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天津塘沽铁路的火车相撞。
1890年,上海福州路。1891年,福建泉州中国家庭。
1892年,福建泉州女子学校。1893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师生。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1895年,爱立信与中国签约。1896年,官员一家合影。1897年,北京的菜市场。1898年,光绪邀请德国王子访问北京。1899,沙头角中英勘界。1900年,英军华勇营的士兵。1901年,北京,四位文人,一个饱读诗书的书香门第。中间的西方男人名为 W. A. P. 马丁。由于精通中国文化,他曾任清政府的国际法顾问,并于 1869-1895 年间,担任北京同文馆的主管。1902年,威海卫海滩上,华勇营的士兵正在进行比武。1903年,北京。这张照片的收藏者 Robert Henry Chandless,于 1900 年从纽约抵达上海加入英国的一家进出口公司,他自己在中国曾开办过皮革制作工厂。1904年,北京,教会女子寄宿学校。中国女性活动的空间位置从家庭到学校,从室内到室外,受教育权的获得被镜头记录,但20世纪初的女性仍然以集体而不是个人面貌呈现。1905年,湖北汉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桌子上摆放着的显微镜。1906年,福州,福建省城邮政局“大清邮差”的合影。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参赛汽车从北京出发。1908年,甘肃固原,王道台及他的幕僚、护卫。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台是位于巡抚、总督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1908年12月2日,小溥仪在太和殿即位。1909年,北京,京张铁路路工。 1910年,北京,清末新军将领合影。 1911年,北京,脚穿中式布靴、手执龙旗的新军军官与士兵。 1912年,福州,两名教徒。 1913年,一名留着长辫的男子。照片收藏者 Albert Kahn 是一名法国银行家。1908 年 11 月他周游世界,回国后想要设立一个地球映像资料馆(les Archives de la Planète)。他雇佣了一个由十几名摄影师组成的团队,该团队用那个年代最先进的彩色摄影技术。这些摄影师们拖着上百公斤的玻璃板,走访了 50 多个国家,一共拍了 72000 张彩色照片,183,000 米长的电影胶片和 4000 多张立体照片。 1914年,人物点不详。这张照片就像人类生活中存在状况的隐喻,没有命名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存在的。 1915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童子军。1915 年,英国陆军中将罗伯特·贝登堡发起的“童军运动”浪潮席卷到中国。运动主旨是培养少年们的冒险精神、团队合作、勇敢等品质,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提倡的宗旨不谋而合。 1916年,林徽因(右一)与表姐妹们身穿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合影。 1917年,直系军阀的首领冯国璋。他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在代理中华民国大总统任内,主张和平统一全国”。
1918 年,北洋政府军队前往海参崴进行武装护侨行动。前苏联官方据此称,中国是“干涉苏俄的14个帝国主义国家”之一。
1919年,湖南常德,一名和尚。 1920年,邓颖超(左二)和她的同学们。 1921年,潮州开元寺。 1922年12月13日,爱因斯坦抵达上海汇山码头。 1923年,上海,医院女护士合影。 1924年,辽宁奉天的大户人家。 1925年,上海,富裕人家在饭店里摆的宴席。 1926年,甘南,卓尼土司及家人。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是美国的探险家洛克。 1927年,军阀混战中的皖系部队。 1928年,京师大学堂生物系的教职工和学生们欢送外国教员回国留影纪念。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1929年,成都,四川军人。阿诺德·海姆/摄 1930年,北京,燕京大学学生。燕京大学成立之初,“那时的燕大一无可取……学生不到百人,教员中只有两位中国人。许多西方教员不合于大学教授条件”。 1931年,天津,南开大学棒球队。 1932年,江苏南通,学生合影。30年代的中国,相比于北京和天津,南方学校有更多传统韵味。 1933年,东北某地,准备迎战日军的中国士兵。 1934年,广东汕尾,嘉德女校第二届毕业生。 1935年,大连,一位神情庄严的信仰洋教的老人。 1936年,着长衫的民国文人。 1937年,一位国民军人。 1938年6月,为抵抗日军进攻,掘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黄泛区一片水泽,灾民成群结队逃难。 1939年,北京香山卧佛寺,拍照。 1940年,福建协和大学淘大俱乐部组织的一次郊游。照片的基调与抗日战争的国家危机氛围格格不入,但学生们的表情却前所未有的热烈激扬。 1941年,察南蔚县,道士合影。 1942年,画家齐白石与家人。海达·莫理循/摄。海达·莫理循(1908-1991)是澳大利亚著名摄影家,于 1933-1946 年在北京居住。在此期间先后到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拍摄,主要活动范围是北京,作品涉及各地的风景、建筑、人像、市井生活和民间工艺,留下了 5000 多张影像。 1943年,北京的新年,“破五”吃饺子。 1944年,福建,一名站岗的国军。 1945年,上海,八年抗战结束后街头的父子。 1946年,青岛,学童。 1947年,上海青年,中间携带相机者周海婴。 1948年,上海,逃难者。 1949年,出席政协委员会会议的代表在中南海合影。 1950年,上海,游行中的运动员花车。(鲁迅之子)周海婴/摄。 1951年,青海民和县磨沟村回族僱农冶金财在土改中分得水地二亩五分。茹遂初/摄。 1952年,河北秦皇岛,山海关。 1953年,天津,同时佩戴“解放军”胸章与“公安”臂章的军人。 1954年,北京,公园一角。 1955年,北京,上体育课的女学生们。照片来自阿涅斯·瓦尔达导演的《北京的星期天》,一部50年代北京纪录片。 1956年,滇中旧事之一扫盲学习。尹源/摄。 1957年,北京街头的三轮车、电车、自行车和老者。马克·吕布/摄。 1958年,北京女职工宿舍。 1959年,天安门观看阅兵。 1960年,全民皆兵。全民皆兵是1950年代后期提出的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和全民防卫思想。 1961年,北京一所小学里的学生。 1962年,湖南,饥饿的灾民。 1963年,福建,一个家族的合影。 1964年,上海的街角。何奈·布里/摄。这张照片由何奈·布里拍摄,他是玛格南图片社的资深摄影师。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入摄影界以来,奔波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1965年2月10日,北京,反美示威。 1966年,山东曲阜,红卫兵在孔庙捣毁“大成门”。 1967年,一对夫妻。 1968年,北京一所中学的毕业生。 这一年,1966 届、1967 届、1968 届(又被成为“老三届”)初、高中生同年毕业。 1969年,缝制画像的工人们。 1970年,一家工厂展开如火如荼的思想批判。 1971年的时尚青年,工装工裤,胸带毛主席像章,人手一本毛主席语录。 1972年,尼克松访华,北京迎接仪式上穿着士兵服装的年轻女孩。 1973年,天安门前的红卫兵。 1974年,上海文化宫工作室。 1975 年,从天安门城楼下经过的行人。 1976 年,北京,星星画展第一回露天展,艺术家马德升向观众阐述自己的艺术观点。 1977 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们正在排练肖邦的曲子。外国古典音乐在文革中作为西方资产阶级音乐被禁止,文革后开始解禁。1978年,北京,改开初期,在公园约会的青年情侣。刘香成/摄。这张照片比较为人熟知,它是刘香成的摄影集《那以后的中国:1976-1983》一书的封面。 1979年,正在上课的女教师。摄影师 EveArnold 是第一位加入玛格南图片社的女摄影师。 1980年,上海,这位老人实际上正仔细阅读着一份双文报纸的英文部分。这张照片来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 Bruce Dale。他对 80 年代上海的消费革命专门拍了一个专题摄影。麦克·爱德华说:“它充分反映了上海在那个消费时代所产生出来的某种萌芽。尽管时过境迁,但这些照片依然能让你感到 1980 年的上海,和我们现在这个消费时代之间微妙的关联。”——麦克·爱德华 MIKE EDWARDS (国家地理资深作者) 1981 年,大连理工学院,滑旱冰的男青年。刘香成/摄。 1982年,西安,在街头卖糖葫芦的老人。 1983年,看电视。八十年代,电视与冰箱、洗衣机并称为“三大件”。1984年,北京故宫,在轿车里拍一张纪念照。久保田博二/摄。 1985年,云南,撒尼族吹笛手。久保田博二/摄。 1986 年,接受“气功大师”指导,正在“发功”的人们。80年代,全国兴起了一阵“气功热”。从当时的新闻画面看起来,现场的人们十分狂热。 1987年,西安,两名警察。 1988年,西安,戴着红袖箍的与推着自行车的。赵利文/摄。 1989年,西安北门外,一位老人在街上展示他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留声机。赵利文/摄。 1990年,台湾,一对疲惫的新婚夫妇和花童。张乾琦/摄。 1991年,温州一家人。法国摄影师Patrick Zachmann的摄影作品。 1992年,温州街头,一位穿西装的“绅士”。从民国时期开始,温州人就开始去法国讨生活。现在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有不少的温州人。 1993年,上海,骑摩托、戴墨镜的摩登青年,拿着大哥大打电话。 1994年,温州,打电话的妹子。萧云集/摄。 1995年,上海,在里弄玩耍的三名少年。 1996年,乌鲁木齐,在照相馆里打扮的新娘。 1997年,北京,在陶然亭公园里晨练的老人。 1998年,上海,《泰坦尼克号》海报。马克•吕布/摄。 1999年,坐在麦当劳叔叔旁边的孩子。 2000年,北京西单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