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党员蒋美华事迹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知青50年 Author 贾宏图
1970年1月13日,对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山河农场的知青蒋美华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本应休息的她,突然听到远方传来呼喊:“修配厂着火了,快来救火啊!”于是蒋美华立刻跟着大伙跑向火场。
受伤前的蒋美华
《没有墓碑的青春》
火凤凰
那是我心中一尊永恒的雕像——
烈火熊熊,冲天而起。一位女青年,顶天立地,用双手撑起塌落的房架,她的头发、双手和房架一起燃烧。她挺拔如山,像女神一样圣洁。她光亮如炬,像灯塔一样照亮天际。
她没有死,比死更艰难地活着。她活得很顽强,活得也很精彩。她让美丽的女人羡慕,她让刚强的男人敬重。
她叫蒋美华,当年黑龙江省山河农场的救火女英雄,现在是上海的下岗女职工。她在上海闸北区永兴路一栋住宅的七楼接受了我的采访。假发和墨镜掩盖了她往日的伤痕,我握到她没有手指干枯冰冷的手掌,却感到她内心的火热。屋里很干净也很宁静,有一只白色的猫和棕色的狗陪着她,那是她从街上捡来的流浪动物。谈话中间,她的儿子回来,那个英俊的小伙子刘佳为我阴冷的心里投下一缕阳光。说起自己的过去,美华很平淡,尽管那是惊心动魄的故事。
1970年1月13日,蒋美华兜里揣着两周的病假条在宿舍扒麻杆。她刚在场部医院做完急性阑尾炎手术,本来是要休息的,她顽强地要求了一个干轻活的机会。突然传来呼喊:“修配厂着火了,快救火呀!”蒋美华立刻跟着大伙向火场跑去,排长朱金彩说,你刀口还没好,不能去!可她还是毫不迟疑地跑去了。修配厂里烟火弥漫,大家不顾一切地冲进去,里面装着六台正在冬修的拖拉机和上千件零件,他们非要抢出来,因为那是国家的财产!蒋美华冲到火里,搬起一个几十斤重的大齿轮就跑出来,接着又一次次地冲进去往外抱零件。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时,天棚全着火了,着了火的锯末子直往下淌。她和大家一起推最后的两台拖拉机。这时突然一声巨响,天棚坍了下来,整个厂房一片火海。一根火龙般的棚楞带着烧断的棚板一头搭在拖拉机上,一头压在蒋美华的肩上。“快出来!快向外面跑!”这时现场的领导干部发出了命令。蒋美华只要推掉身上着火的棚楞,就可跑出。千钧一发之际,正有几个战友从她搭起的空隙下钻出,她一咬牙,挺起胸,用双手把熊熊燃烧的棚楞高高举起!烈火在她沾满机油的手上和头上着了起来,火吞噬着她的头发和肌肉,烧得吱吱直响……大概只有几秒钟,二十多个战友们跑出来了,蒋美华昏倒在火海里。
这场火灾使鸡西青年李国华壮烈牺牲,蒋美华和另外两个战友严重烧伤。她的烧伤面积达到35%,大部分是三度烧伤,而且都集中在头部、脸部和双手,头发都被烧光了,后脑烧得露出了骨头,耳朵、鼻子、眼皮、下巴有的烧掉了,有的烧得不成样子!来探望她的上海知青办的同志,看到她血肉模糊的身体和魔鬼似的形象,当场昏倒了。在这场灾难中,一个年轻女子最宝贵的美丽全部毁掉了。如果她就此死去,她的悲剧也就结束了,可是她还顽强地活着,将迎接漫长的悲剧人生!那一天,山河农场大雪纷飞,苍天也在为这个美丽坚强的姑娘落泪呀!
234次列车拉着生命垂危的蒋美华向齐齐哈尔奔去,她高烧40度,血压测不出来,已陷于深度休克。省里派来最好的专家,调来最好的药品,经过五天的抢救,她终于从昏迷中醒来。为了防止感染,医护人员为她摘去烧伤面的焦痂,再用盐水擦洗疮面,贴上油纱布,第二天再把沾满浓血的纱布扯下来……每换一次就承受一次“酷刑”,她忍受着,极痛苦时她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她大声地唱《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这是那个时代唯一可以战胜痛苦的办法!
更难忍受的是植皮,要把旧伤面全部清除,露出鲜肉面,再从自身的大腿上、小腿上取下皮肉贴在旧伤面上。在齐齐哈尔住院的一个月她做了六次植皮手术,回到上海瑞金医院又接受了十六次植皮和整容手术,全身取皮三十多处。同时医院还为她做了双手的截指手术。如果说,肉体的巨大痛苦是对她严峻的考验,那精神的打击是更残酷的考验。她从休克中醒来,透过眼缝看到自己的手烧得漆黑,十个手指像鸡爪一样。她从摆在床前的毛主席像的玻璃镜里看到了自己的脸,把自己吓了一大跳。头肿得和肩一样宽,脸上血肉模糊,没有了鼻子,眼睛只剩一条缝,头上连一根头发也没有。泪水立刻蒙上了她的双眼,她在心中呼喊:“我才二十一岁啊,今后,我可怎么活呀!”这样的打击会让再坚强的人也痛不欲生。
瑞金医院不仅有世界一流治疗烧伤的技术,还有最好的心理医疗办法。这一天,已经康复的上钢三厂的工人邱财康来到了蒋美华的床前。
1958年9月钢铁战士邱财康在瑞金医院
这家医院就是因为救活烧伤面积达90%的这个钢铁工人而闻名全世界的。他对美华说,你看我截掉了左臂,右手只剩下三个指头,还工作生活得很好!你这么年轻,双手都有,还有什么不能学会的!美华笑了,她又做了一次手术,把没有手指的右掌的虎口处深割出一个豁口,正好能夹一支笔。她练习写字,练习拉窗帘、拿东西、夹着筷子吃饭。手掌被磨破了,流血了,她还坚持着,学会了许多“手艺”。当然最值得高兴的是,她用自己的新手给山河农场党委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高尚的追求,让一个坚强的人更加高尚。蒋美华在住院期间,还担任着病房的学习小组长。她不能下地,让护理员推着她来到每一个病员的床前。一个被烧伤的小女孩儿,每到换药时又哭又闹,美华成了她的好朋友,每到换药都坐在她的身旁,给她讲故事说笑话。还有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因烧伤引起严重的败血症,急需烧伤病人身上的抗复血。美华让护士抽自己的血,可是医生不同意,她刚做完手术,体重还不到七十斤。她就写了一封献血申请书,她说,我的身体里有很多兄弟姐妹为我输的血,现在别人需要血了,我为什么不能给她们输!院方终于同意了,美华100毫升的抗复血救了那个孩子的命。不久,上海中山医院为抢救一位严重的败血症患者,因为没有抗复血,到瑞金医院求援,蒋美华又捐了200毫升的血。
蒋美华
也许这些事对于关键时刻为大家的安危把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的蒋美华来说,并不难做到。难以做到的是,如何面对社会,有尊严地坦然地生活下去。那天医院组织病人到剧场去看京剧《龙江颂》。正在看戏时,一位迟到的观众坐在她的身边,他一转头看见了美华,吓得惊叫起来,然后戏也没看就跑了。这件事,对美华的刺激太大了,她走出剧场,心在流血……她一夜无眠,泪水湿透了枕巾。她的坚强曾让她战胜无数难以想象的痛苦,难道就没有直面社会和人群的勇气吗!她的“丑陋”,不是她的耻辱,而是她的光荣!要想让社会接受自己,首先要自己接受自己。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最了解自己,还要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了解她的人都会敬重她、爱护她!想到这儿,她心上的阴云淡去了。第二天,她还没有起床,病房的党支部书记来找她谈心,在上海负责为她治疗的场领导和市知青办的领导都来看她。看着美华满面春风的样子,他们都笑了。
听说烧伤的蒋美华出院了,她家所在虹口区里弄的邻居都挤到街上看她,有人站在晾台上,有人挤在院口,人山人海的。美华走下出租车,摘下帽子,摘下口罩,摘下墨镜,微笑地看着关爱自己的亲人,她用没有手指的双手向大家招手。在场的许多人流泪了,有人为她鼓掌!她心里明白,总有一天要以自己的“真实面貌”面对社会,有了这第一次,就再也不用掩盖了。真诚和真实的美华,还像小的时候一样漂亮!她的邻居这样说,善良的人都会这么说。
已经毁容的姑娘的婚姻问题可能会面临极大的困难。然而,那是一个崇敬英雄的时代,蒋美华受伤之后,不乏追求者。一个插队的北京知青,给她写来充满深情的信,他说我要用我的心和健康的双手让你一辈子幸福!她和他见了面,他一米六八的身材,长得很帅,非常热情。这时美华却犹豫了,其实她心里很自卑。少女心中白马王子的形象早在她的心里消逝了,她要很现实地对待自己的婚姻问题。她一时难以判断他对自己是爱情还是同情,崇拜是不能代替爱恋的。她不能因为自己耽误和拖累一个善良的年轻人!农场局的领导很想成全这对年轻人,他们对他进行了“政审”,然后马上否定他们的爱情——那小伙子的父亲有历史问题,而且死在狱中。他们不能让自己培养的英雄因为找了一个出身不好的配偶而影响政治前途。那是一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美华听从了领导的意见,本来她就很犹豫。然而那个知青很坚定,那时他已经考上了哈尔滨的一所大学,他利用假期跑到了上海,住在了蒋美华家里,他要说服她接受自己。美华让弟弟天天陪着他玩,而自己躲着他。半个月后,那个青年流着眼泪走了,美华给他拿了100元钱做路费。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美华说不出是轻松,是惆怅,还是伤感。她悄悄擦去泪水,因为她知道还有无数的人生苦难在等着她,生活不相信眼泪。
入党,左一是当年的救火英雄蒋美华
在蒋美华和死神搏斗的黑暗中,她总能看到一线光亮,那就是北大荒的阳光。在昏迷中,那光亮越来越大,她又看到了阳光下北大荒广阔的田野和田边她住过的房子,于是生命之神又回到了她的身边。北大荒是蒋美华生命之所在。
1974年7月,她谢绝了上海的挽留和安置,又回到了朝思夜想的山河农场,她要用自己微弱的光和热为这片土地尽力,倾注自己的感恩之情。她被安排到宣传科搞通讯报道。一有时间她就下连队。场里专门安排一个人照顾她的生活,那时她吃一次饭要两个小时,上厕所都要人帮忙。听说蒋美华回来了,又到了自己连队,大家身前身后围着她,连上厕所都有人跟着。为她帮忙的那位女同志不好意思让人看见她为美华擦拭,急忙拉着她出来了。美华很难过,她明白了,要想工作必须生活自理!她要靠自己的能力才能活得有尊严。为了解决吃饭太慢的问题,她又做了一次手术,把嘴割大了。她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从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学起,真是功到自然成,经过艰苦的锻炼,她的残手灵活了,她不仅吃喝拉撒睡全靠自己,而且学会了做饭、洗衣、打毛活、使用缝纫机、骑自行车,还学会了打乒乓球,打得还相当不错。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著名作家韩乃寅当年和美华坐对桌,也是新闻干事,他曾为美华写过许多报道,他回忆说:“美华是我见过的最坚强的人,当时她什么都能干,一点不比我们差,而且每天都活得很快乐!”
蒋美华在给大家上团课
荣誉是英雄的影子。蒋美华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和上海的媒体,她被请到各单位作报告,她为保护国家财产舍身忘死和伤残后顽强乐观生活的事迹,曾感动了一代人。1973年7月1日,她入了党。后来当选为省劳动模范、省知青标兵,担任省妇联委员。荣誉也是沉重的压力,美华努力干得比别人更好。她当过图书馆的管理员,当过场团委副书记、场妇联副主任,样样都干得精彩,让人佩服。1974年9月,农场推荐她上上海复旦大学,开始学校怕她生活不能自理不想要。省农场总局领导说,如果你们不要蒋美华,其他知青一个也不给!学校老师来到山河农场一看,被蒋美华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说:“她是活着的保尔!录取这样的学生,这是我们复旦的光荣!”
后来蒋美华真的成了复旦学生的榜样。多次大手术的麻醉让她记忆力受到损伤,她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预习和复习课程,为此她总是早起晚睡。开始她是班里记笔记最慢的人,后来成了班上笔记记得又快又全的人。那时学生经常下工厂和农村搞调查,每一次她都不甘人后。她是哲学系学生党支部的委员,也是哲学系的好学生。1977年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的蒋美华被分配到了上海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新的人生又开始了。
蒋美华在工作
蒋美华担任这个一千多人研究所的工会副主席,她是全所的大服务员,为职工权益、福利奔忙着,起早贪晚,任劳任怨,大到分房,小到送电影票,她都亲力亲为。她的真诚、热情、勤劳、公正感动了全所从所长到每一个工人。她关心大家,大家也真心关心她,所里的几个老大姐张罗着为她介绍对象。一个叫刘银宝的新疆返城老知青,被同事介绍给了美华。他1964年下乡,比美华大三岁,返城后在一家企业当警卫组长,现寄居在兄嫂家,困难很多。美华对他印象不错,觉得他人特别老实,长得很健壮,仪表堂堂的。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在意美华的伤残形象,慢声细语的一句话让美华流下了眼泪:“我什么也没有,但靠这双手,我会让你一辈子幸福!”
和银宝认识几个月后,正好赶上市里为美华解决了房子。他们结婚了,没办酒席,也没搞什么仪式。当时银宝的所有积蓄就是120元钱,还为父亲的去世花了70元。美华为他做了几套衣服,还花1500元,买了一套当时最好的家具装饰新房,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她和所有贤惠的妻子一样,尽最大的努力让丈夫在外面体面、在家里幸福。1982年7月,健康聪明的儿子降生了,她感到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幸福。他们以儿子为圆心,匆忙地旋转着,日子过得又快乐又充实。孩子逐渐大了,上学了,家里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了。家家都有难唱曲,日子还要过下去。
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蒋美华所在的研究所也在改制中衰落下去。1993年,美华工作的情报资料室撤销了,她和室里的人都下了岗,当时她只有每月300元的收入。老刘是指望不上了,他所在企业也不景气,他身体不好,经常住医院。她要供养儿子考重点高中,每年的补课费就要上千元。对于家庭她还要承担责任,作为家中的长女,母亲去世了,她还赡养着重病卧床的父亲。返城弟弟因精神病长期住院,她还要抚养因父母离异无人照顾的小侄儿,还有在上海借读的妹妹的孩子、丈夫兄弟的孩子也吃住在她家里,她还要管……负担,沉重的负担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上。她真的很难。自家的事就够多了,别人的事可以不管,但是心地善良的美华就是“破车好揽载”,别说是亲人她想帮助,就是街上的流浪猫和狗她也抱回家,不忍心让它们受苦!
从自己热爱的岗位走下来,到社会上自己去寻找工作,对她来说是十分痛苦的,走出研究所大院子那天,她忍不住落泪了,甚至比自己当年被火烧伤都痛苦。过去组织和单位给了她很多的关爱,她对他们有着深深的依赖,现在一切都要靠自己了,她的心空落落的。但她没有退缩也没有报怨,因为她曾是英雄,英雄是永远不能气短的!美华找到一家经营窗帘的商店推荐自己,她说我能给你们加工窗帘和沙发套、钢琴套。老板娘看着她伤残的双手,不敢相信。美华说,我先给你们做几件看看。结果她的手工制品件件都精美得像艺术品一样,她使用缝纫机的工夫是一流的。从此她的家成了这家商店的加工厂,顾客需要什么她都加工,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来急活了,她觉都不睡了,一直干到天亮。天亮时分,他叫醒儿子去上学,然后自己给商店送货,她抬头看见那太阳是暖洋洋的。
一年半后,当年做过多次手术的眼睛又犯病了,什么也看不清了,美华只好放弃了这项生意。在黑暗中,她还在寻找太阳,一切从头再来。她看到附近的虬江市场十分红火,她又有了新的追求。每天早上5点起床,儿子到早市上抢摊,帮助她把货摆好,再去上学,放了学后再帮母亲收摊。在那几平方米的地界,她开始卖保暖鞋,从外地贩进800双长毛绒套鞋塞满了屋子,她每天早上和儿子从六楼把鞋箱子搬下来,再一箱箱地送到摊上,一双双卖出去,虽然赚头不多,但还是有了生计。
可惜整顿市容中她的摊被取消了,她又从头再来!租借铁皮房当商亭,卖纽扣和各种小百货,也卖过鲜花。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严寒,她总是早出摊晚收摊。冬天那铁皮房就像冰窖,她手上脸上的伤疤疼痛难忍;夏天那铁皮房又像蒸笼,移植手术后没有汗腺的脸上头上更是胀得难受,她只有忍耐,而且还要笑对每一个顾客。刚开业时,一些人看着她的样子都避而远之。但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她。因为她专做大店不做、小店又不愿意做的小生意,群众需要的东西利再小,她也给单独上货。对于贫困的老人她都是免费赠送。她的那间铁皮的商亭如磁石一样吸引人,美华又有了自己的“单位”,自己为社会服务的新岗位。
英雄毕竟还是英雄,蒋美华在新的岗位上又被评为区的“十佳”人物、“三八”红旗手、残疾人劳动模范。区里的《闸北报》以“身残志更坚自强创新业”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称赞其“面对艰难的生活道路,一个当年的救火英雄、特等伤残者,没有屈服,没有消沉,以顽强的毅力自强自立,又走上了新的岗位”。闸北电视台也专题报道她。这时许多敬重她的人才知道,当年她是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烧伤的英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个被遗忘的英雄,再次成为英雄。
在美华最困难的时候,许多人向她伸出了热情的手。街道办事处以最低的价格把房子租借给她,儿子学校的老师请她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他们把复习班安排在她家里,这样她儿子可以少交学费。许多当年的知青战友来看她,每次都给她留下三百五百的。一个姓卢的老太太是美华家的老邻居,当年她每次有病都是美华两口子伺候她。听说美华的儿子要上大学了,她送来三万元钱,她说:“如果我没病没灾,这钱就算我送你们了。如果我有病有灾,要用钱,你们再还我。”……
让美华特别不能忘记的是,老战友聂卫平和山河农场对自己的帮助。美华拿出1991年8月16日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的一封信给我看。当年在山河农场,聂卫平就是她的好朋友,她受伤后,他已调回北京成了“棋圣”,满脑子装着棋坛风云的老聂并没忘记美华。每次到上海,无论是参赛还是路过,总要看看她,那次从云南回来给她带来一条漂亮的丝巾和许多好玩的小工艺品。1989年时,美华上班较远,每天要挤公共汽车,有几次把她的假发都挤掉了,让自己的伤残暴露,那是很尴尬的事,美华心里很难受,她给上海的领导写信,要求给她调换一间离单位近的房子。领导批给了房管部门,又批转到了她所在的研究所。因为地价的差异,换房需要给原住户二万四千元的补贴。研究所只能拿一半,那一万两千元还没有着落,正好聂卫平来上海看望美华,他说,我给黑龙江省的领导写信,那封信他写给了当时的省长邵奇惠。后来办公厅来信说,邵省长已在聂卫平的信上作了批示,他说蒋美华的事迹很感人,对于她现在的困难,我们应该给必要的帮助。他责成农场局和山河农场解决。后来她接到了这封信,几天后农场派专人给她送来一万两千元。美华把那封信还珍藏着。
初春的阳光,把美华家的小屋照得通亮。她说,现在的日子好过多了。儿子当年争气地考上了区里的重点高级中学,后来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上海大学,去年已从通讯工程专业毕业,正等着分配工作。现在美华已正式从单位退休,退休金加特等伤残的补贴,每月能有3300元的收入,如果儿子再上了班,她家的日子没问题。说着美华笑了,她很爱笑,笑起来很美。
美华从柜子里找出许多老照片给我看,她当年眉目清秀,真是个很漂亮的姑娘。她还保留着受伤之后自己毁容的照片,两张照片对比,我的心灵都在震颤。为了六台拖拉机和一千个零件,付出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和几个女孩子的美丽人生!只是蒋美华的治疗费用就大大超过了那些拖拉机和零件的价值。往事不堪回首。在以人为本的现在再不该发生这样的悲剧了。但我仍然尊敬蒋美华为英雄,因为她在烈火熊熊的关键时刻的挺身一举,表现出一种伟大的精神,那是一个弱女子敢于担当的精神,她和刘胡兰、赵一曼等女英雄一样让人永远敬重。当然我也想,她那时的壮举只是因为想到了领袖的教导和其他英雄的事迹吗?我以为这也和她的心地善良和从小就敢担当是分不开的,还因为她有强烈的责任心,又很勇敢。蒋美华的英雄行为还特别表现在她受伤后在苦难人生中的顽强不屈和自立自强,这是比一死了之更艰难的历程。
美华把我送到出租车上,那街上车水马龙,我回望她在小街上的单薄身影显得那样高大——因为她是我们心中永恒的“火凤凰”。
来源:知青博物馆、知青50年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