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往事:“胃亏肉”的日子

“胃亏肉”的日子作者:严涛(北京老知青)

那年月,到兵团务农的知青和到农村插队落户务农的知青比较起来,在生活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起码兵团知青挣工资,每月都能见到现钱。就这一点,我们曾被多少人羡慕哇,记得刚去兵团时,我们知青工资一律达到25元,大概是一年以后转为32元,最后涨到36元,直到返城前没再变动。


兵团团场教师参加团部学习班时大家一起留影。

插队的知青可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挣工分,每年只有到年底才能参加分红,而且有的地方太穷,工分的分值又非常低,再加上知青们从小在城里长大,下乡时年龄又小,干起活来当然比不上当地壮劳力。于是有的知青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年终一算账,不但得不到一分钱,反而还欠生产队的钱。他们挣的工分抵不上队里分给他们的口粮钱!


建设兵团知青的口粮是绝对够吃的,我们每月的粮食定量不分工种、性别都是50斤。我们在知青食堂吃集体包伙,每月从工资里扣除12元伙食费,吃饭时你就可劲儿“造”,吃饱了算,没人给你限量。当然每月的粮票也不发给个人,吃多吃少也就那么回事了,只有当你获准回家探亲时,才能按每月50斤的定量标准领出全国粮票来。插队知青就不行了,每年所分的口粮多少要看当年庄稼的收成好坏来决定,收成不好的年份,还真吃不饱呢。

虽说兵团知青的生活条件要比农村知青的好得多,至少吃饱饭不成问题,可是,食物过于单调和缺少油水,也够让人烦恼的。那时候,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正处于长身体的“馋猫”阶段,何况我们每天还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呢。而只有过年过节连里杀了猪,伙食里才能见到肉,平时,什么鸡呀、鱼呀、蛋呀,连想也不敢想。蔬菜的品种也少得可怜,主要“当家菜”就是土豆、洋白菜(卷心菜)、胡萝卜,还有豆腐(当地出产大豆,可只会做豆腐和干豆腐)。就这么几样东西往往要吃上大半年,人们个个都吃得够够儿的,想起来就倒胃口。您琢磨琢磨,什么好东西要是让您天天吃、顿顿吃,您也受不了吧?何况这几种东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呢。


只有在6、7、8这3个月里,还能见到点其他品种的蔬菜。所谓其他品种无非就是西红柿、黄瓜,偶尔有点韭菜。可能是气候、品种的关系,那儿的西红柿就像鸭蛋那么大,是长圆形的,还带个尖尖,除了厚厚的皮,里面一股酸水外,根本没有又沙又甜、又肥又厚的番茄肉。这种西红柿被当地人称为“洋柿子”,与“老毛子”那边的品种类似。


多年后,我在俄罗斯见到的西红柿就是这个品种。黄瓜也是这样,不是长长的、顶花带刺的那种,而是又短又粗,难吃极了,苦的还特别多。至于豆角、茄子、菜花、大青椒等时令新鲜蔬菜,您就只能在梦中才能吃到了。

知青食堂的大师傅们也都是知青,没经过任何培训,做的菜那个难吃就别提了。尤其是每天的早饭,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是洋白菜豆腐汤!有一阵子,我一闻到洋白菜豆腐味就反胃。吃饭成了为活下去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主食也很单调,除了馒头就是馒头。有时换换样儿,也就是熬玉米渣子粥,或是捞玉米渣子饭,至于米饭、包子、饺子、花卷您就别惦记了,根本不可能。饺子只能在大年三十,由食堂把面和馅儿以宿舍为单位分给大家,自己动手包,才能吃上一顿。


基于上述原因,正处在发育期、青春期的知青兄弟姐妹们自然很“缺嘴”,大家都患了同一种病,那就是“胃亏肉”病。说白了,就是馋得不行。


实事求是地说,兵团知青的生活水平比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是有较大差距的。因为当地人家家都养鸡、鸭、鹅,起码吃个鸡蛋、鸭蛋没有问题,偶尔宰只鸡吃也不算什么。只是可怜了我们这帮远离家乡、远离亲娘的孩儿们哪!不过,当地人要吃猪肉也跟我们一样,没那么容易。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虽然允许各家养猪,但数量受到限制(多养就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受到批判的),而且养肥的猪只能卖给国家,每年定期收购,不能私自屠宰。


开始时,知青们晚上,躲在宿舍里睡不着,就来顿精神会餐,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着在家时曾经吃过的美味,害得人们一个劲儿地吞咽口水,想起来,那真是“惨不忍睹”!


长此以往,总不是办法,慢慢地,这种精神会餐就开始转向讨论如何解决“实质问题”。你想,那还有个好?!一帮子馋疯了的妙龄“坏小子”凑到一起,能嘀咕出啥好法子来?


于是,连家属区里丢鸡、丢鸭、丢狗的事就时有发生,还总是破不了“案”,害得丢鸡的那家女人又哭又闹,大骂一通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偷鸡的哥们儿一旦被抓住,再扭送到连部,那可就惨了,免不了在全连大会上被点名批评、做检查、赔钱,甚至遭批判!

干这种事是以宿舍为单位的。我那时开拖拉机,住在机务排宿舍。我们那间宿舍共住着10名知青,有北京的、天津的、哈尔滨的和上海的。说实话,本人绝对没有直接干过这种偷鸡摸狗的事,不过帮凶嘛,倒是当过几次。也就是人家把“东西”偷回来,我帮着收拾干净、做熟了,跟大家一起吃!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可太贪心,要是一下子就偷人家三五只鸡,非把家属区闹得“炸了窝”不可,连里肯定会下大力气破案,哪有破不了的道理?因此,为了“细水长流”,必须一次只偷一只(或鸡、或鸭、或鹅),且间隔时间要长。


鹅的个头大,顶得上好几只鸡,弄一只就够我们宿舍每个人都吃个肚歪。


可惜鹅的数量不多,而且个头太大,不好下手,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弄鹅,还是以鸡、鸭为主。我记得只吃过一次鹅。可是一只鸡也好、一只鸭也好,对于10个肚里缺油水的大小伙子来说,哪够吃呀?!不过,大家有办法,找些土豆削了皮,切成块和鸡一起炖一大洗脸盆,每人都能“造”一碗。沾了鸡肉味的土豆一样香哪!


弄土豆可比弄鸡容易多了,土豆不用偷,知青食堂后面的菜窖里有的是。菜窖不上锁,自己打个手电,顺梯子爬下去拿就是。要是想“名正言顺”的话,干脆直接跟司务长要,他会痛快同意的,没准还会亲自下菜窖为你取呢。司务长是当地的复员军人,外号叫“上士”,挺好说话的。


东北人睡火炕,每天都要用玉米秸、大豆秸或小麦秸烧炕。待明火熄灭后,如果把土豆或青玉米扔进炕洞里的灰烬里,要不了多久,就会被烤熟。所以到食堂弄土豆不会被怀疑。


干这事有一定的“风险”,宿舍里的弟兄们要求轮流“出勤”,我以自己胆小,别误了大家的“好事”为由,死活“谢绝”了大家对我的“信任”。大家看我的态度如此坚决,倒是没有勉强我,但是为了大家的“安全”,他们要求我发誓“绝不当叛徒”。哼!简直是岂有此理!我是那号人吗?向毛主席保证,我真的没告过密。反正我也没少吃,告密对我有什么好处?


干这事还有季节性呢。在“北大荒”,取暖是用砖垒的地炉子,秋天垒上,天暖时就拆除了。因此,没有炉子的季节,就是有了鸡,也不知道上哪儿去做。

提起“北大荒”的地炉子,那是堪称一绝,在房子中间的地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坑,用砖在上面垒起炉膛,上面盖一块铁制的炉盖子,用泥把四边封死。烟筒的直径有8寸的、1尺的,火烧起来特别旺。冬天时,外边的风越大,烟筒的抽劲儿越大,炉子就越好烧。有时都能把整个炉盖子和1米多高的烟筒烧红。


要炖鸡、炖肉除了要有炉子,还得有锅,可宿舍里没有锅,知青们“创造性”地想到用洗脸盆炖鸡的办法,并付诸实践。那时男孩子没那么多讲究,大多只有一个脸盆,用它又洗脸、又洗脚、又洗衣服,甚至用它洗屁股!再用它来炖鸡是不是有点恶心?不过对馋急了眼的知青们来说,管不了那么多了。


偷鸡也有讲究,弄不好那鸡一叫,不是要暴露目标了吗?而且选择时机也很重要,只能在黄昏之前。晚了不行,等人家把鸡、鸭都轰回了窝,再想动手就不容易了。

下手的时候要穿件大棉袄,眼疾手快,看准目标,瞄着周围没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抄起那鸡,尽快把鸡的脖子折着窝起来,让它叫不出声来,再把鸡夹在胳肢窝里,用棉袄的下摆遮着,然后以最快速度撤离现场。高手干起这事来可以出神入化,不留任何痕迹。不过,各位可千万别怀疑我,我真的没干过。上面这些经验是干过这事的弟兄们事后切磋技巧时被我偷听到的。不好意思啦!


家属区里丢鸡丢鸭的事多了,自然引起连里的重视,这“活儿”也就越来越难干了,知青们只好有所收敛。一年春节前,我们宿舍里的弟兄们又耐不住“寂寞”,策划了一次新行动。本连家属区的鸡不敢偷,就盯上了离连队1公里外、位于战备公路边上的道班房的鸡。道班房不属兵团系统,属公路交通部门。那儿住着两户人家,负责一段公路的维护和保养。他们的房子后面就是我连的一块庄稼地,他们养的不少鸡就散放在地里。


那次去道班房执行“任务”的两位兄弟是栽了,不知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正当他们每人夹着鸡要“凯旋”时,被人家发现,人家在后面追,他俩在前边慌不择路地逃。要说这两位哥们儿,真是不佩服不行,忠于职守啊!用现在的话叫敬业精神。在那样的危急时刻,两个弟兄愣是舍不得把两只来之不易的“战利品”放弃。不知是情急之中有些慌乱呢,还是出于别的考虑,其中一位一边跑着一边硬是残忍地把一只鸡的头活生生地拧下来了!殊不知那鸡血也一滴滴洒在了路上,正好给人家当了路标。


到底是年轻,两位很快跑回宿舍,把另一只还活着的鸡也勒死,加上那只被拧断了头的鸡,统统用脸盆扣在地上。丢鸡的人顺着血迹找到我们宿舍,但并没有贸然进来,而是找来连长……后果可想而知。

那两位哥们儿都是哈尔滨知青,一位外号叫小黄皮子(东北话:黄鼠狼),另一位叫兔子。谁能说明白,为什么偷来的鸡吃起来咋就那么香?我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尽管是用什么都在里面洗的脸盆炖熟的;尽管也没什么像样的佐料,也就是一把盐、一把干辣椒而已。现在的鸡,你怎么做也弄不出那个味来了。你说怪不怪?


作者简介:严涛,北京老知青,1967年上山下乡到黑龙江农垦绥滨农场,并成为了机械化大农场的农机学员,至1978年回城。(1978年回城时的留影)

注:本文原载广西人民出版社《无华岁月》来源:一壁残阳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青春回忆文章(422篇)

精选后知青时代文章(252篇)

精选知青关注文章(335篇)

精选知青影视、纪录片(200余部)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