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与帮助知青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涵义。
“空巢”一说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凄凉、孤单、无助。
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老人的空虚、寂寞的心情与状态。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
一、知青老人“空巢”概况
1979年,我国实行每一个新婚家庭只准生一个子女的“独生子女”政策。
恰巧,这段时期是1000多万知青返城,结婚生子的集中期。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国城镇青少年有2700万之多,其中上山下乡有1730万,占同龄青年的64.1%。占三分之二。
按这个比例来类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独生子女家庭应该占到三分之二左右,此比例只是保守算法,因为在城市工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在部队当兵,上学的同龄青年人,因条件较优裕,工作稳定,收入相对较高,结婚早,赶上生育“二胎”的末班车。
知青由于经历了上山下乡的波折,受经济物质条件限制,结婚生子较迟,恰巧赶上1979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据了解,知青中独生子女家庭占知青家庭的98%左右。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上半期结婚生子的知青家庭约占同期独生子女家庭的80%左右。后知青时代,知青空巢的机率大为增加。
2015年《共识网》刊登“漫步人生”一篇文章,具体的阐述了关于知青养老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并说:在全国六十至七十岁的退休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知青,养老金很低,是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弱势群体。呼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和养老政策,增设养老服务设施机构,解决知青的养老困境。
2011年0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今天上午公布了本市老年人生活方式和质量评价调查报告;目前,60-69岁老年人多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随着子女置业成家、父母退休,两代人均步入人生新的阶段。一些家庭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善,子女另择户居住。同时,不少父母也希望拥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主动选择分开居住。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比重,与50-59岁中老年相比陡然下降,从逾八成减少到六成。而空巢老人家庭比重上升逾两成,达到38.9%。
而60岁-69岁老人中,近70%是知青。空巢老人比重近四成。因“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社会家庭结构迅速呈现“421”模式,既4个老人,2个年轻人,1个幼子。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许多子女买房与父母分房择居。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独生子女的父母与上一辈与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他们的重任。大约二十年后,待第三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有可能面临的是一对夫妇上面有12位老人。别说养活,恐怕连见孩子一面都成了奢望。
就目前而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值取向和开放的现代社会里,竞争又赋予了人们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极端追求个人利益,促使亲情淡化,自私冷漠。客观上导致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照料的能力越来越脆弱,家庭养老功能日益萎缩。老人“空巢”现象日趋严重。养老现状令人堪忧。
以下是几组关于社会“空巢”老人的数据;
2015年05月13日,《北京晚报》刊登《2015家庭发展报告: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一半》的文章,透露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报告;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2人、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同时,家庭类型多样化,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在儿童照料、教育方面,父亲的角色发挥不足。在养老方面,老年人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对社会服务需求较大。
据了解,本次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市、区)、321个县(市、区)、1624个村(居)的32494个家庭,人口184439人。
家庭小型化,人口以2人或3人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其中,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3.56人,城镇家庭平均规模为3.07人;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02人,其中,城镇家庭户平均规模为2.84人;户平均规模仅有2.72人,其中,城镇户平均规模为2.63人。
家庭人口数量和户人口数量均以2人和3人为主。家庭规模中,2人和3人家庭分别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1.9%和31.7%;4人和5人家庭位列其后,分别占21.0%和11.5%;1人家庭居第五位,占6.4%,6人家庭居第六位,占5.3%,7人及以上家庭占2.2%。调查结果显示,2至3人的小型家庭已成为家庭主流,4至6人的家庭比例低于小型家庭,单人居住的情况也占一定比例。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老年人日常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养老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健康医疗方面,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较大。老年人接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比重很低。
2012年8月24日,在北师大举行的第八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指出,全国有4748万丧偶老人,6200万空巢老人,二者均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在此次论坛上,他对中国老年人口现状与变化作出深入解读,并援引公开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解释了我国老年人口状况的许多重大问题。
他指出,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全国老年人70.5%有配偶,这是历次普查里面有配偶率最高的,相应丧偶的大概占到27%左右。其中,丧偶老人的人数约4748万,其中女性占70.4%。女性当中有37%是丧偶的,比2000年下降了一些,当时42%是女性老年人丧偶,所以整体上这个比例还是出现了变化。而将近4800万丧偶老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
据杜鹏估计,全国大约6200万空巢老人,占我们老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国大约有1824万的老年人生活在单身空巢家庭里面。生活在2人户里面,有4千多万的空巢家庭。
2012年08月29日《每日新报》《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70% 空巢老人面临养老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老人1.78亿,占总人口的13.3%。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3171万人,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70%。
2014年6月,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据北京老龄办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老年人口明年将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则会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
宁波老龄办调查表明,宁波空巢老人家庭已占老年人家庭的35%,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0%以上。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2014年6月22日,《央视财经频道》报道: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
▲2002年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而这个年龄段的老年夫妇中11.4%是空巢家庭。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户占老人总数的27%左右,也就是说,四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老年户生活在空巢家庭中。而乡镇的这个数据则比城市高,城镇合计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户是空巢家庭。
时隔10年,2012年据调查,全国空巢家庭老人占独生子女家庭60%左右。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一去不复返,现代家庭的小型化,必然造成大量“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由于工作、住房、代沟等种种原因,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在社会转型竞争剧烈的格局下,独生子女在照顾年老年衰的父母,还是去打拼事业的两难窘境下,通常是去工作挣钱,无力照顾老人,而且许多独生子女都在异乡工作。造成普遍的家庭空巢现象。以致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低谷困难阶段。
▲2003年3月公布的北京市空巢老年人家庭调研究情况(截止2002年底)表明,北京市约有近120万户老年家庭,其中,空巢家庭竟然高达45万户,占全市老年人家庭总数的38%。也就是说将近四成的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特别是在中关村地区,由于学院和研究机构较为集中,文化层次较高,空巢现象也相对明显,据统计中关村地区的老年知识分子的空巢家庭率接近70%,且逐渐向低龄化发展。
时空跨过12载,北京市老年家庭空巢率也达到50%左右。这在全国还是低的,因为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及首都,独生子女留在北京工作的比例较大。
▲天津社科院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区的老年家庭的空巢率为55.06%,独居老人比例为49.2%,并观察到空巢老人的丧偶率明显高于非空巢家庭。
▲2011年0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今天上午公布了本市老年人生活方式和质量评价调查报告。85.1%的受访老人月收入在1000-3000元;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60-69岁空巢老人比重近四成。
上海市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有250万,占人口总数的18.7%,老年人口的比例居全国之首。其中,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超过40%。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数据表示:全国60岁以上空巢老人,城市达50%左右;农村达到75%-80%。
二、知青“空巢”老人的家庭窘境
全国老年家庭的空巢现象很普遍,但是知青老年空巢现象更为普遍与严酷,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衰患病的机率越来越高,孤独、无助、恐惧的阴影在向我们逼近,最近屡屡传出老人在家中猝死而无人救护,甚至数日或十几日尸体发臭,才被人发现的惨剧。令人唏嘘叹息,痛心疾首。
我也是一个空巢知青老人,我与妻子〔知青〕都已是65岁老人,女儿远在美国,我们俩人相依为命,都患有心脏病,曾有凌晨发作,无人救助的可怕事情发生。险丧性命,所以对我们的未来抱有诚恐诚惶的畏惧心理。我也密切关注知青老人空巢状况,呼吁政府与知青团体关心养老事业。了解我周围熟悉的知青空巢老人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扬州有一位男知青出身贫寒,与我一道下放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他身患肺结核, 内风湿病,终身未娶,孑然一身,孤寡老人,长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也无钱到医院治疗护理,扬州仅有一家公办福利老人院远在郊区,床位早滿,排队在10年后才能轮到,而且不收失能老人。这位知青只能孤身躺在家中死拖活捱,仅靠社区隔三叉五送顿饭,一顿饭要吃一、二天,知青也组织起来,常去送饭护理,但这都是“浮云”,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能给予长期有保障的治疗护理和生活照应,这才是“王道”。而且这“王道”只能,也应该由社区“布施”。2013年这位长期臥床患病的知青死在家里被人发现,是知青和社区派人把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火化后骨灰无人要,也无人安葬,社区要知青把骨灰带走。这个“三无”知青老人最后无依无靠终结生命的凄惨境遇,是社会的缺失和耻辱。
还有一女知青许××。也是与我下放在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与我在一个连队,女儿在日本工作,这一对空巢老人退休金不高,生活艰苦,无钱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保健护理,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后相继中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女儿回来陪伴护理照顾一段时间后也回去了,后来知青自发组织爱心小组,轮流帮助他们买菜、烧饭,洗澡,洗脚,料理家务。扬州电视台还专门作爱心互助专题报道表扬。
与我一起下放的扬州知青符××夫妇,妻子不到50岁患乳腺癌死亡,男知青在中学当教师,退休后,退休金有四千多元,儿子大学毕业,在西安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不幸符增林65岁患肌肉萎缩症(渐冻人症),后期瘫痪在床,呼吸靠呼吸机,大小便失禁,每个月需要服7000元进口药,花费呼吸机费用7000元,只能报销一半医药费用。儿子远在西安工作。请假回家服侍照顾父亲,但不可能长期请假在家服侍病人,全天候护理工很难找,而且雇用工资高,儿子无奈,只有将瘫痪在床,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父亲,用担架抬上火车,带到千里之外的西安,安置在身旁,一边工作,一边照应父亲。2015年初符增林不幸逝世。
2014年11月24日《网际传媒》刋登一篇令人瞠目结舌的文章《空巢老人去世1周无人知晓,遭10条宠物狗啃光》蚌埠市发生一起惨剧,蚌埠市国强路一幢居民楼顶层一名返城老知青,60多岁的空巢老人王师傅独自猝死在家里,一周后才被邻居发现。据了解,老人有两名女儿,但都不在身边,老人嗜好养犬,家里养了近十条狗。老人早年离婚,两个女儿已出嫁,一人在外地,一人住在蚌埠当地,老人独居。猝死后,无人喂养群狗,群狗分食啃咬主人尸体,领居数日不见王老伯遛狗,室内灯白天也亮着,群狗狂叫,散发臭味,领居报警后,派出所派人打开房门。眼前惨相令所有在场人惊骇咋舌。滿屋散发着浓郁的腥臭味,老人尸体已被10条狗撕咬得肠流滿地,支离破碎,鲜血四溅。
三、“空巢”老人心理危机的六种表现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先生认为空巢家庭有这么几种: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
前段时期,央视及地方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空巢》,主要讲述了三个生活水平不同,人生阅历迥异的空巢老人家庭,呈现“夜耿耿而不眠兮,魂茕茕而至晨”的寂寞情景,表现了空巢老人孤独痛苦,心神烦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夜不安席的情景。这三家空巢老人,有的“杯酒劝孤影”:有的“麻将搓更夜”;有的“凉月照无眠”;有的“萧笛伴苍步”的寂寞无奈的情景。
这是中国几千万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
由于许多知青老人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水平低下,缺少丰富的娱乐活动。现在大小城市、乡镇的广场、公园、路边,随处可见老年人扎堆打牌、赌麻将、下棋、听戏。
缺乏照顾、经济拮据、看病难,造成空巢老人巨大的心理压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身体机能不断减弱,离不开家人的关心、照顾。更何况患有疾病的老人就更加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这不仅给老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心理负担,还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老年阶段是疾病的高发期,有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使脑组织供血不足,脑功能减退,促使记忆力减退加重,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还有些疾病,如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常可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空巢老人拖入非常艰困的窘境。
总的说来,对于身体逐渐衰老染病的担忧、无助、恐惧。对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苦闷、孤独、无聊。是空巢老人遇到的最大问题。形成普遍的心理危机与思想障碍。
俗语道“子孙滿堂,含饴弄孙,天伦之乐”。独生子女家长,年轻时虽免去许多抚养子女的麻烦,年老后便显落出独生子女的短板。若独生子女在异地工作,人到老年,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许多人有过度适应期,难免有失落感,空巢老人尤其有惆怅失落感。时常唉叹,已经到人生晚年,被挤到社会的边缘群落。
有的知青空巢家庭,两老伴志趣习惯不同,各自行动,或打牌,或跳舞,或看书,或喝酒,两不干涉,独行独端。形单影只,有的是丧偶空巢老人,更是孤寂影单,孑然一身,孤苦伶仃,行动迟缓,随时会遇到危及生命或至伤至残的危险。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年轻是最大的人生优势,不再年轻,桑榆已晚。子女不在身边,体力远不如过去,常见的老年疾病染身,耳聋眼花,精力不济,就会有一种苍桑感,衰老感。
许多知青空巢老人年老体弱,身患多病,行动迟缓,时常跌跟头,有的患心血管病,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不能及时救护送到医院治疗,而耽搁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有许多空巢老人有过这种经历,在躺在床上无力照顾,心中始终有一种恐惧感,被一种恐慌的阴影笼罩着。
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是长期沉浸于抑郁状态里,无法自拔,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绝望沮丧悲伤,还有丧失兴趣、疲倦、焦虑、厌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等因素;脑力衰弱:空巢老人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肢体无力,困倦思睡。有时精神容易兴奋,不由自主地回忆和联想增多;情绪症状: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减弱,遇事容易激动。或烦躁易怒,对家里的人发脾气,易于伤感落泪;紧张性疼痛:常由紧张情绪引起,经常出现紧张性头痛。感到头重头胀;睡眠障碍:夜晚辗转难眠;多梦易醒。
许多知青空巢老人患有焦虑症或多或少有焦虑表现。例如:心慌、心悸、头痛、消化不良,胸闷气短、腹涨便秘等。意志行为变化:工作和学习明显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记忆力、注意力减退,思维反应变慢。疲惫不堪,精神不振,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不愿与人交谈,缺乏自信,敏感、多疑、固执,容易激怒、焦虑悲观。感到生活没有意思,唉声叹气,甚至反复出现“活着无意义,不如早点死”的想法和行为。有的有自卑自责,看轻自己,喜欢独处。
社会上知青“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问题多多,他们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子女们的关爱,更主要的是政府与社会的重视与关爱,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它已上升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给老人一个快乐,而不是孤独凄凉的晚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知青空巢老人个人的问题,它是关乎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是否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是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而知青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构成方面,特别是对知青“空巢老人”的关爱,应是建立和谐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应对措施与解决办法
中国空巢老人,特别是知青空巢老人的日渐增多,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主动应对。但远没有解决问题。社会民生问题,尤其是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进入养老阶段,矛盾凸现,社会养老欠债太多。
2006年7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谈到社会养老问题,呼吁归还国家对社会养老保障欠款,这件事国家财力完全可以做到,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封进在《一言难尽养老金》一文中谈到社会养老问题;国家承担的问题够不够,事实上政府的投入确实不太够,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养老金的补贴,只占财政支出的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联合国所要求的标准。
中国政府是大政府,有无所不包的巨大权力和巨大财力。政府是由纳税人供养,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解决当前中国社会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养老大事。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国民福利开支一般占本国政府总支出的1/2到2/3,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NP)的20%-30%。而相比之下中国2009年中央财政中的社保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分别为7.6%、2.7%、4.5%。中国整体国民福利水平与西方民主国家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政府的行政支出占到财政收入的20%,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两倍。与此同时,政府在民生支出方面则明显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医疗、教育、社保、就业支出占比仅有14.9%。相比之下,美国这一比例达到61%。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个物质短缺的社会,许多物资凭票证,计划供应。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物质丰富。是买方市场。但是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医疗服务资源却十分紧缺匮乏。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100位60岁以上老人,国家财政承担的公益养老福利院床位达到18至20張床位,非洲国家也达到12張床位。而我国物质条件较好的北京、上海、广州才达到6至7张。其它城市条件更差,有的地区几乎是空白。
据央视新闻频道报导信息:全国公益养老床位580万张,平均每100位老人1.5张床位。
江苏省是全国最富裕发达省之一,2014年4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制定的养老目标,要求到2020年,每100位老人达到4张床位,护理床位达到养老床位的50%以上,南京市规划2015年达到此目标,2020年达到每百位老人拥有5張床位的目标。这远远达不到非洲国家现有的养老福利水平。
中国的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覆盖面仅占老龄人口的56%。北京市老人排队等公办养老院床位,要等到几十年后,最久的要等到100年后,有的城市老人等公办老人福利院床位,己排到10年至20年后。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曾讲;“养老责任不能全靠政府。居家养老仍是养老的第一选择。必须积极调整社会政策,強化家庭养老功能,这可能比多增加多少养老投资,多建养老机构更有意义。当前既要強调政府在建立制度、完善体系、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应当承担责任。又要警惕政府责任放大。警惕社会和老年人对政府期望过高,防止出现福利冲动、福利依赖和福利过度的问题”。
2014年3月14日全国两会代表(部委官员)答记者问;“社会养老不能靠政府,要靠家庭”。
社会民生养方面,我国明显在物质、设施、资产方面投入不足,处于令人羞愧的后尘,然而个别政府官员还讲“警愓政府责任放大。警惕社会和老年人对政府期望过高,防止出现福利冲动、福利依赖和福利过度的问题”。
有的官员振振有词“社会养老不能靠政府,要靠家庭”。
请问“靠家庭”,独生子女在外工作,空巢老人靠谁照应?这是不负责任,失德、失信的官话。
认真妥善解决好社会民生问题,特别是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是体现着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以什么的制度、设施、人文关怀对待退出历史舞台的长者,反映这个社会和国家真正“以人为本”的历史态度。
养老机构不完善。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机构的发展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这也是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的一个客观原因。
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主要以国办为主,民办为辅。由政府包办的养老机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能,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且管理服务欠佳,缺乏内在动力,甚至成了权力腐败的滋生之地。近几年国办敬老院发生的负面新闻时有发生,由此可见一斑。
而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过高,绝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服务质量差,项目少,场所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目前对养老机构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政策支持乏力,法律制度建设滞后,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这些问题正是我国养老产业不能快速有效发展的根源。
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势必发生重大变化,机构养老势在必行。社会化养老让老年人得到专业性的服务,找回了集体的温暖,消解子女对父母无耐的牵挂,整合养老资源,解放潜在的生产力,让年轻人轻轻松松地去创业,去实现人生更有意义的价值。社会养老是和谐社会的情愫,绝不是政府与社会的负担,而且更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我们必须正视目前落后的养老结构,努力推动养老事业的变革,使养老机构经营和管理体制提升,机构运作模式不断创新,进而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果。要知道,精干、高效、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一旦进入良性循环机制,它对于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具有重要影响,是新的GDP增长点,这要远比以低水平重复建设、用钢筋水泥来拉动GDP实际得多,也有意义得多。我们的政府与社会应该从更深层次的层面,主动而积极地认识、研究、解决养老事业的发展问题。
针对城市空巢老人养老,特别是知青老人养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行业、物资,都呈供大于求态势。但是社会医疗、养老等少数行业,呈供不供求的紧张态势。许多城市三甲以上医院门诊排号要半夜排起,有的甚至前一天排号等就诊。检查彩超、CD、磁共振等项目要半天。前段时间央视报道西南某城市一大医院专家门诊号,“黄牛”炒到5000元一个。医院病床人滿为患,男女混住,走廟加床已经不鲜见,看病难,看病贵,群众反映强烈。而且这是50%的社会人员,在应该住院治疗,而没有住院治疗的情况下,出现的状况。
社会养老方面更是欠债累累,偌大的扬州只有一个公益养老院,而且是在城郊,老年人进公益养老院养老,比登天还难。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指出,目前养老服务总量不足,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17%—18%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12%—13%的水平。同时还存在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2014年,国家计生委负责人马旭曾在央视民生栏目中讲;中国养老产业,前景广阔,需要1000万服务人员。全国养老产业服务需求三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若国家在社会养老方面进行大幅度政策倾斜,一是可以解决供需矛盾特出,“久旱盼雨露”式社会养老需求,解决老百姓迫在眉睫的养老盼求与疾苦。二是可以解决社会就业矛盾。三是可以稳定逐年收回投资。2008年国家投放四万亿资金,银行增加信贷十几万亿。大部分都投入到西部高铁,高速公路,面子工程,如今,不但收不回投资,连偿还利息都成问题。
2011年08月,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16日在北京披露的数据;《中国老龄空巢化趋势明显,养老服务市场需求超3万亿》,中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巨大,仅大陆养老服务的需求就在3万亿元人民币以上,阎青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自律公约》发布会上称,目前中国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快速增加,有些地区民办养老机构的数量已超过政府办养老机构,成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截至2008年9月,中国在民政部或工商部门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有4141家,床位411723张,收养老年人237876人,床位使用率57.8%。
各地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而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
如以药物的消费来看,老年人口消费了市场总药物的25%。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尚未定型的背景下,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显然并不可行,但提高老年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此外,目前中国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从而增加社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而社区对老年人口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应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在老龄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医疗保障改革的趋势之一是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并有专门的资金保证。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显然并不可行,但提高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此外,社区对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应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等。具体表现在:定时为空巢老人做健康检查,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定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健康讲座。这些措施的实行将有效地避免延期诊断和突发疾病的发生。此外,社区服务中心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专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如免费发放健康杂志、免费发放健康食谱等。
目前能够享受到社区提供照料服务,政府买单的老年家庭数量极少。因此,政府应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状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知青空巢家庭获益,比如可以考虑将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知青老年空巢家庭纳入其中。政府也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免费服务的数量,以使社区免费照料服务确实有助于提升老年家庭的生活品质。
探索居家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据了解,绝大多数知青空巢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因此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的是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
一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社区养老服务制度,支持社会各界采取多种方式,兴建规范的社区老年公寓、养老院以及开展各类针对老人的服务等。对这些民办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政府部门要制定、落实好在用地、收费和税收等方面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二要推行“日托”养老服务模式老人白天在活动室自由活动,晚上就各自回家,使其既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又能满足老人和儿女的情感需要。
三要推广上门服务的知青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政府应尽快出台居家养老优惠政策,为知青空巢老人提供聊天、日常护理、陪医送药、保姆服务等家政服务,及时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
首先,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督促知青空巢老人的子女,在精神慰藉方面履行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多关心老人。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邻居,加入到为知青空巢老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空巢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增加与完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的建设。呼吁政府和社会力量关注和关爱,社区现有设施和场所也要充分利用,不能成为摆设。辖区内各单位的老年服务设施也应面向社会,提高利用率,尽可能地向所有老年人开放。
再次,社区要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动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较多知青空巢老人的需求,将更多的老人吸引到社区中来,社区也才能够取代单位成为知青空巢老人新的精神支柱与幸福
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了解社区知青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多多关心和探望他们,尤其要经常探望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常出门活动的知青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予以帮助。要特别关心独居的知青空巢老人。
上海知青、江西省返沪知青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杰提出这几年互助养老的提议,“大家都在摸索当中,有合住养老院,有合租的”。在他看来,退休知青群体养老金普遍不高,存在贫病现象,而且空巢家庭居多,互助养老会在未来几年成为一种趋势。
这不乏是一个好的设想与建议,知青老人在自愿,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集体住群住式宿舍,过老年集体化生活。特别是空巢老人可以克服“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的寂寥现象。
目前,全国各地建有许多知青中的成功人士建有知青农家乐,休闲中心,宾馆等设施。建议增加养老功能,配备救护医疗设施与医护人员,适当收费,略有盈余,保证正常运转,就如同过去插队知青组、农场、兵团连排班一样,过老年集体生活。过去大部分时间是劳动,现在则是休闲、娱乐、旅游、延年益寿,大家互相帮助,自娱自乐,欢度晚年。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釆取股份制式集资办知青养老院,不一定依赖知青“大款”,大家的事,大家办,选出有管理经验的知青或社会人士当总经理和管理人员,实行股份制,规范化管理。大家事,大家都认真用心,自筹自办的知青养老事业一定会成功。
克服自身空巢心理。所谓“人不可一日无事”,老年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交朋友,充实生活。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重要一员,把自己融入到了社会中,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好办法。一旦有了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知青空巢老人可以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作息时间表,按时间表起居,按时吃饭,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和保持好的心情继续生活。
改变自身认知观念。目前我国的家庭,尤其是城市的家庭是逐渐由大家庭转化为多元化的小家庭,家庭赡养功能是在逐渐弱化的,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有困难。自己所期望的欢聚一堂的场面,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也就给老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因此,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疗保健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知青空巢老人生活的不错选择。
王家林,江苏作协会员,1969年初,下放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1976年回城后在烟草专卖局工作,直至退休,担任江苏省烟草学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烟草》《东方烟草报》特约记者,高级经济师,曾在《人民日报》《瞭望》《经济日报》《文汇报》《法制日报》《中国物价》《记者文学》《记者写天下》《销售与市场》等几十种报刋杂志上刊登文章。 曾出版《睿智铸金叶》《红花绿叶》《悟游欧洲》《欧美行思》《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合作编写大学教材《消费心理学》论文曾作为范文,编入《商业写作》大学教材。
推荐阅读
知青失独家庭状况剖析及建议
有声纪实文学《老年悲歌》全部连载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