笼是当地人用竹篾编成的一种捕鱼工具,两端有口,一端为进口,一端为盖口,进口象喇叭形状,鱼只要进入喇叭口内,就出不来了。 


吉叔用篾刀将竹子拉开一寸宽的裂缝,顺著裂缝打通竹节,待竹子辟啪作响时,他像施了魔法一样,将四五米长的竹子一刀就滑到底,两边大小一致,十分神奇!然后再将大竹片一刀一刀的破成小条。 


破好竹条接着破篾。破篾是一项精工细活。先用篾刀将小竹条上的竹皮剖下一层,再将竹皮剖成青篾和黄篾条。 


吉叔一边示范,一边告诉我,破篾一定要保持推刀均匀用力,才能使破出来的竹篾厚薄粗细一样,否则容易折断,半途而废。 


破篾过程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发现竹篾厚薄不一时,马上要上下变化用刀的力度,厚了就向上用力,反之向下用力。这是一项关健技术,吉叔手把手地教我,后来经过好多天的反复琢磨和操练,我才初步掌握。 


破好竹篾开始编壕笼,编织过程相较于破篾要简单容易。吉叔手脚麻利,只用了不到二个小时就编好了一个硕大的壕笼。大功告成,吉叔对我说:明天带你用壕笼装鱼去。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穿上蓑衣戴上斗笠,顶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扛着锄头,背着壕笼,兴致勃勃地出门去捕鱼。 


我们来到一条小溪旁,选择了水流较急且溪面较窄处,用溪中的泥砂垒起一段小水坝。溪水湍急,筑起的水坝一下就被水冲垮了,前功尽弃。 


吉叔告诉我,要用草皮才能筑牢小水坝。他带我来到一处山坡上,选择茂密的青草,用锄头将青草连根和泥土一起挖起一大块草皮,他接连挖了十多块大草皮。 


我帮助将草皮搬到小溪中,用它筑好了一段水坝,坝中间留有一个缺口,将豪笼喇叭口向着下游,稳固地安放在水坝缺口中。 

春雨淅沥,春雷轰隆,戏水的鱼儿,听到雷声和水流声,摇头摆尾摆奋力逆流而上,一路产卵,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钻进了我们的壕笼里,只要一钻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过了一会,我们将壕笼取出往草地上一倒,五六条小鱼“啪啪啪”活蹦乱跳,我兴奋不已。 


取完鱼,又将壕笼放回原处。吉叔拿出烟袋,悠闲地抽起旱烟,我坐在草地上全神贯注地盯着壕笼。一袋烟的功夫过后,我们又将壕笼拿起,这次竟然装到了一条半斤多重的鲶鱼。 


就这样守笼待鱼,每隔一段时间取一次壕笼,每次都有收获,中午时分,竟然捕到好几斤鱼。我们満载而归,高兴地回家烧鱼吃午饭了。 


用壕笼捕获的鱼大多是鲫鱼、 参(can)鱼、土鲶、黄牙头。 

有一种沙鳅鱼较特别,似泥鳅而非泥鳅,长一寸左右,身上有浅花纹,通体浑圆细长,状如钢条。肉质鲜美细嫩,骨少且细短,容易剔除,没有鱼刺在喉之虞。是我吃过最鲜的鱼,可惜,自从离开吉叔家后,再没有享此口福。 


在吉叔和村民眼里,用壕笼捕鱼,属于雕虫小技。而我却感到十分有趣,其乐无穷,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青春回忆文章(422篇)

精选后知青时代文章(252篇)

精选知青关注文章(335篇)

精选知青影视、纪录片(200余部)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